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新)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课件

根
据
插
图
,
复 述
12
课
文
故
事
梗
概
34
56 7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赏研 析读
研读“范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断,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文中运用了那些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找
出关键的词语) 3、范进的发疯说明了什么?
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昏厥 疯跑 跌倒
拱手行礼。
事情不顺利,倒霉。 形容骂得很凶。 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量斟酌。
1.找出课文中小说的三要素。
主要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老太太等
情节: 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
环境: 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2.说说作者的思想倾向性。
一篇文学作品总有它的倾向性。本文通过范进 中举前后周围各色人等的丑态的描写,表现了作者 对他们的辛辣讽刺,通过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 治疗范进疯病的灵丹妙药,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科举 制度的深恶痛绝。
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 “噫!好了!
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我中了!”
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 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 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第二层写疯跑。
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 些动作描 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 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
现世 宝
范进中举前
语言:任意辱骂 动作:粗鲁对待 金钱:吝啬
倨傲
范进中举后
语言:阿谀奉承 动作:卑躬屈膝 金钱:大方
恭敬
贤婿老爷, 你是天上 的文曲星
九年级语文上册 19范进中举教案 新人教版

范进中举课标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课前三分钟:新疆维稳工作总要求——围绕总目标,案件汲教训,查找薄弱点,工作抓落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二、检查预习: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4、.注音作揖(yī) 带挈(qiè) 相(xiàng)公醺醺(xūn) 行(háng)事长(zhǎng)亲腆(tiǎn)着啐(cuì)抛(pāo) 嗑(kē) 亚(yà)元解(jiè)元绾(wǎn) 桑梓(zǐ) 轩(xuān)敞锭(dìng)子拙(zhuō)病商酌(zhuó)5、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22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及对比手法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3.了解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2.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情节,初步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及对比的手法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课堂预习】11.借用工具书查找不会的字词。
2.了解作者以及作品。
3.了解故事情节,并找出范进喜极发疯的文段,细细品赏。
4.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搞笑的文段或句子,仔细阅读。
5.找出描写范进的句子,看人物在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试分析人物形象。
【点拨精讲】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生答:科举。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成名于天下。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却能美梦成真,从此平步青云,这些封建知识分子为科举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剧。
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看看范进的命运如何。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三、结合课文感知以下问题1.提问: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明确:第一部分(1~2):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一层(1):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2第二层(2):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3~11):写范进中举后的情景。
第一层(3~5):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第二层(6~9):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0~11):写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2.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的?明确: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
最新《范进中举》词语解释

最新《范进中举》词语解释最新《范进中举》词语解释《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新《范进中举》词语解释相关内容。
最新《范进中举》词语解释1【倒运】倒霉。
【积德】迷信的人指为了求福而做的好事。
【带挈】提携。
本文指“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见教】指教。
【烂忠厚】忠实厚道得没有出息。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厉害。
【尖嘴猴腮】形容人长相难看。
【摸门不着】意思是被骂晕了,不得要领,不知该怎么办。
【火候】写文章的'功夫。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央及】请求。
【商酌】商量斟酌。
【淋淋漓漓】形容水往下流的样子。
【烧汤】烧热水。
【权变】随机应变。
【不省人事】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桑梓】家乡,故乡。
【轩敞】高大,宽敞。
最新《范进中举》词语解释2进学:指考中秀才。
现世宝:丢脸的家伙。
现世,出丑,丢脸。
带挈:提携。
这里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相公:古时对秀才的称呼。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
唯唯,答应的声音。
浑家:妻子。
体统:规矩。
行事:行当,行业。
脸面:面子。
指“一定的社会地位”。
长亲:长辈。
平头百姓:普通百姓。
见教:指教(我)。
“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腆着:挺着。
乡试年: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
轮到乡试这一年就叫乡试年。
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
同案:同考取秀才叫做同案。
盘费:旅费。
啐:吐唾沫,表示唾弃、斥责或辱骂。
狗血喷头:现形容骂得很厉害。
宗师:对一省总管教育的学官的称呼。
舍与:施舍给,赏给。
老爷:这里是对举人的称呼。
万贯家私:大量的家财。
万贯:上万贯铜钱。
贯:古时穿钱的绳子,既钱穿,也指一串钱,一千文为一串,称一贯。
形容家产很多,非常富有。
尖嘴猴腮: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抛:量词,现在写作“泡”。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 新人教版

19 范进中举《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的精彩片段之一。
全文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采用对比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乡邻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心冷漠。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范进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将自己的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
范进终于在垂老之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功名,狂喜之下他疯了,疯得很丑陋,也很可怜。
范进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民族的悲剧。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
2.了解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1.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2.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范进、胡屠户等艺术形象。
2.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突破方法:疏通故事情节,以对比的写法为突破口,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性。
由浅入深,层次分明,使学生以课文为例子,学会阅读小说的方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难点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精读“发疯”一节,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以及侧面的烘托,感知人物的可笑可怜。
然后探究范进“发疯”的原因,体会范进中举的可悲。
教师补充第三回未选入课文的部分中,描写周进发迹过程的情节,加深学生对小说主旨和其讽刺艺术的理解。
教学方法1.比较分析法:以对比的手法为突破口,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2.讨论论辩法:圈点批注,充分感知文本;小组讨论交流,分组辩论,共同探究:范进中举悲哉?喜哉?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设计(一)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几千年,从汉唐盛世到明清时代,封建专制日趋酷烈,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钳制更是登峰造极。
(新)部编版八下22.范进中举(附答案)

《范进中举》检测卷〔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一.语言积累〔32分〕1.填空〔6分〕《范进中举》节选自,它是我国代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及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作者是。
2.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5分〕中.举〔〕作揖.〔〕商酌.〔〕拙.病〔〕相.公〔〕兀.自〔〕带挈.〔〕名讳.〔〕桑梓.〔〕啐.在嘴上〔〕3.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才去不到两个时候....。
〔〕〔2〕你没奈何,权变..一权变。
〔〕〔3〕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4〕父子见教..的是。
〔〕4.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4分〕屠户把银子〔拿捏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伸张〕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假设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收缩放〕了回去,往腰里〔揣塞放〕------ 5.据课文内容和括号内提示,填写成语。
〔3分〕(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___________〔形容骂得痛快淋漓〕。
(2)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___________〔指不正派或不像样子〕,就想天鹅屁吃!(3)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__________〔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
6. “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你知道以下称谓是怎样的一种称呼?〔4分〕〔1〕阁下:__________ 〔2〕足下:___________〔3〕愚:____________ 〔4〕生:7. 指出以下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4分〕(1)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2)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3)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4)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里,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8.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范进中举》参考资料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范进中举【课文知识】1.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著有《文本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2.背景资料:吴敬梓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度为害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
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3.题目解说: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第,苦苦挣扎直至垂老,一旦中举,竟然喜欢得疯了,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字词综合运用】星宿xiù斋公zhāi 行事háng 啐cuì长亲zhǎng 嗑hé讳huì涫wǎn 细丝锭子dìng作揖: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
倒运:倒霉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也说狗血淋头。
不省人事: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重点难点讲解】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分析对范进,胡屠户和张静斋几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人物分析来了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乃至社会的毒害。
难点就是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本文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发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但不失真,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
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学过了一个单元的小说,明确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写作目的,已经了解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
初步学会了对人物的分析和情节的梳理,但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另外,古代白话的文本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所以,字词的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
3.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为明清时期经典长篇小说节选,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范进中举》一文选自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1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
这个故事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以及他周围的胡屠户、张乡绅、乡邻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写出了当时的世态百相,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文中的人物刻画对学生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文中生字词,积累词汇。
二.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评价任务】针对目标一:1.通读课文,划出自己生疏的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一.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预习提示”中的字词2.学生交流查找到的有关作者、作品的介绍(教师备用资料见课件)3.根据插图复述故事梗概范进进学(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
)后回家,来贺喜的丈人胡屠户又挖苦、教训了他一顿,范进连连称是。
为了能参加乡试,范进去向丈人借盘缠,不但未借到,还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喷头。
范进不甘心,便瞒着丈人去参试。
回到家,家里人已经饿了两三天,范进又挨了胡屠户一顿骂。
出榜那天,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就吩咐范进将一只生蛋鸡抱到集市上卖了买米。
报录人上门报范进已中举。
邻居找范进回家。
范进一看报贴,喜极发疯。
众人议论给范进治疯的办法,有一报录人提出找他平时最怕的人打他嘴巴。
众人找来范进平时最怕的胡屠户,胡屠户在众人劝说下,壮着胆子边骂边打了范进一个嘴巴,治好了他的疯病。
范进刚到家,张乡绅就来拜会他,与他攀认世弟兄,还送给他银子和房子。
范进送了六两多银子给丈人,胡屠户好话连篇,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
二.知识拓展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范进中举》这篇课文了,相比于前一篇小说的主人公——科举失败的孔乙己来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范进可就“幸运”多了,先是中了秀才,后是中了举人。
不过,范进中了秀才与中了举人后的境遇却大相径庭。
为什么同是“中了”,却有如此差别?这就需要了解一下有关科举制度的一些情况。
(见课件)三.研析课文1.本文虽题为“范进中举”,但文章不仅写了范进中举后(§3-12)的情况,也交代了范进中举前(§1-2)的境况。
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可用下面这副对联来概括:“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判若两人。
可以说“中举”是范进一生中的转折点。
请你分别用四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
【参考】中举前: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中举后:家境富有住在茅草棚、每日小菜饭、胡屠户送来七八斤肉和四五千钱,不知猪油味、乡试无盘费、邻居拿鸡蛋送白酒、背斗米捉俩鸡、搬桌拿椅家人饿了两三天、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张乡绅送银赠房地位卑微/卑微低下地位显赫被丈人骂作“现世宝、癞虾蟆、丈人夸他“才学高、品貌好、天上星宿、尖嘴猴腮、不三不四”贤婿老爷”,邻居主动关心给范进报喜、找胡屠户治疯,张乡绅前来拜会、称兄连谊2.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通过周围人对范进态度的变化体现出来的。
其中的“变脸”高手非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莫属。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反映胡屠户前后语言、行为变化的语句,并用概括的词语形容其态度的变化。
【参考】(1)语言上:谩骂、训斥、羞辱——→阿谀奉承/ 吹捧“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果然不错”“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天鹅肉’”——“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就是中相公,也不是你的文章……宗师……舍与你的”——“才学又高”“像你这尖嘴猴腮”——“我的这个贤婿……品貌又好”、“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是你老太太的主意”“……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姑老爷还不稀罕”(2)行为神态上:倨傲、凶狠——→恭敬(敬畏)、讨好“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吃的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衣后襟)”3.胡屠户前倨后恭、判若两人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参考】欺贫爱富、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粗俗贪婪、虚伪4.除了胡屠户,其他如众乡邻、张乡绅等人前后的态度也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这些人的态度变化中又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呢?【参考】众乡邻:趋炎附势(巴结讨好,以图将来沾光)张乡绅:老奸巨滑、攀附权贵、善于拉拢势力(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5.范进中举前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对比鲜明,真可谓“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这种变化其实正反映了封建社会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在这样的典型社会环境中,我们的主人公范进这个典型形象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通过三个小问题来探究一下:①范进中举前后待人处事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参考】中举前,范进面对胡屠户的训斥、臭骂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地说“岳父见教的是”,对胡屠户贺他的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千恩万谢,表现出一副卑怯畏缩、逆来顺受、甘受屈辱的奴才相。
中举当天,他对丈人的称呼就变了(由“岳父”改为“老爹”),对于丈人的阿谀奉承也并无不安;明知张乡绅说的是假话,却曲意迎合,彼此拉拢,表现出世故圆滑的个性;明知从此再也不会要胡屠户接济,却还说“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来用”,足见其虚伪之态。
(下面两题集中反映出范进热衷功名这一性格特点)②这篇小说描写得最精彩、最具戏剧性的地方就是范进喜极而疯这一片段,在这一片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范进发疯的丑态的?【参考】一是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先写昏厥,不省人事;次写疯跑,吓人一大跳;三写跌倒,一脚踹在塘里;四写疯走上集,鞋都掉了一只。
这四层逐步展开,动作(拍手的动作和笑的表情贯穿在这4个层次中)、语言(“噫!好了!我中了!”语言与狂喜的心情合拍,语句短小,语气强烈)、心理描写相得益彰。
二是侧面烘托:用老太太的慌衬托出范进昏厥情形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衬托范进飞跑的疯态;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
③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中,苦苦挣扎,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
如今又中了举人,于是“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可是,为什么当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发疯了?【参考】范进热衷功名,但大半辈子屡试不中,贫穷落魄,忍饥挨饿,受人辱骂,几乎到了绝望的程度。
所以一旦中举,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突然出现在眼前,意味着几十年来所过的贫困、屈辱的生活即将结束,政治、经济、社会地位马上就要改变,这种强烈的思想意识的反差使范进一下子惊喜得反应不过来而发疯。
(追求愈高愈急——中毒愈深愈烈——发疯愈速愈猛,这样安排,顺理成章。
)科举失败的孔乙己的悲剧反映了科举制度的罪恶,那么,范进的“幸运”是不是就说明了科举制度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好处呢?【参考】发疯的范进官迷心窍、丑态百出,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醒后的范进世故圆滑、与权贵周旋自如,体现了读书人的逐步堕落,亦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的扭曲。
因此,《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一样,都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来深刻地揭露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腐蚀知识分子的罪恶。
四.总结课文1.主题:小说通过刻画范进这个艺术典型和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思想、扭曲读书人灵魂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无情地鞭挞了黑暗的封建社会。
2.写作特色①运用夸张、对比手法进行尖锐的讽刺(讽刺就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对某个特定的对象/群体起到批判、劝诫或教育的作用)本文对范进中举前后各方面的不同情况都作了鲜明的对比。
(使用对比手法,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人、物或事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个人、物或事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情境、条件下前后的对比。
对比可以有侧重,如以甲事物衬托乙事物;也可以没有侧重,在对比中挖掘出一定的主题意义。
)本文巧妙地运用夸张的手法:其中尤以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最为突出,这一情节的夸张描写是对当时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的普遍心理的辛辣讽刺;其次是写胡屠户壮胆打了范进一个嘴巴,站在一边,“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了”,这是胡屠户紧张心理作祟的结果,作者用略带夸张的描写表现了胡屠户敬畏、恐惧的心理,与其前文的唾骂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讽刺效果。
②生动传神、准确洗练的语言生动传神——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其生活、教养、性格,如:现世宝、想天鹅屁吃、磕西北风准确洗练——如:啐(极端瞧不起)、扯(谄媚)、攥、舒、缩、揣(贪婪虚伪)五.知识迁移——比较《孔乙己》、《范进中举》1.相同点人物:两人都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都很可笑。
主题: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腐蚀知识分子的罪恶。
写作手法: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2.不同点人物性格: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中仍有善良诚恳、值得同情的一面;范进则完全是一幅丑陋不堪、令人憎恶的嘴脸。
人物结局:孔乙己受人凌辱,被打致残,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范进终于叩开科举大门,争到功名利禄。
(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实质——“爬”不上去的和“爬”上去的)写作手法:①《孔乙己》侧重写孔乙己自身思想意识和社会地位的矛盾,选择了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段,放在一个典型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范进中举》侧重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②吴敬梓惯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一览无余;鲁迅善于运用白描,沉郁含蓄。
③《孔乙己》写了“笑”,却让人觉得悲凉;《范进中举》虽字面上少见“笑”字,却处处可笑,充满着嘲讽。
作者感情: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鲁迅对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主题:《孔乙己》通过写众人对孔乙己的取笑、嘲弄来反映冷漠、麻木的病态社会(世态炎凉);《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言行以及他生活状况的对比,通过胡屠户、众乡邻对他态度的变化以及张乡绅的拜会来嘲讽追求功名富贵、趋炎附势的丑恶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