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消费行为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调查

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调查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调查和分析,探讨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的特点和趋势。
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收入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首先,高收入家庭更倾向于追求高品质、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他们注重购买名牌商品、高档餐饮和豪华旅游等奢侈品。
这一现象在一线城市特别明显,因为那里有更多的奢侈品店和高端服务供应商。
然而,对于低收入家庭,他们更注重基本生活需求,更关注价格优惠、性价比高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中国人传统上注重节俭和储蓄,因此在消费时更加注重物有所值和避免浪费。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个性化和时尚的消费,他们更愿意购买新潮的产品和尝试新的消费方式。
这反映了中国城市居民消费习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另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受到了重大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购物,因为它方便、快捷、价格低廉。
据统计,中国网民中有超过八成的人经常在网上购物。
此外,互联网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消费方式,比如在线支付、外卖订餐等。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也对传统实体店铺带来了冲击。
同时,调查还发现,中国城市居民在消费习惯上愈发注重健康、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健康食品、绿色家居用品和可再生能源等。
此外,健身和旅游也成为许多城市居民消费的热门选择。
这一变化既反映了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高收入家庭追求高品质和奢侈品,低收入家庭更注重价格优惠;年轻人趋向个性化和时尚的消费,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人们更关注健康、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提升以及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变迁。
案例三:中国各城市居民消费分析

案例三:中国各城市居民消费分析(一)案例目标生产,收入、分配与使用,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循环过程。
收入分配是这个过程的中间环节,承前启后。
收入分配核算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中之一,涉及多个账户,核算内容包括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可支配收入和使用核算。
本案例以收入使用中的居民消费结构为目标,分析不同时期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构成的差异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二)案例背景我国从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然而消费需求不足仍是我国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区差距及时间的变迁,使得居民在消费行为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研究地区差异和时间变化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对有效制定地区消费政策、促进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增长有着经济的意义。
(三)分析方法Panel-Data就是“平行数据”或“面板数据”。
它是指在时间序列上取多个截面,在这些截面上同时选取样本观测值所构成的样本数据。
因此,平行数据模型相较于只利用截面数据或只利用时间序列数据的模型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可以从多层面分析经济问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本文需要对收入差距较大的各城市居民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同时又要考虑到不同年份收入对消费的不同影响,因此,该模型适合分析的需要。
1.Panel Data模型截面数据是选择同一时间上不同区域的数据作为样本观测值,而时间序列数据是选择同一区域在不同时间上的数据作为样本观测值,二者在实际应用中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对只利用截面数据或只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经济分析而言,Panel Data模型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Panel Data模型通过对不同截面单元不同时间观察值的结合,成为“更多信息、更可变、变量之间更少共线性、更多自由度、更有效”的数据。
它通常提供给研究者大量的数据点,这样就增加了自由度并减少了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改进了计量经济估计的有效性;第二,Panel Data是对同一截面单元集进行重复观察,能更好地研究经济行为变化的动态性。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能力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种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一、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过去,食品消费通常占据消费支出的主要部分,而现在,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逐渐增加。
例如,有越来越多的人购买高品质的食品和进口商品,以满足个人需求和追求更好生活质量的愿望。
此外,旅游、教育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也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消费能力的提升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显著提升,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人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使得他们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
2. 就业机会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居民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就业收入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3.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受益匪浅,这使得他们的消费能力得到了提升。
4. 金融服务的改善:我国金融服务的发展使得居民借贷和投资变得更加便捷,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三、原因分析中国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的变化背后,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首先,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推动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
其次,改革开放使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进口商品的丰富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居民有更多的选择和购买力。
另外,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也推动了文化教育消费的不断增加。
最后,我国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强社会保障政策,提高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也为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由食品消费为主向非生活必需品消费和文化娱乐消费转变,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积极成果。
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

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消费者行为分析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按照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消费(和储蓄)是收入的函数,且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因此,不同收入层次的消费群体在消费心理和行为上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下面逐一分析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1、最低收入群体这类群体是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群,包括一部分最低收入者和没有劳动能力、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无业者和失业者。
这类群体的成员还未解决温饱,生活极其困难。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2年11月,我国的城市贫民已远远超过1 400万的底线,共有1 998万城市居民陷人极度贫困,而这仅仅是占中国人口约1/5的城市,要加上广大的农村地区,最保守的估计是农村的贫困人口在3 000万左右。
这样城镇和农村的贫困人口接近5 000万。
最低收入者面临的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他们在衣、食、住方面的消费接近总消费支出的70%,因此他们非常重视生活消费品的价格。
其中有许多贫困群体是依靠社会扶助、社会保障勉强度日的。
2、低收入群体这类群体一般具有劳动能力,但在投资和就业竞争中居于劣势,只能获得较低报酬,是就业群体中的贫困者。
这类群体在生活基本需求的水平、质量和社会交往方面居于社会的下层,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由于收入水平很低,因此这类群体的消费倾向很高,但没有足够的购买能力,仍以维持基本生活消费为主,没有多余的钱用于储蓄。
因此,一旦遇到疾病等意外支出及子女教育等生活以外的支出时,他们一般难以承受。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群体在教育,主要是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比例较高,仅低于中高和高收入群体,而高于其他收入群体,表明这类消费者比较重视子女教育,在这方面的负担较重。
许多家庭省吃俭用,以备子女上学所需费用。
3、中低收入群体这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基本稳定,在满足日常消费之外略有结余,但是受近几年体制改革的影响,消费倾向下降很快。
这部分居民属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消费群体,其基本的消费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正积聚资金向更高一层的消费提升。
城镇低收入家庭的高等教育消费分析

城镇低收入家庭的高等教育消费分析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以来,教育成本分担向个人和家庭倾斜,居民教育支出大幅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其他消费。
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从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收益率不再增长反而逐年下降。
本文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对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得出了结论:对城镇低收入家庭而言,让子女接受紧缺专业的职校专科教育才是明智之举。
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社会分层高等教育收益城镇低收入家庭高等教育成本主要是指大学阶段或者更高学历阶段每名学生所要支付的全部费用。
从个人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学生家庭所支付的学杂费和生活费。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以来,高等教育成本呈显著上升趋势,对大多数城镇家庭均造成很大影响。
根据社会分层理论中的收入标准可将社会成员分为三类,即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及低收入者。
自2011年起我国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1500元,贫困线以下的家庭被视为低收入家庭。
一、高等教育成本上涨的影响高等教育成本的持续上涨,对城镇低收入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
首先,高额的学费令城镇低收入家庭难以承受。
由于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的连续扩招致使学生规模的上涨率超过公共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但是高等教育的生均经费处于下降趋势,这导致高校对学费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加。
20年前大学学费仅为200元/年,现在已上涨至5000元/年,近20年的时间就上涨了25倍。
但是这20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却增长不到4倍,可见学费涨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公立高校的学费数据显示,学费占城镇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120%。
结果表明,高额的学费给许多城镇低收入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催生了大量高校贫困生,甚至有部分贫困生因无力承担学费而选择弃学。
其次,攀升的生活费令城镇低收入家庭“难上加难”。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力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力分析内容摘要:消费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增强城市居民消费力既可以拉动内需,又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基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通过对居民消费需求进行了分析,得出居民的消费结构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给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城市居民消费需求消费力研究背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2006年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城市收入的分配格局也将发生变化。
1985年,99%的城市人口年均可支配收入少于2.5万元人民币(3019美元)。
到2005年,该比例几乎下降了一半,随着大量人口跃入中产阶层,该比例还将继续下跌。
预计从2006年到2015年,中国将诞生庞大的中产阶层。
2025年将拥有2.7亿家庭组成的城市中产阶层。
中国城市消费者将崛起成为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城市消费市场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也是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消费问题,特别是城市市场需求问题成为政府和理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领域。
后危机时代,出口增长受阻、投资增长有限以及市场新的消费热点一时难以形成的形势下,通过强化城市市场来扩大国内需求从而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呼声越来越高。
而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研究是分析居民消费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基于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从截面角度,应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现状进行研究,以揭示居民消费结构的特征、变动趋势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居民消费需求的分析一般而言,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分析多为定量分析,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截面分析多为定性分析。
所以,需要对它们分别进行。
《中国城市居民2009统计报告》的经济截面分析,选择了9个截面(食品、粮食、设备用品、医疗保障、衣着、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居住和杂项),并以2009年截面为重点;本文同样选择这9个截面,进行居民消费力的截面分析。
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现状的调查报告

城乡低收入群体现状调查与思考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各种盛会在中国举行,我们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我们看到马路上名车驰骋,我们看到人们满面春风,我们似乎听到外国人赞叹的声音,似乎每个人都很幸福。
可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挣扎在温饱线上,他们认为奥运会只是北京的,世博会只是上海的,亚运会只是广州的,而他们只是一群看客。
高楼林立,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处;名车驰骋,他们只能望尘莫及;富人满面春风,他们却在为材米油盐醋考虑,在为栖身之所担忧,在位儿女学费犯愁。
不管怎样我们不能回避这一事实——在中国仍然有穷人。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中国的崛起,也造就了无数的富翁,而贫富悬殊在一步步拉大,这似乎在重复着18世纪、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的车辙,社会上赤裸裸的金钱主义在迅蔓延。
而我们低收入群体没有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邓小平曾说过先使一部分人富起来,富人再带领穷人致富,而事实是富人想更富,却不管穷人。
或许我们天天看到某些明星、富人做慈善,但是能惠及几人,谁又知道他们不是在作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划分成为了必然。
在这样一种划分下,富人们是不是应该考虑如何帮助穷人;人乃国之本,民意大于天,作为政府更应该关心低收入群体。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风气才会更好,人民才会更幸福,社会才会更稳定,中国才会更强大。
所以做这样一个调查十分有必要。
一、调查准备工作1、制作一份调查报告2、确定调查时间、地点时间:2012.2.5——2012.2.10;地点:苏州市太仓市陆渡镇3、确定调查对象定位为陆渡镇低保家庭。
去陆渡镇人民政府,获取城镇低保人员名单及住址、联系方式。
二、调查实施上门询问、发调查问卷。
三、调查统计这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0份,回收了20份。
调查结果统计在调查问卷中四、调查总结根据这次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1、绝大多数低收入群体是没有固定工作的、甚至没有工作,极少数有工作,而经过我们了解这些工作的薪酬很低。
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行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9,国家统计局网站:/tjsj/ndsj注:表中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均为以1990年价格水平折算的实际变量,带*的是1991年数据。
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行为分析桑江(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辽宁沈阳110122)[摘要]以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为基础,利用1991-2009年相关统计数据,对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行为(消费规模和结构)和消费意愿的实证分析表明: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需求变动主要受其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制约。
政府应通过提升就业能力、改善健康状况、推行全面优惠政策和转变消费心理等途径,增强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提升其生活水平。
[关键词]低收入居民;消费需求;消费倾向;消费结构;需求收入弹性[中图分类号]F470[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1-11-27[作者简介]桑江(1977-),辽宁朝阳人,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哲学硕士。
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一、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及特征分析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居民消费支出可由消费函数C=C0+cY 计量,其中,C 为居民消费支出,C0为自主性消费支出(即生活必需消费支出),c 为边际消费倾向(即居民收入增加一单位所带来的消费增量),Y 为居民现期收入。
在此理论基础上,将《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中国统计摘要2010》所提供的城镇低收入组居民(包括最低收入户10%和低收入户10%)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年消费性支出,以1990年价格折算为实际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可见,1991-2009年间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需求行为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从消费规模上讲,如下表所示,伴随着收入水平的逐年上升(从1991年的964.64元升至2009年的2804.46元,年均增长率6.11%),低收入居民的消费支出总额亦呈上升趋势(从1991年的993.17元升至2009年的2432.41元,年均增长率5.11%),由于消费支出的增长落后于收入增长,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C/Y=C0/Y+c)逐年下降(从1991年的1.03降至2009年的0.8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1)Abstract (1)关键词 (1)Keywords (1)一、低收入人群的界定及构成 (2)1、我国关于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界定方式 (2)二、重庆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状况 (5)三、重庆城市低收入人群消费状况个案调查分析 (6)1、消费状况分析 (7)(1)每月的食物支出 (8)(2)生活用品支出 (8)(3)医药支出 (8)(4)水电气物管费 (8)(5)教育支出 (8)(6)住房支出 (8)四、城市低收入人群消费现状反映出的问题以及成因 (8)1、城市低收入人群消费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8)(1)可支配收入低 (9)(2)生活消费水平低 (9)(3)支出随物价水平而波动 (9)(4)消费增长缓慢,远低于平均水平 (9)2、造成以上问题的成因 (9)(1)就业的压力大,收入增长不稳定 (9)(2)公共政策不健全 (10)(3)消费心理障碍 (10)五、改善城市低收入群体消费水平的对策 (10)1、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11)2、健全公共财政政策 (11)3、改善就业环境 (12)参考文献 (12)附录(重庆市低收入人群消费行为调查) (14)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消费行为分析——以重庆为例重庆工商大学 11社会学郑兴权指导老师:郑从金摘要: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作为城市生活的弱势群体,他们仅有的收入只够维持温饱。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使社会财富共享,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关注低收入人群。
解决低收入人群消费问题,对于拉动内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深渊的意义。
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欲望强烈,但是他们的消费受到他们收入水平的严重限制,所以最迫切的就切实地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改善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
Abstract:Urban low-income people living in the bottom of the city, as a vulnerable group of city life, their only income only enough food and clothing.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make social wealth sharing,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must pay attention to low-income people. Solve the problem of low income consumption, for stimulating domestic dem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a deep meaning. Low-income people's consumption desire strong, but their consumption severely limited by their income level, so the most urgent is to actually improve their income level, improve the lives of low-income urban population.关键词:城市低收入人群消费行为个案调查成因对策Keywords:Urban Low-in come people Consumer behavior Case investigation Reason of the 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一、低收入人群的界定及构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不断壮大,也随之而产生了一个广大的群体——城市低收入人群。
城市不断扩大,发展不合理,居民不断增多和城市分配水平差距拉大,导致我国城市居民在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情况下,城市低收入群体还是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这也就加大了国家在统筹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问题上的难度,同时也极大地制约着城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刻,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对城市低收入人群的重视程度,对于实现社会公平与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我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界定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是以收入标准来划分低收入人群,例如按照居民的收入划分为五个等分,而把收入最低的20%的居民就列为低收入人群。
在中国,“《中国统计年鉴》中按收入情况将家庭分为七个部分,即最低、低、中低、中、中高、高和最高收入,除最低、低、高和最高占的人口比例为10%外,其他各组的比例均为20%”1。
这其中用到的指标有两个,即城市居民平均年收入和城市居民的平均年可支配性收入。
城市居民年收入是指城市户口的居民一年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其中包含薪酬工资等固定收入和其他类型一次性的收入;城市居民平均年可支配性收入是指城市居民一年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再除去税收和获得补贴之后所得到的实际的收入。
本文就以“最低”和“低”作为分析和研究的重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改革开放解放了中国的市场,解放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让中国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均衡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的成果。
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处于全球领先,当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当中国的城市发生这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同时,城市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生活在城市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数量具有相当的规模却默默无闻而丝毫不引人注意,他们就是城市低收入人群。
城市低收入人群他们的学历一般不高,劳动技能比较单一,平均的年龄偏高,因此他们在社会劳动市场中的竞争力弱,工作不稳定,且面临医疗住房等严峻的问题,是城市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在我国19531陈慧、陈学武《城市低收入人群界定及其活动——出行研究》年到198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低收入人群主要是指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三无”对象。
但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的城市出现了一种新的城市贫困现象,城市低收入人群也由此产生。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市场经济体制和以之相适应的分配制度而造成的贫富差距,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渐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社会的财富越来越集中,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随之低收入人群也越来越多。
2011年2013年人数(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元/年)人数(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元/年)最困难(5%)3453.4 6445.5 4144.1 7734.6 最低(10%)6906.8 7819.4 8288.2 9383.3 低(10%)6906.8 11751.3 8288.2 14101.6 中低(20%)13815.8 15880.7 16578.9 19056.9 中等(20%)13815.8 21439.7 16578.9 25727.7 中高(20%)13815.8 39215.5 16578.9 47058.6 高(10%)6906.8 49531.7 8288.2 59438.1 最高(10%)6906.8 64460.7 8288.2 77352.8 *2011年和2013年城镇收入调查,其中最低包括最困难,2011年城镇人口69079万人,2013年城镇人口82894.8万人,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该表为2011年和2013年国家统计局对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明显地反映了收入分配的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的问题。
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低,且增长速度缓慢,远低于其他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速度。
2、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构成(1)城市“三无”人员,也就是城市中的低保人员,他们的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丧失基本劳动的能力,没有法定抚养义务人。
这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低收入人群,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对贫困人口的划分,主要包括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社会优抚对象,他们主要依靠民政部门长期救助。
(2)城市中的贫困无业者,他们拥有基本的劳动能力,但是收入低且收入不稳定,家庭的人均收入仍然低于当地城市低保线或贫困标准。
就业安置困难的人员、生活没有保障的城市复员军人以及刑满释放人员也属于此类。
(3)在职职工领取低工资、离退休人员领取离退休金、下岗人员领取基本生活费、失业人员领取失业救济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城市低保线或贫困标准的贫困职工。
城镇贫困职工包括,因企业亏损和结构性调整下岗的职工,破产企业失业职工,运营不善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在职职工及退休职工。
这一类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显形的城市贫困人口。
(4)体制外人员。
主要是指城市外来人员中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的人员,这类人虽然在城市中,但是城市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被城市边缘化,主要由农民工以及流浪乞讨人员构成。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城市劳动力的需求,大量的农村人口迁移进入城市。
在城市中的农民工一般是没有医疗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的,也无法享受到城市的福利政策和社会救助。
而他们所从事的的一般都是短期的体力工作,工作不稳定,被解雇或者进入城市后找不到工作的都占有很大比例,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大问题。
而流浪乞讨人员,根据民政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定义 ,将那些在城市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合法的收入来源、没有正当职业的外来人员称为“流浪者”,把以沿街乞讨的方式获取钱物的人员界定为“乞讨者”。
流浪乞讨人员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三无流浪人员”,主要分为流浪儿童和成年流浪者;二是乞讨人员,其中分为职业乞丐、残疾人乞丐、无返乡能力的临时性乞丐等。
流浪乞讨人员处于四处流浪的“生活无着”和“相对生活有着”的不确定的转化过程中。
(5)新失群体,包括待业青年和失业的大学毕业生。
待业青年没有收入的来源,在经济上基本只能依赖父母。
而我国的待业青年啃老的现象非常严重,根据我国的老龄化研究中心所公布的一组数据中显示,我国家庭中“老养小”的家庭比重为65% ,而这其中“啃老族”所占比例为30%,即为成年人被老年人养着。
而由于我国的人口现状,大量独生子女的成年,但是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无法提供足够的就职岗位,这种“啃老”的现象依然会持续地增加。
专家估计,在未来的数年中,城市里新增的劳动力的就业率将会在40%—50%之间,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新增的劳动力人口将会进入待业的状态,成为待业群体。
而失业的毕业大学生,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大量增加,城市中没有这么大的职位容量,他们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后,却在城市中游荡奔走,昔日的“天之骄子”,逐渐沦落成为一种新的失业群体,“毕业即失业”已成为现在大学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他们在繁华的城市中无所适从逐渐迷失,这种严峻的社会现状和因此而形成的巨大的心理反差,让他们难以接受,失业的毕业大学生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