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 冬至-2018冬至是24节气的第几个 冬至节气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 .doc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顺序及时间

二十四节气顺序及时间

《立秋前一日览镜》·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 四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 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阳 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 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 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 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 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 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 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 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 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立春》·左河水 东风化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雨水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 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 (阳历2月18-20日),太阳黄 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 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 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 名为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 般从阳历2月18日或19日开 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 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 气。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 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 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 30°;于每年阳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是"雨生百 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 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 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 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 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 茁壮成长。谷雨时节,在中 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 多雨。
《冬至》·王安石 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生。 喜见儿童色,欢传市井声。
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 十三个节气,时间是在阳历 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 经285°。对于中国而言, 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 最寒冷的日子,《月令七十 二候集解》:“十二月节, 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 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 已经很冷,中国大部分地区 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 冷的时期。

2018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2018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2018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可能大家知道中国有二十四节气,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具体是哪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8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也可以叫做节气交接时刻表。

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初的叫节令,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冬至是冬天第几个节气

冬至是冬天第几个节气

冬至是冬天第几个节气冬至是冬天第几个节气冬至是24节气的第22个节气,也是冬天的第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冬至的传统习俗有哪些1、祭天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

“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2、祭祖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

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

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

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3、数九九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大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

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

这些谚语和顺L:I溜在许多古籍:卜部多有记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圆仔贴门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5、冬至节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换,是上天所赐的福气。

汉朝把冬至作为“冬节”,官府要举行庆贺仪式,称为“贺冬”,依例放假。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因此这天朝廷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听命,边塞关闭,商旅停业,亲朋皆以美食相送,互相拜访,愉悦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精品文档】2018年二十四节气表_中国二十四节气表_2018年24节气表大全-推荐word版 (4页)

【精品文档】2018年二十四节气表_中国二十四节气表_2018年24节气表大全-推荐word版 (4页)
查历年纪录,长江流域在阳历一二月之交,天气最冷。立春在阳历二月五日左右,长江下游的最冷天气行将结束,天气就可变暖了。但是照习惯说:这时还是残冬岁底的时候,所以有此一说。
——河南开封
5、未到惊蛰先动雷,四十八天云不开
相传惊蛰是全年初雷之期,实际上不可一概而论,要看各地方各年份而定的。愈北的地方,初雷愈迟;愈干冷的年份,初雷也愈迟。假使那一年,南方气团来的特别早、特别强,初雷之期也可提早。南方气团既经北来,此后下雨的机会自然多了,但是不一定有四十八天。
中国二十四节气表
春季
日 期
夏季
日 期
秋季
日 期
冬季
日 期
立春
2月3-5日
立夏
5月5-7日
立秋
8月7-9日
立冬
11月7-8日
雨水
2月18-20日
小满
5月20-22日
处暑
8月22-24日
小雪
11月22-23日
惊蛰
3月5-7日
芒种
6月5-7日
白露
9月7-9日
大雪
12月6-8日
春分
3月20-22日
夏至
6月21-22日
——广西贵县
3、清明谷雨,冻死老鼠
在清明谷雨的节气,天气还是很冷的,这是北方寒潮南下的结果。
——广西贵县
4、雨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
根据我国习惯,阴历正月初一和立春都认为是春的开始日。在阴历连续平年之后,立春就在阴历十二月中,和阴历正月初一隔着半个月的时光。这半个月在阴历年底,还是冬天。这就是“两春夹一冬”的意思。
冬天的冷风、乌云,非常可怕,好像后娘的凶相。这是因为冬天北风盛行,在福建省内,正是半稳定性极锋来回往复的地带,所以又多乌云,海面上更多暴雨,天空景象是非常可怕的。

二十四节气之冬日节气

二十四节气之冬日节气

二十四节气之冬日节气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时期。

在中国传统农历中,冬季被分为了三个节气:冬至、大寒和小寒。

这三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中期和末期,代表着寒冷的到来、气温的下降以及自然界的休眠。

本文将从气候、食物和习俗等方面介绍冬季节气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冬至冬至是冬季的开始,通常出现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22日。

这一天,寒冷的北风吹来,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到来。

冬至是全年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白天短暂、夜晚拉长。

冬至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人们会通过吃饺子、吃汤圆等食物来庆祝。

饺子寓意着团圆和福气,而汤圆则寄托了人们对未来一年团圆和甜蜜生活的期望。

二、大寒大寒是冬季的中期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1月20日或21日。

这个时期,气温达到了最低点,天气异常寒冷。

大寒的到来意味着寒冷已经达到了巅峰,人们需要更多的保暖和调节身体的措施。

在这一节气中,精心煲汤、食用滋补的食物是人们的首选。

例如酸枣汤、姜母鸭汤等,这些汤品有温暖身体、保护免疫系统的作用。

三、小寒小寒是冬季的末期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1月5日或6日。

虽然小寒之后还有几个寒冷的日子,但整体上天气已经开始回暖,它标志着春天的脚步正在逐渐靠近。

在小寒的时候,人们会进行一些习俗和民间活动,以祈求健康和好运。

比如,人们会在小寒这天放风筝,相信放风筝可以带走厄运,吸引好运的到来。

总结:冬日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观察和感受。

冬至、大寒和小寒三个节气代表了冬季的不同阶段,也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人们通过食物和习俗来祈求温暖、团圆和好运,希望度过一个安康、祥和的冬季。

无论天气多么寒冷,冬日节气都将继续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字数:546字)。

冬至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冬至的由来与含义

冬至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冬至的由来与含义

冬至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冬至的由来与含义冬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12月23日之间。

它标志着阳光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一年中最短的时刻。

冬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是民间的重大节日,也有着丰富的传说和寓意。

冬至这个词汇来源于古代人们对太阳运行轨迹的观察。

古人发现,每年太阳的位置会在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停留在北回归线上的一个点,之后开始向南迁移,所以他们称之为“冬至”。

冬至这天,太阳升起的位置最南端,阳光直射点达到最北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短。

从古至今,冬至都被视为中国农历的重要节气之一,与春节、清明、端午等节日齐名。

在中国农村,冬至通常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吃汤圆,象征团圆和祈求来年的幸福。

冬至也是养生的重要节点,因为冬至过后,阳光逐渐增多,阴寒之气逐渐消失,人们开始注重养生保健,以迎接新年。

冬至所代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是与阴阳气息转换有关的重要时刻。

冬至之后,阳气开始逐渐复苏,而阴气则逐渐衰退。

人们相信,冬至这一天阳气达到最弱的时候,万物开始向春天的生长活动转变。

因此,冬至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的到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冬至也是人们反思过去一年的时刻。

一年的生活已经进入尾声,人们开始回顾自己的所想所做,反思自己的成长和收获。

冬至是一个安静的时刻,人们在这个时候会对自己进行反思,为未来制定新的目标和计划。

除了在中国,冬至在世界各地也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在南半球的国家,冬至正好相反,标志着夏天的开始。

比如,澳大利亚的“夏至音乐节”是一个庆祝夏至的盛大音乐活动,人们在海滩上唱歌跳舞,享受夏日的开始。

总结起来,冬至作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人们反思过去、迎接未来的时刻。

冬至的到来象征着阴阳气息的转换和新的开始,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养生和内心的成长。

关于每年的冬至是哪一天呢?

关于每年的冬至是哪一天呢?

关于每年的冬至是哪一天呢?每年的冬至是哪一天?冬至在每年公历的12月22日或23日之间:2017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00:27:53,农历2017年11月初五。

2018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06时22分38秒,农历2018年11月16日。

2019年冬至时间:农历2019年11月27日12:19:18。

2020年冬至:12月21日18:02:12,农历2020年11月初七。

2021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23时59分09秒,农历2021年11月18日。

2022年冬至12月22日05:48:01,农历2022年11月29日。

2023年冬至:农历2023年11月11日12月22日11时27分09秒。

2024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17:20:20,农历2024年11月21日。

2025年冬至:农历2025年11月初一12月21日23时02分48秒。

冬至的含义是什么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起源于春秋时期。

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地面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比南半球少50%,北半球白昼达到最短。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

冬至北方多数人有吃水饺的习俗,南方人多数人有吃甜食的习俗。

冬至,又被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

冬至意味着寒冷将至,冬至那天是白昼最短的一天,黑夜却变长了。

冬至的时间1、二十四节气最早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的,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子时为冬至。

2、现在根据太阳黄经度数来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270°时为冬至,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21日到23日期间。

冬至的民俗。

冬至习俗南北有所差异,在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

而在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是阴历的哪一天?冬月(大)十八。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

2018年的冬至是哪一天_2018冬至是哪一天 今年冬至几点几分 .doc

2018年的冬至是哪一天_2018冬至是哪一天 今年冬至几点几分 .doc

2018年的冬至是哪一天_2018冬至是哪一天今年冬至几点几分导语:2018冬至是哪一天呢?冬至在节气中是比较特殊的,它不仅是节气中最先出现的节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在24节气中,和冬至同样是节日的还有清明。

虽然现在看来人们更重视清明,但在古代,冬至可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现在我们来看看冬至的具体时间,即今年冬至几点几分?2018冬至是哪一天今年冬至几点几分2018冬至日期:2018年12月22日星期六冬月十六)具体时间点:开始时刻:2018年12月22日06:22-2019年1月5日23:38。

冬至这一天,太阳黄经为270°,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

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为“大吉之日”。

冬至的起源据现存文献记载,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

据说,唐宋时期冬至就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

明、清两代的冬至日,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谓“冬至郊天”。

民间在这一期间同样有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

故而冬至才被称为“小年”。

冬至,古称“日短”或“日短至”;古人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节气冬至|2018冬至是24节气的第几个冬至节气是冬天
的第四个节气
导语:2018冬至是24节气的第几个你知道吗?估计不知道的人挺多,这24个节气是有顺序和讲究的,不是随便排的。

我们看二十四节日的排序就知道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排定的,冬至节气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接下来我们就看看二十四节气的一个排序吧!
2018冬至是24节气的第几个冬至节气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
2018冬至是24节气的第几个冬至节气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
2018冬至是24节气的第22个节气,也是冬天的第4个节气。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起源于中国人的阴、阳观念。

阴、阳象征生命的平衡与协调,中国人相信冬至来临之时,正是“阴”的黑暗力量与阴寒本性最强烈的时候,与此同时,亦是极为重要的关键时刻,只因“阳”的光明与温暖将会逐渐取缔“阴”的极寒本性。

因此,冬至是一个协调及和谐的欢乐时刻。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

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

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的日期,每年都在阳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阴历的日期则不一定,但大抵不超过阴历的十一月。

在《尚书》“尧典”
中称冬至为“日短”,因为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过了冬至后,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来愈长,黑夜愈来愈短。

古人说:“冬至一阳生”,指的就是阴气到冬至时盛极而衰。

相反的,阳气则从此开始萌芽。

2018冬至是24节气的第几个冬至节气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的传说及习俗
2018冬至是24节气的第几个冬至节气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
北京人“冬至馄饨夏至面”之习俗。

相传在汉朝时期,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祸害百姓,人们生活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的两
个首领浑氏和屯氏,十分凶残,百姓对他俩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于是就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谐音,称之为“馄饨”,食之解恨,祈求皇帝早日平息战乱,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

只因最初是在冬至这天制成馄饨,故相沿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河南人冬至吃饺子之习俗,俗称吃“捏冻耳朵”。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天,适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冬至。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还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焦虑。

于是他就吩咐随行人员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入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做“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奇迹般地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这天,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故而形成“捏冻耳朵”的习俗。

后来人们称它为“饺子”,或称为“扁食”和“烫面饺”。

冬至吃狗肉之习俗。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2018冬至是24节气的第几个冬至节气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
冬至谚语
1、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2、阴过冬至晴过年
3、冬暖要防春寒。

4、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
5、冬节夜最长,难得到天光。

6、腊月暖,六月旱;腊月寒,六月水。

7、晴冬至,年必雨。

8、雪盖山头一半,麦子多打一石。

9、立冬时开始收割或收割完毕。

10、冬天把粪攒,来年好种田。

11、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

12、一月份强烈寒流来袭时,连乌龟也会被冻死,二月也会冻死牛只,三月连农夫也会冻死。

现在人、畜御寒措施比以前进步,已不易被冻死,反而是渔塭、园艺作物、果树等容易受到寒害。

13、冬至节令天。

稼接桃李奈。

14、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欲了解更多关于冬至的详细信息请点击》》》冬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