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片段阅读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 70 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1、商鞅立信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
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2、田登为郡守田登为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张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田登是一郡的太守,以别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违者必定受到苔刑,于是举州百姓都称“灯”叫“火”。
正值元宵节张挂彩灯,官吏在市集上张榜,说:“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天。
”所以有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就是说这个。
后喻在上者可为非作歹,在下者却处处受限。
3、书法家欧阳询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
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
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4、伊犁凿井伊犁城中无井,皆汲于河。
一佐领曰:“戈壁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汲须修绠耳。
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谬。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汲取水。
一位佐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
现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不过汲水需要长绳罢了。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一、原文呈现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字词解释1. 内集:家庭聚会。
就像是一家人都凑到一块儿啦。
2. 儿女:这里指子侄辈,可不是光说儿子和女儿哦。
3. 文义:文章的义理,就是讲那些学问知识呢。
4. 俄而:不久,一会儿的功夫。
5. 骤:急,就是雪下得很急很大。
6. 欣然:高兴的样子。
7.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差不多;拟,相比。
8. 未若:不如。
三、句子翻译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们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2. 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 撒盐空中差可拟。
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四、阅读理解1. 这篇短文里,谢太傅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这就像是我们在雪天的时候,突然突发奇想,看着雪就想问个究竟。
2. 兄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的想法很直接,觉得盐撒在空中那种颗粒感和雪有点像。
但是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就更妙啦,柳絮在空中飘飘扬扬的,很轻柔,和雪花那种轻盈飞舞的姿态更接近,而且更有美感。
谢太傅大笑乐,说明他对兄女的回答很满意,觉得这个比喻更有诗意。
3.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古代文人家庭的文化氛围很浓厚,下雪天不只是看雪玩雪,还能一起讨论学问,玩这种文字游戏呢。
一、原文呈现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二、字词解释1. 期行:相约同行。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3、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④诸⑤援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
汉书文言文阅读

汉书文言文阅读第1篇:汉书文言文阅读项籍字羽,下相人也。
家世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
梁怒之。
籍曰:“书足记姓名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
”于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
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
梁尝有栎阳逮,请蕲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史司马欣,以故事皆已。
梁尝杀人,与籍避仇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梁下。
每有大徭役及丧,梁常主办,*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以知其能。
秦始皇帝东游会稽,渡浙*,梁与籍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无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二寸,力扛鼎(11),才气过人。
吴中子弟皆惮籍。
----节选自《汉书》1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①封于项②乃教以兵法17.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书足记姓名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
18.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项羽是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2分)19.李清照《夏日绝句》和杜牧《题乌*亭》对项羽“乌*自刎”的看法大相径庭,你认同哪种?说明理由。
(2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东《夏日绝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亭》*16、*示例:①在②于是17、*示例:读书能够写自己名字就可以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人,不值得学,要学就学能与万人抗衡的本领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汉书朱云传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10分)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
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①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②。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③其馀。
”上④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⑤。
”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
”御史将⑥云下。
云攀殿槛,槛折。
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⑦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
于是左将**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文言助读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4、宗悫(què)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
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
”(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
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
精短文言文阅读100篇

高中精短文言文阅读100篇第一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阅读积累孤:适:昼夜:或:辄:昃:六经:第二篇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阅读积累闲:芜:候:安:第三篇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阅读积累修:佣书:辍:第四篇宗悫(què)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阅读积累不仕:破:并:素:乡曲:第五篇祖逖闻鸡起舞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第一篇:《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阐明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
第二篇:《庄子·逍遥游》庄子是一位鼓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哲人,本篇文章描述了庄子在逍遥游中的奇妙经历,旨在表达他对生命无限可能的追求。
第三篇:《诗经·关雎》《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其中《关雎》是其中的一篇,描写的是古代爱情故事,歌咏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和思念之感。
第四篇:《论语·述而篇》《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其中的述而篇主要讲述了孔子与弟子们的言传身教和教育原则,为后代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第五篇:《左传·僖公十二年》《左传》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史书,记录了中国春秋至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历史事件等。
此篇主要讲述了齐国与晋国的战争,反映了中国古代诸侯间的政治和战争。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劝学》中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强调了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知识的实践应用。
第七篇:《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司马相如列传主要讲述了司马相如的一生和政治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政治思想的重要篇章。
第八篇:《吕氏春秋·治世篇》吕氏春秋是中国战国时期史学著作之一,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善治一个国家的方法和要求,指出了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清明的官吏。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本篇系辞主要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和奥秘,诠释了天人合一的道理和变化无穷的智慧。
第十篇:《红楼梦·贾夫人得病》《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名门望族贾家的衰落和命运,本篇文章描写了贾夫人突然得病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对命运无常的思考和感悟。
《论语》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文献,本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治国之道,呼吁政治精英言行一致,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 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 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 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 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 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 安知壮士志哉!”
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 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 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 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 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 别。
【参考译文】
❖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 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 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 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 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 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 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 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 “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 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 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二)
❖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 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 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 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 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 注:荐----草垫。
❖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 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 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 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 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五)
❖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 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 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 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 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 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
❖ 文化常识
❖ 话说“坐垫”古人席地而坐,因此要用坐垫。最 低廉的是用稻草或芦杆编成。上文说到的“簟” (diàn)是用竹片编成的,因为会稽地方多竹,故王 恭从那里带回。还有用皮或锦缎等制成的。坐垫因季 节不同或主人家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
❖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即 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 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 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 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也
❖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 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 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 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 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 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 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 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 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 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文言片段阅读
(一)
❖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 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 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 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 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 “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 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 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 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 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 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参考译文】
❖ 王恭从会稽回来后,王大去看望他。看见他坐 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子,就对王恭说:“你从东边 回来,自然会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给我。”王 恭没有说什么。王大走后,王恭就拿起所坐的那张 竹席送给王大。自己既没有多余的竹席,就坐在草 席子上。后来王大听说这件事,很吃惊,对王恭说: “我原来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问你要呢。”王恭 回答说:“您不了解我,我为人处世,没有多余的 东西。”
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 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 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 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 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 故不为乡曲所称。
【参考译文】
❖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 性格孤傲清高不愿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 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 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你如果不能获得荣 华富贵,就败坏我们家族了。”有一次宗悫的哥哥 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 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抵御强盗),把 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 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 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 典。而宗悫因为任性(放任意气)而且爱好武艺, 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参考译文】
❖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 伯时作画的时候常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 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 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 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 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 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 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 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 笔。
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 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 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 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 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 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九)
❖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 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 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 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 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 蒙母结友而别
❖ 初,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 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 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 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 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 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 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 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 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 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 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 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 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七)
❖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 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 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 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 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 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 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 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 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 靠,就改嫁了常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出身于世 代为官的人家,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 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 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 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 吃饭,于是就博通儒家经典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 天下。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 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 乐。”
(四)
❖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 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 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 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 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 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 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种。鲁国国君派人 前往送给他一座城池,对他说:“请你用它来置办 衣服。”曾子没有接受。使者回去了,再一次前往, 曾子又一次不肯接受。使者说:“你没有向人请求, 人家就送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回答说: “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接受别人东西的人畏惧别 人,给予人家东西的人傲视人。即使国君对我有了 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最终还 是没有接受。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曾参的话, (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
(八)
❖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 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 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 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 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 通儒
❖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
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 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 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 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 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 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十)
❖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 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 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 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 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 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 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