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服饰特点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也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对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其发展的详细论述:一、服饰特点1.欧化风格: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西方文化的涌入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巨大影响。
服饰开始出现西装、西裤、衬衫等西式服饰,以及西方的剪裁和款式。
同样,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也更多采用了西式的裁剪,强调简洁大方。
2.女性短发: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长发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柔弱,是女性的重要标志。
但民国时期,许多女性开始剪短发,尤其是在城市中。
短发的流行使得女性在视觉上更具现代感和解放感。
3.混搭文化:由于境内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民国时期的服饰也开始出现混搭的风格。
人们开始穿着传统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相结合,比如在中国礼服的基础上加上西式剪裁和图案,或者在西方服饰上加上中国元素的装饰。
4.维护传统:尽管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服饰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传统服饰,如旗袍、长衫、对襟等,虽然在款式上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影响,但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元素。
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也是一种对者传统身份认同的表达。
二、服饰发展1.初期的混搭:民国初期,由于民众对西方服饰的接受程度有限,服饰往往呈现出传统与西式的混搭风格。
男性仍然穿着长袍和蓝布长衫,女性则在长衫或旗袍上穿上外国式的开襟西服。
2.裁剪革新:民国中期,随着对西式服饰的接受程度逐渐加深,服饰裁剪和款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男性开始普遍穿着西装西裤,女性的旗袍和长衫也开始采用西式的裁剪,强调腰线和身材的修长。
3.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国内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主义情绪渐渐抬头,这也对服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人开始强调汉族传统的服饰,如长衫、马褂、袍子等,以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4.社会变革: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变革对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服装变化

民国时期的服装变化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
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
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
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
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
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
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
民国初年,女子衣着特点:首先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这一举措无疑不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推向成功的讯号。
其次满族妇女的服装遭到摒弃。
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服装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变得更加称身合体,并能体现女性的秀体之美。
【中国服装史】民国服饰

长 袍 、 马 褂 、 小 帽
西 服 、 革 履 、 礼 帽
学 生 装
中 山 装 、 遮 阳 帽 、 文 明 棍
学生装(留日中国留学生)
长袍、西裤、礼帽、皮鞋,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
40年代时较为时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西结合非常
成功的一套服饰,是这时期很有代表性的男子服饰
形象
军警服:北洋军阀时期,直、皖、奉三系服英军式 装束
的改变、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及社会环境。(表 现女性曲线美的改良旗袍)
第二节 男子长袍与西服
这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
装等,虽然取消封建社会的服饰禁例,但各阶层人 士的装束仍有明显不同。
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或罗宋帽,下身穿中式裤子,蹬
布鞋或棉靴——中年人及公务人员交际时的装束 、
西服、革履、礼帽。礼帽即圆顶,下施宽阔帽檐,微微翻起, 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成为与中、西服皆可配套的 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学生装:头戴鸭舌帽或白色帆布阔边帽——资产阶级人士和 青年学生
中山装:基于学生装而加以改革的国产形制,据说因孙中山 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
对襟马褂
松鹤纹长衫
为“文明新装”。
旗袍:旗袍本意为旗女之袍,实际上未入八旗的普 通人家女子也穿这种长而直的袍子,故可理解为满 族女子的长袍。 参见教材P64-65
文明新装
穿 短 袄 套 裙 的 妇 女
高领窄袖长袄
彩绣高领长 袄、马面裙
低领、彩绣、圆 角下摆短袄
近代穿旗袍 的妇女
旗袍——清末满族妇女服装样式
有何关系?
2.女服有何重大改变?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近现代化进程中女性服饰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和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改变,她们参与了社会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对于女性服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从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主要特点以及对女性地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饰款式的改变,二是面料和色彩的更新。
首先,从款式上看,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逐渐摆脱了旧式的束缚和拘束,形成了更为宽松和舒适的设计风格。
曾经在清朝流行的紧身旗袍被逐渐取代,而改为呈宽松剪裁的中式长袍。
女性穿起了这种长袍,整体线条流畅,穿着方便,突显了女性的曲线美。
同时,也开始尝试西式服饰的穿着方式,引进了西式的连衣裙和西装。
这些新款式不仅让女性更舒适,也展示了她们独立、自信的形象。
其次,面料和色彩的更新也是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丝绸面料仍然使用,但逐渐被新的面料如纤维织物所取代。
这些新型面料具有更好的舒适度和易打理性,也更符合现代女性生活的需求。
色彩方面,过去的传统深色被更亮丽、鲜艳的色彩所取代,如红色、蓝色、绿色等。
这种明亮的色彩让服饰更具活力和时尚感。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变迁反映出当时女性地位的变化,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加,也促进了服饰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随着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提高,她们开始追求更为独立和时尚的服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在经历了封建社会束缚的传统观念后,女性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她们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礼教的束缚,而是通过穿着来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
而这种服饰风格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通过新式服饰的展示,女性的时尚意识被唤醒,她们开始更积极地追求自己的权益和解放。
同时,新式服饰的传播也为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提供了平台,让她们在社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民国时期的服饰

• 除了旗袍,还有其他服饰在中国非常流行。其中, 西式的连衣裙在中国流行较为突出,它有多种款 式。 • 另外,在大城市的女性还喜欢穿着大衣、西装、 长裙、短裙、马甲、披风等等,
影响女性服饰流行的诸种因素
1 , 审美观念对服饰演变的影响甚大。 2, 时装展示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对推动服饰变 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3, 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也是影响服饰变化的 重要因素。 4 , 近代服装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为民国时期女 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0世纪30年代)近 代民国中期的服饰:
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 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 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 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 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 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 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 领,领子越低越“摩登”, 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 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 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 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二十世纪中晚期 :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 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 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 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 中国的政权性质 军装----蓝、灰、绿成了 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服饰的特点从ຫໍສະໝຸດ 闭走向开放青楼女子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者,曲线初露别 样的风情、追求摩登化
结语
• 在民国那样一个东西方相碰撞的时代, 变化在所难免。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从变 化的表象中找出变化所带来的的种种原 因,分析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并且从中 找出对现实有意义的地方加以利用。
•
•
那些落入风尘、开放的妓女们或者是那些走 出深闺的新潮女性。民国时期服饰革命的最先引 领者是模特儿。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长三堂 子中的名妓们。她们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着。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女性服饰发展的关键时刻。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女性地位和角色也得到了重大改变。
与此同时,女性服饰的设计与风格也在不断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思潮变化。
本文将着重探讨。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受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影响。
在清朝末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服饰以传统的旗袍为主,这种服装束缚严密,缺乏灵活性。
随着民国的建立,中国开始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女性服饰的形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早期的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开始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例如玻璃马蹄镶钉腰肩、小中衫、大香蕉包头巾等。
这些服饰的引进使得传统的旗袍得到了一些改变,逐渐演化为更加宽松自由、便于活动的束身上装。
随着跨境贸易的发展,丝绸成为流行材料,而色彩也变得更加鲜艳多样,反映出女性身份、地位的变化。
到了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开始走向多元化和现代化。
旗袍逐渐从显露女性曲线的紧身裙变为宽松的长款裙装,肩部和腰线的设计更加注重舒适和自由度。
同时,中式元素和西式元素的融合也进一步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
纽扣大衫、高腰裙和宽肩翻领等设计成为当时女性时尚的代表,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时尚风格。
在服饰配饰方面,民国时期的女性也开始注重挑选合适的饰品来修饰自己。
手绢、项链、耳环、手镯等都成为了装点女性妆容的必备品。
此外,一些特殊的配饰也开始崭露头角,如高高的竖髻、大面积使用蝴蝶结、花朵和流苏等,为女性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然而,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战乱,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发展遭遇了许多限制和困扰。
因为战争和经济不稳定,许多女性被迫放弃时尚,只得过上朴素的穿衣生活。
同时,由于时局不稳定,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尽管如此,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变迁仍然是中华民族服饰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女性通过服饰的选择表达了她们对自由、平等、独立的追求。
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

当代社会问题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民国时期服饰变革主要指清末的宫廷服饰制度被淘汰,出现了民国新的服饰文化的变化过程。
这一时期服饰大变革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的服饰变革不同,是在封建帝制被推翻、“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进行的,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殊现象1服饰变迁的原因由于当时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
需要了解着一些社会问题,得应用历史方法,考察当时人民的社会风尚变化。
通过生活细节,可以看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整体社会状况。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时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直接特征。
社会性质决定了整体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的近代化是被迫逐渐向世界开放的。
西方事物如潮水般涌入,从洋枪、洋炮,直到洋烟、洋火和洋葱。
“洋货旺销,无不利市三倍”,一些中国工商业者也纷纷以“爱国”、“挽回利权”的名义,投资于新式机织业。
由于洋布比国产土布便宜,布线密实且细,颜色艳丽,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将土布挤出市场。
民国以后,民族纺织业兴起,布庄增加了国产的机织布。
这样一来洋布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即这些新的东西在慢慢的扩张和渗透,由于东部沿海城市又跟多的港口,国外产品第一时间会在市场出现。
加上东西文化差异,地域差异,城乡的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日益凸显为两个独立的世界。
同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妇女运动越演越烈,首先表现在婚姻和服饰上,显现出她们极强的妇女地位解放意识。
清末民初,人们还任然保留着及其浓重的封建保守思想。
其中表现在男人对女人裹小脚的畸形性需求的传承,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封建保守思想在慢慢退出人们的社会生活。
女子缠足一方面迎合中国传统的对女性要求纤细、柔软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满足一些男子的畸形性需求,因此女子缠足一直在封建传统势力中存在。
民国服饰特点

民国服饰特点中国服装史—第十一章民国服饰一、历史背景(1)1912年,在服装改革方面,清代服制被一律摈弃。
(2)《服制条例》规定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礼服,西式长裤;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
女子礼服上装式对襟衫,下穿裙子。
二、男子服饰(1)西服,最初是进口,1904年仿制,样式为小驳头,下摆方里带圆,裤管窄小。
(2)中山装,①是改良过的服装,由于民主共和的影响被冠以中山装。
②最早领口呈关闭式八字形,前门襟七粒扣,后背有中缝,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个贴袋,胸前两个文明袋做成可以涨缩的“琴袋”式样,上袋盖做成倒山形笔架式。
③配裤为西裤,前后分片组成,腰围有褶裥,有侧袋和后袋,裤脚带折边。
④中山装兼有西装的特点,同时也适应国情,充分表现出当时国人新的时代精神。
(3)学生装,最初形制简洁,立领,左胸前缀一袋。
(4)长袍、马褂,依旧是民国时期法定的礼服。
①马褂崇尚狭窄,对襟窄袖,长至腹部,前襟五粒扣。
②长衫多用蓝色,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两寸,袖长与马褂齐。
③长袍、西裤、圆形礼帽、皮鞋,这种装束成为时尚。
(5)袄裤,上着衫袄,下着裤,是下层人的穿着。
中式裤宽大松垮,头戴瓜皮小帽或罗宋帽,下身穿中式裤,穿布鞋或棉鞋,俗称“短打扮”。
(6)大氅,北方流行穿大氅,即斗篷,穿者多为军政要员。
民国初期,北京是流行的中心,后以上海为中心,由于欧美文化对上海的影响,30-40年代服饰流行都昂首以瞻上海。
三、女子服饰(1)袄裙,①袄以大襟,七分倒大袖,下摆圆角,裙下摆上升,款式不时变换。
②受日本女装影响,上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穿黑色长裙,不施绣纹,朴素淡雅,成为“文明新装”。
③北伐后,女生校服为上衣蓝或浅蓝,下穿神色裙,白色纱袜和圆口布鞋,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征。
(2)旗袍,①20年代旗袍开始兴起,袖口缩小,吸收西洋裁剪方法,缩短下摆,收紧腰身。
②3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时期,发展成窄袖、收腰、无袖等款式。
领的高低变化、袖子长短、衣长不时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在民国时期,由于借鉴、效仿洋人的服饰,因此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慢慢改变。
其中,“中山装”是中西结合的一款服饰,也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款式。
朋友们,你们知道民国服饰的演变资料吗?下面,喜欢的朋友不妨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中国进入近代之后,一场西服东渐之风给中国服饰带来了极大地冲击。
在这风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中国人开风气先,他们效仿洋人,穿西服、西裤用手帕围巾等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模仿和追逐的对象。
中国服饰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与蜕变。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
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在1960和1970年代,
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
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
民国男子的服饰品
(一)帽子
民国时期,官绅戴碗帽、招票(毡帽)、绒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
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则戴与该职业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
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农夫或行商走贩冬季多戴“猴帽”(用纱线织成筒状,留有两个眼孔,戴时将上端扎住,平时翻卷起来只盖住头顶,天冷时放下,包住整个头部)。
1、礼帽
清朝末年,礼帽传入中国。
民国初年常见于礼仪场合,因此称礼帽。
中国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礼帽,先将羊毛擀压成毡坯,再盔烫成帽胎,整理、装饰成帽。
礼帽如果按风格来分,有大礼帽和小礼帽两种。
大礼帽的帽冠较高,一般高度在14~19厘米之间最为普遍;而小
礼帽款型则相对较小。
除了按照风格样式来分,还可以按照礼帽的材质来分,通常可以分为:皮礼帽、呢子礼帽、兔绒礼帽、条绒礼帽等。
礼帽也可分冬夏两种款式,冬天用黑色毛呢,夏天用白色丝葛。
它的形状大多是圆顶,下面有宽阔的帽檐。
穿着中式、西式服装都可以戴礼帽,这是当时男子最庄重的服饰。
至于其它便帽,样式也比较丰富,一般都以各人的身份、地位及职业而定,没有统一的制度。
2、瓜皮帽
瓜皮帽,也称“小帽子”,六块瓦帽,属于便帽的一种,是清朝最为普遍、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一种帽子。
从小孩到老年,人人都可以戴它。
它虽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却是人们日常所必需之物,甚至一天到晚的被人们戴在头上。
因其造型呈多瓣状,和西瓜皮有点相似,在民间则被谑称为“西瓜皮帽”,这大概就是“瓜皮帽”名称的来源。
这种便帽上锐下宽,以六瓣合缝,缀檐如筒,有的底边镶一约一至三厘米宽的小檐,有的无檐,只用一片织锦缎(又称片金)包个窄边,前端钉一个玉或翠的饰物,帽顶钉一个大红襻疙疸。
俗称“帽头儿”。
“瓜皮帽”相传是沿袭明太祖所制六合帽,创自明太祖洪武年间,取其六合一统、天下归一之吉祥寓意,世人皆戴之。
瓜皮帽的质料春冬用{缎,夏秋则多用
实地纱,颜色以黑色见多,夹里用红,富者用红片金或石青锦缎缘其边。
讲究点的人,也有在颜色和纹饰上与身上的袍褂配套穿的到清朝初年,在款式上虽然仍以六瓣合缝为之,男性戴的瓜皮小帽分平顶帽和尖顶帽。
平顶有12瓣、8瓣两种,尖顶只有6瓣,12瓣是年过花甲的老年人戴的。
8瓣是中年人戴的,尖顶6瓣的都是小青年戴的。
,质地分为硬胎和软胎,平顶大都做成硬胎,内用硬纸板为衬并絮以棉花。
尖顶大都为软胎,取其便利,不戴时可折之藏入衣袋之中,日之“军机六折”。
帽子又有“结子”,俗称“算盘结”,都用红色或黑色丝绒线编成,有丧则用黑色或白色。
结子的大小也随时而变,一度崇尚樱桃般的小结,转而又流行大结。
清末有以珊瑚、水晶、料珠等代替结子的,其结子小如豆粒。
又重蓝色,戴时喜将帽子偏倾于前而半覆于额前。
至宣统时,帽檐有重叠多至七八道者。
另外,为区别帽子的反正,还要在帽缘正中靠下的地方,另缀一明显的“标志”,如四方形装饰物,此为“帽正”或“帽准”。
帽正的质料取决于戴帽人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
贵族或有钱的人,可用珍珠、美玉、玛瑙、翡翠、珊瑚、猫眼等各种名贵的宝石做帽正,更有用碧霞珠宝以炫其富贵与显赫者。
一般人也可用烧篮、料器(玻璃)、小银片……等为帽正。
当时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八旗的纨绔子弟,为求美观,往往还要在帽疙瘩上挂一缕一尺多长用红丝绳做成的红
穗子,称做“红缦”。
3、鸭舌帽
民国时期,流行鸭舌帽,为青少年和儿童常戴,帽子前沿的形状好像舌头,戴时,帽子和帽舌相扣,前面低;后面较高,成为斜形,看起来类似瓦盖,因此,也有人叫它“瓦盖帽”,一般用灰色或蓝色的呢、布制成的。
另外,还有一种男学生所戴的帽子,称为学生帽。
造型和鸭舌帽相同,但帽围较坚实,用厚胶片做帽舌,不能相扣。
(二)眼镜、钢笔
随着西服东渐的热潮,新的饰物也开始出现,眼镜流行趋势的大盛就是这时的一个代表,滴溜溜儿园的镜片固定在无框的金属架上,一时被称为金丝眼镜。
民国初期男子最时髦的配饰就是一副金丝边眼镜,大城市里的洋行高级职员带一副金丝边眼镜当然是气派非凡,并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性象征。
后来小城镇中的“布衣绅士”也不甘落后,也要带上一副金丝边眼镜以证明自己的新潮。
还有些人眼睛很好明明不近视,但也要找副金丝边眼镜来戴,也算过了时髦隐。
(三)表
价格不菲的西式手表,对于装饰品不多的男子们来说,
真是一件既美观又现地位品位的东西。
先是流行戴在手腕上的手表,再后来,怀表流行了,一下子个个都要装模作样的在胸前吊上一条表链,就算没有必要,走在路上还要时不时停下脚步,拿出怀表来看一看,以让人知道他是时髦的人。
(四)腰带
腰带是中式长裤穿着时不可缺少的,腰带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专门系裤子的“裤腰带”一种是系在上衣腰间的“腰带”裤腰带是用黑色或蓝棉布缝制而成,宽约3厘米,也可以用白色丝绸制作。
按风俗,小孩长到十二岁本命年时,应系红色裤腰带,另一种腰带原是系在长袍腰间的带子,一般的是在腰间束以湖色、白色或浅色的丝带,它的长度,可以在腰间系结后下垂与长袍齐。
(五)长围巾
民国时期最有只是的人群是大学学生和大、中学教师。
他们的穿着与普通市民中的先生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习惯在长衫上系一条长围巾。
到了民国后期,这一种穿着打扮,俨然成了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装束了。
当时女性专用的手巾也被男士广泛的运用了,放在西装的口袋里显得格外绅士。
(六)手杖
民国初期,手杖更与眼镜、怀表一道,装饰着留学归来或者文明人士的虚荣世界,甚至令一些阔家小姐忍不住也要女扮男装时髦一下。
上世纪前半叶,由于好莱坞电影及西欧绘画的影响,人们逐渐钟爱于步行手杖了。
当时时髦男子的必备装备还有当时称为“士的”的手杖,其实就是普通可见的手杖。
不过因为年轻人认为如果叫做“手杖”,和老头子们用来助步的拐杖没什么区别,为了区别显示这是学的西方的做法,他们就直接将英文的“stick”音译为“士的”。
拿着一根“士的”,学着英国绅士的模样走在大街上,让那些学了一点洋文的小伙子们感到得意洋洋。
然而“士的”风还没吹多久,却又流行起拿马鞭了,就是西方用来策马的鞭子,和中国古时候的类似,但摩登青年们喜欢强调的是他的西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