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苏辙传》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三)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三)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三)《《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三)》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三)《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三)宋史原文:《远虑》曰:圣人之道,有经、有权、有机,是以有民、有群臣而又有腹心之臣。

曰经者,天下之民举知之可也;曰权者,民不可得而知矣,群臣知之可也;曰机者,虽群臣亦不得而知之矣,腹心之臣知之可也。

夫使圣人无权,则无以成天下之务,无机,则无以济万世之功,然皆非天下之民所宜知;而机者又群臣所不得闻,群臣不得闻,则谁与议?不议不济,然则所谓腹心之臣者,不可一日无也。

后世见三代取天下以仁义,而守之以礼乐也,则曰“圣人无机”。

夫取天下与守天下,无机不能。

顾三代圣人之机,不若后世之诈,故后世不得见。

其有机也,是以有腹心之臣。

禹有益,汤有伊尹,武王有太公望,是三臣者,闻天下之所不闻,知群臣之所不知。

禹与汤武倡其机于上,而三臣者和之于下,以成万世之功。

下而至于桓、文,有管仲、狐偃为之谋主,阖庐有伍员,勾践有范蠡、大夫种。

高祖之起也,大将任韩信、黥布、彭越,裨将任曹参、樊哙、滕公、灌婴,游说诸侯任郦生、陆贾、枞公,至于奇机密谋,君臣所不与者,唯留侯、酂侯二人。

唐太宗之臣多奇才,而委之深、任之密者,亦不过曰房、杜。

夫君子为善之心与小人为恶之心一也,君子有机以成其善,小人有机以成其恶。

有机也,虽恶亦或济,无机也,虽善亦不克,是故腹心之臣不可以一日无也。

司马氏,魏之贼也,有贾充之徒为之腹心之臣以济,陈胜、吴广,秦民之汤、武也,无腹心之臣以不克。

何则?无腹心之臣,无机也,有机而泄也。

夫无机与有机而泄者,譬如虎豹食人而不知设陷阱,设陷阱而不知以物覆其上者也。

译文:《远虑篇》说:作为一个圣人,他应该懂得经略之策,精通权术之道,深悟心机之要。

拥有黎民,拥有群臣并拥有腹心之臣。

经略之策,可让天下黎民人人知晓,权术之道,不可让黎民知道但可让群臣知道,而对于心中之机要,则只能让个别心腹之臣知道。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1、《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二)宋史原文:《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

用人不尽其所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当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嶮。

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迁,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敛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

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译文:《心术篇》说:做将帅之道,应当首先正心。

即使泰山倾覆于眼前也不变脸色,麋鹿出现在身旁也不眨眼睛。

宋史苏辙传自元佑初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

宋史苏辙传自元佑初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

宋史|苏辙传|自元佑初|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宋史|苏辙传|自元佑初|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苏辙传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

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

宣仁后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非者。

然天威,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

此理之必然。

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

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

若遂引之于内,是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

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

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

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

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

”盖谓此矣。

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

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

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

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

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

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

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

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

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

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

”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注】①坰:(jiōng)遥远郊野。

②薰:一种香草。

③莸:(yóu)一种臭味草。

④噬脐:用嘴咬自己肚脐,喻不可及。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3分)A.辙面斥其非非:过错错误B.沮之则引退沮:败坏贬损C.吕大防、刘挚患之患:厌恨D.人臣被祸被:遭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3分)A.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出淤泥而不染B.知虎豹之欲食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且放白鹿青崖间D.勿为流言惑公为我呼入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虽然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所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

宋史苏轼传徙知徐州译文

宋史苏轼传徙知徐州译文

宋史苏轼传徙知徐州译文苏轼徙知徐州,是一个古代典故,是指苏轼调任徐州,出自《宋史苏轼传》。

一、原文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二、注释①徙知徐州:到徐州任太守。

CCTV记录定风波[1]②涂潦:道路泥泞积水。

③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

④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⑤诣:拜访。

⑥全:保全。

⑦虽:即使。

⑧败:倒塌。

⑨庐:搭起茅屋。

⑩卒:终于。

⒒知:主持。

⒓谁与:与谁。

⒔走:逃跑。

14.畚锸【běn chā】:箕畚铁锹三、译文苏轼调任徐州。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

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人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

”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

”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

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板。

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卫了徐州城。

他又请求调发明年的役人增筑旧城,又用木筑堤岸,以防水第二次来。

朝廷同意他的做法。

2020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2020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 5 分)
【参考答案】
10.A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
,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
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
11.B (宰相秉承君主旨意处理全国政务。 )
12.B (苏辙写信劝说王安石是出自己意,并不是受众人委派。

13.( 1)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 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 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
宣仁后 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 、《书新义》考试天下 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 “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 决。诗赋虽小技,
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
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 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
书论政事,被召见于延和殿。
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 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 王安石
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 苏辙详尽地说了的不足之处。河北转运判官王广
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 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 春天发放秋天收还,
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
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
”司马光都不听。
苏辙性情沉静简洁, 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 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
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所著《诗传》
、《春秋传》、《古史》、
《老子解》、《栾城文集》都流传于世。
3
2020年最新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 《宋史 ·苏辙传》
(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

译文: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

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但在参加进士及特殊才学的考测中,都没有如愿以偿,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达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

至和、嘉..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他们父子三人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廷,朝廷将这些文章刊印出来之后,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一时间,学者们写文章都仿效苏氏文风。

苏洵著有《权书》、《衡论》、《机策》等文。

因其文章太多,不可能一一抄录,现将其《心术》、《远虑》二篇文章摘抄于此。

2、《宋史·庞安时》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庞安时》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

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

父,世医也,授以《脉诀》。

安时曰:“是不足为也。

”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

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

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

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术盖出于此。

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

【诗歌鉴赏】宋史苏辙传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宋史苏辙传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宋史?苏辙传原文翻译宋史?苏辙传原文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

曰:陛下即位三十余年矣,平居静虑,亦尝有忧于此乎,无忧于此乎?臣伏读制策,陛下既有忧惧之言矣。

然臣愚不敏,窃意陛下有其言耳,未有其实也。

往者宝元、庆历之间,西夏作难,陛下昼不安坐,夜不安席,天下皆谓陛下忧惧小心如周文王。

然自西方解兵,陛下弃置忧惧之心,二十年矣。

古之圣人,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

夫无事而深忧者,所以为有事之不惧也。

今陛下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臣以为忧乐之节易矣。

臣疏远小臣,闻之道路,不知信否?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优笑无度,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

三代之衰,汉、唐之季,女宠之害,陛下亦知之矣。

久而不止,百蠹将由之而出。

内则蛊惑之所污,以伤和伐性;外则私谒之所乱,以败政害事。

陛下无谓好色于内,不害外事也。

今海内穷困,生民愁苦,而宫中好赐不为限极,所欲则给,不问有无。

司会不敢争,大臣不敢谏,执契持敕,迅若兵火。

国家内有养士、养兵之费,外有契丹、西夏之奉,陛下又自为一阱以耗其遗余,臣恐陛下以此得谤,而民心不归也。

策入,辙自谓必见黜。

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蔡襄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

"惟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

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时父洵被命修《礼书》,兄轼签书凤翔判官。

辙乞养亲京师。

三年,轼还,辙为大名推官。

逾年,丁父忧。

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时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

吕惠卿附安石,辙与论多相牾。

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

"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

《宋史?苏辙传》译文

《宋史?苏辙传》译文

《宋史•苏辙传》译文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殿试制科策问。

仁宗年纪大,苏辙想他或许对政事感到疲倦,所以尽力讲政事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得尤为激切。

他在试卷中说:陛下即位三十多年了,平常静心思考,也曾有所忧虑于此事,还是无所忧虑于此事呢?我读了策问,陛下已有忧虑恐惧的话了。

但我愚笨不敏捷,自以为陛下有这话而已,实际行动则还没有。

从前宝元、庆历年间,西夏作乱,陛下白天不能安坐,夜间睡不稳,天下人都说陛下忧惧小心,像周文王。

但从对夏停战,陛下放弃了忧惧之心,已二十年了。

古代的圣人,没有事就深怀忧虑,有事却不怕。

那种在无事时的深怀忧虑,就是为了有事能不怕。

现在陛下没有事就不忧虑,有事就大恐慌,我以为忧乐的出发点不对了。

我是个疏远的小臣,道听途说,不知是不是真的?近年以来,宫中贵姬到了千数,歌舞饮酒,倡优取笑没有节制,陛下在朝不问治国谋略,在便殿也不去征求大臣意见。

三代的衰乱,汉、唐的后期,女宠的害处,陛下也知道了。

长久不停止,各种危害将由此引起。

在内受蛊惑的迷惑,以伤害和气损坏身体;对外因私下请求搞乱法纪,以致败政害事。

陛下不要认为在内好色,不会有害政事。

现在国内穷困,百姓愁苦,而宫中喜欢赏赐不加限制,所想的就给,不问国库有没有。

管财政的官员不敢抗争,大臣不敢劝谏,拿着契券手敕,急求如同打仗救火。

国家对内有养活士人、养活军队的费用,对外有给契丹、西夏的岁币,陛下又自己作一个陷阱来消耗其剩余财力,我怕陛下因此得到人们毁谤,而民心不归向陛下。

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自己认为一定被黜落。

考官司马光置于第三等,范镇感到为难。

蔡襄说:“我是三司使。

管财政的官员不抗争这话,我感到惭愧而不敢有怨。

”只有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落他。

仁宗说:“用直言来得人,而因直言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

当时父亲苏洵奉命修《礼书》,哥哥苏轼签书凤翔判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苏辙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

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

策入,辙自谓必见黜。

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

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三年,辙为大名推官。

逾年,丁父忧。

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

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

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

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

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

安石怒,将加以罪。

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

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

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

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

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

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

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

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

”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
译文:
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

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

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

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注: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所以三等为最高。

)范镇感到为难。

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落他。

仁宗说:“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

过了三年,为大名推官。

过一年,遭父丧。

服丧后,神宗已即位二年,苏辙上书论政事,被召见于延和殿。

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

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

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

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

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

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

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

陈升之劝阻,任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

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

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

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

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

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


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

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

”司马光都不听。

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

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都流传于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