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及眼眶病变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眼CT、MRI影像表现

AB
眼眶外伤
眼球破裂
CT
直接征象:①眼环不连续,伴有局部不规则增厚;②晶 状体脱位或者缺如;③眼球内出血、密度增高,眼内异 物、积气;④眼球变形缩小,内部结构无法辨认。 间接征象:①眼球表现,体积增大或者缩小;②眼球突 出或者内陷。
MRI
与CT表现想通,MRI还可以推测玻璃体出血时间的长短, 探查阴性异物的滞留情况。
MRI
对显示骨折继发的软组织改变较有优势,而对骨折本身 征象的展示不够充分。MRI更易观察眶内容物有无崁顿 或者疝出至邻近的鼻窦内。
眼眶骨折
眼眶骨折
眼眶骨折
左眼眶下壁骨折伴下直肌崁顿
眼眶骨折
眼眶骨折
眼眶骨折
视神经管THREE
眼眶肿瘤
眼眶肿瘤
眼球肿瘤:
MRI增强冠状位
1.颈内动脉,2.动眼神经,3.展神经,4.垂体,5.滑车神经, 6.三叉神经分支
PART TWO
眼眶外伤
眼眶外伤
眼部异物
CT
分辨率高,根据异物的密度和伪影可以大致确定异物的性 质(金属、合金或者更低密度异物),可以同时显示异物 与球壁的关系(球壁、球内、球外眶内),以及并发症, 多位学者认为,CT对异物的发现率高达100%,根据层面和 象限并利用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确定异物的位置。
CT冠状位
1.视神经管,2.视神经管内壁,3.翼管,4.翼突外侧板,5.视神经管上壁, 6.前床突,7.视神经管外壁,8.眶上裂,9.圆孔, 10.翼突根部,11.翼突内侧板
眼部解剖
CT轴位
1.眼球,2.上斜肌,3.颞肌,4.鞍上池,5.滑车,6.泪腺眶部, 7.眼上静脉,8.眶上裂,9.颈内动脉
CT轴位
1.前房,2.玻璃体,3.外直肌肌腱,4.外直肌肌腹,5.视神经眶内段, 6.角膜,7.晶状体,8.内直肌肌腱,9.视盘,10.内直肌肌腹, 11.肌椎内间隙,12.视神经眶内段
眼眶外伤
眼球破裂
CT
直接征象:①眼环不连续,伴有局部不规则增厚;②晶 状体脱位或者缺如;③眼球内出血、密度增高,眼内异 物、积气;④眼球变形缩小,内部结构无法辨认。 间接征象:①眼球表现,体积增大或者缩小;②眼球突 出或者内陷。
MRI
与CT表现想通,MRI还可以推测玻璃体出血时间的长短, 探查阴性异物的滞留情况。
MRI
对显示骨折继发的软组织改变较有优势,而对骨折本身 征象的展示不够充分。MRI更易观察眶内容物有无崁顿 或者疝出至邻近的鼻窦内。
眼眶骨折
眼眶骨折
眼眶骨折
左眼眶下壁骨折伴下直肌崁顿
眼眶骨折
眼眶骨折
眼眶骨折
视神经管THREE
眼眶肿瘤
眼眶肿瘤
眼球肿瘤:
MRI增强冠状位
1.颈内动脉,2.动眼神经,3.展神经,4.垂体,5.滑车神经, 6.三叉神经分支
PART TWO
眼眶外伤
眼眶外伤
眼部异物
CT
分辨率高,根据异物的密度和伪影可以大致确定异物的性 质(金属、合金或者更低密度异物),可以同时显示异物 与球壁的关系(球壁、球内、球外眶内),以及并发症, 多位学者认为,CT对异物的发现率高达100%,根据层面和 象限并利用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确定异物的位置。
CT冠状位
1.视神经管,2.视神经管内壁,3.翼管,4.翼突外侧板,5.视神经管上壁, 6.前床突,7.视神经管外壁,8.眶上裂,9.圆孔, 10.翼突根部,11.翼突内侧板
眼部解剖
CT轴位
1.眼球,2.上斜肌,3.颞肌,4.鞍上池,5.滑车,6.泪腺眶部, 7.眼上静脉,8.眶上裂,9.颈内动脉
CT轴位
1.前房,2.玻璃体,3.外直肌肌腱,4.外直肌肌腹,5.视神经眶内段, 6.角膜,7.晶状体,8.内直肌肌腱,9.视盘,10.内直肌肌腹, 11.肌椎内间隙,12.视神经眶内段
眼眶疾病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32
MRI视神经3D成像
可编辑课件PPT
33
眼内异物
图示CT轴位、冠状位、可矢编状辑位课,件P箭P头T 示左眼球内金属异物。
34
三、眼眶病变概述(2)
眼外肌病变 甲状腺相关眼病、眼外肌炎
肌锥内病变:炎性假瘤、海绵状血管瘤、神经鞘瘤、视神经 脑膜瘤、视神经胶质瘤、视神经炎、淋巴增生性病变
肌锥外病变:皮样囊肿、血肿、脑膜瘤 泪器疾病:泪腺区病变:泪腺脱垂、泪腺炎、囊肿、皮样囊
3岁患儿,MRI 示轴位T2WI、T1WI序列, 增强扫描轴位、冠状位T1WI序列,箭头示左眼球颞侧限
局性隆起性病变,呈等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可编辑课件PPT
21
CT轴位箭头示左眼球内肿块内部伴有小钙化影,术后证实视网膜母细胞瘤。
可编辑课件PPT
22
永存玻璃体增殖症PHPV
• 胚胎原始玻璃体动脉未退化或并发增殖所致,表现为视盘与玻 璃体之间的原始玻璃体纤维和血管残余物增殖,并牵拉视网膜 致网脱
可编辑课件PPT
27
眼球开放伤 眼球破裂
图示CT软组织窗及骨窗, 箭头示右眼球破裂伤,右眼球变小,形态不规则,其内见斑片状高密度 出血影。
可编辑课件PPT
28
图示MRI 轴位T2WI、T1WI序列、T2 FLAIR,矢状位T2WI序列,箭头示右侧眼球破裂伤,右眼球
变小,形态可不编规辑则课,件其PP内T信号混杂。
可编辑课件PPT
40
眼外肌炎
图示MRI 轴位T2WI、T1WI序列、冠状位 、矢状位T1WI增强扫描,右眼下直肌明显增粗,增强扫
描明显强化,伴临近眶内脂肪不规则可强编化辑,课件符P合PT眼外肌炎性病变,治疗后明显缓解。
眶部影像

正常眶部组织MRI信号 组织
玻璃体 房 水 晶状体 睫状体 巩 膜 眼血管 骨皮质 骨 髓 脂 肪 眼外肌 视神经
T1WI
低 低 低~中 高 低 低 低 高 高 中 中
T2WI
高 高 低 低 低 低 低 中 中 低 中
三、眼球常见病变
1、掌握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 素瘤的影像特点(CT及MRI) 2、熟悉视网膜剥离、脉络膜骨瘤的影 像特点
注意;眼底镜见球内肿块或眼内混浊。
常有家族遗传史。
X线表现
平片检查可以显示肿瘤内的钙化 (斑片状、结节状或点状高密度影),
钙化显示率约5-15%,患侧眼眶密度
增高;病变后期可有患侧眼眶扩大。
眼眶骨质破坏不常见,如病变向后蔓
延可出现视神经管扩大。
CT
球内、外肿块(多于眼球后半部) 钙化(点状、斑块状) 球后漫延,累及视神经 侵及颅内 CE—肿块轻、中度强化
出现率高(90%),常向球后蔓延。
6、眼球内转移瘤
成人男性以肺癌常见,女性以乳腺 癌居多。多为球内转移。
X线平片
多无阳性发现,如眶骨受累 可见骨质破坏。
CT、MRI 球内和 / 或球外软组织肿块, 眼外肌、视神经增粗,突眼, 眶骨破坏。
强化扫描肿瘤轻至中度增强。
眼球内转移瘤
M/63 肺癌患者
CT 和 MRI 主要用于白内障等玻
璃体浑浊、眼底观察不清或需要排除 眼底肿瘤者。
CT、MRI表现
眼环后部增厚,为液体密度和信 号,无强化,因视乳头处视网膜附着 紧密,视网膜剥离时该处呈漏斗形,
有时剥离的视网膜下积液可形成一液
平面。
视网膜剥离
F/23
视网膜剥离
视 网 膜 剥 离
医学影像学:眼眶影像诊断

瘤、炎性病变,外伤、横断位、矢状及 冠状位 骨窗、软组织窗及三位重建
4.MRI是眼眶病变的主要鉴别方法,是海绵 窦、视神经是首先检查方法,结合增强, 横断、斜矢状位及冠状位、压脂技术诊断 球后病变
眼与眼眶正常影像表现(掌握)
眼球:两侧对称,近似圆形,位于眶前 部,1/3 -1/2 突出于眶外缘前方
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表现
1.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缘光滑,分界清楚。
2.CT平扫密度均匀,可见静脉石 MRIT1等 信号T2高信号 3.增强后 渐进性强化 最后明显均匀强化。
强化时间出现早,持续时间长
4.视神经、眼外肌、眼环一般无受累增粗; 仅推移或包埋,骨质压迫吸收。
海绵状 血管瘤
边缘清晰
渐进性强化
眼眶影像诊断
主要内容
一 眼眶的影像检查方法 二 眼眶正常CT及MRI解剖结构(眼球、眶壁、
眼肌、视神经、泪囊及泪腺等) 三 眼眶内异常病变的CT及MRI表现:炎症、 肿瘤、甲状腺相关眼病、外伤
眼眶的影像检查方法
1.X线主要泪囊及泪道造影观察其形态 2.B超是观察眼球病变首先检查方法 3.CT是主要检查方法 观察先天病变、肿
海绵状 血管瘤
骨质压迫吸收
钙化 不均匀强化
海绵状血管瘤 MRI渐进性强化
视神经脑膜瘤
等密度 明显强化 轨道征
视神经脑膜 瘤 MRI等信号 明显强化 轨道征
视神经胶质瘤
视神经胶质瘤 T1等低信号 T2高信号 明显强化 分界不清 可以沿视神经生长
视神经胶质瘤与视神经脑膜瘤鉴别诊断
1.视神经胶质瘤见于10岁以下儿童 视力下降先于眼球突出
眼外 肌肿胀,形成肿瘤样变。
炎性假瘤CT及MRI表现
表现多样,形态各异;无特异性。
4.MRI是眼眶病变的主要鉴别方法,是海绵 窦、视神经是首先检查方法,结合增强, 横断、斜矢状位及冠状位、压脂技术诊断 球后病变
眼与眼眶正常影像表现(掌握)
眼球:两侧对称,近似圆形,位于眶前 部,1/3 -1/2 突出于眶外缘前方
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表现
1.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缘光滑,分界清楚。
2.CT平扫密度均匀,可见静脉石 MRIT1等 信号T2高信号 3.增强后 渐进性强化 最后明显均匀强化。
强化时间出现早,持续时间长
4.视神经、眼外肌、眼环一般无受累增粗; 仅推移或包埋,骨质压迫吸收。
海绵状 血管瘤
边缘清晰
渐进性强化
眼眶影像诊断
主要内容
一 眼眶的影像检查方法 二 眼眶正常CT及MRI解剖结构(眼球、眶壁、
眼肌、视神经、泪囊及泪腺等) 三 眼眶内异常病变的CT及MRI表现:炎症、 肿瘤、甲状腺相关眼病、外伤
眼眶的影像检查方法
1.X线主要泪囊及泪道造影观察其形态 2.B超是观察眼球病变首先检查方法 3.CT是主要检查方法 观察先天病变、肿
海绵状 血管瘤
骨质压迫吸收
钙化 不均匀强化
海绵状血管瘤 MRI渐进性强化
视神经脑膜瘤
等密度 明显强化 轨道征
视神经脑膜 瘤 MRI等信号 明显强化 轨道征
视神经胶质瘤
视神经胶质瘤 T1等低信号 T2高信号 明显强化 分界不清 可以沿视神经生长
视神经胶质瘤与视神经脑膜瘤鉴别诊断
1.视神经胶质瘤见于10岁以下儿童 视力下降先于眼球突出
眼外 肌肿胀,形成肿瘤样变。
炎性假瘤CT及MRI表现
表现多样,形态各异;无特异性。
眼眶解剖与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眼眶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眼睑红、肿。 •在儿童、青少年,眼眶感染是副鼻窦炎最常见的 并发症——颜面部静脉没有瓣膜
•眼眶骨膜在骨缝处附着较紧而与骨表面附着很松, 很容易形成骨膜下积脓。
1、眶隔前感染
2、眶隔后感染 a.骨膜下 b.球后 c.眼球
右眼睑肿胀,右前房体积变小,玻璃体内信号混杂
筛窦炎患者, 眶壁骨膜下积 脓引起眼球向 外突出。
眶下裂是眼眶和翼腭窝、颞下窝之间的通道。
(三)眼眶骨膜和眶隔
• 眼眶骨膜覆盖在眶壁上,通过 各种裂缝与覆盖颅骨内面的骨 膜即硬脑膜相连。
• 眶隔是前眶缘的骨膜的反折。 分隔前和隔后。
(四 )眼外肌
• 四块直肌起源于眶尖的总腱环,向前延伸, 逐渐散开,平行于眼球壁,形成肌锥。
• 上斜肌也起始于眶尖,紧贴眼眶上内壁走 形,抵达滑车,由滑车处折回,走向外侧。
II型:经视神经管或眶上裂进入颅内 III型:累及视交叉
典型CT表现:
• 视神经呈弥漫性管状增粗,边界清楚,有线状、点状钙化,增强 后肿块强化,中央视神经不强化——双轨征
• MR表现:T1WI、T2WI与脑组织呈等信号,增强后亦呈双轨征。 脂肪抑制有利于显示较扁平的视神经鞘脑膜瘤。
双轨征+肿瘤内钙化——典型征象
2.肿块型: 球后软组织肿块 界清或模糊;位置 靠前,常贴附或包绕眼球及直肌附着点, 常伴 眼环增厚。
3.弥漫型:球后弥漫性病变 眶内低密度脂肪影 为软组织影取代
4.泪腺型:泪腺增大为主,呈软组织肿块,边界 模糊,邻近眼外肌增粗,眼环增厚;泪腺增大合 并眼外肌增粗是炎性假瘤较为特异的征象
泪腺型
双侧眼眶泪腺区梭形软组织影,增强明显强化
视神经的外面有神经鞘膜包裹,是由 三层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延 续而来。硬脑膜下与蛛网膜下间隙前端是 盲端,止于眼球后面,鞘膜间隙与大脑同 名间隙相同,其中充有脑脊液。
眼眶特发性炎症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硬化型(纤维增生型)
混合型
临床表现
❖ 临床常见,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男性多见。 ❖ 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程,单侧多见,少
数可双侧发病。
❖ 急性者起病急,有眼周不适或疼痛、眼球转动受 限,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眼睑皮肤红肿、复 视及视力下降等,症状的出现与炎症累及的眼眶 结构有关。
❖ 亚急性者症状和体征可于数周至数月内慢慢发生 。慢性病例则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鉴别诊断—转移瘤
❖ 多中老年男性 ❖ 原发肿瘤病史 ❖ 单眼、内外直肌受累多见 ❖ 多伴眶壁溶骨性骨质破坏 ❖ 信号不均、增强多明显强化
治疗及预后
❖ IOIP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糖皮质激素是目前 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对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型 患者效果较好。
❖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IOIP治愈率较低,很多患 者,如硬化型及部分混合型,激素治疗效果不佳 ,最终需行手术治疗及放射治疗。
大,DSA是金标准
鉴别诊断—眶内淋巴瘤
❖ 好发于眶隔前区,大多数位于眶外上象限; ❖ 无包膜,可呈塑形性生长,包绕眼球(星芒状),沿肌锥内
外脂肪间隙塑形,充填在眶内呈“铸形”样改变; ❖ 平扫T1WI 呈等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增强呈均匀强化;
动态曲线为速升速降型; ❖ DWI 呈高信号,ADC低信号。பைடு நூலகம்
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IOIP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 楚,但有多种假说提出,从不同角度反映 研究者对该病的认识。
❖ 1)感染假说:IOIP的本质是感染,由某些目前未 知的病原体引起的眼眶局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和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的浸润。病原体包括
:细菌、病毒(EBV)、真菌和立克次体。
❖2)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慢性免疫复合物病变:眼
五官的MRI诊断

眼部血管 • 眼动脉由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发出,与视神经一起 经视神经管入眶,在视神经与上直肌之间越过视 神经至眼眶内侧向前行。眼的静脉主要有眼上静 脉和眼下静脉,前者起源于眼眶前内侧鼻根部, 向后穿过肌锥行走于上直肌下,经眶上裂入海绵 窦;后者起源于眶底前内侧,向后行于下直肌之 上,一支入眼上静脉,一支经眶下裂入翼丛。血 管内快速流动的血液产生流空效应,因而Tl及T2 加权像呈管状低信号,在高信号的脂肪及等信号 肌肉及神经衬托下常能显示其走行,MRI横断面 及矢状面可显示前后走行的眼动、静脉主干,于 眼球上层面,可见眼上静脉在眼球后方呈向外拱 的弯曲线形,约2mm粗细,冠状面则对垂直于眼 轴走行的分支血管显示较好。 • 信号,T2加权像为略高信号,MRI横断面及冠状 面均可清楚显示。
正常MRI影像表现(图3-1)
• 正常眼部MRI信号强度一般以大脑皮质作为 信号参照,但有时为描述病变的信号改变, 常将病变与眼外肌信号做比较。 眼眶 • 在MRI图像上致密骨所含活动氢质子极少, T1及T2加权像均呈低信号,而松质骨内含红 骨髓,因而T1及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正常 眶缘骨质坚厚,除致密骨外,尚有较少的松 质骨,T1及T2加权像为高信号。而眼眶四壁 主要由较薄而致密骨板构成,T1及T2加权像 为低信号,加上眶壁旁的副鼻窦内的气体亦 为低信号,因而MRI对眼眶轮廓和形态的显 示远不如CT敏感和准确。
眼外肌 • 眼外肌包括4条直肌(上、下、内、外直肌)、 2条斜肌(上、下斜肌)和1条提上险肌。 • 4条眼外直肌均起源于眶尖处视神经周围 的总腮环,上、下、内、外直肌分别起自 总腮环的主、下、内、外侧,沿眼球与眶 内侧壁的间隙向前伸展至眼球前部,止于 巩膜。各肌之间有肌间筋膜相连,围成锥 体形,称为肌圆锥。肌圆锥以视神经孔为 顶点,眼球为底部,视神经位于其内,因 此可将眼眶内间隙分为肌锥内间隙和肌锥 外间隙。
五官疾病影像诊断学

粘液腺囊肿系窦内粘液腺口堵塞,引起腺管内粘液潴留形 成,囊内为含有蛋白成份粘液,多见于上颌窦。
粘液囊肿系炎症使鼻窦开口阻塞,致粘液潴留而成,鼻窦 粘膜为囊壁,囊内含黄绿色或棕黄色粘稠液,发生感染时 可为脓液,多见于额窦和筛窦,少见于上颌窦和蝶窦。
粘膜下囊肿和粘液腺囊肿较小时一般无症状,较大时局部 有胀感,头痛。粘液囊肿早期多无症状,病变进展可致窦 腔膨胀扩大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局部隆起,眼球突出移 位,溢泪、头痛等症状,检查局部可触及肿块。
MRI:粘膜下囊肿和粘液囊肿在MRI平扫T1WI上呈低—中 等信号强度,T2WI呈高信号强度,囊肿壁光整。粘液囊肿 MRI的信号强度变化取决囊内蛋白浓度,早期在T1WI、 T2WI均呈高信号强度,随着蛋白粘液的变性、机化、纤维 化,其在T1WI、T2WI信号强度降低,以致均可呈低信号强 度。囊肿膨胀压迫周围组织移位。
眼眶肿瘤CT表现 (血管瘤)
眼眶血管瘤
平扫
增强
炎症性假瘤
为眼眶非特异性炎症,较常见,占突眼病50%,可分为弥漫 炎症型,泪腺炎型、血管炎型、肌炎型、脂肪坏死型、肉 芽肿型、纤维硬化型。眼部不适、疼痛、红肿、突眼、复 视、视力下降、。可触及质硬边界不清肿块。
X:早期可无异常,严重可有眼眶内密度增高及眼球突出。 CT:眼环增厚,眼球后形态不规则中等密度肿块包绕眼球,
良性肿瘤:边缘光滑、 密度/信号多数均匀,眶
视网膜母细胞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为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 性肿瘤,本病35~45%属遗传性,其中10%有阳性家族史。该 肿瘤起源于胚胎发育期视网膜感光层内的幼稚细肥,肿瘤 一般位于晶体后面或玻璃体腔内,呈白色鱼肉状或豆渣状 ,肿瘤可侵犯葡萄膜、视神经、巩膜。瘤体可坏死、出血 、钙化。
粘液囊肿系炎症使鼻窦开口阻塞,致粘液潴留而成,鼻窦 粘膜为囊壁,囊内含黄绿色或棕黄色粘稠液,发生感染时 可为脓液,多见于额窦和筛窦,少见于上颌窦和蝶窦。
粘膜下囊肿和粘液腺囊肿较小时一般无症状,较大时局部 有胀感,头痛。粘液囊肿早期多无症状,病变进展可致窦 腔膨胀扩大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局部隆起,眼球突出移 位,溢泪、头痛等症状,检查局部可触及肿块。
MRI:粘膜下囊肿和粘液囊肿在MRI平扫T1WI上呈低—中 等信号强度,T2WI呈高信号强度,囊肿壁光整。粘液囊肿 MRI的信号强度变化取决囊内蛋白浓度,早期在T1WI、 T2WI均呈高信号强度,随着蛋白粘液的变性、机化、纤维 化,其在T1WI、T2WI信号强度降低,以致均可呈低信号强 度。囊肿膨胀压迫周围组织移位。
眼眶肿瘤CT表现 (血管瘤)
眼眶血管瘤
平扫
增强
炎症性假瘤
为眼眶非特异性炎症,较常见,占突眼病50%,可分为弥漫 炎症型,泪腺炎型、血管炎型、肌炎型、脂肪坏死型、肉 芽肿型、纤维硬化型。眼部不适、疼痛、红肿、突眼、复 视、视力下降、。可触及质硬边界不清肿块。
X:早期可无异常,严重可有眼眶内密度增高及眼球突出。 CT:眼环增厚,眼球后形态不规则中等密度肿块包绕眼球,
良性肿瘤:边缘光滑、 密度/信号多数均匀,眶
视网膜母细胞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为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 性肿瘤,本病35~45%属遗传性,其中10%有阳性家族史。该 肿瘤起源于胚胎发育期视网膜感光层内的幼稚细肥,肿瘤 一般位于晶体后面或玻璃体腔内,呈白色鱼肉状或豆渣状 ,肿瘤可侵犯葡萄膜、视神经、巩膜。瘤体可坏死、出血 、钙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海绵状血管瘤
鉴别诊断: 视神经胶质瘤 神经鞘瘤 脑膜瘤 淋巴瘤
眼眶脉管性病变
二、颈动脉海绵窦瘘
是颈内动脉和海绵窦的异常沟通,多由 外伤所致。 临床呈搏动性突眼,眼静脉因回流海绵 窦受阻而异常扩张。
眼球的支配神经: 动脉神经(第III对)支配上、内、下直肌及提上 睑肌和下斜肌 滑车神经(第IV对)支配上斜肌 三叉神经(第V对) 外展神经(第VI对)支配外直肌
其它神经
(七)眼球
眼球壁 外层:角膜、巩膜 中层:虹膜、睫状 体、脉络膜 内层:视网膜
眼球内容 眼内腔:前房、后房 玻璃体腔 眼内容:房水、晶状体 玻璃体
病、视神经挫伤等 眼内钙化和异物:定位正确 眼壁骨质改变:良性:眶壁扩大 恶性:骨质破坏
正常MR表现
正常MR表现
正常MR表现
正常MR表现
正常MR表现
异常MR表现
眼球壁肿块:T1WI较高信号,T2WI较低信号 眼外肌增粗:T1WI、T2WI中等或低信号,常
见眼格氏病,炎性假瘤 球后肿块:在脂肪高信号中,可见低信号肿
(八)其他附属器
泪器泪腺 泪腺:眼眶外上缘泪腺窝内,分泌泪液 泪道:泪点、泪小管、 泪囊及鼻泪管,排泄 泪液的功能
球后脂肪
检查手段及正常表现
X线:较少用,异物定位,基本被CT取代 CT:对骨骼的改变最佳,外伤;异物 MR:多方位成像,应用前景广(铁磁性异物禁用) 超声:应用最多 DSA:主要对于血管性病变 泪道核素:泪道疾病
有静脉石 CT:平扫密度均匀中等,强化显著,平扫与增强后肿瘤CT值相
差20HU以上,因充盈和填充的时间有异,有血窦出现,CT值 >100HU
MRI:T1WI中低信号,T2WI高信
号,肿瘤内可见低信号纤维间隔 (肿瘤在T2WI和增强图像上均为高 信号,因此需使用抑脂技术)
眼眶脉管性病变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C
+C
+C
海绵状血管瘤
约80%位于肌锥内,约10 %的病例肿瘤发生在肌锥外,另有10 %病例肿瘤涉及肌锥 内外 肿瘤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光滑,眶尖部存在三角形脂肪间隔,尖端指 向颅内,此间隔为原发肌锥内肿瘤共有,而非海绵状血管瘤所特有
肿瘤较大时眼球前突, 近20% 的血管瘤可发生眼眶扩大和骨质受压吸收,极少数可伴
骨和蝶骨体。眶壁中最薄弱。
上壁:额骨、蝶骨小翼 下壁:上颌骨、颧骨、腭骨 内壁:上颌骨、泪骨、筛骨和蝶骨体 外壁:颧骨、
蝶骨大翼
(二)眶裂和视神经管
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构成,内壁是蝶骨体, 下和外壁是由蝶骨小翼根构成(视柱), 分隔视神经管 和眶上裂。
有视神经和眼动脉 通过。
眶上裂是位于蝶骨大翼和小翼之间的空隙, 其内侧有视柱与视神经管相隔。
眼上静脉、脑膜中动脉眶支、第Ⅲ、Ⅳ、Ⅵ 颅神经以及第Ⅴ颅神经的第一分支通过眶上 裂进入中颅窝。
眶下裂是眼眶和
翼腭窝、颞下窝之
间的通道,有第V 颅神经第二分支等
通过。
(三)眼眶骨膜和眶隔
眼眶骨膜覆盖在眶壁上,通过各种裂缝与覆 盖颅骨内面的骨膜即 硬脑膜相连。
眶隔是前眶缘的骨膜 的反折。分隔前和隔 后。
(四 )眼外肌
四块直肌起源于眶尖的总腱环,向前延伸, 逐渐散开,平行于眼球壁,形成肌锥。
上斜肌也起始于眶尖,紧贴眼眶上内壁走形, 抵达滑车,由滑车处折回,走向外侧。
下斜肌起始于眶下壁的内侧份近前缘处,向 外侧走形,正好位于下直肌之下方。
(提上睑肌大部分行程与上直肌平行,位于 其上方,抵止在上眼睑皮肤上。)
块,皮样囊肿,畸胎瘤为混杂信号 视神经肿块:T1低、T2高信号 钙化、异物和壁病变:不如CT
眼眶脉管性病变
一、海绵状血管瘤
中年女性多见 (先天性血管发育畸形,到一定年龄逐渐出 现症状)
多单侧 多位于肌锥内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眼球突出
眼眶脉管性病变
一、海绵状血管瘤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 1.包膜较厚,与周围组织较少发生粘连; 2.多为球形,少见分叶; 3.瘤体借助细小动脉和静脉与体循环联系, 窦腔内血液流动缓慢; 4.均质性,一般没有钙化
眼眶脉管性病变
一、海绵状血管瘤
CT表现: 球后肌锥内 类圆形肿块 境界清楚(有包膜) 平扫稍高密度 增强呈“渐进性强化” 眶尖“空虚”征:不侵及眶尖脂肪 眼肌、视神经、眼球受压推移
眼眶脉管性病变
一、海绵状血管瘤
MR表现 T1WI呈等信号(与肌肉相比) T2WI呈高信号 压脂序列:鲜明对比,边界更清
(五)眼静脉及眼动脉
眼上静脉起自于眼眶的前内部,然后向外 走形在上直肌下方,跨越视神经。在眶尖, 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会和进入眶上裂,汇 入海绵窦。
眼动脉:颈内动脉穿出海绵窦后,在前床 突内侧发出眼动脉,先居于视神经外侧, 再经视神经上方与上直肌之间至眶内侧。
(六)眼的神经
视神经:第II对颅神经,由视神经乳头至视交叉, 分球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及颅内段。长约4250mm。
பைடு நூலகம்
柯氏位
侧位
正常视神经孔位
正常CT表现
正常CT表现
异常CT表现
眼球突出:常见眶内肿瘤、炎性假瘤等 眼环增厚:局限性见于肿瘤或视网膜剥离弥漫性
为炎性病变 眼外肌增粗:常为炎性假瘤或眼格氏病 球后脂肪密度增高或肿块:见于炎性假瘤或肿瘤 视神经增粗:见于视神经肿瘤,炎症、眼格氏
眼眶呈四棱锥形,眶前缘朝向前外,眶尖 指向后内方。
眼眶内有眼球、眼外肌及神经、血管、脂 肪等附属结构。
(一)眼眶壁
1、眶顶:大部分由额骨的眶板组成。眶顶的 后部部分由蝶骨小翼构成。
2、眶底:主要由上颌骨的眶板组成,其中也 含有颧骨和腭骨的成份。眶底很薄,分隔 眼与上颌窦。
3、外壁:前部有颧骨构成,后部是蝶骨大翼。 4、内壁:组成眶内壁的有上颌骨、泪骨、筛
眼及眼眶病变影像诊断
影像科 陈潭辉
日期:2015-11-18
主要内容
眼及眼眶的解剖 眼及眼眶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及其正常表现 眼及眼眶疾病
眼眶脉管性、肿瘤性及炎症性病变;眼球 疾病;眼及眼眶外伤、异物。
眼及眼眶的解剖
眼眶由额骨、筛骨、泪骨、蝶骨、颧骨、 腭骨及上颌骨7块骨骼构成,与鼻窦、颅前 窝、颅中窝毗邻。
鉴别诊断: 视神经胶质瘤 神经鞘瘤 脑膜瘤 淋巴瘤
眼眶脉管性病变
二、颈动脉海绵窦瘘
是颈内动脉和海绵窦的异常沟通,多由 外伤所致。 临床呈搏动性突眼,眼静脉因回流海绵 窦受阻而异常扩张。
眼球的支配神经: 动脉神经(第III对)支配上、内、下直肌及提上 睑肌和下斜肌 滑车神经(第IV对)支配上斜肌 三叉神经(第V对) 外展神经(第VI对)支配外直肌
其它神经
(七)眼球
眼球壁 外层:角膜、巩膜 中层:虹膜、睫状 体、脉络膜 内层:视网膜
眼球内容 眼内腔:前房、后房 玻璃体腔 眼内容:房水、晶状体 玻璃体
病、视神经挫伤等 眼内钙化和异物:定位正确 眼壁骨质改变:良性:眶壁扩大 恶性:骨质破坏
正常MR表现
正常MR表现
正常MR表现
正常MR表现
正常MR表现
异常MR表现
眼球壁肿块:T1WI较高信号,T2WI较低信号 眼外肌增粗:T1WI、T2WI中等或低信号,常
见眼格氏病,炎性假瘤 球后肿块:在脂肪高信号中,可见低信号肿
(八)其他附属器
泪器泪腺 泪腺:眼眶外上缘泪腺窝内,分泌泪液 泪道:泪点、泪小管、 泪囊及鼻泪管,排泄 泪液的功能
球后脂肪
检查手段及正常表现
X线:较少用,异物定位,基本被CT取代 CT:对骨骼的改变最佳,外伤;异物 MR:多方位成像,应用前景广(铁磁性异物禁用) 超声:应用最多 DSA:主要对于血管性病变 泪道核素:泪道疾病
有静脉石 CT:平扫密度均匀中等,强化显著,平扫与增强后肿瘤CT值相
差20HU以上,因充盈和填充的时间有异,有血窦出现,CT值 >100HU
MRI:T1WI中低信号,T2WI高信
号,肿瘤内可见低信号纤维间隔 (肿瘤在T2WI和增强图像上均为高 信号,因此需使用抑脂技术)
眼眶脉管性病变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C
+C
+C
海绵状血管瘤
约80%位于肌锥内,约10 %的病例肿瘤发生在肌锥外,另有10 %病例肿瘤涉及肌锥 内外 肿瘤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光滑,眶尖部存在三角形脂肪间隔,尖端指 向颅内,此间隔为原发肌锥内肿瘤共有,而非海绵状血管瘤所特有
肿瘤较大时眼球前突, 近20% 的血管瘤可发生眼眶扩大和骨质受压吸收,极少数可伴
骨和蝶骨体。眶壁中最薄弱。
上壁:额骨、蝶骨小翼 下壁:上颌骨、颧骨、腭骨 内壁:上颌骨、泪骨、筛骨和蝶骨体 外壁:颧骨、
蝶骨大翼
(二)眶裂和视神经管
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构成,内壁是蝶骨体, 下和外壁是由蝶骨小翼根构成(视柱), 分隔视神经管 和眶上裂。
有视神经和眼动脉 通过。
眶上裂是位于蝶骨大翼和小翼之间的空隙, 其内侧有视柱与视神经管相隔。
眼上静脉、脑膜中动脉眶支、第Ⅲ、Ⅳ、Ⅵ 颅神经以及第Ⅴ颅神经的第一分支通过眶上 裂进入中颅窝。
眶下裂是眼眶和
翼腭窝、颞下窝之
间的通道,有第V 颅神经第二分支等
通过。
(三)眼眶骨膜和眶隔
眼眶骨膜覆盖在眶壁上,通过各种裂缝与覆 盖颅骨内面的骨膜即 硬脑膜相连。
眶隔是前眶缘的骨膜 的反折。分隔前和隔 后。
(四 )眼外肌
四块直肌起源于眶尖的总腱环,向前延伸, 逐渐散开,平行于眼球壁,形成肌锥。
上斜肌也起始于眶尖,紧贴眼眶上内壁走形, 抵达滑车,由滑车处折回,走向外侧。
下斜肌起始于眶下壁的内侧份近前缘处,向 外侧走形,正好位于下直肌之下方。
(提上睑肌大部分行程与上直肌平行,位于 其上方,抵止在上眼睑皮肤上。)
块,皮样囊肿,畸胎瘤为混杂信号 视神经肿块:T1低、T2高信号 钙化、异物和壁病变:不如CT
眼眶脉管性病变
一、海绵状血管瘤
中年女性多见 (先天性血管发育畸形,到一定年龄逐渐出 现症状)
多单侧 多位于肌锥内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眼球突出
眼眶脉管性病变
一、海绵状血管瘤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 1.包膜较厚,与周围组织较少发生粘连; 2.多为球形,少见分叶; 3.瘤体借助细小动脉和静脉与体循环联系, 窦腔内血液流动缓慢; 4.均质性,一般没有钙化
眼眶脉管性病变
一、海绵状血管瘤
CT表现: 球后肌锥内 类圆形肿块 境界清楚(有包膜) 平扫稍高密度 增强呈“渐进性强化” 眶尖“空虚”征:不侵及眶尖脂肪 眼肌、视神经、眼球受压推移
眼眶脉管性病变
一、海绵状血管瘤
MR表现 T1WI呈等信号(与肌肉相比) T2WI呈高信号 压脂序列:鲜明对比,边界更清
(五)眼静脉及眼动脉
眼上静脉起自于眼眶的前内部,然后向外 走形在上直肌下方,跨越视神经。在眶尖, 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会和进入眶上裂,汇 入海绵窦。
眼动脉:颈内动脉穿出海绵窦后,在前床 突内侧发出眼动脉,先居于视神经外侧, 再经视神经上方与上直肌之间至眶内侧。
(六)眼的神经
视神经:第II对颅神经,由视神经乳头至视交叉, 分球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及颅内段。长约4250mm。
பைடு நூலகம்
柯氏位
侧位
正常视神经孔位
正常CT表现
正常CT表现
异常CT表现
眼球突出:常见眶内肿瘤、炎性假瘤等 眼环增厚:局限性见于肿瘤或视网膜剥离弥漫性
为炎性病变 眼外肌增粗:常为炎性假瘤或眼格氏病 球后脂肪密度增高或肿块:见于炎性假瘤或肿瘤 视神经增粗:见于视神经肿瘤,炎症、眼格氏
眼眶呈四棱锥形,眶前缘朝向前外,眶尖 指向后内方。
眼眶内有眼球、眼外肌及神经、血管、脂 肪等附属结构。
(一)眼眶壁
1、眶顶:大部分由额骨的眶板组成。眶顶的 后部部分由蝶骨小翼构成。
2、眶底:主要由上颌骨的眶板组成,其中也 含有颧骨和腭骨的成份。眶底很薄,分隔 眼与上颌窦。
3、外壁:前部有颧骨构成,后部是蝶骨大翼。 4、内壁:组成眶内壁的有上颌骨、泪骨、筛
眼及眼眶病变影像诊断
影像科 陈潭辉
日期:2015-11-18
主要内容
眼及眼眶的解剖 眼及眼眶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及其正常表现 眼及眼眶疾病
眼眶脉管性、肿瘤性及炎症性病变;眼球 疾病;眼及眼眶外伤、异物。
眼及眼眶的解剖
眼眶由额骨、筛骨、泪骨、蝶骨、颧骨、 腭骨及上颌骨7块骨骼构成,与鼻窦、颅前 窝、颅中窝毗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