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建史复习资料1
外建史复习资料(外建部分)(1)

第一篇古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第一章古埃及建筑第三节金字塔的演化金字塔始于公元前四千纪的玛斯塔巴墓。
吉萨金字塔群:库富金字塔、哈佛拉金字塔、门卡乌拉金字塔1.特征它们都是精确的正方椎体,形式极其单纯。
塔很高,其脚下的祭祀厅堂和其他附属建筑物却相对很小,他的形体因此不受障碍地充分表现出来了;所有的厅堂和围墙等等附属建筑都不再模仿木柱和芦苇的建筑形象,采用了完全适合石材特点的简介的几何形,方正平直,交接简捷,同金字塔本身的风格完全统一。
2.地点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当时的首都在尼罗河三角洲顶部的孟菲斯,在离首都不远的(开罗西南80KM)的吉萨造了第四王朝3位皇帝的3座相邻的金字塔,形成一个完整的群体。
3.评价它们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
纪念性建筑的典型风格形成了,艺术形式与材料、技术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克服了。
石建筑终于抛弃了木建筑的模仿而有了自己的形式和风格。
第四节峡谷里的陵墓中王国时期,首都迁到上埃及的底比斯,峡谷狭窄,俩侧悬崖峭壁。
金字塔的艺术构思不再适合。
第五节太阳神庙庙宇形制:在一条纵轴线上一次排列高达的门、围柱式院落、大殿和一串密室,从柱廊经大殿到密室,屋顶逐层降低,地面逐层升高,侧墙逐层内收,空间因为逐层缩小。
庙宇的艺术重点:一个外部的是大门,群众性的宗教仪式在它前面举行,力求富丽堂皇,和宗教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
另一个内部的,是大殿,皇帝在这里接受少数人的朝拜,力求幽暗而威压,和一点的神秘性相适应。
神殿的形制在中王国(第十一王朝~第十七王朝)定型。
太阳神殿也采用了庙宇形制,门前增加一两对方尖碑作为太阳神的标志。
卡纳克和鲁克索神庙规模最大阿布辛波的石窟庙:由新王国时期拉姆西斯二世皇帝建造,开凿在尼罗河的一个转弯处的悬崖上,面向主航道,其充分利用自然来强化它的表现力。
结构:过道、前厅、前厅两侧是6个狭长的侧厅、后厅、圣堂。
(特点是其所有的墙面及天花都布满彩色的浮雕和壁画)第六节希腊化时期希腊、罗马文化的人文主义因素渗透到了埃及神殿当中,使它们敞开和明朗起来,大大削弱了那种震慑人的恐怖力量。
外国城建史复习资料.doc

第一部分古代城市1、古埃及建设重点是金字塔等国王的陵墓。
2、古代美洲的三个文化中心分别在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
3、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是希波丹姆。
4、古罗马在城市建设中,剧场、浴室、斗兽场等享乐建筑众多,神庙)退居二线。
5、提姆加德为古罗马营褰城的代表,是北非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罗马遗址。
6、维特鲁威于公元1世纪未写了一本建筑论文集《建筑十书》,是全世界遗留至今的第一部最完备的和最有影响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珍贵书籍。
7、罗马帝国广场以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为主体。
8、《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筑辉煌的历史总结,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方面提出独到见解。
9、乌尔城:2100BC.・2000BC.建城、有城墙城壕的卵形城市、内城为宫殿和僧侣府第、分区明显、以山岳台为核心的公共中心(税收、署衙、作坊、商店、仓库等)、四合院宫殿、小街避日晒10城邦:也叫〃城市国家〃,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
11、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公众场所。
12、卫城: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专政时期的产物、以防御为目的。
13、雅典卫城: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希波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
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用于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
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14、希波丹姆规划型式:遵循古希腊哲学,探求儿何和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
城市典型布局: 城市中心通育两条垂直.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占地面积较大,而街坊面积较小;城市分3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3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公职人员住区。
15、普南城: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城市面积小,建于4个不同高程的宽阔台地上;按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建设;是希波丹姆模式的一种发展:单纯棋盘式一一注重城市轴线一一道路与建筑与环境的配合与协调。
外国建筑史复习 (1)

外国建筑史复习 (1)外国建筑史复习提纲一.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以前)1.古埃及金字塔、吉萨金字塔群(1)金字塔的演变“马斯塔巴”(建于第三王朝)---昭赛尔金字塔(建于第三王朝)---麦登金字塔(建于第三王朝末期)---达舒尔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723年)---吉萨金字塔群(公元前三千纪中叶约公园前2723―前2563年)(2)吉萨金字塔群(公元前三千纪中叶约公园前2723―前2563年)由胡夫金字塔(Khufu)、哈夫拉金字塔(Khafra)、门卡拉金字塔(Menkaura)及大斯芬克斯组成2.古希腊柱式、柱式构成(1)多立克柱式,柱子比例粗壮,高度约为底径的4~6倍。
柱身有凹园槽,槽背呈尖形,没有柱础,直接立在三级台阶上,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4,柱距约为柱径的1.2~1.5倍。
(2)爱奥尼克柱式,柱子比例修长,高度约为底径的9~10倍。
柱身有凹园槽,槽背呈带状,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5,柱距约为柱径的2倍。
(3)科林斯柱式,除了柱头如盛满卷草的花篮外,其他各部分与爱奥尼克柱式相同。
3.雅典卫城其是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综合行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
卫城:原意是奴隶主统治者的驻地,后来转变为守护神的圣地。
雅典卫城位于雅典城的西面。
建设卫城的目的:1.赞美雅典,纪念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建成希腊的宗教文化中心,繁荣雅典。
3.增加各行业的就业机会, 4.感谢守护神雅典娜。
雅典卫城的布局特点:1.突破小小城邦国家和地域的局限性,综合了多立克艺术和爱奥尼艺术。
2.建筑布局自由,顺应地势,高低错落,照顾山上及山下的观赏。
3.胜利神庙点明了卫城真正的世俗主题。
4.主次分明,突出体量最大、造型庄重的帕提农神庙,体现对立统一的构图规律。
5.卫城在西方建筑史上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极为成功的实例,特别是在巧妙利用地形方面。
6.卫城建筑的总负责人:雕刻家费地。
雅典卫城的主要建筑物:卫城山门(Propylea,Athens公元前437~前432年)・因地制宜,不对称布局・采用爱奥尼柱式胜利神庙(Temple of Nike Apteros 公元前449~前421年)・前后廊端柱式,・采用爱奥尼柱式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公元前447~前432年) 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
中外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资料

1试述我国城市是怎样产生的?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分化出来的,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
2你对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评判的标准有何看法?1、城市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2、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水、排水设施以及提供防卫用的城墙、壕沟等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1分封诸侯。
2周王朝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的建设。
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主要内容、含义及其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
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含义: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方九里即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道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经涂九轨指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市朝一夫,即市与朝各方百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
影响深远,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实例中尤为明显。
5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特点及形成原因?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5、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城市。
形成原因:1.城廓之分。
2.王宫多建在高台之上。
3.选址:城市规模较大,数量增多,人口增多;城市防御突出。
4.工商业发达。
6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规划上出现什么先进的科学理论并阐述其内容? 《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外国城建史考试复习资料

第七章 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 一、城市是自发成长的; 三大起源类型: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 城市选址与发展 保守的选址、突破城墙发展、逐步专业化的商业街市 二、城市是自发形成的,以环状与放射环状为多; 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堂常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 四、中世纪城市划分为若干教区; 五、中世纪城市与有美好的城市环境景观; 六、建筑群具有美好的连续性、丰富感与活泼感,给人以良好的美的享受; 七、城市的弯曲街道既可以挡冬季寒风,防夏日暴晒,又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丰富的城市景观:教区划分(小教堂/井亭/喷泉雕塑/商住混合/专业化商业街)、建筑体量/色彩 /建材的巨大反差、自发形成的街道、城市主体色调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题型——填空简答论述1、古埃及典型城市卡洪城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南面,建于第十二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900年。
城市平面为长方形,边长380×260米,有砖砌城墙围着。
城市又用厚厚的死墙划分成东西两部分。
城西为奴隶居住区,有一条南北向大街从东侧城门贯穿这一区。
仅260×108米的地方就挤着250幢用棕榈枝,芦苇和粘土建造的棚屋。
这区仅有一条8~9米宽的南北向道路通向南城门。
厚墙以东又被一条东西长280米的大路将城东分为南北两部分。
这里道路宽阔、整齐并用石条铺筑路面。
东西大路的背面为贵族区,面积与城西奴隶区差不多,仅排着十几个大庄园。
每个大庄园均是深宅大院。
尤其是西端一片用墙围着的建筑群,大概是显贵的住所;占地60×45平方米,拥有六、七十个房间,有几层院落。
路南则是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等中产阶层住所。
它的平面成曲尺形,房屋零散地分布者。
城东有市集,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
贵族住宅朝向北来凉风的方位,而西部劳动人民居住区,却迎着由沙漠吹来的热风方位,反映了明显的阶级差别。
(书本第5页)2、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空想社会主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
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设想把城市建设和经济制度联系在了一起,这样就从更为广阔的社会改造角度,给整个欧洲的现代运动产生了直接的推动力。
并且这种理论主张城市规模不能够过大了,要接近农村,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城乡的结合。
并且有可能能够的城市中各种矛盾。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设想重视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和集体生活,建立了各种公共设施。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始于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

外国城市建设史一.填空题1.人类最初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以游猎为主2.最早产生城市的时间及意义:公元前4000-3000年,意义:对传播人类文化的贡献,仅次于文字的发明。
3.古罗马伊达拉里亚时期城市城市建设规定的一般程序:p36(1)选址(2)划分地区,地区再分地块(3)确定街道走向(4)城市奠基仪式4.罗马帝国典型的营寨城:p36战争需要、方形城堡、棋盘路十字干道,以兰培西斯、啊奥斯达、提姆加德为代表5.中世纪西欧城市产生和发展的三个主要来源:p48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6.意大利中世纪的主要城市:p49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比萨7.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建筑师:p73乔托,米开朗基罗,伯拉孟特,阿尔伯蒂,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珊索维诺,拉斐尔8.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广场:p80安农齐阿广场,罗马市政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罗马纳伏那广场9.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哪属于“城市集中主义”理论:勒柯布西耶哪些属于“城市分散主义”理论:田园城市,有机疏散,卫星城市10.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理论提出者及其城市名称:托马斯-摩尔城市名称:乌托邦、安德雷亚的基督教之城、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欧文的新协和村、傅立叶的法郎吉11. 二战以后及50年代主要的商业街区产生的城市,国家及类型:荷兰鹿特丹的林巴恩(步行商业街)、美国底特律的郊区购物中心、美国的市内商业街、日本的地下商业街12.60年代以来有哪些大城市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工作:伦敦、巴黎、华盛顿、东京、莫斯科二.简答论述题1.古埃及典型城市卡洪城主要内容及其特点:p5城市平面为长方形,有砖砌的围墙围着。
城市用死墙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城西为奴隶居住区,有一条南北向大街从东侧城门贯穿这一区,居住密度极高。
厚墙以东又被一条东西长280m的大路将其分为两个部分。
而且这里道路宽阔整齐,并用石条铺筑路面,东西大路以北为贵族区,面积与奴隶区相似,但仅有十几座庄园。
外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外国建筑史复习资料外国建筑史复习提纲第一节古代埃及建筑一、历史分期及其代表性建筑类型:(一)古王国时期(前27~前22世纪)本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陵墓。
最初是仿照住宅的“玛斯塔巴”(MASTAB)式,即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
多层金字塔以在萨卡拉的昭塞尔(Zoser)为代表。
方锥形金字塔以在基寨的三大金字塔:库夫(Khufu)、哈夫拉(Khafra)、孟卡乌拉(Menkaura)为代表,金字塔主要由临河的下庙、神道、上庙(祭祀厅堂)及方锥形塔墓组成。
哈夫拉金字塔前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
(二)中王国时期(前21~前18世纪)首都迁到上埃及的底比斯,在深窄峡谷的峭壁上开凿出石窟陵墓,如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三)新王国时期(前17~前11世纪)形成适应专制制度的宗教,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建筑类型。
著名的太阳神庙,如:卡拉克——卢克索的阿蒙(Amon)神庙。
庙宇的两个艺术特点:其一是牌楼门及其门前的神道及广场,是群众性宗教仪式处,力求富丽堂皇而隆重以适应戏剧性的宗教仪式;其二是多柱厅神殿内少数人膜拜皇帝之所,力求幽暗而威严以适应仪典的神秘性。
神庙的艺术重点已从外部形象转到了内部空间,从雄伟阔大而概括的纪念性转到内部空间的神秘性与压抑感。
二、风格特点:高超的石材加工制作技术创造出巨大体量,简洁几何形体,纵深空间布局;追求雄伟、庄严、神秘、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第二节古代西亚建筑一、范围及时期约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四世纪。
包括早期的阿卡德——苏马连文化,以后依次建立的奴隶制国家为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9~公元前16世纪)、亚述帝国(公元前8~公元前7世纪)、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年~公元前539年)和波斯帝国(公元前6~公元前4世纪)。
二、建筑技术成就:两河流域缺石少木,故从夯土墙开始,至土坯砖、烧砖的筑墙技术,并以沥青、陶钉石板贴面及琉璃砖保护墙面,使材料、结构、构造与造型有机结合,创造以土作为基本材料的结构体系和墙体饰面装饰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
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
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
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
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a.布局特点: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b.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1)平面正方形2)两条垂直干道成十字相交,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3)城市道路网为方格形4)城市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5)在主要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有壮丽的凯旋门,它们之间有列柱街5.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地2)共和时期广场建筑连续形成不相协调,帝国时期通过柱廊得到统一3)广场由开敞走向封闭,有自由走向严整,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维空间4)共和时期广场组织较乱,帝国时期通过多个彼此垂直轴线组成一个整体6.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主要内容1)城市选址。
高爽地段,有利避风、浓雾、酷热,接近水源,交通便利2)建筑物选址。
探讨了建筑性质,同城市关系,地段四周现状、道路等。
3)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
4)理想城市方案。
平面八角形,便于防守,放射性路网,广场神庙居中,道路不直接对向城门第二篇中古的城市3.中世纪巴黎的城市建设1)在罗马营寨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位于赛纳河口的一个小岛上,即城岛3)几次扩建城墙和城市4)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4.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a.阿尔伯蒂《论建筑》继承了维特鲁威的的思想,主张从城市的环境因素考虑城市的选址选型,结合军事防卫要求布局街道,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1)城市街道由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形平面。
2)中心设教堂、宫殿或城堡。
3)城市由几何形体构成。
b.费拉瑞特《理想的城市》(图)完整的按照费拉瑞特的理想城市建造的是威尼斯王国的帕尔曼-诺伐城,设计者是斯卡莫齐为防御而设的边境小城,中心为六角形广场,辐射道路用三组环路联接。
城市中心点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
c.斯卡莫齐—理想城市方案(图)1)城市中心为建有宫殿的市民集会市场2)东西两侧为正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为交易所及市场广场,主要广场南侧有运河通过3)城市中心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4)由于星形城市放射性锐角很难设计房屋,后来出现了有格栅型接道的矩形理想城市d.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对整个欧洲的城市规划思潮都有影响5.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城市的主要特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分期大致可以分为: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15世纪),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文艺复兴(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威尼斯和仑巴底为代表的晚期文艺复兴(16世纪中期和末期),17世纪以后为巴洛克时期a.城市特点1)突破了宗教束缚,大型世俗性建筑构成了城市主要景象2)地理学、数学等知识有力的影响了城市规划结构3)许多城市因不能满足生产生活而进行改建,但布局上没有大的突破4)设计思路由细节扩大到环境5)巴洛克时期的浮华雕饰及建筑物的轴线构图,极大的丰富了城市景观6)巴洛克时期城市改建强调运动感和景深,有助于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构成整体环境b.典型城市佛罗伦萨(早期)1)建筑主要活动是城市公共建筑和教堂2)修建了联通市中心的乌菲齐大街,两侧为设骑楼的连排式多层房屋3)重视立面设计,不重视体积4)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成为城市标志威尼斯(晚期)1)开拓街道广场,修建教堂府邸2)建造商业集会的敞廊,市政府,钟塔等3)豪绅富商的大府邸多数在大运河两侧,形成屏风式立面4)修建码头和石拱桥5)完善圣马可广场的建设罗马(巴洛克)1)开辟3条笔直的道路通向城门,三条轴线在城门之里的椭圆形广场上相交2)3条道路交叉点安置方尖碑,作为对景3)轴线构图的广泛运用4)强调建筑体积5)多数教堂采用集中式构图,具有纪念碑性质6.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建设及典型格局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放在广场建设上1)早期: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局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放在广场一侧。
2)盛期和晚期:广场比较严整,采用柱廊形式,空间开敞,雕像常常放在广场中间代表:圣马可广场1)由3个梯形广场组合成的拐尺形广场,透视效果好2)艺术处理方面,高耸的钟塔成为城市的标志,与广场周围的水平线成美的对比3)广场四周底层全采用外廊式做法4)不同空间互迭和视觉上相似性对比性的运用,达到形体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7.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建设a.巴黎改建路易十四时期—为了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而改建1)改建卢浮宫等大型古典主义建筑2)富裕贵族在巴黎建造城市府邸3)修建路易十四广场和胜利广场歌功颂德4)形成巴黎城市的中轴线,完成香榭丽舍大街和协和广场的建设5)采用区域性、轴线性的方式b.凡尔赛的建设1)位于巴黎西南郊外,由猎庄发展而成2)宫前有3条放射性大道,呈50度角,将景物包容在同一视野中3)凡尔赛花园采用强烈的轴线,对称布局,十字水渠,用列树装饰道路,构成无限深远的透视4)反映了王权至上,体现了唯理主义思想c.广场建设出现了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统规划,纪念性的广场有很大发展,开始将绿化布置,雕像喷泉,建筑小品和周围建筑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以及处理好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广场周围环境以及广场和广场之间的联系。
典型代表:巴黎的旺道姆广场,协和广场巴黎协和广场:2)位于赛纳河北,横轴与香榭丽舍田园大道重合。
3)主要特征是开敞,广场东南西三面无建筑,向树林,花园和塞纳河完全敞开,平面为长方形4)广场北边有一对古典建筑物,把广场和北面的南北向大街联系起来,构成了同爱丽舍田园大道垂直的次要轴线。
5)协和广场出色地起到了都勒里花园过渡到爱丽舍田园大道的作用,成了从卢佛尔宫至星形广场的巴黎主轴线上的重要枢纽。
第三篇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3.不同时期巴黎改建的特点a.雅各宾时期城市建设的重点是第三等级和贫苦手工业工人的聚居区1)为减轻市中心交通,增辟几条干道2)封闭市内一些墓地,将巴士底狱夷为平地,修建绿化广场,广泛绿化3)建筑形体追求简单,反映“一切建筑都像公民道德那样单纯”的见解b.拿破仑时期1)城市风貌—灰色屋顶的多层建筑2)有连续券廊的里沃大街3)在巴黎西部改建贵族区4)修建明星广场和凯旋门5)以协和广场为枢纽,在规划布局上控制巴黎中心c.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改建(99年考题)背景:法国国内国际铁路建成,巴黎成为欧洲最大的交通枢纽目的:功能需要+装点帝都+军事防御措施:1)完成巴黎大十字和两条环路的建设2)连续17年的道路建设(市中心和市区外围)3)为美化城市面貌,对于街道两侧的建筑高度和建筑物顶坡度都有所规定4)改建市中心大型公共建筑5)重视城市绿化,修建大面积的公园6)将巴黎市中心分散到几个区中心,适应了当时由于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7)完善市政设施建设缺点:1)没有解决贫民窟问题2)没有解决因国内国际铁路网的形成而造成的城市交通障碍5.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渊源—空想社会主义(原理三21):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摩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
乌托邦有50个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能到达;城市规模受控制,以免城乡脱离,财产公有。
2)康帕内拉“太阳城”财产公有,居民从事畜牧、农业、航海、防卫等,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安德累雅“基督教之城”3)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开始暴露种种矛盾,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提出社会改良的设想。
欧文:“新协和村”4)资本主义由巩固到发展,矛盾加深,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种种改革措施,如傅立叶的“法郎吉”,生产于消费结合,有组织的大生产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但他们设想将城市作为社会经济的实体,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出发点是解决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问题,在城市规划思想史上占有一定位置。
也是后来的“田园城市”、“卫星城”等理论的思想渊源。
(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理论渊源)6.田园城市相关内容(图)霍华德1898《明天—-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a.社会背景:1)政府获得政治资本2)社会问题:土地,税收,环境,人口3) Howard全面地卷入到1870和80年代的英国激进主义浪潮之中。
他们的口号与方法是民主和合作。
他们要打破土地所有者的权力,然后开始全面的土地改革。
他们反对运用当时两种主要的思潮,即政府干预和劳工运动。
b.田园城市概念:针对大城市拥挤、不卫生等问题提出的为健康、产业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城市四周有永久农用地包围,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c.空间模式(城乡磁体):1)城市控制在一定规模,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进行限制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形成一个系统3)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城市独立的居住区分隔开4)合理布局居住工作及基础设施5)各功能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联系6)可以便捷地同自然景观接触d.社会目标:1)通过土地公共政策规定减轻房客的房息压力2)自主各种形式的合作社3)土地出租利息归公众所有4)提供各种社会公共设施5)创造各种就业岗位e.意义:针对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的一种先驱性的城乡结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