浅谈中国网络热词与社会的关系研究
网络热词的传播与社会功能探究基于“十大网络热词”的分析

2、传递情感和价值观
网络热词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热点,还可以传递情感和价值观。例如,“佛系 青年”这个词代表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小确幸”则表 达了对生活中点滴美好的珍惜和感恩。这些热词的出现,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 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
3、引导舆论和影响决策
一些网络热词在传播过程中,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和讨论,进而形成一定的舆 论影响力。例如,“元宇宙”这个词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 讨论;而“丁真效应”则促使我们对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 热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舆论方向,甚至对政府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结论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们在 传播过程中,不仅具有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还承担着反映社会热 点和民意、传递情感和价值观、引导舆论和影响决策等多重社会功能。然而,我 们也需要警惕网络热词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误解和误导等。因此,在使用和 传播网络热词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和客观态度,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 时避免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娱乐化、年轻化
网络热词的传播还具有娱乐化和年轻化的特点。许多网络热词都带有戏谑、 嘲讽等意味,符合年轻人追求新奇、个性的心理特点。同时,这些热词也成为了 年轻人之间的一种社交方式,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网络热词的社会功能
1、反映社会热点和民意
许多网络热词都是对社会热点事件或现象的反映。例如,“996”这个词就 代表了广大上班族对加班文化的抗议和不满;“躺平”则表达了部分年轻人对生 活压力的无奈和对现有生活方式的反思。这些网络热词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社会 上存在着一些值得和反思的问题,需要我们重视题和传递价值观等重要功能外,网络热词还具有娱乐休闲和 文化交流的作用。例如,“锦鲤”这个词在传播过程中,成为了人们互相祝福、 祈愿的一种文化符号;而“皮一下”则成为人们在交流中表达轻松、幽默的方式。 这些热词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文化,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与社会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与社会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可以迅速传播和扩散,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幽默的内容而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
然而,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与社会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平台上被广泛传播并被广大网民使用的特定词语或短语。
它们往往有独特的梗和含义,可以传达出一定的情绪或思想。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和受欢迎程度常常与时下的热点事件、网红人物或社会现象相关。
二、网络流行语的演变网络流行语的演变是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的。
起初,网络流行语主要是在网络聊天室和论坛中产生,通常出现在文字表达中,如表情符号、“哈哈”、“呵呵”等。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网络流行语开始涌现,如“翻车”、“表情包”等。
同时,随着网络平台的变化和升级,流行语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动,以适应不同的传播方式和表达需求。
三、社会影响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和演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网络流行语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语言习惯。
通过使用流行语,人们可以在表达中更快地理解对方的意思,增强沟通效率。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使用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和创新性,鼓励年轻人在思维和想象力上更加开放。
此外,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也成为了年轻人娱乐和社交的一种方式,促进了社交关系的建立和深化。
最后,网络流行语还反映出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变化。
通过流行语的传播,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跟进时下的热点话题和社会动态。
四、案例分析:抖音流行语“我夜都不夜”抖音是当前年轻人非常热衷的社交平台之一,其中的流行语常常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
例如,最近流行的“我夜都不夜”就成为了许多抖音用户的口头禅。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追求快乐与自由的态度,蕴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可以从中看出,抖音流行语不仅流传于虚拟网络中,也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表达中。
这种新型的、与时俱进的流行语不仅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加,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了人们使用社交媒体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666”、“emm”、“doge”等词汇在短时间内广泛流传并被大众使用。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不仅与社交媒体的发展有关,也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也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是人们在使用社交媒体时自发创造和使用的一种独特语言表达方式,往往与社会热点事件密切相关。
例如,“996”一词的流行就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普遍的“996工作制”有关。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文化价值观,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当前社会所处状态的看法和态度。
此外,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还与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有一定关联。
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域的人群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会产生不同的网络流行语。
例如,“小鲜肉”、“蕾丝边”等流行语就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有关。
此外,不同地域的人们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也会不同,因为地域差异会导致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网络流行语产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是社会文化因素、媒介发展和人类语言创造的共同结果。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文化价值观,突显了年龄、性别、地域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差异性。
对于人们在社交媒体中使用和理解网络流行语,应当理解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和背景,以更好地把握信息传递的本质,同时也要避免过度追求潮流和网络流行语的盲从,保持理性和思考的能力。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越来越常见。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富有创造力的内容,对我们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简洁有力:网络流行语以简短、有力的语言表达方式闻名,可以通过极简的文字或图片,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2. 创造性强: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是一种智慧的结晶。
它们可以通过对现有语言的重新组合、变形或引用,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3. 可塑性强:网络流行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语境进行变形和演绎,进而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传播至各个角落。
4. 反应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往往是社会热点和时事的反映。
通过对社会事件、流行文化等的关注和回应,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和共识的标志。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1. 社交需求:现代社会人们对社交的需求日益增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表达自我和获取认同感的工具,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2. 快速传播: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网络流行语通过快速的传播迅速在社会范围内流行开来。
3. 幽默与调侃:网络流行语往往以幽默和调侃为主旨,它们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4. 群体认同: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群体认同感,使得人们更加愿意使用和传播这些网络流行语。
三、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传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对于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可以传达和弘扬一种地域或群体的特色,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网络热词研究报告心得体会

网络热词研究报告心得体会
在进行网络热词研究报告时,我发现网络热词的产生和流行往往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网络热词的流行是人们对社会现象和时事的反应,是人们用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
网络热词的产生和流行往往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传播性。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迅速,网络热词往往在短时间内大规模传播。
一些网络热词出现的背景可能是某个事件、某个明星的出现或某个新兴文化的兴起,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网络热词的产生和流行。
网络热词的产生和流行常常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和幽默性。
网络热词往往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创造出来的,有时根本没有实际对应的事物或概念。
一些网络热词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们既能表达一种观点或情感,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网络热词的产生和流行也常常与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
年轻人在网络上活跃度较高,他们对时尚潮流和新鲜事物的敏感度也较高。
因此,网络热词的产生和流行往往与年轻人的兴趣和需求相联系。
通过研究网络热词,我对社会文化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网络热词的产生和流行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心理需求,它们不仅是人们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对社会和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和反思的媒介。
通过关注网络热词的产生和流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浅谈中国网络热词与社会的关系研究

浅谈中国网络热词与社会的关系研究20世纪以来,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Internet(互联网)正逐步覆盖全球。
中国作为第三世界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直面网络的冲击的同时,也是一次新旧文化的碰撞,从而不可避免的衍生出新生的产物——网络热词。
由于网络本身的无限性和双面性的存在,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里更加显得明显而行之有效,从而也奠定了网络热词的草根性质。
一、网络热词的由来1.方言与文字对热词由来的影响中国历史悠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民族众多,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语言种类繁多。
而地理、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汉语方言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
大量的方言种类为网络词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由此许多带有地方色彩的网络热词不断涌现。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千差万别,方言网络热词的来源考证也变得多种多样。
仅2010年以来,广泛传播的“给力”一词的考证,就有多个版本的存在。
莆田方言、淮北方言、河南信阳地方方言、海南省临高县方言、闽南话方言等众多地方方言都存在这一词汇,虽然各个地方的词义略有所不同,但由此反应出现代社会各地地区的文化有着差异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而自古以来,由甲骨文到现代的文字的演变过程,难免也存在着时代与地区的滞后与创新。
尤其在口音方面的误用尤为明显,例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现在多用于表示下决心,要采取一种毒辣的手段。
而事实上原文应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度,是度量之意,指的是大丈夫的宽宏大量。
”毒”和”度”虽然读音相似,两者的意思却相差甚多。
就以台湾和大陆为例,存在的同词异义的词就非常的多。
例如,“小姐”在台湾为年轻的女人,而在大陆则代表了“特种行业的女子”;“阿姨”在台湾是年纪稍长的女人的意思,可是在大陆却表示家中的佣人:还有“土豆”在台湾常被认为是花生,而在大陆则是马铃薯的另一种说法。
诸如此类还有“工读生”、“计算机”、“师傅”、“感冒”等等。
论网络流行语成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论网络流行语成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摘  要:现今社会,网络流行语已经从网上逐步走向网下,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网络语言呈现出与我们 的生活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现象。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当今 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社会、对国 家的各种情绪和观点,可以说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社会的文 化、大众心理需求密切相关,同时随着网络流行语逐步走进 我们的生活,这种文化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成因社会影响 课 题:本文系 2013 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网络流行语言文化现象研究》课题科研成果 论文,编号 12535078。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虽然它代表的是一种新文化发展的潮流,但 目前它仍然是“边缘”和“支流”状态。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网络文化必然从“边缘” 走向“中心”,由“支流” 成为“主流”。
“神马都是浮云被视为毫无意义的、单纯哗众取宠的、仅仅满足人们搞怪心 理的、只是依赖群体精神贫乏产物的网络流行语,已经发生 了巨大的改变,它的使用对象从小众慢慢变为大众,并且有 着传递资讯、体现社会情绪、反映社会不同心理状态的功能。
”“躲 猫猫”“杯具” 有木有” 伴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曾经从网络流行语近几年的发展轨迹来看,它既是个性化的代表,也是大众性的代表,有的时候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记录着社会进程。
网络流行语代表着一种时尚潮流,虚荣心、从众心理等社会心理诉求促使更多网民追随这些流行语,从而推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总是始于个体的言语活动,因此网络用语在本质上也是任意的。
从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几种倾向,网络流行语常常置传统的语法于不顾,经常表现出一种完全的随心所欲。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分析

二、网络流行用语产生的原因分析
• • • •
(一)网络技术的推动。 (二)网上交流,自由无拘。 (三)为了沟通的方便,大家达成的共识。 (四)年轻群体的存在,语言创造性增强。
三、网络流行用语的影响
• (一) 大量网络语言的出现丰富了信息交 流载体的种类,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与 效果。 • (二) 透过网络语言,能增强我们对于现 实生活的感悟。 • (三)网络语言的出现,疏远了汉字的规 范,它使语言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阻 碍作用。
一、当今网络流行语的现象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
•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 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 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他有两大特征: 一是年轻化,பைடு நூலகம்是有文化。
(二)网络流行语的产生
• 网络语言是以因特网为媒介而产生的一种 新的社会方言的变体。之所以这么说, 新的社会方言的变体。之所以这么说,是 因为在网络语言中, 因为在网络语言中,它不仅将口语和书面 语融合,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融合, 语融合,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融合,而 且还将各种无法以汉字表示的情态, 且还将各种无法以汉字表示的情态,以一 定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表达出来, 定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表达出来,形成了 网络语言特有的形式和风格。 网络语言特有的形式和风格。作为一种新 兴文化, 兴文化,它及时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群体的 语言文化特点。 语言文化特点。
(三)网络用语的几种类型
• 语句型:以独立语句的形式出现,但是从 字面上看却难以理解,往往贬义居多。
• 单词型:以人名、名词、动词来表示一种 社会现象,或者是用正常的意思的谐音来 表示该词或者该词的引申词。这方面的例 子有很多。
• 字母型:完全由字母组成,可以分为汉语 拼音缩写(或英文)和象形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网络热词与社会的关系研究
20世纪以来,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Internet(互联网)正逐步覆盖全球。
中国作为第三世界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直面网络的冲击的同时,也是一次新旧文化的碰撞,从而不可避免的衍生出新生的产物——网络热词。
由于网络本身的无限性和双面性的存在,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里更加显得明显而行之有效,从而也奠定了网络热词的草根性质。
一、网络热词的由来
1.方言与文字对热词由来的影响
中国历史悠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民族众多,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语言种类繁多。
而地理、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汉语方言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
大量的方言种类为网络词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由此许多带有地方色彩的网络热词不断涌现。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千差万别,方言网络热词的来源考证也变得多种多样。
仅2010年以来,广泛传播的“给力”一词的考证,就有多个版本的存在。
莆田方言、淮北方言、河南信阳地方方言、海南省临高县方言、闽南话方言等众多地方方言都存在这一词汇,虽然各个地方的词义略有所不同,但由此反应出现代社会各地地区的文化有着差异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而自古以来,由甲骨文到现代的文字的演变过程,难免也存在着时代与地区的滞后与创新。
尤其在口音方面的误用尤为明显,例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现在多用于表示下决心,要采取一种毒辣的手段。
而事实上原文应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度,是度量之意,指的是大丈夫的宽宏大量。
”毒”和”度”虽然读音相似,两者的意思却相差甚多。
就以台湾和大陆为例,存在的同词异义的词就非常的多。
例如,“小姐”在台湾为年轻的女人,而在大陆则代表了“特种行业的女子”;“阿姨”在台湾是年纪稍长的女人的意思,可是在大陆却表示家中的佣人:还有“土豆”在台湾常被认为是花生,而在大陆则是马铃薯的另一种说法。
诸如此类还有“工读生”、“计算机”、“师傅”、“感冒”等等。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文化,其本质上是文字和方言的一种符号展示,所以一些网络热词来源于文字和方言也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这是一种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对话,一种传承。
当网络热词流行在社会上,其实是一种文字文化在历史进程中自然发展的过程。
这其中影响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对当代人甚至很可能是对整个社会的未来走向的一个缩影。
2.现代社会对热词由来的影响
网络热词之所以能走红网络,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在信息化时代中,人们参与社会的意识不断加强。
具体表现为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热点事件的关注上。
与其说网络热词来源于网上更不如说来自于现实的社会,与其说网络热词流行于网上更不如说最终流行于现实的社会。
当代社会之所以能够出现这种前人无法制造的现象,离不开以下几个原因:物质的满足从而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网络科技的进步为其提供了技术的支持;某些现象的出现,直接触发了人们创造网络热词的欲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刁晏斌将这种心理总结为:“雷人”心理、“调侃”心理、“山寨”心理。
他认为,“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网络热词除了反映当今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外,更直接地表现出当今社会中的一个普遍心理和追求,而这也是我们全面了解和认识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网络热词早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还寄寓了人民丰富的社会感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至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社会有表现,就会有热词的表达,这个社会催生了网络热词的出现。
网络只是热词的一种载体,而热词则是文化、现象的载体,网络热词的传播、流行、使用,其实已经构成了一种民生文化的形式。
5·12汶川大地震时,“范跑跑”一词就很有代表性。
地震造成人员财产的伤亡损失本来是一件很悲伤的事件,而“范跑跑”一词却充满了调侃的味道,有人会觉得讽刺,有人会觉得深思。
于是乎网络在这里就作为一种渠道,如实反映了社会的这一种现状。
其实真正让人热议的并非“范跑跑”这个人物,而是老师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的楷模,在面临生死时的抉择让人有议论的话题,引起了整个社会对这一现实的问题的思考——应该牺牲自己救别人,强调奉献精神?还是以保护自己的生命为前提,尊重生命健康的平等?
还有,对生活中某些普遍阶层的普遍问题也会引起网络热词的广泛共鸣。
楼价攀升,普通老百姓住房困难,一房难求,甚至直接影响到了社会伦理的婚姻关系,于是“住房难”应运而生;《蜗居》的热播更是将“蚁族”、“房奴”推向了风尖浪口;当高昂的就医费用让人望而却步,无数人无奈的等待病魔的时候,“就医难”成为了热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主流中,市场的诚信问题不断的考量着人民群众的耐心,人们对诚信有了更多的追求。
2008年,“周老虎”在高科技面前的现行,让无数人汗颜一张年画忽悠了整个社会。
以及后来的“楼倒倒”、“楼脆脆”等都体现出了人们对社会的热点问题关注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媒体为平台转变为一种以网络热词为媒介的更大众化的崭新的形式,折射出了这个社会中人们真实的社会诉求。
二、热词对现代社会的辐射
1.政治民主化
新中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民主法治建设不断的完善,但和一些西方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民主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但作为一个共产主义的人口众多的国家,民主建设又变得尤为重要和尖锐。
所以,利用好网络在现代民主建设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条捷径。
网络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简易操作的平台,让原本繁琐浩大的民主工程变得简洁方便。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队伍的不断扩大,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在一瞬间实现全面参与,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几何增长。
这使得一些贪官污吏的违法犯罪行为无所遁形,至少一些官员纷纷落马使相当一部分人有所收敛,由此产生的对特权、强权的威慑力和影响力是远远不可估计的。
在很多事件面前,官员负责人的逃避往往激化矛盾。
“躲猫猫”一词源于云南省晋宁县被拘押男青年李荞明意外死亡事件,当地警方称其死于与狱友“躲猫猫”游戏时,不小心撞壁而亡。
事后,“躲猫猫”一词在网上疯传,其讽刺意义可见一斑。
官方负责人在政治地位占据的优势很容易与处于劣势的群众产生对立,而官方负责人往往利用这一特权提出一些不理智的观点自圆其说,而由此造成的对民主社会建设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
网络热词的出现给这些不理智的观点敲响了警钟,不仅是讽刺,更是在告诫有关当局在不断民主化的今天,会有人们在监督着这些行为。
所以,网络热词在对监督方面的巨大作用,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具有引导未来民主政治的发展轨迹和时代要求相契合,为民主化政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2.语言文化
网络热词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语言表达方式的改变。
网络新兴词汇的诞生对传统的词汇影响很大。
这些热词往往简单易普及,适用范围广泛,不受主客体的限制。
淘宝体中“亲,……”的新句式几乎适用大多数形式的对话中,而且“亲”不受男女性别、年龄大小等客观要求的具体限制,亲切自然,在网络上广为使用。
另一个不得不再提的就是“给力”,该词语已经被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
虽然“给力”一词曾广泛存在于各个地区的方言中,且已经在网上流传相当广泛,但是被收录于如此官方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毕竟还是少数。
而且,越来越多的主流报刊杂志开始使用这类曾经被视为异类的网络热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网络热词“给力”登上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采用如此“潮”的标题,立刻引发如潮热议。
但网络热词在日益被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语言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对传统语言表达产生的冲击也有不好的方面。
网络热词很多都被“特殊”的语法所修饰,或夸大事实、或讽刺调侃,而且对
一些词汇的误用滥用现象严重,对涉世未深、缺少分辨能力的青少年来说会造成较大的扭曲,而且相当一部分人还是没办法完全接受网络热词日益主流化的这一事实。
网络热词虽然与我们的社会已经密不可分,但其自身的随意性和广泛性注定其主流化的过程是曲折而漫长的。
网络热词虽然有益处,但我们要理性对待这个新事物,不断弥补规范它从而使它更具有说服力,能更好的为现代社会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