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项训练(3)新人教版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三专题讲练考点四鉴赏诗

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 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作用 ① ②
③
④ ⑤
考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 精妙之处。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愁”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①·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③香满路,凤箫④声动,玉壶⑤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⑥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⑦处。
【整合答案】 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 是写情,寓情于景。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思路导引】 1.直接抒情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 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鼓吹曲辞》)运用 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表达效果?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句运用了什么 表达技巧?
答案:以动衬静。
(4)根据层级判断(词、句、联优先考虑修辞手法,片、篇则优先考虑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是两句则要合体而看)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 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 檀板共金樽。”(林逋《山园小梅》)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7课李商隐诗两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07课 李商隐诗两首·知识概览·【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858),晚唐重要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读者喜欢。
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无题??贾生??夜雨寄北??锦瑟?等。
在晚唐诗坛上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为“温李〞。
【重点理解】古今异义一弦一柱思华年..古义:青春年华。
今义:青少年时代。
望帝春心..托杜鹃 古义:伤春之心。
今义:男女之间互相爱慕的情怀。
只是当时已惘然..古义:迷惘,茫然。
今义:形容失意的样子。
一词多义端⎩⎪⎨⎪⎧锦瑟无端.五十弦〔名词,缘故〕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事物的一头〕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尽头,边际〕 徒⎩⎪⎨⎪⎧海外徒.闻更九州〔形容词,空,没有根据的〕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名词,门徒,弟子〕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副词,只,仅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形容词,白白的〕迷⎩⎪⎨⎪⎧庄生晓梦迷.蝴蝶〔动词,迷恋,沉醉〕迷.不知吾所如〔动词,分辨不清〕棋迷.〔名词,沉醉于一物一事的人〕以迷.天下之主〔动词,迷惑〕 可⎩⎪⎨⎪⎧此情可.待成追忆〔副词,难道,哪能〕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 及⎩⎪⎨⎪⎧ 不及.卢家有莫愁〔动词,如,比得上〕望尘莫及.〔动词,赶得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动词,到,到达〕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介词,趁〕初九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连词,和〕 【难点探究】1.前人称?锦瑟?中的“思华年〞是本诗“一篇之主〞。
试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它是如何成为全诗之主的。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分类复习训练经典试题

2021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分类复习训练经典试题(4课时)目录一、踏莎行.暮春寇准【写景的角度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感情表达感情的方式】二、恨别杜甫【思想感情是否同意前人的评价】三、题武关杜牧【咏史诗修辞方式(拟人对比比方)】四、陇头吟王维【怎样表达思想感情(对比用典)】五、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欧阳修【景物感情虚实结合的手法】六、北歌佚名【人物形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七、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蒋兴祖女【思想感情抒情方式(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八、长安秋望赵瑕【从意境上分析写景的妙处视听动静结合角度写景】九、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李珣【炼字题对古人评价的看法】十、浣溪沙无名氏【诗歌中细节描写的感化景情关系哀景哀情乐景哀情】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8一一-9题.(11分)踏莎行•春暮寇准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墉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8.“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是从哪两个角度写景的?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面面?(5分) 8.诗句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进行描绘的(2分)开篇描绘出一幅暮春风物,莺儿声老,红英落尽后,梅树上也结出了小小的青色果子。
由所闻到所见,犹如画卷般,营造一片清幽的景象。
(3分)9. 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又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9.要点:表达了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红英落尽、芳歇春去的感伤与惋叹,思念之情,孤寂情怀(3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情景交融(3分)【鉴赏】宋人胡仔称寇凖“诗思凄婉,盖富于情者。
”这一评语,用以评析寇准的词作也是恰当的。
这首闺怨词便体现了上述艺术特色。
词中以细腻有致、沉郁多情的语言,以写景起,情由景生,又以写景结,以景结情,将暮春时节一位闺中思妇怀念久别远人的孤寂情怀抒写得委婉感人。
全词情景交融,意境浑然,风格清新,语言晓畅,堪称闺怨词中的佳作。
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诗歌鉴赏学案新人教版

专题三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一高考研究——鉴往知来,知道高考怎么考一、[2020·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速读批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二、[2020·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赠赵伯鱼(节选)韩驹①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
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
③参:领悟,琢磨。
诸方:各地方,各方面。
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速读批注: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4.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课后练习————————————一、[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人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文诗歌鉴赏 试题及答案

人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 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 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 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2)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烘托。
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乐声,《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惟见江心秋月白”,以幽静的氛围烘托音乐让人沉醉,而此诗写江月清辉烘托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
②侧面描写。
都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乐声的美妙,《琵琶行》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写乐声打动人心,此诗以“听不尽”来写歌声所具有的吸引力。
(侧面衬托也可给分)【解析】【分析】(1)C项,错在“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应该理解为诗人听到归舟晚唱时,不禁在寂寞的旅途中获得一丝心灵的慰藉,陶醉于清辉江月及水上歌声之中。
但是,由于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这一阕歌声还没听完,轻舟已经远逝了。
故选C。
(2)首先分析此诗写“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江月似乎看出了诗人心中的迷茫,于是故弄清辉,照明诗人高洁澄清的本心,忽然水上传来渔歌,声音嘹亮悠远,诗人用江月清辉烘托了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而《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作者也以幽静的氛围烘托了音乐让人沉醉。
【2021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1届高三各地最新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湖北省襄阳五校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
②鲁叟:指孔子。
乘桴:乘木筏子。
《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③轩辕,即黄帝。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B.首联“参横斗转”既照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
C.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D.尾联作者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戚无奈和心灰意冷。
16.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 分)2.黄冈市2020年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终南东溪中作岑参溪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
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
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
兴来从所适,还欲向沧洲[注]。
[注]沧洲:业处用“沧洲”典故代指归隐。
《全唐诗典故辞典):“‘沧洲’原指水边,由于隐者往往中意于彼,后因以‘沧洲’代指隐士的居处,井常用以表现归隐之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景色优美如画,溪水清碧胜过绿草,从烂漫的山花下面潺潺流淌而过。
B.颔联承上,续写水中沙平能够洗足,溪水清浅无法行船流露出怜爱之情。
C.颈联叙事.朝朝暮暮清洗药材,年复一年溪边钓鱼,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
D.本诗语言不事雕琢,纯用白描手法,风格清丽俊逸,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试题汇编(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9-20题。
(6分)清明二首①(其一)(唐)杜甫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②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气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春去春来洞庭闹,白覆愁杀白头翁。
[注]①这首诗是769年春作者在湖南所作。
②古时清明有蹴鞠、秋千等游戏。
③楚地多枫, 故钻火用青枫,与北方用榆柳不同。
19.“十年蹴鞠将雏远”中“将”意为,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一联中的“秦” “汉”借指。
20.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论及这首诗:“全乎’漂泊'之感。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写这种“漂泊”之感的。
19【答案】1. (1).带领(携带)(2).唐20. (1)铺叙。
首联为第二联做铺叙,“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左臂偏枯”,“双下泪”“左书空”如两个特写镜头,将首联漂泊病废内容具象化,表达诗人无依无靠, 飘泊不知所归,流浪难与人语的悲凉气氛。
(2)虚实结合。
第四联为眼前实景,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四野人家也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
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钻木取火,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
第五联为想象虚景,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诗人之心禁不住飞到故都。
长安的楼阁应掩映于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To两联一实一虚,一动一静,诗人身处异乡,想念京华欲归故都之情含蓄深婉地表现出来,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妙。
(3)融情于景。
“春去春来洞庭闹”春水滔滔归向浩渺无边的洞庭,隔断了诗人的归路,春水也如大雁一样,能够如期回归,诗人却不得不淹滞湖湘,返京无计。
(4)反衬。
“旅雁上云归紫塞”春来了,去冬南来的雁阵又纷纷穿云北去,赶赴北国的家园,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反衬出作者内心的的悲伤。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温习专题过关练“古代诗歌阅读”一三新人教版20211028157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过关练(一)-(三)专题过关练(一)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秋季酬王昭仪汪元量①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②愧少知己,碧玉③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语,劲气④萧萧入短襟。
[注] 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
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
碧玉,汝南王妾名。
”(《乐苑》)④劲气:寒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挑灯看剑”化用辛弃疾《破阵子》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成句,浑然再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
“泪痕深”三字则显示了一个宫庭乐工在亡国以后的心理状态。
B.颔、颈两联,一叹知音少,一抒故乡情,既应题,表明只有王昭仪方能引为知己,又以亡国之痛暗寓家乡之思,显示出作者的创作用意。
C.颔联前句说空有黄金之台,后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昭仪在元多数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降臣们为伍的坚贞节操。
D.尾联故意宕开,由写景转入抒情,用梧桐语、劲气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为上文中已经酝酿出来的情感设计了大自然的深沉回响,因此使作者的“浓”愁有充溢寒空、侵凌肌肤之势。
E.全诗多撷前人语词入诗,却能一如己出,凄切悲凉不稍减。
挑灯看剑、孤馆梦、故乡心、梧桐语,各类积淀深厚的意象唤起曾经熟悉的心理响应。
解析:选BD B项,“以亡国之痛暗寓家乡之思”应为“以家乡之思暗寓亡国之痛”;D项,“由写景转入抒情”错误,应是“由抒情转入写景”。
(2)诗的颈联“万叶”“一灯”两词很有韵味,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万叶”“一灯”对仗工整,秋风中万叶飘摇,夜雨中一盏昏灯渲染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气氛,情景融合,衬托出作者心里的孤独悲切与难禁归思。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训练(3)新人教版思想感情类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相思林逋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
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①同心结未成。
江头潮已平。
【注】①罗带:香罗带。
古人把香罗带打成同心结,表示永远相爱。
试就你的理解,简单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一首送别诗。
写一个青年女子因爱情受到波折(罗带同心结未成)而泪别情人(君泪盈,妾泪盈,两岸青山相送迎)时的情景。
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及依依难舍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白居易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末尾一句中“冷”字写出了哪几层含义?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衣、制衣和寄衣的描写。
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但家人为征夫寄寒衣,仍然是需要的。
寒月高悬,梧桐影疏,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征夫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了她心上。
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然而诗人却只写到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为止,其余一概不提,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
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
答案:秋夜裁衣的妇人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从而联想到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
一个“冷”字从触觉感受写到内心复杂的情感,虽似简单,实则丰富。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蚕妇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诗人借蚕妇之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首诗抨击了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
那些穿戴绫罗绸缎的富人从不养蚕纺织,而养蚕纺织辛劳终年的妇女为了温饱只能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卖给有钱人,对比富人绫罗绸缎,自己衣衫褴褛,不由满脸清泪。
诗用女主人公第一人称,以直白口气说出,充溢了作者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心。
答案:诗人借蚕妇之口,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身穿凌罗绸缎的富人没有一个是辛辛苦苦的养蚕人,从而表达出对蚕农的深切同情。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到家[清]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具体分析这首诗蕴含的丰富情感、微妙心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歌颂的是父母的爱子之情,围绕这一中心,细腻地描绘了回家的真情实感:①欢喜。
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了家这一温馨宁静的港湾,又赶上年关时节。
②感激。
对父母的爱心又有了具体的切身的感受。
③惭愧。
作为子女,长期在外,难尽孝心。
④害怕。
父母如此的牵挂,害怕父母为自己在外操心、担心。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边事①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
宣宗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从全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表达了渴望民族长久团结的美好愿望。
诗前三联的描绘,不仅写了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还展示了辽阔的边塞日丽平和的景象。
末联则用了生动的比喻: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自己的心愿。
7.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二月二日①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
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
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
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
8.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的?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对贾谊故居及周围荒凉萧条景象的描写,借用屈原因刚直被贬的典故,表达对贾谊命运多舛的同情,以贾谊自况,怀古伤今,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颈联“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发了诗人的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寄寓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贺铸①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阴阴夏木啭黄鹂。
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
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①贺铸:北宋词人,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作者丰富的感情蕴含在对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这首词的下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百无聊赖、年华虚度的痛苦。
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蕴含着知音难求和百无聊赖的心绪;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自取其乐。
20354 4F82 侂28113 6DD1 淑 30792 7848 硈25712 6470 摰40084 9C94 鲔35535 8ACF 諏35088 8910 褐&31154 79B2 禲{_R22224 56D0 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