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说课稿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精选3篇)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精选3篇)《满井游记》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满井游记》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古诗引路,激情导入: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写早春时节景色的游记散文,一起走进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024《满井游记》说课稿范文

2024《满井游记》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满井游记》,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满井游记》是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记叙文,通过描写主人公满井周游世界的故事,向孩子们传达了探索世界、勇敢拼搏的精神。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文中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基本的阅读理解技巧。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提升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珍惜家庭和友谊,感受旅行的乐趣和人生的意义。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文中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基本的阅读理解技巧。
难点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提升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针对《满井游记》这篇课文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课堂讲授法、问答法、情景演示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思维导图法、任务型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教学课件,通过图片和音频的呈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还准备了一些小组活动的素材和练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强调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我将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有一个魔法能让你变成任何一个动物,你想变成什么动物?请给出你的理由。
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与课文的主题有关,为学生进入新课创设了情境。
环节二、导入课文内容我将呈现课文的标题和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猜测来预测故事情节。
然后,我会进行导读,带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三、阅读理解与分析我将设计一些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分析课文。
例如,提问学生满井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去旅行?让学生分析满井在旅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满井游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进步学生的自学才能。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擅长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展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爱游山玩水,在山水之间书写自己的性情志趣,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袁宏道,去欣赏他笔下的自然美景,去体会他寄情山水的意趣!二、文本感知1、检查自学情况上节课我们已对文中的重点难字难词做了学习,这节课首先请同学们口头翻译全文,然后把自己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不懂的地方说出来,我们讨论解决。
〔学生口头翻译,之后将不懂的句子提出并予以解决。
〕2、配乐齐读全文三、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显然,这是一篇写景记游的散文,请问,文章描叙的是什么时候的风光,你能从文中的句子里找到证明这是写早春的词语吗?〔学生说出这是描写早春风光的文章,并以以下句子为证:〕〔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旷,假设脱笼之鹄。
〔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与匣也。
〔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老师点拨“微润”、“始解”、“将舒未舒”、“浅鬣”,明确本文描写的正是早春之景,并进一步提问,文章还描写了哪些早春之景?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老师点拨,这些句子那些词用的生动?语言的生动还表如今哪里?〕明确:一些动词用的极为生动传神,如“洗”、“拭”、“曝”、“呷”。
“洗”、“拭”写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秀丽明媚。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说课稿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满井游记说课稿《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讨论点拨相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疏通课文一、导语设计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
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读课文1、教师示范朗读(多媒体显示)(1)学习巩固生字(2)强调长句子的断句2、学生自读体会3、指名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听读,并点评(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二)译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发现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多媒体显示)内容如下:①常用实词。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通用13篇)《满井游记》教案设计篇1一、整体感知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许多闻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共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非常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其次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
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行忍受的。
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
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衬托,把寒流不愿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
那么,其详细表现是什么呢?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不说“寒纭薄袄浞纭倍怠岸撤纭保庠谒得骱涞某潭龋脖砻髯髡叨浴把嗟睾钡拿舾小U 庋窳拥奶炱缓谩熬执僖皇抑冢霾坏谩薄4印懊棵胺绯坌校窗俨介怠崩纯矗髡卟恢龉嗌俅纬⑹裕嘉弈味椤?其次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忱。
等待“天稍和”,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
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气。
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闲得意”。
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
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亮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

《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满井游记》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及运用。
教学设想: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
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袁宏道的足迹,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早春景色吧!(板书课题、作者)1.学生介绍作者(学生介绍不齐的,其他同学来补充,学生如再补充不完整的教师补充,并且积累)2.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3.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4.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一读: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1.学生读课文,同桌为一个小组,(有不认识的字和词语,学生用笔在文章中标记出来,听朗读录音的时候更正)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廿鹄鬣茗蹇髻鬟曝呷恶堕学生听朗读录音,用笔在文章中圈、点、勾、画。
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说课稿一: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是邱少帆,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满井游记》,我的说课将分为四大板块:1、说教材2、说教法学法3、说教学过程4、说板书设计。
二首先,让我来为大家说说第一个板块:教材分析。
《满井游记》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篇重要的是文言文,作者袁宏道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称为“公安派”。
在教学中,我把这篇游记散文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理解内容,这一课时我将带领学生落实到文章的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甚至把每一个字词的理解作为重难点,然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去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在扫除字词的障碍,理解了全文的基础之上,我将带领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本文的写作特点。
这些将会通过我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到学习语文的手段,以及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也让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方面得以借鉴,这一点具备长远的重要意义。
因此,根据本科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①理解文段中重点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②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③掌握作者写景的独特的手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②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根据以上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段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与特殊句式难点:通过合作探究,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本文的写作特色三.那么,究竟怎样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下面我来说说本课的教法、学法。
因为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该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合作讨论问题等能力,所以我着重培养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些教法和学法将在我的教学过程当中得以具体体现。
例如,《满井游记》的第二段,属文章的主体,需要教师精讲,我在教学的同时特地安排“放”和“收”两种教学方法,也许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时生成的问题在老师的意料之外,但如果老师具备恰当回应的策略,同样会使课堂变得精彩,这正如我今年发表的教学论文《课堂问题的生成与回应策略》当中提到的,并且,这篇论文已经获得汕尾市教师论文的二等奖。
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教案【五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
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小编小编整理了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3、朗读体会,认识白描手法和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4、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而”的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认识白描手法和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积累文言文词汇,体会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又是一年春好处。
窗外无边的春色曾经引发了文人墨客多少诗情画意!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你还知道有哪些关于春天的诗句吗?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今天,我们将随着明朝文学家袁宏道到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看看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作者作品介绍:1、袁宏道(_68-__),明朝文学家。
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井游记说课稿
满井游记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满井游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是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对本单元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的特点。
《满井游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于1599年在京任职国子监助教时通过描绘北京近郊满井一带初春的美好景色来抒发作者厌倦都市宫场生活、寄情于山石草木的记游小品语言简练,运用白描、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情趣盎然,这些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2、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此,我对八年级学生作了如下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和欣赏文盲文的基本方法,本单元前几课内容都是山水游记,学生已经了解到古代山水游记借景抒怀、借题发挥的写法;同时也体会到明清山水游记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的特点可以说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学和合作探究文言文的能力,并且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散文和审美的能力。
3、教学目标
《满井游记)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而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据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欣赏、领悟课文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
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确定
为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5、教具: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6、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L教学方法为有效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我们学生的情况和本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教法
具体如下:
1)诵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重点语段,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篇目的比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3)(教师把班上学生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并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和交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共同提高)
4)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展示北方初春的景物图和满井的风景图,让学生把联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此外,课件的背景全部采用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2。
学习方法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因此,学法上我遵循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法具体如下:
1)圈点勾画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
2)讨论法(充分讨论,互相启迪,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运用知识)
4)诵读法(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三、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学本课我主要通过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环节1=导入新课(3分钟)。
我设计的导语是:“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在众人眼里,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意、充满希望的季节,同学们喜欢春天吗?我们南方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北方的春天和南方的春天是一样的吗?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袁宏道一起到满井看看,领略一下北方的春天。
(设计意图3由问题导入,主要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问题涉及的是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很快地带入课堂。
)
环节2:整体感知(15分钟)
1)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词并试着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自由交流读后感受是一个比较有弹性的环节,既能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又能掌握学生不懂的地方)
3)幻灯片展示字词,全班共同学习,积累整合文言知识
4)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知识,多媒体
展示《满并游记》的写作背景(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
5)听朗读录音,学习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欣赏、领悟课文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
6)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创造行为,应当遵循阅读规律,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感悟)
环节3:研究探讨,突出重点。
(17分钟)
1)在进行本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先用幻灯片展示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探究学习:(D结合注释,翱译课文@文章3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僵)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2)经过小组讨论,小组代表依次反馈三个问题的讨论情况,不足之处教师加以补充。
3)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三个大问题之下的10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课文。
这10个小问题是:廷)第一自然段描绘的是城中“余寒”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不在满井,能否把第一自然段删去?(讨论归纳:这是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活跃气氛,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
通过连环追问学习方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大大加深,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
在赏析过程中,以不同方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环节4:拓展延伸。
(4分钟)
1)展示北方初春的景物图和满
井的风景图,升华对课文的理解
2)幻灯片呈现朱自清的《春》,对比阅读,感受两篇文章不同的写作手法(设计意图:通过与其他同类篇目的比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
环节5:课堂总结(5分钟)
1)学生进行配乐朗诵。
2)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设计意图: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回到对课文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本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
3)完成配餐作业。
环节6:布置作业(1分钟)以“家乡的春”为中心,写一篇短文,体裁不限(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创新的精神。
)
四、说板书设计
妤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个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对这节课有关设想。
根据以上的教学说明,
我对本课时进行简要评价:本节课,我做到以读为主线,以展开想象为发散点,以情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本堂课中达到会读会学会用说课完毕,敬请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