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服装发展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服饰特点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也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对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其发展的详细论述:一、服饰特点1.欧化风格: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西方文化的涌入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巨大影响。
服饰开始出现西装、西裤、衬衫等西式服饰,以及西方的剪裁和款式。
同样,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也更多采用了西式的裁剪,强调简洁大方。
2.女性短发: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长发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柔弱,是女性的重要标志。
但民国时期,许多女性开始剪短发,尤其是在城市中。
短发的流行使得女性在视觉上更具现代感和解放感。
3.混搭文化:由于境内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民国时期的服饰也开始出现混搭的风格。
人们开始穿着传统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相结合,比如在中国礼服的基础上加上西式剪裁和图案,或者在西方服饰上加上中国元素的装饰。
4.维护传统:尽管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服饰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传统服饰,如旗袍、长衫、对襟等,虽然在款式上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影响,但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元素。
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也是一种对者传统身份认同的表达。
二、服饰发展1.初期的混搭:民国初期,由于民众对西方服饰的接受程度有限,服饰往往呈现出传统与西式的混搭风格。
男性仍然穿着长袍和蓝布长衫,女性则在长衫或旗袍上穿上外国式的开襟西服。
2.裁剪革新:民国中期,随着对西式服饰的接受程度逐渐加深,服饰裁剪和款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男性开始普遍穿着西装西裤,女性的旗袍和长衫也开始采用西式的裁剪,强调腰线和身材的修长。
3.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国内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主义情绪渐渐抬头,这也对服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人开始强调汉族传统的服饰,如长衫、马褂、袍子等,以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4.社会变革: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变革对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服装

三、民国服装1. 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一种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服饰。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但中国却从未有如此称呼。
日本人称呼中山装为“人民服”。
中山装是学生装和军装改进而成的一款服装,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导和率先穿着,因而得名为“中山装”。
中山装出现在历史巨大变革时期,是告别旧时代,进入新世纪的标志,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款式吸收了西方服式的优点,改革了传统中装宽松的结构,造型呈方形轮廓,贴身适体,领下等距离排列的纽扣,顺垂衣襟而下,呈中轴线。
对称式四袋设计,实用,稳妥。
与西服相比,改敞开的领型为封闭的立领,自然庄重,具有东方人的气质与风度。
中山装的出现对中国现代服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被称为“国服”。
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五权宪法学说,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和共和的理念。
2.旗袍为中国近、现代女装的一个代表性款式。
清代旗袍于20世纪初受西方服饰的影响,由传统的直线裁剪逐渐变为曲线裁剪,袍身逐渐收窄,增加腰省、胸省,并运用装袖与肩缝等元素,使款式走向成熟。
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门襟及长度等方面;面料选材更加广泛;穿着风格上一改以往宽大直筒的形态,变成修身合体,充分展现了中国女性的曲线美。
3.学生装短袄长裙是女学生中西混合装的典型搭配,配一副眼镜,剪齐耳短发,穿一双搭带布鞋,不施质纹,不戴昝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品,因为这种服饰明显区别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装,而被称为“文明新装”。
一般上衣窄小,领口很低,短袄衣身齐腹,略有翘腰,下摆成弧形者居多,衣袖过肘,袖口加宽成喇叭形,全衣无绣饰,衣色为白色、灰色、淡蓝色不等。
长裙为深色、黑色或条纹等,一般无皱褶,自然下垂至膝盖下,与短袄形成鲜明对比,把少女亭亭玉立,清纯娇小之美展露无遗。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女性服饰也经历了明显的变迁。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在社会中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与此同时,女性的服饰也逐渐转变,反映出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在民国初期,女性的服饰还相对保守,注重的是稳重和庄重的形象。
在这个时期,流行的服装风格受到西方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穿着西式服装,比如长裙、高领衬衫、小礼帽等。
同时,中国传统服饰也仍然存在,并与西方元素相互融合。
此时的女性服装色彩以素雅为主,大多采用深色调,以体现出女性的成熟和稳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开始发生了转变,她们的形象也逐渐变得更加活跃和自由。
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也反映在女性的服饰上。
在民国中期,女性开始大胆尝试新的时尚元素,并开始以“时尚”为导向。
这个时期,宽松的蓬裙和吊带设计的上衣成为时尚的代表。
颜色上,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传统的黑色、蓝色,到浅粉、米黄等明亮的色彩都在女性服饰上得到了体现。
到了民国晚期,女性的服饰变化更加明显。
这个时期,女性的形象更加年轻、活泼,服装也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
时尚的短裙和迷人的花纹成为潮流,女性开始更加自由地展示自己的美丽和个性。
同时,背心、无袖和半裸露的设计成为女性服饰的亮点,体现出女性地位提升后的自由和自主。
总的来说,是与社会变革紧密相关的。
在这个时期,女性地位的提升和角色的变化促进了女性服饰的转变。
从保守到时尚、从素雅到多彩,女性服饰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
这一时期的女性,不仅追求自由和个性,还通过服饰来展示自己,向世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她们的时尚选择和个性化的服饰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多元化和活力,也为后来的时尚潮流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是与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提升的关系密切相关的。
女性服饰从保守到时尚,从传统到现代,展现了女性地位转变的历程。
这个时期的女性通过时尚选择和个性化的服饰来展现自己的美丽和个性,为当时社会带来了活力和创新。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在民国时期,由于借鉴、效仿洋人的服饰,因此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慢慢改变。
其中,“中山装”是中西结合的一款服饰,也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款式。
朋友们,你们知道民国服饰的演变资料吗?下面,喜欢的朋友不妨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中国进入近代之后,一场西服东渐之风给中国服饰带来了极大地冲击。
在这风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中国人开风气先,他们效仿洋人,穿西服、西裤用手帕围巾等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模仿和追逐的对象。
中国服饰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与蜕变。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
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
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
民国男子的服饰品(一)帽子民国时期,官绅戴碗帽、招票(毡帽)、绒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
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则戴与该职业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
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农夫或行商走贩冬季多戴“猴帽”(用纱线织成筒状,留有两个眼孔,戴时将上端扎住,平时翻卷起来只盖住头顶,天冷时放下,包住整个头部)。
1、礼帽清朝末年,礼帽传入中国。
民国初年常见于礼仪场合,因此称礼帽。
中国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礼帽,先将羊毛擀压成毡坯,再盔烫成帽胎,整理、装饰成帽。
民国服饰

在中西文化碰撞下,西装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
西装流行原因有二: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二是对西洋文化的崇尚,正如郁达夫所说:“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于是阿猫阿狗就都穿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鞋,提起乐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所以在中国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
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穿着,思想开放的人士爱穿西装。
西装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
最初,西装仅为来华西方人所穿,后来,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地区的买办、商人也开始穿着。
中国第一家洋服店,是1879年开设于苏州的李顺号洋服店。
广州第一家洋服店,是1880年创办的信孚成记洋服店,它位于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
当时,这一带除了信孚成记洋服店外,还陆续出现了元祥号等多家洋服店。
1892年,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
但西装真正流行却是民国以后的事情。
到了上世纪20年代,许多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出现国产名牌西装,不少报纸、杂志开辟专栏介绍西装。
当时在广州,穿西装的男子极多,有教师、学生,各机关的办事员和洋行职员。
岭大附中新生入学,要置备的服装规定必须有西装,还要有大褛一件、寒衣二三件、夏衣五六件、衬衣三四件、汗衫裤六至十件,黑袜六对、长袜一对、游泳衣一套、手帕六条。
因“九同章”手艺出色,岭南大学师生的西装后来全都由它承做。
岭大学生外出,西装笔挺,洋派十足,当时广州的女孩子中流行着“法政公(老的意思),高师穷,一中广府唔中用(不合适),农业工业晒到黑,惟有岭南才做得(合格老公)”的顺口溜。
西装从开始的星星点点到与中装平分秋色,并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西装流行的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
学生装由西装改造而成,其样式比西装简便。
它没有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有纽扣扣紧,不用领带。
衣服下方,左右各有一个暗袋,左侧胸前还有一个明袋。
穿着这种服装,有一种干练的感觉。
民国时期的服饰

• 除了旗袍,还有其他服饰在中国非常流行。其中, 西式的连衣裙在中国流行较为突出,它有多种款 式。 • 另外,在大城市的女性还喜欢穿着大衣、西装、 长裙、短裙、马甲、披风等等,
影响女性服饰流行的诸种因素
1 , 审美观念对服饰演变的影响甚大。 2, 时装展示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对推动服饰变 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3, 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也是影响服饰变化的 重要因素。 4 , 近代服装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为民国时期女 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0世纪30年代)近 代民国中期的服饰:
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 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 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 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 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 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 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 领,领子越低越“摩登”, 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 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 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 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二十世纪中晚期 :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 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 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 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 中国的政权性质 军装----蓝、灰、绿成了 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服饰的特点从ຫໍສະໝຸດ 闭走向开放青楼女子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者,曲线初露别 样的风情、追求摩登化
结语
• 在民国那样一个东西方相碰撞的时代, 变化在所难免。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从变 化的表象中找出变化所带来的的种种原 因,分析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并且从中 找出对现实有意义的地方加以利用。
•
•
那些落入风尘、开放的妓女们或者是那些走 出深闺的新潮女性。民国时期服饰革命的最先引 领者是模特儿。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长三堂 子中的名妓们。她们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着。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女性服饰发展的关键时刻。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女性地位和角色也得到了重大改变。
与此同时,女性服饰的设计与风格也在不断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思潮变化。
本文将着重探讨。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受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影响。
在清朝末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服饰以传统的旗袍为主,这种服装束缚严密,缺乏灵活性。
随着民国的建立,中国开始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女性服饰的形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早期的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开始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例如玻璃马蹄镶钉腰肩、小中衫、大香蕉包头巾等。
这些服饰的引进使得传统的旗袍得到了一些改变,逐渐演化为更加宽松自由、便于活动的束身上装。
随着跨境贸易的发展,丝绸成为流行材料,而色彩也变得更加鲜艳多样,反映出女性身份、地位的变化。
到了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开始走向多元化和现代化。
旗袍逐渐从显露女性曲线的紧身裙变为宽松的长款裙装,肩部和腰线的设计更加注重舒适和自由度。
同时,中式元素和西式元素的融合也进一步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
纽扣大衫、高腰裙和宽肩翻领等设计成为当时女性时尚的代表,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时尚风格。
在服饰配饰方面,民国时期的女性也开始注重挑选合适的饰品来修饰自己。
手绢、项链、耳环、手镯等都成为了装点女性妆容的必备品。
此外,一些特殊的配饰也开始崭露头角,如高高的竖髻、大面积使用蝴蝶结、花朵和流苏等,为女性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然而,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战乱,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发展遭遇了许多限制和困扰。
因为战争和经济不稳定,许多女性被迫放弃时尚,只得过上朴素的穿衣生活。
同时,由于时局不稳定,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尽管如此,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变迁仍然是中华民族服饰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女性通过服饰的选择表达了她们对自由、平等、独立的追求。
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

当代社会问题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民国时期服饰变革主要指清末的宫廷服饰制度被淘汰,出现了民国新的服饰文化的变化过程。
这一时期服饰大变革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的服饰变革不同,是在封建帝制被推翻、“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进行的,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殊现象1服饰变迁的原因由于当时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
需要了解着一些社会问题,得应用历史方法,考察当时人民的社会风尚变化。
通过生活细节,可以看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整体社会状况。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时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直接特征。
社会性质决定了整体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的近代化是被迫逐渐向世界开放的。
西方事物如潮水般涌入,从洋枪、洋炮,直到洋烟、洋火和洋葱。
“洋货旺销,无不利市三倍”,一些中国工商业者也纷纷以“爱国”、“挽回利权”的名义,投资于新式机织业。
由于洋布比国产土布便宜,布线密实且细,颜色艳丽,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将土布挤出市场。
民国以后,民族纺织业兴起,布庄增加了国产的机织布。
这样一来洋布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即这些新的东西在慢慢的扩张和渗透,由于东部沿海城市又跟多的港口,国外产品第一时间会在市场出现。
加上东西文化差异,地域差异,城乡的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日益凸显为两个独立的世界。
同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妇女运动越演越烈,首先表现在婚姻和服饰上,显现出她们极强的妇女地位解放意识。
清末民初,人们还任然保留着及其浓重的封建保守思想。
其中表现在男人对女人裹小脚的畸形性需求的传承,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封建保守思想在慢慢退出人们的社会生活。
女子缠足一方面迎合中国传统的对女性要求纤细、柔软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满足一些男子的畸形性需求,因此女子缠足一直在封建传统势力中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的服装发展
会计1102班1122231066 夏丹丹关键词:20世纪,中山装,旗袍,西装,袄裙
摘要:发生在20世纪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而且对几千年的中国服饰传统的变革也是极其深刻的。
辛亥革命后,原有的服装形制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旧的观念仍有很大市场,男子的服饰,初期仍沿袭清代旧俗。
从20年代起,上海等大城市的教师、公司洋行和机关的办事员等开始穿着西装,但多见于青年,老年职员和普通市民则很少穿着,长衫马褂作为主体的礼服,仍有一定的地位。
孙中山先生倡导民众扫除蠹弊,移风易俗,并身体力行,为中国服装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山装”,对后世的影响已远远超出衣服本身。
这一时期的男子服装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的“博览会”式的局面,为男装的进一步变革铺平了道路。
五四运动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服装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在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下,逐步改变了中国女性千百年来固有的服饰形象,广大妇女从缠足等陋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自唐朝以后,中国妇女服装的裁制方法一直是采用直线,胸、肩、腰、臀没有明显的曲折变化。
至此开始大胆变革,试用服装以充分展示自然人体美。
因此改良旗袍的普遍穿着成为一种趋势,二三十年代出现在大城市的繁荣景观,把女装的发展推向高潮。
这个时期的女装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在如何对待传统服饰文化上给人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服装
打下了基础,特别是中山装系列,一直左右服装近百年。
由于当时历史背景,服装的发展与繁荣仅局限在中国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从总体上说仍然是迟缓、曲折的。
当时主要的流行服饰有这鲜明的时代特点,每一种服饰都有着独特之处,体现着中西风格合壁的特点。
一)中山装
中山装是学生装和军装改进而成的一款服装,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导和率先穿着,因而得名为“中山装”。
中山装出现在历史巨大变革时期,是告别旧时代,进入新世纪的标志,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款式吸收了西方服式的优点,改革了传统中装宽松的结构,造型呈方形轮廓,贴身适体,领下等距离排列的纽扣,顺垂衣襟而下,呈中轴线。
对称式四袋设计,实用,稳妥。
与西服相比,改敞开的领型为封闭的立领,自然庄重,具有东方人的气质与风度。
中山装的出现对中国现代服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被称为“国服”
中山装做工比较讲究,领角要做成窝势,后过肩不应涌起,袖子同西装袖一样要求前圆后登,前胸处要有胖势,四个口袋要做得平服,丝缕要直。
在工艺上可分精做和简做两种,前者有夹里和衬垫,一般用作礼服和裤子配套穿用,后者不加衬料,适合于日常作便服穿用。
中山装的优点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对称,外形美观大方,穿着高雅稳
重,活动方便,行动自如,保暖护身,既可作礼服,又可作便装。
其缺点是领口紧、卡脖子等。
中山装素以其特有的沉着老练、稳健大方的风格吸引了广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华人的青睐,尤其是知识分子仍然视中山装为自己的日常服装。
在穿着时,要注意由中山装所传递出的意蕴与其人生态度相吻合,要把风纪扣弥合,有人图一时的舒适而敞开领扣,这样会使自己在众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有失风雅和严肃。
色彩
中山装的色彩很丰富,除常见的蓝色、灰色外,还有驼色、黑色、白色、灰绿色、米黄色等。
一般来说,南方地区偏爱浅色,而北方地区则偏爱深色。
在不同场合穿用,对其颜色的选择也不一样,作礼服用的中山装色彩要庄重、沉着,而作便服用时色彩可以鲜明活泼些。
(二)改良旗袍
旗袍本是满族妇女的服装20世纪20年代以后,都市妇女服装中最具特色、最普遍的穿着即是旗袍。
在清代传统旗袍的基础上,为适应汉满各族人民的穿着,旗袍的样式不仅吸收了汉袍中的立领等细节,也从装饰繁复走向简化。
20年代,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袍身逐渐收窄。
吸收西方服装立体造型原理,增加了腰省、胸省,并运用了肩缝与装袖等元素,使款式走向完美成熟。
这时的旗袍经过彻底的改良,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来的式样,其款式经过了民族融合、中西合璧而变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女装样
式。
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
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
渐而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至于旗袍的长度,更有许多变化,在一个时期内,曾经流行长的,走起路来无不衣边扫地;以后,又改短式,裙长及膝后来旗袍的式样趋向于取消袖子(夏装)、缩短长度和减低领高,并省去了繁琐的装饰,使其更加轻便、适体。
旗袍因其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服装特色,从而被世界服装界誉为“东方女装”的代表。
(三)长袍马褂
民国初年,男人服装仍以中装,即长袍(长衫)和马褂为主。
长袍马褂为清代满族男子最常用的服饰之一。
马褂加于长袍的外面,它起源于骑马短衣。
后来,长袍马褂传到民间成为社会普遍流行的便服。
民国元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服制条例》中将长袍马褂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南京国民政府也将蓝长袍配黑马褂以及中山装列为“国民礼服”。
长袍与马褂多为圆领、窄袖,后来不少长袍是企领的。
长袍为大襟,马褂是对襟。
长袍、马褂有礼服、便服之分。
用作礼服时,在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格式。
长袍用蓝色,大襟右衽,长至踝上6厘米,左右两侧下摆处,开有30厘米左右的长衩,其袖长与马褂同。
马褂一般用黑色丝麻棉毛织品缝制,下长至腹,前襟钉扣5粒。
若作为便服,颜色可以不拘。
在初春或深秋,人们还喜欢在长袍外加一件马甲,代替马褂。
民国期间,羊城仍有不少旗人,他们多住在老城的中心,即今天的中山五六路一带。
尽管旗人衣服与本地人区别不大,但他们穿着的长袍马褂有自己的特色,腰部必横系一布条,鞋子的面以厚布密缝榄核形线条,鞋底是木的,密布铁钉,行时逼迫爽脆,一望而知为旗人。
(四)西装
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穿着,思想开放的人士爱穿西装。
西装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
最初,西装仅为来华西方人所穿,后来,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地区的买办、商人也开始穿着。
中国第一家洋服店,是1879年开设于苏州的李顺号洋服店。
广州第一家洋服店,是1880年创办的信孚成记洋服店,它位于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
当时,这一带除了信孚成记洋服店外,还陆续出现了元祥号等多家洋服店。
1892年,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
但西装真正流行却是民国以后的事情。
到了上世纪20年代,许多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出现国产名牌西装,不少报纸、杂志开辟专栏介绍西装。
当时在广州,穿西装的男子极多,有教师、学生,各机关的办事员和洋行职员。
岭大附中新生入学,要置备的服装规定必须有西装,还要有大褛一件、寒衣二三件、夏衣五六件、衬衣三四件、汗衫裤六至十件,黑袜六对、长袜一对、游泳衣一套、手帕六条。
因“九同章”手艺出色,岭南大学师生的西装后来全都由它承做。
岭大学生外出,西装笔挺,洋派十足,当时广州的女孩子中流行着“法政公(老的意思),高师穷,一中广府唔中用(不合适),农业工业晒到黑,惟有岭南才做得(合格老公)”的顺口溜。
西装从开始的星星点点到与中装平分秋色,并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西装流行的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
学生装由西装改造而成,其样式比西装简便。
它没有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有纽扣扣紧,不用领带。
衣服下方,左右各有一个暗袋,左侧胸前还有一个明袋。
穿着这种服装,有一种干练的感觉。
(五)袄裙
袄裙为民国初年衣裙上下配用的一种女子服式。
辛亥革命后,人们日常服受西式服装的影响较大,近代服装西化已成趋势。
当时广大妇女从缠足等陋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时装表演、演艺界明星的奇异服饰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上衣下裙的袄裙服式在这种环境下产生出来。
其上衣一般仍为襟式,包括大襟、直襟、右斜襟等,下摆有半圆、直角等形,衣袖、衣领也依穿着习惯各
异;下裙近似现代褶裙,裙的长短也不一样。
袄裙服式为其后的套装服式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