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一、引言社会分层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财富、权力等因素而形成的层次结构。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社会分层结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到现代社会的阶级划分,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过程。

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2.1 天命观念下的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中,社会的分层结构主要是建立在天命观念的基础上的。

人们相信皇帝是上天所授予的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根据天命观念,社会被划分为君主、贵族、士人、农民和工匠等不同等级。

贵族地位高于士人,而士人又高于农民和工匠。

2.2 社会等级制度的稳定与社会流动的缺乏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社会分层结构相对稳定,社会流动性很低。

贵族地位世袭,士人地位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而农民和工匠则只能继承其父辈的身份。

这导致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固化,社会流动的机会很少。

三、近代社会的阶级划分3.1 封建社会的动摇与社会变革的兴起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动荡。

西方文化的引进、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内外压力的加大,逐渐削弱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3.2 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与城市阶级的形成近代中国逐渐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代替了封建主义的束缚。

这使得社会分层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新的阶级开始出现。

城市商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新兴阶级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3.3 农民工阶级的出现与城乡差距的拉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民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工作。

由于农民在城市中的地位较低,工作条件较差,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级——农民工阶级。

农民工阶级通常被认为处于社会分层结构的最底层,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

四、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4.1 新兴阶级的崛起与中产阶级的形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批新兴阶级开始崛起。

名词解释题——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题——精选推荐

一、名词解释题1. 特殊社会化——是指对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

2. 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没有正式的规章制度作出详细和具体的规定,比较自由、松散的一种组织,如业余活动团体。

3.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4. 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A. 马斯洛B. 莱格C. 米德D. 弗洛伊德2. 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A. 角色丛B. 复式角色C. 实际角色D. 自致角色3. 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A. 家长制B. 古典管理理论C.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 当代管理理论4.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称为()A. 过度城市化B. 逆城市化C. 郊区化D. 城乡融合5. 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A. 迪尔凯姆B. 韦伯C. 帕森斯D. 吴文藻6. 下面各种制度中,属于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制度的是()A. 社会主义制度B. 作息制度C. 宗教制度D. 资本主义制度7. 手段——目标论认为“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A. 逃避行为B. 形式主义C. 创新D. 反叛8. 社会保障的主体是()A. 弱势群体B. 个人C. 团体D. 国家和政府9. 社会流动的实质是:()A. 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B. 个人收入的提高C. 个人阶级属性的变化D.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10.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说法?()A. “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B. “生物有机体”说C. “历史三阶段”说D. “文化类型”说三、简答题1. 简述群体的基本特征。

电大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电大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电大社会学概论答案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1.群体层面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2.一般说来,正式群体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非正式群体则能增强(社会活力)。

3.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产权),计划和市场是经济制度的(调节方式)。

4.孔德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社会秩序)问题,涂尔干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社会团结)问题,二者在精神上有一脉相传的关系。

5.文化具有如下特征:(人为创造性)、(后天习得性)、同享性、象征性、传递性和变迁性。

6.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关于社会问题,社会解组论认为,造成社会解组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快速变迁)、人口的迁移、都市化的加速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8.集合行为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无组织性)。

9.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是划分社会层次结构所必须依据的三个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

10.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二是(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2分)1.社会资本---是一种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形式。

2.集合行为---是指许多人面对某一共同的影响、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没有组织、不可预料、缺乏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3.全球化---是指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通讯高科技化、文化同质化所带来的全球相互依赖性和整体意识的日益增强三、判断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24分)1.一般来说,非正式群体,群体成员之间缺乏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

错误。

社会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社会群体的特征之一是群体成员之间有着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

非正式群体属于社会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同样有着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2.继续社会化往往着眼于人的改造,具有强制性。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1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1

七、底层社会形成,低收入群体 与社会保障体系有脱节的现象。
由于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得底层群体更多地是 与农村相联系。到2003年底,农村的未解决温 饱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900万人之多。农村流 入城市的流动人口进入底层群体的概率变得更 高。在正规、非正规劳动力市场分化的情况下, 流入城市的农民,几乎全体被排斥在正规劳动 力市场之外,而处于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队伍 里。即使在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他们 也不占有优势,就业的激烈竞争,会造成城市 中人数更多的居无定所、无正当职业的农民工。
第三,效益比较好的国有企业、股份制 企业和其他经营比较好的企业、公司、 单位的职工层。大约占就业人口的3-4%。
第四,大量的个体、私营经营者。在农 村里包括那些经营比较成功的富裕起来 的阶层,在城市里包括大批下海的、从 事工商业活动的中小工商业业主、独立
经营者、中小公司经理等。
中产阶层的这个部分的构成最为复杂, 体现出中国社会阶级重组的特点。近来, 中产阶层的这个组成部分增长速度最快, 目前大约占就业人口的5.94%。
六、中产阶层有所发展,但总 体上仍然较小
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主要由四部分人构 成:
第一,中国大陆中产阶层中最为稳定的 力量,是传统的干部和知识分子阶层。
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干部) 占就业人口的1.67%。
专业技术人员大约占就业人口的5.7%。 这两部分人加在一起占就业人口的7.37%。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
一、当前社会分化的几个特点
贫富差距仍在攀升 财富集中化程度比较高 城乡分化和区域间的分化更为严峻 城市内部与农村内部的分化问题突出 低收入群体与主体社会脱节 违规违法的财富积聚占有一定的比例
二、贫富差距问题
贫富分化更为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 更高,分化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社会学部分问题答案

社会学部分问题答案

由社会学家默顿提出,是指那些不明显、不为人们所预料的和不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些功能。

2.什么是普纳路亚家庭(伙婚家庭)?简述摩尔根对人类家庭发展形态演变的论述。

答:摩尔根认为人类家庭形态的先后顺序为:血婚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血婚家庭是由嫡系的和旁系的兄弟姐妹集体相互婚配建立而成的。

是旧石器时代的一种群婚家庭形式。

普那路亚家庭,原始社会群婚家庭形式,同血缘的一群兄弟与另一血缘姐妹群体结成夫妻集团。

它从血缘家庭发展而来。

即这种婚姻家庭形式不仅排除了不同辈的近亲通婚,而且也排除了同辈的近亲通婚,是较血婚(缘)家庭有所进步的家庭形式。

对偶家庭始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由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而来,为群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中间环节。

其特点是:以女子为中心,所生子女属于母亲。

因男女双方分别属于自己的氏族,没有独立和固定的同居生活,也没有独立的家庭经济,因而夫妻关系不巩固,各自都有随时脱离或再结合的自由。

一夫一妻制家庭。

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和家庭形式,在原始社会晚期由对偶家庭发展而来。

它的最后确立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并适应于整个文明时代。

一夫一妻制家庭比对偶婚家庭牢固得多。

3.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趋势?在现代城市社会中,家庭的核心功能发生了改变,绝大多数家庭不再是组织生产的单位,原来的生产功能已经丧失,传统社会父系父权的家庭制度因而丧失了其基础之根本。

伴随着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并取得经济上的独立,男女两性的关系也在趋向平等;家庭的抚育功能包括子女的社会化和老人的赡养等也越来越弱,这些功能渐渐地已经由一些社会化的专门机构来承担;家庭的生育的功能也在减弱,而性与情感满足的功能在慢慢加强。

4.我国转型时期初级社会群体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生活有何影响?针对这些变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①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转型期,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

论中国的社会结构

论中国的社会结构

论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国的社会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国的社会结构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形成的,包括阶层、职业、地位、地域等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 中国的社会阶层分析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阶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传统上,中国社会的阶层划分主要基于人们的身份和地位。

这些阶层包括士农工商,同时也存在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阶层差距。

然而,在现代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社会阶层的划分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现今的社会阶层包括富裕阶层、中产阶层、农民工阶层以及底层贫困阶层等。

2. 职业结构的演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中国的职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过去,中国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的发展迅速崛起。

如今,中国的职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例如,金融业、科技业、教育和医疗行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为许多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3. 地域差异和社会结构中国作为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国家,地域差异对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心,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因此,东部地区的社会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包括各种职业、阶层和地位。

而相对而言,西部和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以农业为主,缺乏多样性。

这种地域差异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大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4. 社会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的社会结构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不同阶层的存在和差距会引发社会不平等现象,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其次,职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引起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加速,对城市社会结构提出新的挑战。

从长远来看,中国的社会结构需要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以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的社会结构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形成的。

阶层、职业、地域等方面的差异都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复杂过程。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

古代封建社会是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起点。

在这个社会中,社会分层主要是以官僚、士农工商为基础。

官僚阶层是最高的社会阶层,他们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的大权。

士阶层是官僚阶层的补充,他们是文化和教育的代表。

农民和工人是社会的基础,他们负责生产和劳动。

商人阶层则是最低的社会阶层,他们被视为不道德和不正义的人。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资本主义的改革和开放。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资本家和企业家成为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掌握着经济的大权。

知识分子也成为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文化和教育的代表。

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则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再次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分层主要是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基础。

工人阶层成为了最高的社会阶层,他们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的大权。

农民阶层则是社会的基础,他们负责生产和劳动。

知识分子则是文化和教育的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再次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开放。

资本家和企业家再次成为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掌握着经济的大权。

知识分子也成为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文化和教育的代表。

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则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复杂过程。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每一次变革都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强:怎样认识中国社会结构

李强:怎样认识中国社会结构

139633
232
237919
373
432240
648
654531
956
221 681 1448 2622
819252
1171
3752
960726 1200978 1508857 1761769 2028548
1349 1709 2022 2407 2714
5140 7198 10287 13308 18212
31.00 9520
1.5
64.00
261
32.00 4443
.7
65.00
631
33.00 7645
1.2
66.00
7178
34.00 10948
1.7
67.00
105
35.00 2530
.4
68.00
7387
36.00 6955
1.1
69.00
13786
37.00 26089
4.1
70.00
95
1988年为0.382 1994年为0.434 1996-1997年为0.4577 2006-2009年0.5(国家统计局数据
2006年0.47 )
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10个国家:
塞拉利昂0.629
巴西0.601
危地马拉0.596
南非0.593
巴拉圭0.591
哥伦比亚0.572
巴拿马0.571
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小结
19世纪-20世纪中期,欧洲社会转型时 期,总人口约4亿人,引发两次世界大战。
中国目前13亿人口的社会转型,大体上 还是平稳的。
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 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 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就是自改革以来就不断分化、演变、调整的社会结构开始逐步定型化下来。

这个定型化过程,对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而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大规模的改革都是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

这一点,在中国市场化改革中显得尤为突出。

目前学界有这样一种共识:在现代社会中,再分配和市场是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整合机制。

与一般的改革不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涉及的是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整合机制的转换。

这就注定了这样一场改革对于利益结构的调整是根本性的。

过去的利益格局是建立在再分配的基础上的。

而市场化改革则意味着将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全然不同的新的利益格局。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社会中的利益格局就处在剧烈的调整过程之中。

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中国社会结构演变转折点的意义就在于,从这个时候起,改革以来开始不断发育、分化和演变的利益格局,开始逐步定型化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力量的组合。

在80年代的时候,社会学界也曾进行了许多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

但实际上,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分层分析是很勉强的,因为那时候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开始分化的过程当中,正在形成中的阶层不仅很不成形,而且是非常不稳定的。

当时分出来的那些“阶层”或“层”,没有存在多长时间,很快就发生变化了。

但在进入90年代之后,特别在到了90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这个时候开始,相对稳定的阶层逐步定型化下来。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将目前的中国社会划分为10个阶层。

这个阶层划分的框架,大体反映了目前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果。

而且,我们可以预见,这样的一种阶层结构可能要比较稳定地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当然,这不是说这当中不会发生变化了,因为现在的中国仍然是处在一个剧烈的社会变迁的时代,阶层结构肯定会发生变化,比如说城市化会带来城乡人口构成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会带来职业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会导致中产阶层人数的增加等等。

我们说定型化是指,这样的一种结构框架可能会相对稳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社会分层结构的定型化具有下列几重含义:第一,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阶层之间边界的形成,是阶层结构定型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阶层之间的边界,往往是通过多种方式建构起来的。

最显而易见的是不同居住区域的分离。

在80年代,贫富分化的现象就开始出现了,但那时候不同的群体或收入不同的人们在居住上并没有分开。

在普普通通的住宅区当中,暴发户与贫困的邻居毗邻而居。

但到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和城市,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富人区。

从全国来说,中国的富人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

在北京,则主要集中在亚运村、中关村、燕莎附近。

郊外的富人区集中在亚运村北部、西山地区、京顺路、顺义、机场沿线。

广州著名的富人区主要有三个,早期的富人集中在珠江二沙岛,后来的主要集中在天河北,新起的富人很多选择住在番禺。

其他的大城市也存在类似的情形。

这些从外表上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或者说这是最表面化的“区隔”的标志。

如果说由居住分区形成的阶层边界是可见的,那么,由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成的阶层边界则是无形的。

但这种无形的边界,不仅可以作为阶层边界的象征,而且,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说,还是阶层结构再生产的机制。

因为甚至像品味和审美等这样的因素,都可以因为专属于某一个阶层而起到强调和维护阶层之间边界的作用。

近些年来,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涌现了一批贵族俱乐部。

比如,在有北京,就有所谓“四大俱乐部”的说法。

“四大俱乐部”的会员费一般在1.5万至2万美元之间,除此之外,每年再缴纳1200美元至1500美元不等的活动费。

与特定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就是同质性的社交圈子。

在作为建构阶层边界机制的特有生活方式形成方面,还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大城市白领文化的出现和“小资情调”的复兴。

尽管就全国而言中产阶层的人数相当有限,但在一些特大城市中,中产阶层的人数还是占相当比例。

而白领阶层的文化,特别是其消费方式、审美趣味以及体现这种审美的消费物品,其专属性是非常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