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外国城建史-01

合集下载

外国城市建设史(笔记)

外国城市建设史(笔记)

外国城市建设史(笔记)PLanningAll 《外国城市建设史》《外国城市建设史》古代的城市城市的起源从狩猎自然采集到饲养家畜大约一万五千年前的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产生渔民与猎人不同他们需要一个基地滨水定居点的三个特征茅屋或帐篷选址显示出某种相对的秩序或者受自然条件如气温日照潮汐风的影响建筑物布局显示出社会的等级关系避邪符咒与占卜盛行中石器时代的主要特点出现了细石器发明了弓箭绵羊与狗的驯养驯养家畜的开始学会了饲养家畜社会进入了新的阶段但为寻找牧草和适宜气候还是不得不经常流动并从事实物交换活动于冬季暂息点和夏季放牧点之间在有良好水源处定居农业革命与农民居民点一万或一万二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了农业革命原始人学会了播种以及有组织的采集农业与畜牧业分离此时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提供了经常的食物积存人类进入了永久定居经常性的交换成为可能土地耕作者的居民点产生于公元前70004000 年陶器的出现是人们定居生活的证明新石器时代的住所有很大进步并具有明显地方特色房屋造型设计吸取了容器塑造的构思最早的农村居民点是那些建立在农业区的定居点主要是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长江黄河等冲积平原上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伊朗的定居点大约在公元前5000 年已经具有村落形式埃及与两河流域的早期农村居民点以660 户组成一个群居村落每户有火炉供奉家神村内有小庙村外有基地周围有土木工程围成的安全带城市革命与城市的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从使用石器进化到使用金属工具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化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即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货币也随着流通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层商人阶层出现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于是城市形成了第一批城市诞生于公元前40003000 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是在早期阶级社会技术和经济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后来生产力发展商人和手工业者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趋向于有利于加工和交易的交通便利的地点聚居形成了固定的交换商品的居民点也就是最早的城市雏形古埃及的城市古埃及社会背景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早在公元前4000 年进入金石并用时期于公元前3500 年建立两个王国上埃及和下埃及于公元前3200 年建立统一的美尼斯Menes 王朝史称第一王朝首都建于尼罗河下游孟菲斯古埃及历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公元前2400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公元前1580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公元前1150晚期公元前1150公元前303000 年更换30 个王朝1 45PLanningAll 《外国城市建设史》古埃及人相信现实世界是短暂的人死后灵魂永生千年后复活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所以皇帝的陵墓和庙宇成为主要建筑物位于远离泛滥区的西岸高地城市位于尼罗河东岸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城市一词以圆形或椭圆形内划十字组成圆形或椭圆形代表城墙十字代表街道孟菲斯古城第一王朝国王美尼斯在尼罗河三角洲最南端建立以白色城墙围绕命名为白城地方神Ptah 神庙位于南城墙以外第三王朝国王裘萨在建筑师Imhotep 帮助下重建孟菲斯并在Saarah 按照国王生前生活方式设计国王坟墓裘萨德基地约3600X1600m大致等于孟菲斯大小孟菲斯与坟墓均坐北朝南Imhotep 将尼罗河上游河道东移使城区面com 公里古王国后期战乱十二王朝国王重新统一埃及开垦了尼罗河三角洲上的Fayun 绿洲建造人工水库首都设在一个城堡里此城名为伊套伊卡洪城Kahun十二王朝时期于公元前 2000 年建立平面长方边长 380X260m砖砌城墙用死墙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奴隶居住此区仅有一条89m 宽南北向道路通向南城门死墙以东被一条东西长280m 的大路划分为南北北部贵族区南部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等城市有市集中心有神庙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底比斯城Thebes中王国时期生者之城与死者之城界限逐渐模糊神庙如卡纳克Karnak 和卢克索Luxor 位于生者之城中底比斯位于峡谷两岸峭壁金字塔设计构思不再适用于是在山岩上凿石窟作为陵墓利用原始拜物教崇拜神化皇帝估计此城面积9X6 公里西南到东北一条轴线贯穿全城阿玛纳城Tel-El-Amarna新王国时期统治阶层加强中央集权国王自称神崇拜皇帝不再在金字塔或崖墓祭堂里而是宫殿和庙宇结合在一起皇帝Akhenaten 于公元前 1379 年在阿玛纳建都此城面临尼罗河三面山陵环抱无城墙10 年建成当时实行新政崇拜太阳或光明提倡现实性的艺术这些治理措施也反映在新城建设上格局采取沿尼罗河稍呈弯曲的带形长 37km宽 14km道路系统灵活没有神秘巫术昏暗阴沉的感觉城分北中南三部分以三条道路自南向北通过这三部分道路与尼罗河平行北部下层人口中部皇帝统治中心南部高级官吏宅邸有明确分区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影响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村镇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或人工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和交通运输金字塔建于尼罗河两岸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使法老尸体不受河流影响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在卡纳克与卢克索神庙群体设计中运用 2 公里长中轴线布局两边布置约 1000 人面狮身像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古代西亚文明概述发源于两河流域及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南部即下游为巴比伦上游为亚述公元前4000 年Sumerian 人和Akkadian 人在此建立很多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900 年古巴比伦统一两河上下游公元前1600 年古巴比伦灭亡两河下游先后为埃及帝国和亚述帝国所占公元前700 年后半叶至六世纪后半叶又建立新巴比伦也称迦勒底王国后被波斯灭亚述于公元前8 世纪征服巴比伦公元前7 世纪末被后巴比伦灭2 45PLanningAll 《外国城市建设史》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在伊朗高原上建立了波斯帝国公元前4 世纪后半叶被马其顿帝国灭两和流域信仰多神教但君主制将国王神化崇拜国王和崇拜天体结合宫殿常与山岳台 Ziggural 临近山岳台常与庙宇仓库商场在一起形成城市的宗教商业社会活动中心波斯信封拜火教露天设祭没有庙宇世俗建筑占主导为避免水患两河流域大型建筑一般建造在高大土台上乌尔城Ur公元前3000 年Sumerian 人和Akkadian 人在两河南部建设了一些城市这些城市基础为农村公社的自然经济是农村公社中心乌尔建于公元前 2000 年平面卵形有城墙与壕沟有两个港口通往水面城市面积 88 公顷厚墙围抱的宫殿庙宇和贵族僧侣高踞西北墙外为普通居住地分划明显其天体崇拜作用的山岳台月神台共7 层高21m顶上有一间不大的象征神之住所的神堂在宫殿庙宇山岳台三位一体的土台上还布置了各种税收和法律等衙署商业设施等形成一个全市公共中心宫殿四合院若干院落组成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公元前3000 年两河流域建立了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国家建立巴比伦城此城与公元前19 世纪初以及公元前16 世纪先后被闪米特人Semite 以及喀西特人亚述人占领公元前689 年被亚述国王平毁公元前650 年迦勒底人灭亚述建立新巴比伦王国重建新巴比伦城城市跨幼发拉底河两岸总平面大体矩形筑有两重城墙间隔 12m墙厚6m城东加筑一道外城内城面积350 公顷9 座城门主轴北偏西主要大道叫普洛采西大道宽 75m 沿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马尔杜克神庙宫殿占地45 公顷呈梯形从东面入口进入是一连串5 个院子宫殿附近是巴比伦城正门伊达什门圣地里有一个8 层高山岳台正对大门圣地南面围墙外是马尔杜克庙正对夏至日出方向以此为中心确定全城规划布局系统公元前2 世纪沦为废墟尼尼微城古亚述首都尼尼微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 年全盛时期在公元前1300 年选址于一个高差25m 的山坡上城分内外两圈向北倾向底格里斯河近河处有 35 个神庙位于人工砌筑的高台上市内的阿奴与阿达德Anu-Adad 神庙有一对相同的观象台用庙宇把他们连接科萨巴德城Khorsabad古称沙罗金城Dur Sharrukin古亚述城邻近尼尼微建于公元前721公元前705 年近于方形面积289 公顷4 个城角朝东西南北的正方位宫殿建在西北城墙中段有一半凸出城外整个宫殿的地段连同山岳台都建在一个18m 高每边长300m 的方形土台上爱克巴塔纳Ecbatana最早的米提亚-伊朗人首都有座模拟宇宙的高地城堡高地城堡有7 道城墙涂有7 种颜色金银鲜红蓝琥珀黑白分别代表太阳月亮火星水星土星金星木星米提亚人崇拜星星相信微观世界城堡与宇宙的宏观世界有某种联系帕塞波利斯Persepolis波斯王大流士于公元前520 年515 年间建立此城是一个宏伟的宫殿建筑综合体位于平缓山坡上山坡被削成高12m宽450m 深300m 大平台面向下面与山脉平行的一片平原帕塞波利斯宫占地135 公顷地段西北角是建筑群的大门中央是两个巨大的接待厅古代印度与古代美洲的城市古代印度文明与城市的兴起公元前3000 年左右印度北部原始部落解体出现奴隶制国家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6001500 的早期城市主要是通过在莫亨约-达罗Mohenjo-Daro和哈拉巴Harappa两地的发掘而闻名雅利安人到印度不久给印度文化带来新的气息约在公元前 1000 年某些定居点四周开始筑起护墙住宅与城镇开始制定规划准则住宅和城镇的吉兆首先要求严格的按罗盘基本方位定向城内土地分块按3 45PLanningAll 《外国城市建设史》某种规格进行每一城镇有东西长街叫做接到另一条南北向街叫做宽街城内顺城墙根有一环城街供宗教游行用城市中心是块高地后来代之以Stupa 塔楼莫亨约-达罗城奴隶社会初期的达罗毗茶人建立原以为死者的遗丘周长5 公里平面方形有三条南北大道和两条东西大道分化如棋盘主要干道与建筑物均按但地主要风向取正南北与古印度其他文化遗迹相似城分两群两侧稍高的是卫城东侧是较广而低的东市街地城西条形地带三分之一的中间地段是高地遗丘建于洪水位之上以131m 高的砖砌厚墙围护主要建筑有Stupa大谷仓大浴场列柱厅两个大型建筑物东市街地以道路划成较大的街坊坊内以众多的小径划分为更小的坊居住房屋面向小径面积大小不一有的房屋是两层的排水系统比较完善哈拉巴城规模和平面与上一个大致相同西城中央也有高地城堡设置行政中心北部有仓库和下层人居住地华氏城建于公元前56 世纪是古代印度奴隶制国家最有名的首都位于恒河与桑河两大河流的汇合处长95公里宽175 公里有城墙和宽阔壕沟上有570 座城楼和64 座城门城中孔雀皇宫比当时的波斯王宫更奢华古代美洲历史概况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某些地区已经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并形成三个巨大的文化中心墨西哥地区古代玛雅Maya 地区和古代印加Inca 地区墨西哥地区约一万至五千年前墨西哥地区已出现较高的石器时代文化约公元前十世纪中期出现奥尔梅克文化到公元前十世纪末以墨西哥城西北数十公里的特奥迪瓦坎Teotihuacan 为中心建立了最初的奴隶制国家公元1325 年阿兹台克Aztec 人北方来到墨西哥地区建立丹诺奇蒂特兰城Tenochtitlan 这是墨西哥城的前身古玛雅地区包括现在的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和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等国玛雅人历史遗迹始于公元初期在尤卡坦半岛的贝登伊查湖东北建立了奴隶制城邦国家最大的是提卡尔城Tikal 公元56 世纪之间建立了奇清伊扎城Chichen Ltza 公元十世纪多尔台克人征服玛雅古印加地区印加人在1113 世纪时期在安第斯中部的库斯克谷地公元 1438 年建立国家统治地区从现在的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南部到智利和阿根廷北部包括秘鲁和玻利维亚他们的建筑大量保存在马丘比丘Machu Picchu有两条大道纵贯全国长达数千公里古代美洲城市古美洲完整城镇遗址至今极少发现现有遗址多数只限于宏伟的核心即宗教中心或政治中心尚未发现这些中心附近是否有居住区有时发现的居住区却没有神庙或举行宗教仪式的遗址也没有集市遗址从选址看很少考虑交通方便主要考虑距肥沃土地的远近就地取材是否方便水源如何等还考虑到用山坡进行建设有利防卫特奥迪瓦坎Teotihuacan文字愿意是天神降生之所为印第安文化发源地之一当时国家的都城也是巨大的宗教中心位于墨西哥中部高原的河谷离现在墨西哥城48 公里始建于公元前1 世纪繁荣与39世纪面积18 平方公里城市中心主要建筑是一组举行宗教礼仪的纪念建筑物分布在一条长 2 公里的大道两侧包括几座庙宇太阳神庙月神庙羽蛇神庙形状像金字塔庙宇以月神庙为主在主轴线一端其它建筑形成若干横轴丹诺奇蒂特兰城Tenochtitlan阿兹台克人的主要建设成就城在盐湖中央三条堤坝把城市和岸连接淡水用输水管从陆上运送城市形状方正北运河切开中央广场面积275X320m四周分布3 座宫殿和1 座多级金字塔4 45PLanningAll 《外国城市建设史》提卡尔城玛雅人的城镇里由于神庙广场金字塔院落和回廊组合优美而闻名提卡尔城是突出代表占地105平方公里建筑物分布在南北向的院落和广场周围城市有一座庙庙顶有高耸的方锥台庙宇金字塔总高70m金字塔下为一些四合院的建筑物奇清伊扎城公元七世纪初多尔台克人从墨西哥高原来到此城与原来的土著玛雅人共同建造了这个城市最主要的是一座24m 高金字塔式庙塔9 层底座75X75m塔前不远有一密排柱子的大型建筑物还有一座圆形庙古希腊的城市古希腊自然条件与社会背景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沿海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多山地希腊阻碍了陆上交通但有曲折海岸线特别希波战争之后有能力控制海海和地中海贸易从而保证了内部经济结构转向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确立了以外贸为主的奴隶制商品经济结构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适于户外活动体育盛行地质上生产大理石与优质陶土古希腊史以爱琴文化即克里特Crete 与迈锡尼Mycenae文化为开端大约在公元前 3000公元前2000 年繁荣希腊本土文化从公元前12 世纪发展起来在古代历史上分为三个时期荷马时期公元前12 世纪公元前8 世纪古风时期公元前7 世纪公元前6 世纪古典时期公元前5 世纪公元前4 世纪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 世纪公元前2 世纪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文化与城市建设黄金时期希腊人建立的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村镇称为城邦著名的有雅典斯巴达亚各斯克林斯等古希腊信奉多神教反映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在崇拜神的同时承认人的伟大与崇高相信人的智慧与力量重视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希腊的神被视为各行各业守护神所以在希腊各地庙宇盛行不仅是宗教中心也是建筑群和公共活动中心公元330 年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兴起统一希腊全境建立大帝国希腊的历史进入普化时期爱琴文化的城市克里特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航线上传说岛上有90100 个城镇占统治地位的是诺索斯城Knossos号称众城之城这些城镇是围绕高地上的防守据点或宫殿形成不规则形街道弯曲住宅参差拥挤没有设防的城墙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按职业分区聚居城市建筑全部是世俗性的后期受神化影响每一城镇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在诺索斯城有规模很大的米诺斯王宫爱琴文化的城市迈锡尼公元前 2000 年后半叶继克里特之后迈锡尼成为爱琴世界的中心主要城市建设是城市核心的卫城迈锡尼的泰伦卫城Tiryns 建于公元前1412 世纪成为希腊建筑的雏形希腊古风时期古典时期的城市荷马时代以后公元前86 世纪是古希腊生产力迅速发展时期也是社会经济制度剧烈变化和文化繁荣的时期公元前594 年梭伦变法保证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古希腊文化是直接受古代东方文化影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但由于没有特权的僧侣阶层使文化艺术科学发展较少受阻古风时期的圣地建筑群与卫城回顾先前的氏族制时代希腊的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是卫城卫城位于城内高地或山顶并视为神圣地段寡头专政的城邦中神庙及其它建筑的规划构图同自然环境不协调无生气拜斯顿的卫城就如此5 45PLanningAll 《外国城市建设史》圣地建筑群与卫城建筑群布局不同反映着贵族文化和平民文化的对立由于共和制城邦比贵族专制的城邦进步创造了以自由的与居住环境协调的古典时期的雅典卫城建筑群古典时期的雅典与雅典卫城雅典在公元前5 世纪达到全盛在希波战争前未建造城墙战争后修建了雅典与距雅典8 公里的滨海Piraeus的城墙以及修建了从雅典到Piraeus 公路两边的城墙在其南Phaleron 又修建了一道城墙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点形成于卫城山脚下城市发展到卫城西北角形成城市广场 Agora 最后形成整个城市雅典中心广场有一个敞廊面阔4655m 进深两间18m为强调给公民平等的居住条件以方格网划分街坊居住街坊面积小贫富住户混居统一街区仅用地大小与住宅质量有所区别临街巷的住宅在外观上区别不大雅典卫城在希波战争中全毁战争胜利后重新建造为时40 年建在城内一个高于平地7080m 的山顶上平台东西280m南北130m只有一个上下孔道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景观卫城的各个建筑物处于空间的关键位置希波丹姆规划形式公元前 5 世纪的规划建筑师 Hippodamus 于希波战争后从事大规模建造活动采用了一种几何形式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形式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街坊街坊面积一般较小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分为三种住宅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城与公职人员住区希波丹姆规划形式在其本人的实践中有所体现公元前475 年希波丹姆主持米利都Miletus 重建工作自公元前5 世纪以后古希腊城市大都按希波丹姆模式建造最有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前4 世纪至公元前3 世纪的普南城Priene米利都城此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围墙路网棋盘式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中心通过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 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城市中心划分为4 个功能区其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和南为商业区东南为主要公共建筑区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希腊化时期城市大多按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建设布局规整模式统一在当时殖民城市建设量大规划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被广泛采用此时期城市建设主要特征是广场规整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是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的卫城和庙宇不再是城市中心新的城市中心是喧嚣的广场广场周围有商店议事厅杂耍场等广场往往在两条主要道路交叉点上在滨海城市里广场靠近船埠以利贸易城市广场普遍设置敞廊沿一面或几面开间一致形象完整希腊前期街道一般宽 4m 至希腊化时期的亚历山大城的主要街道卡诺皮克大街宽33m 此时房屋普遍二三层前期希腊城市主体建筑需位于城山之巅或城市高处以突出其形象而希腊化时期的城市主体建筑可以在平地上以其自身的建筑体系与高度突出自己希腊化时期城市供水自附近山颠蓄水供应有的城市有原始的下水道城市有绿化种植和花园环境卫生条件比以前好普南城始建于公元前6 世纪与公元前4 世纪亚历山大执政时彻底重建城市背山面水位于向阳的陡岩脚下建城最初以城上底米特神庙为基础顺地势向下发展城墙厚21m面积甚小仅为古罗马庞贝城13城市按希波丹姆模式建造顺等高线有7 条75m 宽东西向道路与之垂直的是15 条34m 南北向台阶式步行街6 45PLanningAll 《外国城市建设史》普南城东西600m南北300m约80 街坊每块47X35m希波丹姆系统在古希腊长期的实践中有所发展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塞莉娜斯Selinus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直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地配合亚历山大城马其顿亚历山大远征东方时于公元前332 年在埃及北部濒地中海南岸建造有较完整的路网最宽街道2 条每条33m 宽亚历山大城法洛斯岛上的灯塔建于公元275 年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塔高122m古罗马城市古罗马历史背景与建设概况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样善于利用。

外国城市建设史-1

外国城市建设史-1
城市建筑有同于希腊的城市自由发展,而且 有很明确的城市建设,分四步 (1)城市选址(高地,利于进攻、防守) (2)地块划分(以宗教思想作为指导,天体模 式,反映罗马人的宇宙观) (3)确定街道走向(依据功能划分而建) (4)城市奠基仪式
2.中期——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罗马营寨城
3.后期——罗马城和罗马城市广场建设
2.荷马时期
以《荷马史诗》作为了解该段时期历史的 基础
3.古风时期
地域部落取代了血缘部落的关系,城市中 出现自由权,有权参与国家政事,重点在于圣 地建筑群建设,自然神崇拜取代祖宗崇拜。圣 地由统治中心变为民众公共活动中心,圣地最 主要是守护神庙建设,然而居住类建筑很简单, 公众以户外活动为主,因此注重建设立面并修 建广场、竞技场、敞廊。
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
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地。 共和时期广场建筑连续形成不相协调,帝国时期 通过柱廊得到统一。 广场由开敞走向封闭,有自由走向严整,目的在 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维空间。 共和时期广场组织较乱,帝国时期通过多个彼此 垂直轴线组成一个整体。
外国城市建设史
推荐阅读书目:
1.
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北京: 建工出版社, 2005. 2006.
2. 卡尔维诺. 看不见的城市.译林出版社 ,
3. 张京祥.西方百年城市规划史纲.东南大学
出版社, 2005
第四章 外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城市的发源地:
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 亚,黄河中下游的中国,印度河流域的印度
帕提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又称万神殿, 建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现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壳。

外国建筑史第1讲

外国建筑史第1讲

Free template from
9
入口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在围墙的东南角,进入一个 狭长而黑暗的甬道,甬道里 的两排柱子空间扑朔迷离。 走出甬道就是院子,明亮的 天空和金字塔同时呈现在眼 前,使人产生从冥界走到现 世的假象。
Free template from
山岳台开启了两河流域下游的建筑传统,高台成 了纪念性建筑物的常用形制。 乌尔月神台
建于公元前22世纪, 台体4层,总高约21米, 用生土夯筑而成,外表衬 砌一层砖。第一层黑色, 象征冥界;第二层红色, 象征人世;第三层传说是 青色,象征天堂;第四层 白色,象征明月。这白色 的第四层便是月神庙。
Free template from
21
Free template from
22
Free template from
23
鲁克索神庙
总长大约260米, 已经从金字塔和崖壁 的阔大雄伟的概括纪 念性转到了庙宇的神 秘和压抑。
Free template from
29
2.3 饰面技术
起源和演变
为了保护土坯墙免受侵蚀,公元前4000年,一些重要 建筑的重要部位,揳进长约12厘米的圆锥形陶钉形成保 护层,将底面涂上红、白、黑三种颜色。 公元前3000年之后,多用沥青保护墙面,又在外面贴 各色的石片和贝壳。 在墙的下部用砖或石板做成墙裙。
琉璃砖
琉璃是两河流域极富特色的饰面材料,约公元前 3000年人们在烧砖时就已经发明出来。它色泽美丽,防 水性好,逐渐成为最重要的装饰艺术。
24
阿布辛波神庙
建于公元前1300-前1233年,古埃及新王国第十九王朝的拉美 西斯二世最伟大的建筑遗迹之一。 庙高30米,宽36米,纵深60米, 门前4座巨型石质拉美西斯坐像,每尊 高20米。

外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1.城市革命与城市的产生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货币交易、商人)--城市开始形成(4000BC-3000BC-城市产生一城市革命)城市产生的意义:城市的产生,对传播人类文化的贡献,仅次于文字的发明2. 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①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②最早运用功能分区原则(卡洪城、阿玛纳);③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阿玛纳),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④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规划中引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3.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与米利都城(1)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主要思想(原则)①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城市结构型式;②城市中有公共空间,城市典型平面中有两条垂直大路从城市中心通过;③把城市分成 3 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④私宅地段划分 3 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2)米利都城(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典型城市):①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②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③中间开敞式空间呈L 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④城市分为4个功能区:宗教区、商业区、公共建筑区(3)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的影响意义:积极影响:①几何化、程序化,典雅的规划型式满足了大规模城市建设中简便化的要求;②确定了一种新的城市秩序和城市理想。

消极影响:②规划从“杂乱” ,有机走向典雅、呆板,甚至为了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②对城市活力及城市发展产生限制。

4. 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建设及特点罗马营寨城:①方正的城墙②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③间的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4门④道路交叉处建神庙⑤典型:北非城市提姆加德古罗马城和罗马共和广场:①自发形成,后有城墙②没有统一合理的规划,古城由罗马七丘组成,其中帕垃丢姆为七丘之心③共和时期的罗马广场是由广场群组成,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周围房屋较乱④广场建筑物彼此在形式上与整体不甚协调,其建筑群体现了政治军事权力的逐步增长庞贝城:①原来是规则的营寨城市,后逐渐发展为古罗马的重要商港和休养城市,整个城市以火山为中心统一构图②城市平面为不规则卵形(着名的潘萨府邸),工程设备很好,道路坚固③广场边缘建造一圈两层高柱廊,使广场总体完整5. 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PS:主要兴建娱乐设施、纪念馆、宫殿和盈利性公寓)I罗马城:罗马城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但城市总体布局比较零乱,它是由许多点凑合而成,而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B外国城建史-01

B外国城建史-01
世界文化遗产
(1)卫城 高大厚重的城墙,筑有塔楼 烧砖(埃及石头、两河晒砖),模数统一; 大型公共设施(1800浴室、1200谷仓、600 会议室)城市生活设施完善
(2)下城
住宅星罗棋布;大小不一;
平房、楼房;
排水系统完善 系统有主渠、沉淀池、排除雨水 的阴沟,所有这些都是设计周 密,工程精良。还有许多人工挖 掘、用砖砌筑的水井。这证明它 也有过设计良好的给水设备。
卡洪城为早期阶级分化的产物,有 严格的阶级分区、功能分区。尤其 是贵族住宅朝向北面凉风的位置 (地中海),西部劳动人民住宅却 迎着沙漠吹来的热风的方向。反映 了明显的阶级差别。
底比斯城(中王国首都、新王国圣城。夏商)------分置尼罗河两岸、 神庙(卡拉克神庙、鲁克索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 凿岩为陵崖墓崇拜(巉chán岩)城池存在2000多年,面积54平方公里
新巴比伦市平面图
掌握:
乌尔城和新巴比伦城的基本特征
古印度城市
古印度文明与城市兴起
2500BC.-1500BC.史前文化---哈拉帕文化(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存在 1000BC.雅利安文化的冲击、住宅与城镇建设的准则、罗盘定方位、按
规定划分地块和街道、游行用地环城街、中央高地(STUPA窣su堵坡) 按照天堂的美好愿望修建城市 古代印度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独创性贡献。
羽蛇神金字塔
大球场
武士庙,建有1000根圆柱,被称为“千柱厅”。
世界文化遗产 秘鲁马丘比丘(MACHU PICHU)遗址
世界文化遗产 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在史诗《伊利亚特》 “百门之城”
鲁克索神庙
卡纳克阿蒙神庙的大殿柱
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提倡现实艺术、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 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有明确的城市分区:北

外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

外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

外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外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篇古代的城市第一章城市的起源1.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城市开始形成2.城市的定义: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和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城乡规划法中的城市:建制镇、县级市、地级市、直辖市4.城市的条件:①聚集性:一定的人口密度;②经济性:二、三产业为主,非农人口比重大;③社会性:社会综合实体5.城市的特征:①以人为主体;②高度集中;③中心作用;④多样性与复杂性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1.古埃及人的宗教哲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所以皇帝的陵墓和庙宇成为主要的建筑物。

2.代表城市:孟菲斯古城、卡洪城、底比斯、阿玛纳城3.孟菲斯古城:四周布满堑壕,城防坚固厚实。

(战乱引导城市发展出新的职能——防御)4.卡洪城:阶级差别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反映 5.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①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②最早运用功能分区原则(卡洪城、阿玛纳);③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阿玛纳),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④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阿玛纳),规划中引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第三章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古巴比伦)1.古代西亚文明城市建设:①宫殿常与山岳台邻近,山岳台往往又与庙宇、仓库、商城等在一起,形成城市的宗教、商业和社会活动中心;波斯城市世俗建筑占主导地位;②为避免水患和潮湿,两河流域地区的大型建筑,一般都建造在高大的土台之上。

2.代表城市及特点:②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跨河两岸;矩形平面,双重城墙,设九门;城里规划整齐,路径明确(新巴比伦空中花园——希腊人称之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第四章古印度与古代美洲的城市1.古印度城市特点:①住宅和城镇开始制定规划准则;②用罗盘定朝向,城内土地分块要按某种规格进行,城市中心是块高地,后来代之为塔楼;③城市主要干道和建筑物按照当地主要风向取正南北向。

城乡规划考研之外国城建史

城乡规划考研之外国城建史

一.古埃及建设成就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

村、镇、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或人工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

金字塔建于尼罗河两岸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使法老尸体不受河流泛滥之患。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如卡洪城主要分两个区,阿玛纳分三个区,均体现了功能分区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

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在卡纳克与鲁克索神庙的群体设计中,运用了2公里长的中轴线布局,两边布置约1000具人面狮身像。

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在阿玛纳的建设中也采用了类似的规划手法。

二.阿玛纳城与底比斯的区别(图-书P6、7)底比斯是中王国时期的城市。

城市与“死者之城”的界限逐渐不太明显。

虽死者之城与城市仍是分隔的,但神庙则是位于城中,与“生者之城结合在一起了。

由于底比斯位于峡谷,金字塔的设计已不适应,皇帝们在山岩上凿石窟作为陵墓,利用原始拜物教中的巉岩崇拜来神化皇帝。

城市布局有条很长的中轴线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城。

阿玛纳城是新王国时期的城市。

为加强中央集权,崇拜皇帝不再在金字塔或崖墓的祭堂里,而是宫殿和庙宇结合在一起,在大殿里拜谒国王。

它的格局采取沿尼罗河稍呈弯曲的带形,分北、中、南三部分。

北部为劳动人民住区,中部为帝皇统治中心,南部为高级官吏们的府邸,有明确的分区,特别是已经有了明显的市中心区。

顺着尼罗河流向,规划了灵活的道路系统,三条道路由南至北通过城市的三个部分,道路与尼罗河平行,基本为棋盘式。

这个城市与古埃及其他城市不同,没有神秘、巫术、昏暗、阴沉的感觉。

三.卡洪城的规划特点(图-书P5)城市平面为长方形,有砖砌城墙围着,城市又用厚厚的死墙划分成东西两部分。

城西为奴隶居住区,有一条南北向大街从东侧城门贯穿这一区,通向南城门。

厚墙以东被一条东西大路分为南北两部分。

外国城建史

外国城建史

外国城建史知识要点第一章古代的城市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及代表(1)成就*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

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代表:孟菲斯古城、卡洪城、第比斯城、阿马纳城2.古巴比伦的总体特点和成就*跨河发展*城市中心突出。

*偏向西北,与气候有关。

*防御设施完备*形态较为规整,3.希腊雅典的城市总体布局特点城市规模小城市总体布局的混乱、自由。

城市建筑群与空间规划设计的高超艺术城市中心的演变,城市公共空间的兴盛,城市物质生活的贫穷与精神生活的富有4.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1)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

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2)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

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

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3)演变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埃及地图
古埃及金字塔
城市概况
古埃及象形文字---城市

卡洪城(中王国 2000BC) 绿洲小城、长方形(380×260)、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阶级对 立)、南北分阶层(贵族、中产者)。 这个城市明显地反映了阶级对立:贫民住宅7~10 平方米,贵族宅院有的 占地60 米×45 米,70 多个房间,几层院落。 城东有集市、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 可能是现存人类按网格体系规划居住地最早的证据。 城外建有巨大的金字塔、墓葬和神庙,暗示城内住民除了从事农业,更多 的人是从事修建金字塔的工作。
城市概况

乌尔城(位于伊拉克的穆盖伊尔 ) 2100BC.-2000BC.建城、有城墙城壕的卵形城市、外城普通平民和奴隶居 住地、内城为宫殿和僧侣府第、分区明显、以山岳台为核心的公共中心 (税收、署衙、作坊商店、仓库等)、四合院宫殿、小街避日晒。
公元前4世纪因幼发 拉底河改道而逐渐废 弃。

新巴比伦城 曾经的世界文化遗产 650BC---面积88平方公里,人口五、六十万人。 跨河两岸、矩形平面、9个城门、双重城墙/每层城墙外均有深广的 城壕(明显的防御目的)、高大的山岳台和神庙、狭窄的小巷、 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 东方贸易中心
世界文化遗产
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在史诗《伊利亚特》 “百门之城”
鲁克索神庙
卡纳克阿蒙神庙的大殿柱

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提倡现实艺术、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 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有明确的城市分区:北 (下层)中(皇帝)南(官吏)三区、出现城市中心区、
阿玛纳城中心区平面图
中央区为城市的主要部分。王宫居中,它有意让大路分成两半,以过街 楼巧妙地连接起来,大小阿顿神庙分列左右。 这个市中心的布局,显然是深思熟虑过的、构图优美。
规划得整整齐齐,四周有墙,有74家标准化的简陋房屋。
城市建设成就

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
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 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特奥蒂瓦坎城的亡灵大道
世界文化遗产
奇琴伊察古城位于墨西哥,素有“羽蛇城”之称。遗址分布在东西2千米,南北 3千米的范围内,现存数百座建筑物,是古玛雅文化的著名遗址。
羽蛇神金字塔
大球场
武士庙,建有1000根圆柱,被称为“千柱厅”。
世界文化遗产
秘鲁马丘比丘(MACHU PICHU)遗址
外国城市发展史



本质/普遍性、历史偶然/个别事件/边缘 城市规划思想、精英意识 规划思想是否如同技术那样,因循着进化的规律,越靠后 就越进步?
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光辉曾经熠熠闪耀,然而却湮灭于中 世纪的千年宗教禁锢中;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为工业化世纪点亮了城市规划与发展的明灯, 然而它却一再被工业化的高涨豪情所埋藏; 与自然协调的思想早巳被古希腊人所认知,然而直到20世纪初才被盖 迪斯重新提及,20世纪末才有了可持续发展、精明增长等思想与思潮 的出现…… 因此,我们研究城市规划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减少人类在城 市发展中不断重复的无知和可能一再犯下的错误。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文明发端:城市的起源、古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
古印度和古代美洲的城市规划 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与思想 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与思想 文明涅槃:中世纪时期的城市与规划思想 重启心灵: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与思想 唯理秩序: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规划与思想 先驱探索: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规划与思想
城市概况
莫亨约达罗城 (哈拉帕文化 今巴基斯坦) 面积1平方公里,人口3-4万人 城市布局呈棋盘格型; 卫城、下城 南北向街道 (主干道,按照主导风向 ) 东西向街道; 在十字路口,拐角都是圆圆的,显 然是为了便于车辆的行驶。

世界文化遗产
(1)卫城 高大厚重的城墙,筑有塔楼 烧砖(埃及石头、两河晒砖),模数统一; 大型公共设施(1800浴室、1200谷仓、600 会议室)城市生活设施完善

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HIPPODAMUS结构形式的雏形

出色的建筑群落与城市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 题等构图手法。
掌握:

古埃及城市布局与其宗教信仰的关系 绘出卡洪城平面图,试说明其平面布局特点 ▲ 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 ▲
玛雅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头骨

特奥蒂瓦坎城(1-7世纪) 世界文化遗产 特奥蒂瓦坎文字原义是天神降生之所,印第安文化发祥地,国家的都城、 宗教中心。 市中心主要建筑是一组宗教礼仪纪念建筑物,分布在2公里的大道两侧, 包括雄伟的庙宇(形状像埃及的金字塔)。 庙宇以月神庙为主,在主轴线一端。布局相当严谨。
4到5世纪达 到全盛时期 (居民有20 多万,面积 达20平方公 里 ),7世 纪上半叶突 然消亡。有 人认为地下 水位的变化 和随之而来 的水供应问 题加导致了 城市衰退。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精英路线: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划与思想
功能理性: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思想 混沌交锋:1970-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思想
第十一讲 全新图景: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思想
第一讲 文明发端: 城市的起源、古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 古印度和古代美洲的城市规划
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
古西亚文明

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 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巴比伦的所在,在今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信仰宗教--多神教;国王神化,天体(山岳台)崇拜与国王(宫殿)崇 拜相结合;山岳台和庙宇、仓库、商场结合在一起----宗教、商业和社 会活动中心;波斯时期露天拜火不设庙宇,世俗建筑占主要地位。
新巴比伦市平面图
掌握:

乌尔城和新巴比伦城的基本特征
古印度城市
古印度文明与城市兴起


2500BC.-1500BC.史前文化---哈拉帕文化(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存在 1000BC.雅利安文化的冲击、住宅与城镇建设的准则、罗盘定方位、按 规定划分地块和街道、游行用地环城街、中央高地(STUPA窣su堵坡) 按照天堂的美好愿望修建城市 古代印度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独创性贡献。 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国多》和《罗摩衍那》。 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 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 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 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
(2)下城 住宅星罗棋布;大小不一; 平房、楼房; 排水系统完善 系统有主渠、沉淀池、排除雨水 的阴沟,所有这些都是设计周 密,工程精良。还有许多人工挖 掘、用砖砌筑的水井。这证明它 也有过设计良好的给水设备。

哈拉帕城(哈拉帕文化 )
古代美洲的城市

三个文化中心: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 古墨西哥地区: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 古玛雅地区:提卡尔城、(墨西哥)奇琴伊察城 古印加地区:著名的马丘比丘(MACHU PICHU)遗址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起源 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的古代文明
古埃及的城市
社会背景



1、历史沿革 4000BC. 原始社会过渡奴隶社会 3500BC. 上下埃及---3200BC. 第一(MENES)王朝统一 分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晚期四个历史时期( 3200BC--- 30BC) 2、宗教信仰 人生短暂、灵魂永生、千年复活 生者之城简单马虎,死者之城神圣永恒,黏土、土坯、芦苇/石块 生死分离 3、 建造水平 大量人力物力,多工种的合作 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学、几何学、工程机械等发展 防御水患
卡洪城为早期阶级分化的产物,有 严格的阶级分区、功能分区。尤其 是贵族住宅朝向北面凉风的位置 (地中海),西部劳动人民住宅却 迎着沙漠吹来的热风的方向。反映 了明显的阶级差别。

底比斯城(中王国首都、新王国圣城。夏商)------分置尼罗河两岸、 神庙(卡拉克神庙、鲁克索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 凿岩为陵崖墓崇拜(巉chán岩)城池存在2000多年,面积54平方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