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牌楼说课材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牌坊教学文案

中国古代牌坊教学文案

中国古代牌坊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称它为牌楼。

其实牌坊与牌楼是有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

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

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

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最早是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称“衡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我国唐代的城市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称为“坊”。

“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

牌坊从建筑样式和风格上大体分南、北两大派。

南派牌坊秀丽精巧,尤其是徽式、苏式、桂式牌楼,高挑的檐角显得淑女气十足;北派牌坊受京城皇族影响,大多为宫廷建筑,显得凝重粗犷。

材质分石坊、砖坊、木坊、水泥坊。

牌坊有功德牌坊、忠正牌坊、功名牌坊、官宦名门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百岁寿庆牌坊、历史纪念牌坊、学宫书院牌坊、文庙武庙牌坊、衙署府第牌坊、地名牌坊、会馆商肆牌坊、陵墓祠庙牌坊、寺庙牌坊、名胜古迹牌坊等。

这些牌坊主要起着褒奖教育、炫耀标榜、纪念追思、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识引导等作用。

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

二是贞洁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

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

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立牌坊是极其隆重的事,当时的规定,进入国子监读书和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人,方可经地方官府审核批准后,由官方出资建功名坊。

立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功德牌坊须经当地官府查核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审查恩准。

牌坊——镶嵌中华文化的传统建筑PPT课件

牌坊——镶嵌中华文化的传统建筑PPT课件

雕刻艺术
瑞鹤云祥 鱼跃龙门
16
文化
物质文化
彩绘艺术 牌坊上面的彩绘艺术表现内容丰富,被视为一种形象艺术,蕴含着内在的 亲和力和感染力,在整个牌坊装饰中起很大作用,过油漆彩绘后,能很好 的延长牌坊的寿命,特别是针对木牌坊,可防止虫害,避免风吹日晒雨淋。 同时整体效果变得更充满艺术感染力,借物抒情,撩人心弦。
2020/3/23
20
文化
2020/3/23
观念文化
程朱理学的物化 徽州是程颐、程颖、朱熹的故乡,徽州人崇尚他们提出的读书、宗族、忠
孝节义,所以建牌坊来纪念和传承。
慈孝道德理念 慈孝道德理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君权主义者用来维护其政权稳定的
一种软武器。牌坊是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使臣民惜守君臣之礼和伦理道德而 树立的。
社会角度 通过牌坊这种有形建筑为主题,哄造传统文化的气氛不言而喻,尤其是在青少年从课本中读出
的历史文化,以此为辅,对矫正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视觉角度 牌坊的族表和标识体现的就是徽州的历史文化一角,从中加以端倪,逐渐发现整个徽州城市的
真实印象,对公众的内心更是提升了这座城市的档次,尤其是在如今现代城市演变的过程中,沉 淀与积累的历史文化建筑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身心舒朗。
额枋是两立柱上端和传递上部货载的构件,分大 额、小额、垫枋和平板枋等几个部分。牌坊建造者根 据自己权势的大小和经济实力来决定额枋的数量。
字板的位置是在上下两根额杭之间,上面刻有牌 坊的名称、由于什么原因建造、建造者的身份、为谁 建造等内容,具体字板的层数是由牌坊的型制和大小 而定。字板体现的内容诊释了此座牌坊包含的文化内 涵,是牌坊的重要部分之一。
檐顶,形状类似仿木建筑中的斗拱和出檐构件。

中国古代建筑史10第十章牌楼华表影壁及其他

中国古代建筑史10第十章牌楼华表影壁及其他

四、日晷、嘉量、铜龟、铜鹤
日晷:是我国古代一种靠观日形而定的记时器,它的 样子是用石料制造的一个圆盘,中心安有一根 细针,与圆盘保持垂直的角度,盘的四周有刻 度,称为晷度,日间有太阳照射,针影落在盘 上,针影随着太阳位置的移动,而落在不同的 刻度之上,根据针影的变化而定出一天不同的 时辰所以有“晷度随天运,四时互相承”之说。
四、日晷、嘉量、铜龟、铜鹤
紫禁城太和殿前铜鹤
四、日晷、嘉量、铜龟、铜鹤
这些在大殿前面陈设,不但都具有不同的象征 意义,而且也以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而成为可 供观赏的独立的建筑小品,起到点缀环境的作 用。
第十章 牌楼、华表、影壁及其他

四、日晷、嘉量、铜龟、铜鹤
紫禁城太和殿前日晷
四、日晷、嘉量、铜龟、铜鹤
紫禁城养性殿前日晷
四、日晷、嘉量、铜龟、铜鹤
沈阳故宫崇政殿前日晷
四、日晷、嘉量、铜龟、铜鹤
嘉量:是我国古代的标准量器。汉始建国元年(9), 王莽制定新的嘉量制,将不同等级的斛、斗、升、合、 龠并合为一器,器的上部为斛,下部为斗,左耳为升, 右耳为合、并。这里的嘉量为铜制,置于右亭中,放 在太和殿前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集权。
1、设立在门外的影壁:这是指它对建筑院落的大门和大 门有一定距离的一堵墙壁,它正对大门,和大门外左 右的牌楼或建筑组成了门前的广场,增添了这组建筑 的气势。
三、影壁
山西大同九龙壁
三、影壁
紫禁城宁寿宫前九龙壁
三、影壁
北京北海九龙壁
三、影壁
北京北海九龙壁局部
三、影壁
2.设立在门里的影壁:这种影壁立在大门的里面,也与 大门有一定的距离,正对着入口,完全起到一种屏障 的作用,避免人一进门就将院内一览无余,这种影壁 多设在皇帝寝宫和住宅内院大门的里面。

府学刘静庄严的牌楼说课

府学刘静庄严的牌楼说课

你想知道北京有多少牌楼吗?你想知道北京最大的牌楼是哪座吗?你想知道北京最小的牌楼又在哪里吗?那就跟我一起走进美术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课《庄严的牌楼》(一)-北京的牌楼的说课中吧!这是一节欣赏评述课。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全册教材中和它有关的内容吧!一、教材分析《庄严地牌楼》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内容。

本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策略,新课堂”的特点,做到了以学生为本。

它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能够使学生学到丰富的美术知识,减少以往美术课堂中的单调和乏味,注重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绘画及审美意识,陶冶情操。

在教学中通过欣赏、观察、模仿等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微观世界的丰富变化,并能尝试利用各种绘画工具去表现。

三册5课《千姿百态的桥》六册10课《多姿多彩的塔》七册四课《庄严的城楼》(一)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映衬,由浅入深组成了一条纵向的线路,再看看本册学生条件分析:二、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

但有些学生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在美术审美、鉴赏、创作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美术课堂上,我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法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以及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创作要求上,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全员参与,共同提高。

小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不仅指的是以愉悦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还要了解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及作品的含义。

四年级的学生逐步要求他们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欣赏能力,但面对牌楼相对复杂的专业性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如何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复杂的知识,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运用了很多的方法: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知识技能:在学习中了解牌楼的起源及功能,和有关牌楼的知识过程方法:运用拼图、对比、讨论等多种形式探究牌楼的结构,材料及装饰特点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北京古老建筑的了解和喜爱。

牌楼坊建筑PPT课件

牌楼坊建筑PPT课件

2011
3、按名称分:
有功德牌坊、忠正牌坊、功名牌坊、官宦名门牌 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百岁 寿庆牌坊、历史纪念牌坊、学宫书院牌坊、文庙 武庙牌坊、衙署府第牌坊、地名牌坊、会馆商肆 牌坊、陵墓祠庙牌坊、寺庙牌坊、名胜古迹牌坊 等。
这些牌坊主要起着褒奖教育、炫耀标榜、纪念追
思、风俗展示
.
50
2011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过去,立牌坊可是一 件极为隆重、极不容易的事,并不是你 想立,你有钱就可以立的。根据当时的 规定,凡是进入国子监读书和获得举人 以上功名的人,方可经地方官府审核批 准后,由官方出资建功名坊。
.
51
2011
至于立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功德 牌坊者,要求就更严格,须经当地官府 查核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审查恩 准,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方能建造。即 使允许建造,建造什么规格的牌坊,也 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第二类是琉璃牌楼。这类牌楼多用于佛 寺建筑群内。
第三类是石牌楼。这类牌楼以景园、街 道、陵墓前为多。
.
35
2011
第四类是水泥牌楼。这是近代建筑艺术 的产物,新建的数目不多,大多数是用 于古牌楼的搬迁和加固工程。
第五类是彩牌楼,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装 饰物,多用于大令、庙市、集市的入口 处,令期一过即拆除,一般用杉杆、竹 竿、木板搭成,顶部安装五彩电灯泡, 色彩缤纷。
.
22
2011
里坊制与坊巷制
坊门演变成牌坊,是唐以后的事。由于 商业与手工业日益发展,城市人口密集, 城市的生活起了很大的变化,宵禁制度 已不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随着宵禁制 度的取消,坊墙及坊门均失去了原有的 使用功能,封闭的里坊制遂过渡为开放 的坊巷制;
.

中国古代建筑-牌坊

中国古代建筑-牌坊

中国古代建筑-牌坊展开全文•牌坊牌坊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主要由柱、依柱石、梁、枋、楼等几部分组成。

它的形式有一-间两柱、三间四柱等,也有大者能达到五间、七间的牌坊。

柱子之间架有横梁相连。

梁的上面承接着一到三层石板,也就是镌刻有建坊目的之类文字的枋,枋上面建有楼,有些楼还有特别明显的顶盖。

横梁的跨度大,负重也大,容易断裂,为此在梁与柱相连的拐角处多安置有雀替。

牌坊多高达十几米,而柱子又处在一条直线上,为了防止它倒塌,每根石柱前后都有依柱石夹抱。

牌坊建在陵墓、祠堂、衙署、园林等处,甚至是街旁、里坊、路口,既可作为一种标志,也可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

因此,从牌坊的作用,或是建造意图来说,可以将之分为三大类:标志坊、功德坊和节烈坊。

标志坊标志坊是在某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所建的牌坊,作为一种标志,并起着昭示后人的作用。

功德坊功德坊是彰显有功名者的功名、政绩的功名坊和表彰某人德行的道德坊的合称。

功名坊功名坊是用来显示某人的官位、政绩或某人的科举成就的。

道德坊道德坊是表彰某人德行的牌坊,诸如行善、有义举等。

节烈坊节烈坊则是用来表彰忠臣、孝子和贞节烈女的,尤其是表彰妇女贞节的最多。

陵墓坊陵墓坊是立在陵墓前方的牌坊,起到一个提示、指引的作用,同时也是陵墓的一种标志。

门式坊门式坊实际上是一种门,因为它的形象有牌坊的特征,所以称为“门式坊”,也可称为“牌坊门”。

如一些地方民居大门贴墙而建成牌坊式即门式坊。

木牌坊木牌坊就是用木材建造的牌坊。

木牌坊是牌坊中出现最早的形式,因为它用的是木制材料,而木材较为易得,所以木制牌坊也就成为了牌坊中出现最早的形式。

石牌坊和琉璃牌坊等都出现在木牌坊之后。

元代之前,各类坊门、棂星门等,主要为木材建造,这是中国建筑的传统用材。

虽然木牌坊为木料制成,但这只是说它的主要用材。

它的基石和楼顶,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汉白玉石等石材,还有一些使用琉璃瓦顶。

石牌坊石牌坊是以石材料建造的牌坊,一般来说,石牌坊都是全石建造,而不同于木牌坊是以木材料为主。

中国古代城楼说课稿

中国古代城楼说课稿

中国古代城楼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城楼的起源和发展;2. 掌握中国古代城楼的特点和功能;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城楼的审美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介绍中国古代城楼的起源和演变过程;2. 分析中国古代城楼的设计特点;3. 探讨中国古代城楼的功能与意义。

三、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城楼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城楼的起源:城楼起源于中国古代城市的防御需要。

- 城楼的发展:城楼的形式和功能在中国古代城市中逐渐演变。

2. 中国古代城楼的设计特点- 结构特点:城楼通常由多层楼阁组成,外观雄伟壮观。

- 建筑风格:不同地区的城楼有着各自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北方的雄伟、江南的精致等。

3. 中国古代城楼的功能与意义- 防御作用:城楼作为城市的前沿防线,具备很强的防御能力。

- 社会功能:城楼除了防御功能,还起到社会交流和仪式活动的场所。

- 文化意义:城楼是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城市的繁荣和文化水平。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中国古代城楼的形象,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2. 分组探究法:分成小组,讨论中国古代城楼的设计特点和功能。

3. 情景模拟法:请学生在小组中扮演城楼的设计师,想象设计一个自己的城楼并解释其功能和意义。

4. 总结归纳法: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城楼的特点和意义,形成知识结构。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通过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学生可以逐步理解中国古代城楼的特点和意义,进行自我评价。

2. 文字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城楼的文章,包括城楼的起源、设计特点和功能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六、教学资源1. 图片和视频:展示中国古代城楼的形象和设计特点。

2. 相关书籍和文献:提供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城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资料。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对中国古代城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城楼的特点和功能。

通过分组探究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牌坊

牌坊
第 一 节 古 建 筑 的 名 称
堂与殿 厅与堂 楼与阁 斋 轩 榭 槛 馆 别馆 廊 庑 亭 华表
牌坊与牌楼
牌坊与牌楼 ► 一般将有屋顶的称牌楼,无屋顶的称牌坊,有 的地方统称牌坊。牌楼或牌坊是构成中国古代 城市街道、寺庙、山景、大院等地的特殊景观, 也是一种空间界定的标志。 ► 名称来历 《荀子•大略》:“武王始入殷, 表商容之闾。” 商容是商代的贵族,相传被 纣王废黜。周武王灭周后,曾在商容所居的闾 里立表加以表彰。这表彰善者,以表柱的形式 做城坊门之始。这种门是在两根华表柱之间加 横梁成门宕(dang)式,在横梁间有题字的板 叫“牌”,这种形式的“坊表”称“牌坊”。 在古代城乡中,存在大量的里坊之门,早在春 秋时期形成了,隋唐发展十分成熟,如长唐长 安城设110个坊,每坊有十字形的横街,坊市 的四周都砌有围墙,街头设坊门以供人出入, 定时开关,晨启暮闭。古代称这种坊门为 “闾”。中国古有“表闾”制度,即将各种功 臣的姓名,事迹刻于木牌上,置于闾门,以表 彰其功德。通常在上面书写了名称,以示区别, 牌坊之名就由此而来。
元代开始,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科举制在明朝进入鼎盛时期。
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 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 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 地。每三年一次,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乡试考中的称 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在在京师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 年举行。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或文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 名的状元,合称三元。科场中有连中三元。明代连中三元者有洪武 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 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第三天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 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 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 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也称金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