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县渌口镇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 9.3 大气压强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大气压强》教案、教学设计

3.撰写一篇关于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气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并阐述其原理。
4.收集与大气压强相关的趣味知识或科学史话,以手抄报、PPT或视频等形式展示,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5.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尝试解答以下思考题:
-为什么在高原地区,水沸腾的温度会降低?
-大气压强对飞机飞行有什么影响?
-解释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轮胎的气压会升高?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八年级物理下册《大气压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压强的定义,了解大气压强与高度、温度、湿度等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并能够正确读取数据。
3.掌握利用大气压强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能够解释生活中与大气压强相关的现象。
4.了解大气压强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4.归纳总结:通过总结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大气压强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自信心。
4.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5.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大气压强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9.3《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强》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3、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2、通过对大气压强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2、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应用教学难点:大气压强现象的解析教学器材:塑料瓶、水杯、硬纸片、杯子、塑料挂钩的吸盘、粗细不同的几个试管、马德堡半球,注射器,吸管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液体压强的方向是什么?3、同种液体的压强与什么有关?二、引入新课通过观察小药瓶中水不能流出,塑料瓶扎洞后水不会流出来,以及吸盘提起课桌,提出疑问,引入新课。
三、大气压强首先我们根据自主导学的知识,四人小组讨论,总结出下面课堂笔记,即大气压强的定义。
1、气体由于和,大气对它里面的物体有,这种压强叫 ,简称。
四、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完成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1)水杯倒立(2)吸盘的使用教师演示实验①: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
提出问题: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纸片会掉下来。
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
问: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教师放开手,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演示实验②:将一个小一点的试管放入一个大一点的试管中,让两个试管口朝下放置,一手拿大试管,松开另一只手后,小试管因为重力作用从大试管中掉了出来。
让大试管中装满水,再把小试管放入大试管中,让两个试管口朝下放置,一手拿大试管,松开另一只手,这时小试管重力向下,还受到上面水的压力,观察小试管的变化。
八年级物理下册 9.3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新版)

《大气压强》《大气压强》教学设计相关部分,将疑问点进行标记。
对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新课教学(25分钟)观看教师的魔术实验:瓶子吞蛋。
感受大气压强的作用.观看变瘪的易拉罐实验,注意思考大气压强所起的作用。
认真观看一、大气压强的存在环节一:感受大气压活动1。
瓶子吞蛋。
同学们,我们知道想要让这个鸡蛋进入到瓶子里我们可以用力去按压。
但是今天老师让这个鸡蛋自己跑到瓶子里去。
如果魔术成功,我只需5秒钟的掌声。
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压强起的作用。
活动2.变瘪的易拉罐.对于易拉罐,我们都知道用力一捏就会变瘪,但是今天呢神奇的事情很多,我给易拉罐施加魔法,让他自己变瘪。
有哪位同学愿意学习一下这个魔术呢.邀请通过魔术式的演示实验,让物理实验和课堂教学更具神秘色彩,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观看视频,观看完小组内交流探讨.阅读课本找出答案。
认真分析图标.观看视频,感受大气柱能无限高吗?到底能支撑多高的水柱呢?环节二:观看视频。
(大气能支持的水柱高度)接下来咱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大气能够托起的水柱高度。
(ppt播放视频)环节三:改进实验。
提出问题:如果想在教室内测出大气压强的大小该如何改进实验?(小组内交流讨论改进方案)环节四:托里拆利实验很早之前意大利科学家就使用水银进行了实验,第一次测得了大气压强的值。
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接下来同学们带着学案中的5个问题观看托里拆利实验。
从视频中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
(ppt播放视频)个环节的学习,一步步引导出托里拆利实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具有目的想,目标明确,压强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外探究。
回顾所学。
思考:1。
玻璃管内如果上方混入空气,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吗?2.玻璃管的形状、粗细以及是否倾斜对实验有影响吗?3.实验中向上提或下按玻璃管对实验有影响吗?4.如果实验中测得的水银柱高度不是760mm,原因是什么?5。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9.3《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实验现象有较强的兴趣,思维活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同时,他们对于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如大气压强的本质和测量方法,还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大气压强的奥秘,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此外,我还会布置一个小组作业,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温度等的关系,并撰写实验报告。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进一步了解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并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在作业布置时,我会注重作业的量和难度的适中,避免过量的作业使学生产生负担,同时也会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将开始讲解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大气压强的概念,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大气压强的定义。接着,我会讲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如气压计的使用,并通过实验演示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此外,我还会介绍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温度等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
最后,我会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意思考和总结,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主动向我请教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我相信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巩固和拓展本节课的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八年级物理下册 9.3 大气压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3节大气压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气有压强。
2.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过程与方法:1.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2.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3.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2.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生活实例,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难点: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问题启发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在高原上将水加热到80 ℃左右可能就沸腾了……实验演示:将杯中装满水后,在瓶口盖上硬纸片,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进行新课(一)大气压强的存在[活动1]学生选择器材,动手实验并思考:(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活动2]师生分析实验:(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3)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为了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冲击,可以由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八年级物理下册9.3《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在的实例(二)大气压的测量1.托里拆利实验2.标准大气压3.大气压的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9页有关内容,并利用有关器材进行实验)5.问:液体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的方向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利用上述实验或实例回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6.鱼儿因为生活在水中要受到水的压强,“谁”在受到大气压强?(大气中的所有物体)7.你能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图示的现象吗?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物品)在利用大气压?什么力使饮料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时,上升到嘴里?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一个针头?8.(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0页“铁桶被压扁”的实例;(2)利用课件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
问:大气压究竟有多大?9.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流出来?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大气压把水拖住了)如果换用更长的玻璃管水也不会流出吗(大气压能拖多高的水柱)?10.托里拆利实验:(1)介绍托里拆利和托里拆利实验;(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0页“大气压的测量”,了解托里拆利实验;(3)媒体播放托里拆利实验录像。
提问:①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②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③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4)引导学生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大气压的值: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11.讲述什么是标准大气压。
这么大的压强,我们为什么没有受压的感觉?(人的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12.老师:有人说,在西藏,再努力也烧不开一壶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1、42页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列举实例,进一步感知大气压的存在,试着利用大气压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3篇(大气压强的教案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3篇(大气压强的教案设计)下面是收集的《大气压强》教学设计3篇(大气压强的教案设计),以供借鉴。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1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第四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1课时)一、内容及其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大气压强指的是大气压强的验证、大气压强的测量、大气压强的应用,大气压强其核心是大气压强的测量,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以实验为基础。
分析内容。
学生已经学过压强以及液体压强,本节课的内容大气压强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由于它还与压力有密切的联系以及与流体的压强有重要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承上起下的地位,并有重要的作用,是本学科压强的核心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大气压强的测量,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实验。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2、过程与方法:(1)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过程。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2、难点:托里拆利实验及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转换法和等效替代法。
四、教具:广口瓶、鸡蛋、火柴、酒精棉球、皮碗、矿泉水瓶、水杯、纸板、水、红色水、玻璃管、烧杯。
五、教学过程一、课题的引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覆杯实验和饮料瓶变形实验引入新课)(师):同学们看过魔术表演吗?喜欢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两个小魔术,大家一定仔细看,观察我是怎么做的,记住你看到的现象。
(演示实验)瓶吞鸡蛋和覆杯实验。
鸡蛋放在瓶口,进不去,老师用手向下压,还是进不去,将点燃的酒精棉球放进瓶中,鸡蛋置瓶口后顺利进入小口径的瓶中;将纸片盖在空瓶口,倒置,放手后纸片掉落,将纸片盖住装满水的杯子,迅速倒置后放开手水不流出------这两个奇特的现象马上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顺利引入新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3大气压强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3大气压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的第3节,主要介绍大气压强的概念、大气压强的测量以及大气压强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大气压强的概念:介绍大气压强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是大气对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压力。
2. 托里拆利实验:介绍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让学生理解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度来间接测量大气压强。
3. 大气压强的测量:讲解气压计的原理,让学生学会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
4. 大气压强的应用:介绍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如吸管喝饮料、抽水机等,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知道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大气压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使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以及大气压强的应用。
难点: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以及气压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水银柱、气压计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用吸管喝饮料、抽水机工作原理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大气压强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讲解大气压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是大气对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压力。
(2)介绍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讲解水银柱的高度与大气压强的关系。
(3)讲解气压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测量大气压强。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压强的测量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例题讲解:讲解一些与大气压强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大气压强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6. 知识拓展:讲解大气压强的应用,如吸管喝饮料、抽水机等,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3 大气压强
第3节大气压强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推理的方法.渗透等效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爱科学;在对托里拆利实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理性思维的成就.
重点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
难点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器材配套多媒体课件一套、罐头一瓶、集气瓶、去芯的酒精灯、镊子、
铁架台、鹌鹑蛋、水槽、大小试管、热水瓶各一个、有色水少量、
马德堡实验装置一套。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
新授课
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
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
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是什
么力支持住了水呢?硬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⒈马德堡半球实验,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
都很难把它们拉开。
⒉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
压。
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⒊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
空气
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
强。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
压。
⒋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
在。
二、大气压的测定
⒈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
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伽俐
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⒉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课件展示)
引导观察:管内水银柱先下降,降到一定程度后停止。
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学生观察、思
考,进入情境
学生参与实验
观察思考
讨论交流
根据液体压强
的计算公式:
新
授
课
小结作业布置
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有多少帕呢?
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
思维扩展
大气压这么大,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瘪呢?
三、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⒈大气压强是因为空气受重力作用,又有流动性对浸在大气
里的物体有压强。
大气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具有共同点,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那么大气压强会随着高度而变
化吗?地面附近空气稠密、密度大,越到高空,空气越稀薄,密
度减小,那么地面附近和高空的大气压强有什么变化呢?又是怎
样变化的呢?
⒉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人们生活在大气层的最底部,此时相当于在大气海洋的最深
处;高度越高,在大气海洋的深度就越小,反之亦然;大气压随
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p=ρhg算一
算(学生演算,
教师巡视)。
学生算出结
果后,接着讲
述:760毫米
水银柱产生的
压强约为105
帕,这就是托
里拆利实验测
出的大气压强
的值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