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服装
民国服饰简介

民国 服饰
民 国 服 饰 简 介
中山装 The Chinese tunic suit
Health Convenient for movement Easy to economy Strong in view
《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 说:‚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 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 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 式’,本着‘适于卫生,便 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 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 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 式样‛。
• Some other clothing
• Some other clothing
• Some other clothing
Some other clothing
Some otheongsam 旗袍
Originated from the Manchu women's traditional costum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the Han female improvement 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 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 族女性改进
• Slim • beautiful beauti ful curve • line succinct smooth • simple elegant s tyle
中国年轻女性的身材较 之西方年轻女性,一般 更显纤细、秀丽的曲线 美,而线条简洁流畅、 风格单纯又雍容华贵的 旗袍,其最大优点正在 于它能恰如其分地呈现 出这种中国女性胴体的 曲线美。它在符合中国 年轻女性的审美需求同 时,也因制作上省工省 料,着装又很方便的优 点,从而显出蓬勃的生 命力。
民国服装礼仪_个人礼仪_

民国服装礼仪民国成立以后清朝的服饰制度大部分被革除,传统服饰至此发生了整体上的变化中西合璧的服饰或纯西式的服饰逐渐进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装。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民国服装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民国服装礼仪袄裙,衣服和裙子是分开的,衣服宽袖,斜襟。
延续明代特点,仍以上衣下裙的明朝风格为主,但后来又结合了满族服装的一些特点,形成了民国时期的女子服装,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袄裙,《活色生香》中唐嫣的服饰就是以袄裙居多,亮色系的服装带来十足的华丽感,袄裙的设计或俏皮,或贵气。
而电影《大魔术师》中的演员服装,周迅身着的袄裙,表现了民国初期女子的服饰特点,高而耸立的领子带有着清末时期的余味,衣袖宽阔但是可以显出纤细的手腕。
斜襟的设计更是凸显了中国古代的服饰特色。
学生服也是一种独特的袄裙,它带有鲜明的记忆点,虽然融入了大量的西方元素,但却又非常中国特色。
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
如今的影视剧中,这一时期的学生服饰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民国时期学生服,出现在脑海的就是浅蓝上衣、玄色裙子、白色纱袜、圆口布鞋,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袄裙高领、窄袖;低领、宽袖,袖长齐肘,袖口肥大宽直。
下摆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领而直下的斜襟等。
另外这时的袄裙裁制比较紧体,通常配穿马面裙等长套裙,并喜作彩绣装饰。
旗袍,民国旗袍在中国妇女服饰史上是中国妇女服饰史发展的一个创新。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转型期。
此时,人们无论从思想到服饰都经历着一种飞跃性的历史大变革。
这一时期的中国妇女受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走出家庭不再依附于男人而生存、在进入社会参加社会各领的活动和工作同时改变了以往传统中国妇女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家庭妇女成为具有独立个性和经济独立的职业妇女。
早期的丝质手工旗袍是清代贵族妇女身份表征的服饰,至民国早期旗袍开始普遍流行起来,被广大的妇女所喜爱至今。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归纳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1. 西式与中式融合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服装风格也受到了影响。
因此,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西式与中式融合的特点。
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服装延续了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些元素,如长袍、褂子等;另一方面,也融合了西式服装的剪裁和款式,如西装、连衣裙等。
这样的融合使得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格,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又具有现代化的气息。
2. 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在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变革,这些变革也对服装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在服装的款式和颜色方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心态。
比如,在清末民初的时期,服装呈现出的是比较保守和古典的风格;而在民国初年,随着政治变革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服装呈现出了更为开放和时尚的特点。
这种变化也反映了时代的氛围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3. 服饰的多样性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不仅有男女之分,还有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区之间的区别。
在服饰的款式、颜色和配饰方面,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比如,在上海一带,由于其地处海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服装更为开放和时尚;而在内地的一些地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服装则更为保守和古典。
此外,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也存在着服饰的差异,富贵人家的服装往往更为华丽和精致,而平民百姓则更为朴素和实用。
二、民国时期的男装1. 长袍长袍是中国传统的男装之一,也是民国时期仍在流行的服饰。
长袍的特点是宽松舒适,适合中国人的身材特点,既不失尊贵,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长袍的面料通常选用丝绸和棉麻等,而图案和颜色则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的身份地位进行选择。
在民国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和官员仍然穿着长袍出行,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2. 背心和褂子民国时期的男装还包括背心和褂子两种款式。
背心是一种比较短款的上衣,常常搭配长袍或衬衣穿着,既显得时尚又不失传统的味道。
而褂子则是一种更为保守和正式的款式,通常由丝绸或棉麻制成,领口和袖口常常点缀着精美的绣花,寓意着尊贵和内敛的品格。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女性服饰也经历了明显的变迁。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在社会中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与此同时,女性的服饰也逐渐转变,反映出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在民国初期,女性的服饰还相对保守,注重的是稳重和庄重的形象。
在这个时期,流行的服装风格受到西方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穿着西式服装,比如长裙、高领衬衫、小礼帽等。
同时,中国传统服饰也仍然存在,并与西方元素相互融合。
此时的女性服装色彩以素雅为主,大多采用深色调,以体现出女性的成熟和稳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开始发生了转变,她们的形象也逐渐变得更加活跃和自由。
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也反映在女性的服饰上。
在民国中期,女性开始大胆尝试新的时尚元素,并开始以“时尚”为导向。
这个时期,宽松的蓬裙和吊带设计的上衣成为时尚的代表。
颜色上,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传统的黑色、蓝色,到浅粉、米黄等明亮的色彩都在女性服饰上得到了体现。
到了民国晚期,女性的服饰变化更加明显。
这个时期,女性的形象更加年轻、活泼,服装也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
时尚的短裙和迷人的花纹成为潮流,女性开始更加自由地展示自己的美丽和个性。
同时,背心、无袖和半裸露的设计成为女性服饰的亮点,体现出女性地位提升后的自由和自主。
总的来说,是与社会变革紧密相关的。
在这个时期,女性地位的提升和角色的变化促进了女性服饰的转变。
从保守到时尚、从素雅到多彩,女性服饰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
这一时期的女性,不仅追求自由和个性,还通过服饰来展示自己,向世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她们的时尚选择和个性化的服饰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多元化和活力,也为后来的时尚潮流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是与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提升的关系密切相关的。
女性服饰从保守到时尚,从传统到现代,展现了女性地位转变的历程。
这个时期的女性通过时尚选择和个性化的服饰来展现自己的美丽和个性,为当时社会带来了活力和创新。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大全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大全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服装也有着独特的风采和特点。
下面将从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男女服饰、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民国服装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民国时期服装特点1.时尚多元民国时期的服装风格呈现多元化,既有西式服饰的影响,也融入了传统中国服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时尚风格。
这源于中国在时局动荡的情况下,不同地区、阶层的人们对服装的选择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服饰文化。
2.民族特色民国时期的服装注重民族特色,设计师们常常将传统的汉服元素巧妙融入现代服饰之中,例如改良旗袍、中山装等,使其具有时代感的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
这种追求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为当时的服装产业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3.时尚启蒙在民国时期,新的文化观念不断涌现,这对服装的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尚启蒙思潮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服装款式和设计理念,使得服装不再仅仅是实用的衣着,而是成为了一种展示身份、品味和个性的方式。
4.西式影响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外国文化的渗透,民国时期的服装也受到了西式服饰的影响。
西服、连衣裙等服装款式逐渐在民国社会流行起来,这些服饰的引入为当时的服装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使得中国的服装设计日趋多元化。
二、民国男女服饰1.男装在民国时期,男士的正装主要是中山装和西装。
中山装是由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服饰,它是中国式图形裙和唐装的混合体。
西装则是西式服饰的一种,主要由西式衬衫、马甲和西裤组成。
这些男装的引入使得男士在社交和正式场合有了更多的选择。
2.女装女性服装方面,旗袍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
旗袍是一种颇具东方韵味的女性服装,其设计简洁大方,体现出中国传统服饰的风采。
此外,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还包括改良的长褂、长裙等款式,这些服装都在设计上融入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
三、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民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剧变的时期,政治因素对服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府领导人的服装选择、政治氛围和思潮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服装的审美和品味,从而影响着时尚潮流的走向。
民国时期婚礼服

民国时期婚礼服在民国时期,婚礼服装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象征,既代表了新娘和新郎的身份和地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民国时期的婚礼服装多样且独特,结合了中西方的元素,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
一、新娘婚礼服装在民国时期,新娘的婚礼服装通常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元素,同时融入了西式的款式和设计。
以旗袍为例,这是一种非常盛行的婚礼服装。
旗袍的修身款式展现了女性的曲线美,高领和长袖则彰显了女性的端庄和贞节之美。
旗袍的面料通常选择绸缎或丝绸,配以精致的刺绣和蕾丝装饰,使整个婚礼服装更加华丽和典雅。
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花轿服”的婚礼服装,它是专门为新娘在花轿上穿着设计的。
花轿服通常采用大量红色绸缎,以象征喜庆和吉祥。
外面加上金线、银线的点缀,产生丰富的层次感。
同时,花轿服还常常配以华丽的珠宝饰品,如项链、耳环和手镯等,使新娘更加光彩照人。
二、新郎婚礼服装与新娘的华丽服装相比,新郎的婚礼服装更加简约而庄重。
一般来说,新郎会选择西式的黑色或深色套装,搭配白色的衬衫和黑色的领带。
这种传统的婚礼服装凸显了新郎的成熟和稳重,符合当时婚礼的庄严氛围。
在某些特殊场合,如有高官出席的婚礼,新郎可能会穿着中式的礼服。
这种礼服通常是由锦缎或丝绸制成,上面绣有龙、凤等传统纹样。
中式礼服的图案色彩斑斓,蕴含了对吉祥和繁荣的祝愿,彰显了新郎的尊贵身份。
三、婚礼服装的配饰婚礼服装除了外观的设计和面料的选择外,配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民国时期,新娘常常戴着传统的头饰,如凤冠和挽花。
凤冠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头饰,它由金属和珠宝装饰而成,长时间佩戴的凤冠将会给整个婚礼添加独特而华丽的氛围。
挽花则是新娘头发上的装饰物,采用真花或者人工花朵制成,可以搭配新娘的发型,更加突出其美丽动人。
至于新郎的配饰,通常会佩戴一枚口红,这是一种象征着男子身份和权力的传统饰品。
口红通常是由黄金或银质制成,饰以珠宝和贵金属,如玛瑙、珊瑚等。
佩戴口红不仅能够显示新郎的财富,还能够增加其仪表的气质和魅力。
民国服饰

在中西文化碰撞下,西装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
西装流行原因有二: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二是对西洋文化的崇尚,正如郁达夫所说:“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于是阿猫阿狗就都穿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鞋,提起乐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所以在中国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
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穿着,思想开放的人士爱穿西装。
西装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
最初,西装仅为来华西方人所穿,后来,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地区的买办、商人也开始穿着。
中国第一家洋服店,是1879年开设于苏州的李顺号洋服店。
广州第一家洋服店,是1880年创办的信孚成记洋服店,它位于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
当时,这一带除了信孚成记洋服店外,还陆续出现了元祥号等多家洋服店。
1892年,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
但西装真正流行却是民国以后的事情。
到了上世纪20年代,许多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出现国产名牌西装,不少报纸、杂志开辟专栏介绍西装。
当时在广州,穿西装的男子极多,有教师、学生,各机关的办事员和洋行职员。
岭大附中新生入学,要置备的服装规定必须有西装,还要有大褛一件、寒衣二三件、夏衣五六件、衬衣三四件、汗衫裤六至十件,黑袜六对、长袜一对、游泳衣一套、手帕六条。
因“九同章”手艺出色,岭南大学师生的西装后来全都由它承做。
岭大学生外出,西装笔挺,洋派十足,当时广州的女孩子中流行着“法政公(老的意思),高师穷,一中广府唔中用(不合适),农业工业晒到黑,惟有岭南才做得(合格老公)”的顺口溜。
西装从开始的星星点点到与中装平分秋色,并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西装流行的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
学生装由西装改造而成,其样式比西装简便。
它没有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有纽扣扣紧,不用领带。
衣服下方,左右各有一个暗袋,左侧胸前还有一个明袋。
穿着这种服装,有一种干练的感觉。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民国服装特征,希望对你有用!民国服装的特征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
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
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
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
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
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
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民国服装
1. 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
一种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服饰。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但中国却从未有如此称呼。
日本人称呼中山装为“人民服”。
中山装是学生装和军装改进而成的一款服装,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导和率先穿着,因而得名为“中山装”。
中山装出现在历史巨大变革时期,是告别旧时代,进入新世纪的标志,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款式吸收了西方服式的优点,改革了传统中装宽松的结构,造型呈方形轮廓,贴身适体,领下等距离排列的纽扣,顺垂衣襟而下,呈中轴线。
对称式四袋设计,实用,稳妥。
与西服相比,改敞开的领型为封闭的立领,自然庄重,具有东方人的气质与风度。
中山装的出现对中国现代服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被称为“国服”。
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五权宪法学说,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和共和的理念。
2.旗袍
为中国近、现代女装的一个代表性款式。
清代旗袍于20世纪初受西方服饰的影响,由传统的直线裁剪逐渐变为曲线裁剪,袍身逐渐收窄,增加腰省、胸省,并运用装袖与肩缝等元素,使款式走向成熟。
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门襟及长度等方面;面料选材更加广泛;穿着风格上一改以往宽大直筒的形态,变成修身合体,充分展现了中国女性的曲线美。
3.学生装
短袄长裙是女学生中西混合装的典型搭配,配一副眼镜,剪齐耳短发,穿一双搭带布鞋,不施质纹,不戴昝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品,因为这种服饰明显区别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装,而被称为“文明新装”。
一般上衣窄小,领口很低,短袄衣身齐腹,略有翘腰,下摆成弧形者居多,衣袖过肘,袖口加宽成喇叭形,全衣无绣饰,衣色为白色、灰色、淡蓝色不等。
长裙为深色、黑色或条纹等,一般无皱褶,自然下垂至膝盖下,与短袄形成鲜明对比,把少女亭亭玉立,清纯娇小之美展露无遗。
此装扮朴素简洁和淡雅之中,尤其有中国民族服饰的风韵。
民国时期学生装的出现,让国人眼前一亮,其经典的款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追捧,青年学生们因此也成为时尚的引领者。
以女学生为例,民国初年的女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规模化、系统化、公开化掌握知识的女性,学生敢于求新求变的热忱与激情,加上受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自然令民国的女学生装具有不同的意味。
时人竹枝词对他们有贴切的描述“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
衣常素朴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女学生化淡妆或者不化妆,她们朴素淡雅的精神风貌掀起了一股文明之风,学生装也成为了“知性”、“高雅”、
“文化高”的代名词,一时间成为这个时代女性的标准形象,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
民国男生多穿长衫。
长衫又称长褂,起源于满族的旗服,仿马褂之形,延用对襟立领,斜襟小领、窄袖口的特点,衣身斜部加以割截、缝缀,以表福田、百纳之意。
长衫一如君子,有着“和而不同”的大家风范,文人、武将皆适宜穿着。
一袭袭长衫成为民国时期一道独特的景观。
彰显着民国男子谦恭、内敛、含蓄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