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合集下载

水中总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水中总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水中总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水中总大肠菌群检测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1. 高级培养基方法:将取样的水样加入适当的营养培养基中,培养出细菌,并计数大肠菌群的数量。

常用的培养基有大肠杆菌培养基、MacConkey培养基等。

2. 荧光定量PCR方法:通过PCR技术检测水中大肠菌群的DNA,使用荧光探针结构标记大肠杆菌特异性基因,通过测定荧光信号进行定量分析。

3. 流式细胞仪方法:将水样进行染色,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计数大肠菌群的数量。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DAPI染色法、荧光活菌染色法等。

4. 基于微生物生物传感器的方法:利用微生物细胞对特定细菌的识别和响应能力,设计合成生物传感器来监测水中大肠菌群的存在和数量。

以上方法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各自具有不同的优缺点。

在进行水环境监测时,可以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检测,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水中总大肠菌、大肠埃希氏菌和耐热大肠菌群的测定 光度法

水中总大肠菌、大肠埃希氏菌和耐热大肠菌群的测定 光度法

水中总大肠菌、大肠埃希氏菌和耐热大肠菌群的测定光度法
水中总大肠菌、大肠埃希氏菌和耐热大肠菌群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监测工作,对于保障水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方法,通过测定样品中细菌的光学密度来间接反映其浓度,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等优点。

本文将介绍水中总大肠菌、大肠埃希氏菌和耐热大肠菌群的光度法测定方法。

一、实验仪器与试剂
1. 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
2. 试剂:含有氯化铁的培养基、无菌水
二、样品处理
1. 取水样:从待测水体中取得一定体积的水样,使用无菌容器收集。

2. 过滤处理:将水样通过0.45μm的微孔滤膜过滤,以去除大颗粒悬浮物和杂质。

3. 稀释处理:取适量过滤后的水样,用含有氯化铁的培养基进行适当稀释,以提高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适应性。

三、菌落计数
1. 培养条件:将处理后的水样接种在含有氯化铁的培养基上,进行37℃培养24小时。

2. 计数方法:取适量培养好的菌落涂布在琼脂平板上,进行菌落计数。

四、光度法测定
1. 光学密度测定:取适量经过稀释处理的水样,用分光光度计在特定波长下进行吸光度测定。

2. 细菌浓度计算:根据吸光度值和标准曲线,计算出水样中细菌的浓度。

五、结果分析
根据测定得到的数据,可以对水样中总大肠菌、大肠埃希氏菌和耐热大肠菌群进行浓度分析,为水质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光度法测定水中总大肠菌、大肠埃希氏菌和耐热大肠菌群的浓度,可以及时了解水质情况,为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希望本文介绍的光度法测定方法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

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

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法——(多管发酵法)一、实验原理大肠菌群是评价水质好坏的一个重要的卫生指标,也是反映水体被生活污水污染的一项重要监测项目。

大肠菌群是一群以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为主的需氧及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在37℃生长时,能在48小时内发酵乳糖并产酸产气。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一升水样中总大肠菌群数不超过三个。

多管发酵法包括初发酵试验、平板分离和复发酵试验三个部分。

发酵管内装有乳糖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并倒置一德汉氏小套管。

乳糖能起选择作用,因为很多细菌不能发酵乳糖,而大肠菌群能发酵乳糖而产酸产气。

本实验为精简实验,所以省略了平板分离和复发酵试验后两部分,直接通过第一部分初发酵试验的颜色变化进行判断是否存在大肠菌群。

初发酵试验水样接种于发酵管内,37℃下培养,24小时内小套管中有气体形成,并且培养基混浊,颜色改变,说明水中存在大肠菌群,为阳性结果。

48小时后仍不产气的为阴性结果。

二、实验器材1.水样中心湖的湖水2.试剂三倍浓缩乳糖蛋白胨发酵管3.仪器及其它用品移液枪,16支试管(16支德汉氏小套管)三、实验步骤初发酵试验取16支发酵管,其中10支用移液管加入10ml一倍的乳酸蛋白胨培养液,5支加入5ml三倍乳糖蛋白胨培养液,1支加入9ml自然水。

然后往16支试管各倒置一支汉氏小套管。

完成后包装好,于121℃高压灭菌锅中灭菌30min左右。

将取回来的中心湖水样稀释20倍。

待试管冷却后,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向装有三倍的乳酸蛋白胨培养液的5支试管加入10ml水样,向装有一倍的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5支试管中加入1ml水样,向装有一倍的乳酸蛋白胨培养液的另5支试管中加入1ml 10-1水样。

将各试管充分混均,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h。

四、实验结果同时观察其他两组也是用中心湖水样的,其结果全都是显示为黄色。

初步得出,取回来的水样的大肠菌群严重超标,比检测表的上限还要高,已经失去检测的意义了。

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

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

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法——(多管发酵法)一、实验原理大肠菌群是评价水质好坏的一个重要的卫生指标,也是反映水体被生活污水污染的一项重要监测项目。

大肠菌群是一群以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为主的需氧及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在37℃生长时,能在48小时内发酵乳糖并产酸产气。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一升水样中总大肠菌群数不超过三个。

多管发酵法包括初发酵试验、平板分离和复发酵试验三个部分。

发酵管内装有乳糖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并倒置一德汉氏小套管。

乳糖能起选择作用,因为很多细菌不能发酵乳糖,而大肠菌群能发酵乳糖而产酸产气。

本实验为精简实验,所以省略了平板分离和复发酵试验后两部分,直接通过第一部分初发酵试验的颜色变化进行判断是否存在大肠菌群。

初发酵试验水样接种于发酵管内,37℃下培养,24小时内小套管中有气体形成,并且培养基混浊,颜色改变,说明水中存在大肠菌群,为阳性结果。

48小时后仍不产气的为阴性结果。

二、实验器材1.水样中心湖的湖水2.试剂三倍浓缩乳糖蛋白胨发酵管3.仪器及其它用品移液枪,16支试管(16支德汉氏小套管)三、实验步骤初发酵试验取16支发酵管,其中10支用移液管加入10ml一倍的乳酸蛋白胨培养液,5支加入5ml三倍乳糖蛋白胨培养液,1支加入9ml自然水。

然后往16支试管各倒置一支汉氏小套管。

完成后包装好,于121℃高压灭菌锅中灭菌30min 左右。

将取回来的中心湖水样稀释20倍。

待试管冷却后,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向装有三倍的乳酸蛋白胨培养液的5支试管加入10ml水样,向装有一倍的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5支试管中加入1ml水样,向装有一倍的乳酸蛋白胨培养液的另5支试管中加入1ml 10-1水样。

将各试管充分混均,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h。

四、实验结果同时观察其他两组也是用中心湖水样的,其结果全都是显示为黄色。

初步得出,取回来的水样的大肠菌群严重超标,比检测表的上限还要高,已经失去检测的意义了。

水中耐热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水中耐热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水中耐热大肠菌群检测方法水中耐热大肠菌群检测是一种用于评估水质和判断水域环境卫生安全的重要方法。

下面是关于水中耐热大肠菌群检测的10条基本信息以及详细描述:1.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通过将水样中的细菌标记并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和计数的方法。

适用于快速分析水样中的大肠菌群含量。

2. 膜过滤法:膜过滤法通过将水样通过膜滤器,筛选并集落大肠菌群,并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可用于定量检测水样中的大肠杆菌。

3. PCR技术:PCR技术通过引物对大肠菌群的DNA进行扩增,从而快速检测水样中的大肠菌群的数量和种类。

可以利用PCR技术进行快速筛选和检测水质。

4. 培养方法:传统的培养方法通过将水样中的细菌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进行形态和生理特性的观察,并通过计数菌落形成单位(CFU)来评估水样中大肠菌群的含量。

5. 颜色指示法:这种方法通过将水样与专门的指示剂配合使用,观察颜色变化以识别大肠菌群污染。

可以通过比较颜色的深浅程度来估计水样中大肠菌群的含量。

6. 微生物生化方法:利用大肠菌群的特定生化反应,如气体产生、酶反应等来判断水样中是否存在大肠菌群污染。

适合用于水样中大肠菌群含量的快速筛查。

7. 荧光显微镜技术:荧光显微镜技术利用特定的荧光探针标记细菌,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可以用来定性检测大肠菌群。

8. 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通过检测水样中的大肠菌群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来判断细菌的存在与否。

可以利用快速免疫层析法或ELISA法进行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

9. 流动细胞技术:流动细胞技术将水样通过流动细胞仪,利用荧光标记的细胞特异性探针检测水中的大肠菌群。

可用于快速检测水质中大肠菌群的含量和分布。

10.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通过分析水样中的DNA或RNA序列,利用特定的引物对大肠菌群进行特异性检测。

使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技术可以鉴定水样中的大肠菌群种类和丰度。

微生物实验10水中大肠菌群数的测定

微生物实验10水中大肠菌群数的测定

实验九水中大肠菌群数的测定一、目的要求学习大肠菌群数的检测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材料1.样品:水样2. 培养基:乳糖胆盐发酵管(单料及双料),伊红美兰琼脂(EMB)平板,乳糖发酵管。

3. 其他:显微镜,酒精灯,无菌吸管(10m1、1m1),接种环,载玻片等三、基本原理水中的病原菌多数来源于病人和病畜的粪便。

由于病原菌的数量少,检测过程复杂,因此,直接测它们的存在是非常困难的专业化工作。

由于大肠菌群在粪便中数量大,在体外存活时间与肠道致病菌相近,且检验方法比较简便,因此一般采用测定大肠菌群或大肠杆菌的数量来作为水被粪便污染的标志。

如果水中大肠菌群的菌数超过一定的数量,则说明此水已被粪便污染,并有可能含有病原菌。

大肠菌群的定义是指一群好氧和兼性厌氧、革染氏阴性、无芽孢的杆状细菌,并能在乳糖培养基中,经37℃24~48h培养能产酸产气。

我国规定每升自来水中大肠菌群不得超过3个。

检测大肠菌群的方法有稀释培养法和膜滤法两种,其中稀释培养法是标准分析法,为我国大多数卫生单位和水厂所使用。

它包括初发酵试验、平板分离和复发酵试验三个部分。

四、方法与步骤1.采样:取100ml磨口带塞玻璃瓶,包扎后,干热灭菌备用。

取自来水样时,至少应先放水5min,以冲去龙头口所带的微生物,获得主流管中有代表性的水样。

取样时,用右手握瓶,左手启开瓶塞,用覆盖瓶口的纸托住瓶塞,收集样品后,连同覆盖纸一起将瓶口塞好,并用线绳在原处扎好。

注意手指不得触及瓶口内部。

在静水中取样时,先用右手揭去塞子,瓶口朝下浸入水下约30cm处,然后将瓶子反转过来,待水注满后,取出塞好瓶口。

如果水在流动,瓶口必须迎着水流,以免手上的细菌被水冲进瓶子。

2.水样放置过程中,内含的细菌数目和类型会发生变化,所以要求水样品应于6~10℃贮存,并不超过6h。

3.初发酵试验:吸取待检样品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内,10ml接种量采用双料发酵管,而lml及lml以下接种量采用单料管。

水中耐热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水中耐热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水中耐热大肠菌群检测方法水中耐热大肠菌群是指在水体中生存繁殖的耐热性强的大肠杆菌及其近缘菌种。

这些菌群可以引起水污染,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水中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对于水质评估和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水中耐热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传统方法:1.涂标法:将水样涂于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的表面,培养并检测菌落形成。

2.溶解法:将水样固体沉淀后,培养在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中,培养并检测菌落形成。

这些传统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简单易行,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操作时间长,对菌种的选择性不够明确,容易产生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等。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广泛,水中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

现代方法:1.PCR法: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核酸检测方法,可以直接从水样中检测到耐热大肠菌的DNA。

通过PCR扩增特定的基因序列,如16SrRNA基因序列,来进行耐热大肠菌的检测。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到耐热大肠菌的存在。

2.荧光原位杂交法: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一种直接在原位上检测特定细菌群落的方法。

通过标记具有亲缘关系的细菌的特定DNA序列,然后在水样中进行原位杂交,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并计数特定菌群的数量。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定量,还可以确定细菌群落的分布情况。

3.基于纳米技术的检测方法:近年来,基于纳米技术的检测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使用有特定响应于耐热大肠菌存在的纳米材料,如金纳米颗粒,可以实现对耐热大肠菌的快速检测和定量,并且具有高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

综上所述,水中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传统方法如涂标法和溶解法,也可以通过现代方法如PCR法、荧光原位杂交法和基于纳米技术的检测方法来进行。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相信将会有更多更高效的水中耐热大肠菌群检测方法被开发出来,为水质监测和公众健康保护提供更好的支持。

实验十一 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的检测

实验十一 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的检测

3、结果计算
根据阳性管数查表得大肠菌群数。
五、思考题
1、记录每组样品中所测得的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 2、典型的大肠杆菌群菌落特征是什么?
实验十一
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 数的检测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水体细菌学的检验 2、学习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量的多管发酵法
二、实验原理
1、细菌总数的测定:采用稀释平板法(混合平板法)
2、大肠菌群数的测定:采用多管发酵法(MPN法) 大肠菌群以大肠杆菌为主,能在37℃48h内发酵乳糖产酸、
产气。大肠菌群数可作为判断水源或食品污染的指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最好在30~300个之间)
(二)水中大肠菌群数的测定
1、初发酵实验
在3倍浓缩乳糖培养基中加入3个梯度样品各10ml(5个重
复),混匀37 ℃培养24h。
2、平板分离
不产酸不产气和不变浑浊 阴性
产酸产气或仅产酸
阳性
划线接种 于伊红美 兰平板, 37 ℃培养
24h
菌落为深紫黑色,具 金属光泽或紫黑色不 带金属光泽或淡紫红 色中心较深
最大概率数法:对未知样品进行十倍稀释,然后根据估算 取三个连续的稀释度平行接种多支试管,对这些平行试管 的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统计,长菌的为阳性,未长菌的为 阴性,然后根据数学统计计算出样品中的微生物数目。
三、实验材料
1、水样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3倍浓缩乳糖蛋白胨培养
基(带指形管)、伊红美兰固体培养基
四、实验方法
(一)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混合平板法) 1、样品采集和稀释
自来水、纯净水、饮料作原样、 10-1 、10-2三个稀释度 污水作10-1 、10-2 、10-3三个稀释度 2、取3个稀释度样品各1ml于平皿中,再倒入50℃左右牛肉 膏蛋白胨培养基约15ml,轻轻转动混合均匀。凝固后37 ℃倒置培养。每个稀释度作3个重复。 细菌总数=同一稀释度平板上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在2个装有50ml三倍浓缩乳糖胆盐培养液的大试管或烧杯内各加入水样100mL。

4.2 在10支装有5mL三倍浓缩乳糖胆盐培养液的试管里各加入水样10mL。

4.3 轻摇试管,使液体充分混匀,置36±1℃培养箱中,培养24h。

4.4 观察每管是否产气,如不产气则报告为大肠菌群阴性;若有气体产生则为推测性试验阳性,需做进一步的证实试验。

5 证实试验
5.1 平板分离
自推测性检验阳性管中取一接种环培养液,接种到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置36±1℃培养箱培养18~24h,观察菌落形态,典型的大肠菌群菌落为黑紫色或红紫色,具有金属光泽。

5.2 复发酵试验
挑取可疑大肠菌群菌落1或2个进行革兰氏染色,同时接种乳糖发酵管,于36±1℃培养箱中,培养24h。

5.3 凡乳糖发酵管最终产酸产气,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的无芽胞杆菌,为大肠菌群阳性。

记下证实实验的阳性管数,查最大可能数(MPN)检索表得出1000mL水样中总大肠菌群的MPN值。

总大肠菌群(MPN)检索表
二、大肠菌群膜法测定
1 定义
大肠菌群(coliform bacteria)为需氧及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将带菌滤膜贴在含乳糖的选择性培养基上,经37℃培养24小时后,呈现深暗红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

2 仪器
2.1 滤器
2.2 滤膜,孔径0.45μm。

直径根据滤器规格,目前常用的有35mm和27mm两种。

2.3 抽滤设备
2.4 无齿镊子
2.5 其它仪器见《GB/T ××××-××公共场所茶具微生物检验方法,大肠菌群测定》中第3章。

3 培养基
3.1 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
3.1.1 成分:蛋白胨10g
酵母浸膏5g
牛肉膏5g
乳糖10g
琼脂10~20g
磷酸氢二钾3.5g
无水亚硫酸钠5g
5%碱性品红乙醇溶液20mL
蒸馏水1000mL
3.1.2 储备培养基的制备
将磷酸氢二钾、酵母浸膏、牛肉膏及蛋白胨加到含有900mL蒸馏水的烧杯中,溶解后调pH值到7.2~7.4,加入琼脂加热溶解,用蒸馏水补足至1000mL,趁热用脱脂棉或绒布过滤,再加入乳糖,混匀后定量分装于烧瓶内,115℃高压灭菌20min,置冷暗处备用。

3.1.3 平皿培养基的制备
将上述培养基加热融化,根据培养基的用量,碱性品红乙醇溶液与培养基按1∶50的比例,用灭菌吸管吸取一定量的碱性品红溶液置于灭菌空试管中。

再按1∶200的比例称取所需的无水亚硫酸钠置于另一个灭菌空试管内,加灭菌水少许使其溶解,在沸水浴中煮沸灭菌10min。

用灭菌吸管吸取已灭菌的亚硫酸钠溶液,滴加于碱性品红乙醇溶液至深红色退成淡粉红色为止。

将此亚硫酸钠与碱性品红的混合液全部加入已融化的储备培养基中,并充分混匀(防止产生气泡),立即将此种培养基适量倾入灭菌的空平皿内,待其冷却凝固后置冰箱内备用。

此培养基于冰箱中保存不宜超过两周,如培养基已由淡红色变成深红色,则不能再用。

3.2 乳糖蛋白胨培养液
见《游泳池中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测定法》
4 操作步骤
4.1 滤膜灭菌:将滤膜放入含蒸馏水的烧杯中,煮沸灭菌三次,每次15min。

前两次煮沸后需更换水洗涤2~3次,以除去残留溶剂。

4.2 滤器灭菌:用121℃高压灭菌20min或用点燃的酒精棉球火焰灭菌。

4.3 水样过滤:用无菌镊子夹灭菌滤膜边缘部分,将滤膜粗糙面向上,贴放在滤床上。

固定好滤器,打开滤器阀门,在-0.5大气压下抽滤。

4.4 培养:水样滤完后,再抽气约5s,关上滤器阀门,取下滤器。

用灭菌镊子夹滤膜边缘部分,移放在乳糖琼脂分离培养基上,滤膜截留细菌面向上,滤膜应与培养基完全贴紧,两者之间不得留有气泡。

然后将平皿倒置,放入36±1℃恒温箱内培养18~24h。

4.5 挑取滤膜上符合下列特征的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紫红色,具有金属光泽的菌落;
深红色,不带或略带金属光泽的菌落;
淡红色,中心色较深的菌落。

4.6 将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的无芽胞杆菌接种到乳糖蛋白胨培养液中,于36±1℃培养48h。

产酸产气者证实为大肠菌群阳性。

5 检验结果报告
计算滤膜上生长的证实为大肠菌群的菌落数,再乘以10即为每1000mL水样中的大肠菌群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