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热词与社会的关系

合集下载

网络热词游行的现象表明

网络热词游行的现象表明

网络热词游行的现象表明
网络热词游行的现象表明社会心态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反映以
及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

网络热词往往反映社会现象。

2020年,“逆行者”一词流行,是源于抗击新冠肺炎,战斗在一线救死扶危、迎难而上的医护工作者;2021年,“双减”一词对应着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网络热词还是社会共识的体现。

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不管是杨倩夺得首金,还是全红婵一场决赛跳出3个满分,或是“苏神”站上百米决赛跑道,全网齐喊“YYDS”。

人们通过热词,表明着态度。

网络热词勾勒大事小情,不仅反映国家大事、蕴含时代主旋律,还有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深切体察,展现了过去一年的社会变迁和生活万象。

透过“内卷”“躺平”“鸡娃”“双减”“干饭人”等热词,我们可以窥见当下独特的社会景观。

在网络热词里,我们既看到了中国故事,又看到了中国人平凡又精彩的生活——他们面对生活不易,嬉笑调侃但坚定前行;他们响应时代号召,心怀家国又放眼天下,这些都将汇聚起推动中国由富而强的磅礴力量。

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2017年是中国媒体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不仅见证了媒体的蓬勃发展,同时也诞生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流行语。

这些流行语一方面代表了当年的社会现象和热点事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动和媒体的发展方向。

下面将介绍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第一流行语:“社交危机”“社交危机”一词源于2017年的一次社交事件。

一个返乡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几张照片,照片中他和返乡的同学合影,并配文称:“再来几张合影,这样晚辈们会问我,你是怎么在上海遇到这么多明星的?”这引发了一场关于虚荣心和炫耀的讨论,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广为传播。

这个事件的曝光引起了大众对“社交危机”的关注。

这个流行语意味着社交媒体表现的虚荣心泛滥,人们渴望在社交平台上炫耀自己,丧失了真实的社交能力和价值观。

第二流行语:“互联网+”“互联网+”成为2017年中国媒体的热词,这个词汇被广泛用于描述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融合。

中国政府将“互联网+”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工具,吸引了大量的媒体关注。

这个流行语代表了中国媒体对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兴奋和期待,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第三流行语:“网红”“网红”一词是“网络红人”的简称,2017年成为了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汇。

在中国媒体里,网红是指因在互联网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

这些人通过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直播等渠道,发布有趣、有料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和关注度。

网红们的成功和影响力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很多人渴望成为网红,这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

第四流行语:“996工作制”“996工作制”是指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星期工作6天。

这个流行语源于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许多互联网公司和创业公司以996工作制为标准,要求员工长时间工作。

这个流行语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媒体关注劳动者权益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劳动市场的竞争压力和工作文化的变化。

从流行语中看新时期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变迁_萧子扬

从流行语中看新时期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变迁_萧子扬

[收稿日期]2014-04-05[作者简介]萧子扬(1997-),男,江西赣州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2级社会学专业本科生。

[摘要]从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正从一个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急剧转变。

面对新世纪、新时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我国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价值观念等也必然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而其中,最能够体现和反映这样变化的工具就是流行语的变迁。

流行语以其特有的娱乐性、草根性和开放性得到了广大青年群体的使用、接受和认可。

结合社会心理学理论,初探新时期青年流行语的变迁历史,了解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变化,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新时期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培养提供解决依据,从而使青年群体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矫正,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流行语;青年;新时期;社会心态[中图分类号]C912.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08(2014)05-0017-04从流行语中看新时期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变迁萧子扬(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引言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语言的表达过程就是一个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理性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体现和酝酿着一系列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

与此同时,目前广泛在网络和现实社会均得到传播和发展的流行语就不得不被提到了,它是新时期语言的一种主要表现形态。

流行语以其特有的娱乐性、平民性(草根性)和开放性得到了广大青年群体的使用、接受和认可。

可以说,流行语在青年群体中流行折射了当代青年彰显个性、表达自我的心态,同时也折射出目前中国社会所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和热点问题。

要知道,流行语作为社会心态的一种表达途径,它是最能够体现和反映新时期的变化,进一步可以认为,其是可以充分反映青年群体面对新时期的新变化做出的一系列社会心态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向。

网络词语探源、探因及其理论阐释

网络词语探源、探因及其理论阐释

网络词语探源、探因及其理论阐释网络新词的产生、流行和理论阐释一直是词汇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以近年出现的“五毛”为个案,探求其新义来源,描述新义使用开来的网络时代背景及语义的进一步变迁,并运用空位、竞争、模因论等理论来分析它产生、流行的动因。

新词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上,更需要运用最新的理论来解释,甚至需要创设出新理论。

标签:网络词语五毛流行动因模因一、引言语言三要素中,最易变动的是词汇。

当社会处于巨大变革的时代,汉语词汇也会随之大变动,如新文化运动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进入21世纪,网络在我国更加普及。

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网民已逾5亿,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据预测,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7.5亿,发展迅猛。

网络不仅是一个传播信息的平台,更是一个展现自我、与他人互动交流的平台。

因为自身独特的语用领域,网络上的语言常带有不同于人们日常用语的鲜明特色,形成网络语言。

随着庞大网民的使用、推动和传播,有些词语会快速兴起、流行、拓展等,甚至超越虚拟的网络语域,进入社会新闻用语以及日常用语领域,像“芙蓉姐姐”“艳照门”“犀利哥”“给力”“浮云”“屌丝”等等。

中国学术界,最早发表的网络语言文章是1997年3月迥的《网络文化中的新语言》和1998年初立鑫《谈谈网络语言的健康问题》,前者算一般性介绍文章,后者则是研究型论文。

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语言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不断有其他领域的学者从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诸多角度展开研究,只是取向有所不同,前者更多地研究网络语言的本体,而后者大多从语言外围着手。

就网络语言本体来看,词语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我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以“网络词语”为关键词搜索核心期刊,发现有14篇论文,涉及个案分析、修辞手法、构造方式、词语由来、词语特征及其反映的社会心理等。

实际上成果更多,据我们检索,核心期刊上的相关论文大约有80多篇,涉及个案和描述的最多,理论探讨、解释性论文不多,而将个案描述分析和理论探究阐释结合的论文更少。

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演讲稿

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演讲稿

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有关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的话题。

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连接我们与世界的桥梁,更是我们与他人之间交流的纽带。

然而,社会网络也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社会网络对我们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在过去,人们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面对面的交谈,而现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

这无疑给我们的社会关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一些人会沉迷于社交媒体,而忽视了身边的真实社会关系;另外,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和负面情绪也可能对我们的社会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我们也要看到社会网络对社会关系的积极影响。

社交媒体让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让我们可以更加快速地获取信息和资源。

通过社交媒体,我们还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拓展自己的社交圈,这无疑是对我们社会关系的一种积极促进。

那么,面对社会网络对我们社会关系的双重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要学会合理地利用社交媒体,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

不要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忽视了现实中的社会关系;其次,我们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要被社交媒体上的负面情绪所左右。

最后,我们要珍惜和维护我们的真实社会关系,多花时间和家人朋友相处,多关心身边的人,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关系更加美好。

总而言之,社会网络对我们的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学会把握好这种影响,让社会网络成为我们社会关系的助力,而不是障碍。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的社会关系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浅谈中国网络热词与社会的关系研究

浅谈中国网络热词与社会的关系研究

浅谈中国网络热词与社会的关系研究20世纪以来,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Internet(互联网)正逐步覆盖全球。

中国作为第三世界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直面网络的冲击的同时,也是一次新旧文化的碰撞,从而不可避免的衍生出新生的产物——网络热词。

由于网络本身的无限性和双面性的存在,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里更加显得明显而行之有效,从而也奠定了网络热词的草根性质。

一、网络热词的由来1.方言与文字对热词由来的影响中国历史悠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民族众多,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语言种类繁多。

而地理、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汉语方言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

大量的方言种类为网络词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由此许多带有地方色彩的网络热词不断涌现。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千差万别,方言网络热词的来源考证也变得多种多样。

仅2010年以来,广泛传播的“给力”一词的考证,就有多个版本的存在。

莆田方言、淮北方言、河南信阳地方方言、海南省临高县方言、闽南话方言等众多地方方言都存在这一词汇,虽然各个地方的词义略有所不同,但由此反应出现代社会各地地区的文化有着差异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而自古以来,由甲骨文到现代的文字的演变过程,难免也存在着时代与地区的滞后与创新。

尤其在口音方面的误用尤为明显,例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现在多用于表示下决心,要采取一种毒辣的手段。

而事实上原文应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度,是度量之意,指的是大丈夫的宽宏大量。

”毒”和”度”虽然读音相似,两者的意思却相差甚多。

就以台湾和大陆为例,存在的同词异义的词就非常的多。

例如,“小姐”在台湾为年轻的女人,而在大陆则代表了“特种行业的女子”;“阿姨”在台湾是年纪稍长的女人的意思,可是在大陆却表示家中的佣人:还有“土豆”在台湾常被认为是花生,而在大陆则是马铃薯的另一种说法。

诸如此类还有“工读生”、“计算机”、“师傅”、“感冒”等等。

关于中国的发展事件和热词,写一篇文章来呈现你对社会和直身发展

关于中国的发展事件和热词,写一篇文章来呈现你对社会和直身发展

关于中国的发展事件和热词,写一篇文章来呈现你对社会和直身发展疫情防控常态化、“祝融号”火星登录、“强国有我!”、中国空间站汉字、孟晚舟归国、神舟13号成功着陆、北京双奥、建党100周年……作为时刻关注社会的当代青年,你对上面的这些事件和热词一定不会陌生,请从中选择两三个事件、热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写一篇文章,来呈现你对社会和自身发展关系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例文: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飞鸿踏雪泥,余视“祝融号”拜谒火星,破晓寰宇万象;余睹轻舟虽晚,终归桑梓;余瞻青年于“强国有我”之呐喊中乘流击汰,簇簇海棠傲俗尘。

于今之世,中国发展星奔川骛,吾辈自当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慎思之:时之巨轮巍巍向前,中国发展从未停息。

“说与寻常推算子,何曾荧惑在鲍瓜。

”观之古,火星荧现不定,令人迷惑;视当下,天问苍穹太极渊,勘测荧惑技术显。

然流光一瞬,几载科研攻关,几度奋楫笃行;几多蹲厉奋发,几回睡事增华,皆为于此之时,叩问火星之户,碧水云霄火日巡。

然,朝光浮烧野,霜华净碧空,君且视当今中华,何止航天发展风骤雨?余嗅阵阵稻香,犹忆袁隆平院士喜看稻菽千重浪,此为农业之迅猛发展;天行徐且谧,余观中国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乃经济之稳步向前…艰难征程波澜壮阔,赤诚初心历久弥坚。

莺时物色正飞回,桂华皎洁春藏蕤,中国发展从未停息。

明辨之:中国以日益强大之姿,迈入世界舞台中央。

“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

”余视孟晚舟所倚舷窗之外,点点航灯指引归国之路,更斑斓坎坷路途之上一隅天空。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辉,异国已需寒衣加身,然祖国大地一片秋高气爽,处处康衢烟月。

孟晚舟因中国强大而被恶意扣留,然依我刍莞之见,其归来更是因中国更加强大!当今之中国,既婉姻于幽静,又婆娑于人间。

若无此日益强大之资,何来中国于世界之中璀璨夺目,宛如皓月东升入碧穹,骄日初出上天衢?笃行之:吾辈青年,当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演讲稿

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演讲稿

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社会网络与
社会关系的话题。

社会网络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它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社会网络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在过去,
人们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面对面的沟通,但是随着社会网络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进行
交流。

这种便利的交流方式让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更加紧密,也使
得我们的社交圈子更加广阔。

然而,社会网络也给我们的社会关系带来了一些挑战。

在虚拟
的社交平台上,人们往往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但同时也
更容易受到他人的误解和攻击。

这种虚拟的社交环境使得人们在现
实生活中的沟通能力和社交技巧逐渐减弱,导致人们在处理现实社
会关系时更加困难。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社会网络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呢?首先,
我们需要在社会网络上保持理性和友善的态度,避免过度依赖社会
网络来维系社会关系。

其次,我们也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多参与各种
社交活动,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培养健康的社会关系。

总之,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
对我们的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在利用社会网络的
同时,保持理性和友善的态度,同时也要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健
康的社会关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社会网络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能够保持健康的社会关系。

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5期
浅谈中国网络热词与社会的关系研究
李秋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浙江杭州)
20世纪以来,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Internet(互联网)正逐步覆盖全球。

中国作为第三世界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直面网络的冲击的同时,也是一次新旧文化的碰撞,从而不可避免的衍生出新生的产物——网络热词。

由于网络本身的无限性和双面性的存在,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里更加显得明显而行之有效,从而也奠定了网络热词的草根性质。

一、网络热词的由来
1.方言与文字对热词由来的影响
中国历史悠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民族众多,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语言种类繁多。

而地理、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汉语方言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

大量的方言种类为网络词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由此许多带有地方色彩的网络热词不断涌现。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千差万别,方言网络热词的来源考证也变得多种多样。

仅2010年以来,广泛传播的“给力”一词的考证,就有多个版本的存在。

莆田方言、淮北方言、河南信阳地方方言、海南省临高县方言、闽南话方言等众多地方方言都存在这一词汇,虽然各个地方的词义略有所不同,但由此反应出现代社会各地地区的文化有着差异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而自古以来,由甲骨文到现代的文字的演变过程,难免也存在着时代与地区的滞后与创新。

尤其在口音方面的误用尤为明显,例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现在多用于表示下决心,要采取一种毒辣的手段。

而事实上原文应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度,是度量之意,指的是大丈夫的宽宏大量。

”毒”和”度”虽然读音相似,两者的意思却相差甚多。

就以台湾和大陆为例,存在的同词异义的词就非常的多。

例如,“小姐”在台湾为年轻的女人,而在大陆则代表了“特种行业的女子”;“阿姨”在台湾是年纪稍长的女人的意思,可是在大陆却表示家中的佣人:还有“土豆”在台湾常被认为是花生,而在大陆则是马铃薯的另一种说法。

诸如此类还有“工读生”、“计算机”、“师傅”、“感冒”等等。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文化,其本质上是文字和方言的一种符号展示,所以一些网络热词来源于文字和方言也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这是一种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对话,一种传承。

当网络热词流行在社会上,其实是一种文字文化在历史进程中自然发展的过程。

这其中影响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对当代人甚至很可能是对整个社会的未来走向的一个缩影。

2.现代社会对热词由来的影响
网络热词之所以能走红网络,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在信息化时代中,人们参与社会的意识不断加强。

具体表现为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热点事件的关注上。

与其说网络热词来源于
网上更不如说来自于现实的社会,与其说网络热词流行于网上更不如说最终流行于现实的社会。

当代社会之所以能够出现这种前人无法制造的现象,离不开以下几个原因:物质的满足从而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网络科技的进步为其提供了技术的支持;某些现象的出现,直接触发了人们创造网络热词的欲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刁晏斌将这种心理总结为:“雷人”心理、“调侃”心理、“山寨”心理。

他认为,“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网络热词除了反映当今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外,更直接地表现出当今社会中的一个普遍心理和追求,而这也是我们全面了解和认识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网络热词早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还寄寓了人民丰富的社会感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至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社会有表现,就会有热词的表达,这个社会催生了网络热词的出现。

网络只是热词的一种载体,而热词则是文化、现象的载体,网络热词的传播、流行、使用,其实已经构成了一种民生文化的形式。

5·12汶川大地震时,“范跑跑”一词就很有代表性。

地震造成人员财产的伤亡损失本来是一件很悲伤的事件,而“范跑跑”一词却充满了调侃的味道,有人会觉得讽刺,有人会觉得深思。

于是乎网络在这里就作为一种渠道,如实反映了社会的这一种现状。

其实真正让人热议的并非“范跑跑”这个人物,而是老师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的楷模,在面临生死时的抉择让人有议论的话题,引起了整个社会对这一现实的问题的思考——应该牺牲自己救别人,强调奉献精神?还是以保护自己的生命为前提,尊重生命健康的平等?
还有,对生活中某些普遍阶层的普遍问题也会引起网络热词的广泛共鸣。

楼价攀升,普通老百姓住房困难,一房难求,甚至直接影响到了社会伦理的婚姻关系,于是“住房难”应运而生;《蜗居》的热播更是将“蚁族”、“房奴”推向了风尖浪口;当高昂的就医费用让人望而却步,无数人无奈的等待病魔的时候,“就医难”成为了热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主流中,市场的诚信问题不断的考量着人民群众的耐心,人们对诚信有了更多的追求。

2008年,“周老虎”在高科技面前的现行,让无数人汗颜一张年画忽悠了整个社会。

以及后来的“楼倒倒”、“楼脆脆”等都体现出了人们对社会的热点问题关注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媒体为平台转变为一种以网络热词为媒介的更大众化的崭新的形式,折射出了这个社会中人们真实的社会诉求。

二、热词对现代社会的辐射
1.政治民主化
新中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民主法治建设不断的完善,但和一些西方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民主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但作为一个共产主义的人口众多的国家,
民主建设又变得
277
278
2013年第5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