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史复习资料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第一篇: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2、简述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答:(1)城市人口规模扩大;(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区域性城市不断成长;(4)市镇迅速发展,新兴城镇发展,城镇系统不断完善;(5)城市分布广。
3、简述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特点。
答:(1)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
(2)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
(3)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
呈方格网布局。
(4)完善的上下水系统。
(5)体现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制。
(6)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4、简述曹魏邺城规划特点以及意义。
答:(1)曹魏邺城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
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
(2)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
(3)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5、简述西汉长安修建过程以及建设特点。
答:1、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2、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6、简述宋东京规划要点。
答:(1)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城建史复习资料

1、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并分析比较城市与原始聚落的区别。
答:我国城市经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后期已基本形成。
城市产生的条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财富,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社会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起来,出现商品交易;与此同时,部族间为了争夺领地、财富等,战争频繁,这使居民需要采取防御措施,随之,兼具防御和交易的城市随之出现。
如:黄河中下游的郑州西山遗址、长江中上游的都江堰芒城城址等。
(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随着第一次劳动分工,原始聚落产生于新旧石器交替时期,原始聚落是指,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由此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居民点已经初具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集中。
但居民点仍不具备城市的形成标准,城市产生的标准有:具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具有城市永久性大型建筑、具有手工业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所、具有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2、写出5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海港城市及其相应繁荣时期,并概述海上贸易对城市的影响。
唐代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在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列外交往活动中始终处于比较次要旧地位,所以几乎只有番禺(即广州)一处港市。
唐代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加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自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由于战争的影响而再度受阻后,海上丝绸之路便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主要渠道。
扬州——唐代泉州——唐宋广州——唐宋杭州——宋元明州——宋代影响:1、海上贸易促进了港市的迅速发展。
如广州作为南航路始发港,在唐代迅速发展为唐代第一大外贸港市;而此前默默无闻的泉州、明州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而获得进一步发展。
2、市舶司的兴废,直接关系到港市的荣衰,往往是市舶司之所在,就是重要港市之所在。
如扬州虽在唐代为第二大港市,但因唐末战乱影响,始终未设市舶司,其港市地位也被杭州和明州取代。
3、在城市空间形态上,海港城市突破了以往封闭的城垣形制,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建设史复习

1、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出现。
3、精神的发展。
4、战争。
5、夯筑技术。
2、中国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一定规模(前提)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和保障)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
3、简述西周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在《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内容?(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提地及建设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后面为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4、汉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北宋东京、明南京、北京城市布局特点——综述题或简答题。
汉长安:布局特点:a)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b)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c)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1\2)曹魏邺城:城市平面呈矩形。
城南三座城门,北两座城门,东、西各一座城门;城市中偏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干道,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宫城东部为曹操起居及办公的场所,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宫城以东是戚里,为王室贵族居住区,宫城以西为王室专用园林。
干道南面为一般居住区,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业作坊。
分区更为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
•1从权应变,富于创新,•2讲求实效,不事夸张•3结构严谨,格调新颖北魏洛阳:多重城墙;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形制;采用封闭的里坊制;集中市制;道路呈方格形。
唐长安城:唐长安城分外廓城、皇城、宫城三部分;东西略长,南北略窄,左右对称的长方形面积84平方千米。
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
宫城位于全城北廓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廓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廓城的民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之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2.1 城市的产生与形成2.1.1聚居与原始聚落(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的分工,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2)原始居住:(1)巢居(南方)竹木杆栏式——长江流域古代居住(2)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3)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密切的关系2.1.2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1)人类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商品形成剩余产品(2)生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城市的形成剩余劳动力(3)城市职能:1.非农业人口的居住地2.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4)城市选址:1.防御的需要2.交通方便3.环境容量4.良好的生存环境2.1.3中国城市的形式(1)“城”与“市”的分离城:都邑四周的城垣市:交易买卖的场所郭:城若分两重,里面则城,外面则郭都邑:古代诸侯的封地。
都:都是奴隶主的住地。
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2)只有城市或城的附近设了市的时候才出现了城市(3)中国往往是先设城后立市。
西周形成了早起城市,但城市的称呼产生于战国。
2.2 中国城市的选址和形态特征2.2.1 选址:(1)宗教祭祀中心(2)政治军事中心,兴建城墙(3)经济中心,交通便利1.商代城市商城(郑州)——中国最早的城迹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2.殷墟茅茨土阶:茅草盖的屋顶,泥土砌的台阶3.王城和成周:洛阳附近建城目的:方便统治殷商“顽民”,成周集中,殷商遗民,王城驻兵,王城(洛邑)东周首都4.城市发展: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西周(分封制)二次城市建设高潮:春秋战国(周王朝衰落,诸侯增减新城)2.2.2中国城市形态特征(1)《周丽考工记》及其影响(2)管子的思想“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理性思维及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例,南宋平江城(今苏州)2.3 城市的实质:(1)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一定的区域的中心(3)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宝库(4)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历史朝代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两晋收南北隋唐无待继宋元明清皇朝休3.23先秦城市选址及形态特征1.王宫和宗庙为城市的主体,城址围筑城墙2.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主体建筑坐北朝南3.城址多选于两种地貌的结合(水陆便利之处)4.王城和外郭两重城制,王城占据地势高的位置3.3秦汉时期的城市3.3.1秦汉时期社会和城市概况(1)秦王朝(2)汉王朝西汉刘邦长安两汉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东汉刘秀洛阳3.3.2 秦咸阳城王城、居住区、市(1)形法天汉“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图见P24)(2)规模宏大(3)北居住空间,南礼仪空间,广筑离宫別苑3.3.3 西汉长安城(公元前206~192年)(1)修建过程1.刘邦将秦朝的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2.汉惠帝时,修剪城墙,建东市、西市3.汉武帝时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外城修章宫(2)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全在北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置在城内3.宫殿面积大,占1/2以上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殿相参(闾里:一般平民住的地方,闾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就是闾的门)陵邑制起源于汉高祖分布在渭河北岸以及南岸,不仅是陵墓,更是一个城市区域的副中心,起组织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3.3.4 东汉都洛阳1.选址优势:(1).地处中原,便于南进便于集聚贡赋(2).黄河中下游,物产丰富(3).南洛水,北芒山(4).当时汉长安损毁严重2.平面不堪规整,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六里,南北长九里,称“九六城”3.布局4.概念:太学,古代的大学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辟雍:天子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灵台:古代观察天文气象之台3.4.2曹魏邺城(1).形状。
城建史复习资料

城建史复习资料一、古代城市的产生1、远古聚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1)基本特征:1分布区域:西起川陕宁,东抵浙鲁,北至蒙辽,南达云贵两广2聚居环境:天然洞穴近水:湖滨、河谷、海岸方便渔猎居丘:防止洪水淹浸,洞穴口部一般距水面10~100米(多为20~60米)避风:避开冬季主导方向,洞口一般为南向通风:洞穴较浅,或生活在洞穴前部2)影响因素:1外部条件:2自身条件:2、初期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与聚落的差异3、“城”与“市”结合的历史意义:“城”的文字内涵——“土地”+“鼎”+“戟”。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二、奴隶制社会的城市1、我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以及“四象”方位的源流2、“井田制”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1)“井田制”的特征:《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以八户农家为单位而集体配授农地,将土地分为井字形的九个单位,每单位百亩,中间位公田,周围是私田。
2)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3、《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图标并简述其形制与布局特点1)《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天子之城的规模是长宽各为九里的正方形大城,每边各开三座城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干道与城门相通。
每条干道的宽度可以容纳九辆马车并排行驶(轨宽八尺)。
王宫在城的中央,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
左面是宗庙,右面是社稷。
每个“朝”和每个“市”的大小约为百步见方。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城建史复习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及巢居的时间最漫长,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2、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西安半坡村遗址已有一定的区分,居民点中首先有住宅和葬地的区分。
最普遍的手工业是制陶器,相应的便有窑地。
3、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这种情况与国外大部分城市产生的过程是一致的。
第二章殷商时代的城市1、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至公元前17世纪,黄河下游的商部逐渐强盛,终于灭了夏朝,奴隶制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主要区域。
2、商代,约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址,还有各种作坊。
3、商城(现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4、版筑墙概念:筑土墙及在甲板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
意义: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也是商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5、商城附近有贾鲁河、金水河、须索河等,可见城市也河流有密关系,也说明早起的城市也农业有密切关系。
这种早起的奴隶社会的城市,与乡村还没有严格的分野。
6、殷墟(现安阳小屯):房屋的结构是由柱础支撑的高大木构架。
遗址尚未发现屋瓦,可能仍用草屋顶,也就是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古:指茅草屋顶,泥土台阶,今:指房屋简陋,生活简朴。
王宫的遗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
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为庭院,已发现四组,建筑轴线与磁针方向北偏东5度左右,可知当时已注意日照和朝向。
7、宫室与墓葬的工程规模宏大,可见当时奴隶主集中大量的奴隶进行长期的无偿劳动。
建筑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使用的一些建筑上。
8、周代都城的名字,那个位置?周原,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及镐京。
遗址发现瓦片,当时屋顶已非草顶,比殷商时代有进步。
洛邑(王城),在东周时,曾是都城。
9、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城建史复习

城建史复习资料一、古代城市的产生1、远古聚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1)基本特征:1分布区域:西起川陕宁,东抵浙鲁,北至蒙辽,南达云贵两广2聚居环境:天然洞穴近水:湖滨、河谷、海岸方便渔猎居丘:防止洪水淹浸,洞穴口部一般距水面10~100米(多为20~60米)避风:避开冬季主导方向,洞口一般为南向通风:洞穴较浅,或生活在洞穴前部2)影响因素:1外部条件:2自身条件:2、初期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与聚落的差异3、“城”与“市”结合的历史意义:“城”的文字内涵——“土地”+“鼎”+“戟”。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二、奴隶制社会的城市1、我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以及“四象”方位的源流2、“井田制”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1)“井田制”的特征:《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以八户农家为单位而集体配授农地,将土地分为井字形的九个单位,每单位百亩,中间位公田,周围是私田。
2)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3、《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图标并简述其形制与布局特点1)《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天子之城的规模是长宽各为九里的正方形大城,每边各开三座城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干道与城门相通。
每条干道的宽度可以容纳九辆马车并排行驶(轨宽八尺)。
王宫在城的中央,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
左面是宗庙,右面是社稷。
每个“朝”和每个“市”的大小约为百步见方。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一•名词解释1.四水贯都:指城和四周有四条河道一汴河,荼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
2•三横四直:南宋平江府中城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朝向,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3•关弼:中国古代的时候由于城区不断扩大,城桓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o 4•藩坊:南宋时期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5•九边重镇:明朝的时候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一镇这就是“九边重镇” 辽东、蓟、宣府、、、、、、°6•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7•都:奴隶主居住地。
8•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9•城与郭:三里之城,七里之廊,为之城,外为之廓。
10.租借:条约中被迫同息:开放“外人居留地”。
二. 壇空题1 •夏代对后世城市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对国土的第一次鏈蜀测。
2•对外通商最早的城市是。
3•清朝时期城市建设反面的、停滞不前,但园林和民居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4•唐和元大都的作者分别是宇文恺和畢忠。
5、唐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分别是、、汴州。
6•宋东京城并非严格的坊里制度,整个城市共80个坊,设八厢来管理。
7•地区曾多次被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定都,分别是辽、金、元、清。
8•南朝都城是建康。
9•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10•南北朝时期非常崇尚佛教,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1K “形胜”的含义地势优越便利,风素优美。
12•夏商周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发展了相土规划的方法。
13、明初定都,明成祖(朱棣)时迁都。
14•代城市建设主要受到象天法地影响o15.中国古代城市中被多次定都的有长安、、、、。
16近代是由民族资本家晝规划的。
17、中国古代最早的大型公共园林是也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性质?西周初年,政治中心在丰、镐。
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原来商代的中心地区,不便统治,故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传说都曾经过相宅,而且有一定的规划。
建城的目的是将殷商的“顽民”集中管制。
丰京、镐京、洛邑、成周。
丰京、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洛邑用于监视殷“顽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成周用于集中管制殷“顽民”。
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
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为路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
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
市与朝各方百步。
“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
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大统一、中央集权与郡县制、驰道建设、重农工商。
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会嵇、琅琊、之罘、咸阳都城改造、地方古都城等。
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
利用秦代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安宫,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汉武帝在城西修建章宫,城内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在城南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东汉时改为陪都,称西京,光武十年修长安高庙,修西京宫室,东汉末年被董卓烧毁,南北朝修复,隋文帝时废弃。
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有城门12个,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中为驰道,帝王专用;城中大部分为宫殿所占;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城南至曲江终南山为上林苑;城内九市,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闾里多;城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未央宫,利用龙首山的地形,因地制宜先建前殿,舍弃以前将大殿建在人工夯筑的工程浩大的土台上的作法。
以秦长安宫为基础修建;西南龙首山要求修建配合地形;修建过程中有战争破坏;人口增多,城市扩大;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富豪,修筑陵城。
汉长安城门、道路、市肆和居住区规划有何特点?汉代皇家园林最大者是哪一个?其规模如何?城门:十二个,每边三门,是旁三门制度,每门容4轨,共12 轨。
道路: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与门道宽度大致相同,中间应为驰道,为帝王专行。
街道都是南北向与东西向直交的。
市肆:城内九市,于南北主道东西两侧,有的不在城内,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需要管理。
居住区:一般的称闾里,子城内各宫殿之间,一些院子并联排列。
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里也可能不全在城内;闾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
单圭灵昆苑最大,周围约11里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城市有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廊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但分区更明确,这也反映了阶级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如唐长安城等。
古代南京城是怎样形成的?南朝建康有何发展?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春秋末年越城——战国筑金陵邑城——三国建都城建业——晋改名建康宰相谢安和大匠毛安人主持扩建、建“建康宫”——建军政中心东府城,建西州城安置诸王,形成宫城、东府城、西州城鼎足之势;三城之间是坊里商市;城共九门,每门三道,上有重楼;秦淮河为商市码头;佛寺园林新建。
建康城因位于长江岸边的丘陵起伏的地区,山湖河等地形较复杂,而且是各朝逐步扩建,因而整个城市呈不规则形,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
但其中宫城部分则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规则,坊市地区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情况。
建康城实际上是一组城市形成的。
隋唐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有哪些重大发展?城市发展概况如何?经济中心转向长江流域;大运河开挖,沟通南北交通;国内统一,经济发达后加强对外交流;丝绸之路及海上贸易发展。
运河四大都市:淮安、扬州、苏州、杭州三大商业城市:广州、扬州、汴州隋唐长安城规划有哪些特点、成就和问题?对其他都城规划有何影响?长安是在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新建的都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过去的优良传统,按照一定意图去建造,对今后的城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
城市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明确。
城市规模,道路宽,坊里面积大得惊人,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统一的强大威力。
城市布局有一定数字的概念,每边开三门,一般门均有三个洞。
城市对称布局突出了中轴线,又通过中轴线突出宫殿,这种将城市作为一个构图整体,使道路,坊里,建筑布局成为一个统一的规划手法,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优良传统,隋唐长安在布局上的整体性,超过以往任何城市。
长安城规划对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有很大影响。
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金的中都、元大都都间接受长安的影响。
也是当时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学习榜样,如唐代位于中朝边境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今吉林宁安),其布局方式基本与长安同。
日本的古都平京城、平安京,也完全模仿唐长安规划。
试比较隋唐长安、洛阳两京城规划的异同点和后者的改进与问题。
城市规划布局:长安城的对称布局突出了中轴线;洛阳主轴线偏于一侧,布局不对称。
皇城和宫城:长安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宫城南面是皇城;洛阳皇城宫城位于西北角,宫城位于皇城北部。
坊里:长安城坊里面积超过实际所需;洛河将城分为南北二部分,南北均有坊,划分和形状方正规则。
道路系统:洛阳的道路系统和长安相似,成严整的方格网系统。
道路网不像长安那样完全对称,宽度吸取长安经验比较适合交通需要,没有过多浪费用地;市肆:长安城内有东、西二市;洛阳城内有三个比较集中的市。
洛阳水运比长安发达,是物资的集散地。
宋元时代我国城市有何重大发展?10万户城市增加到40个;出现繁华的商业街;南方城市成为巨大经济中心;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大规模营建都城并继承汉族城市规划传统;集镇大大增加;有的发展为城市;城市防御工事加强,城市发展迅速,形成关厢;坊里的封闭模式被打破。
五代及宋代开封的布局有何特色?《清明上河图》告诉我们哪些当时都城的情况?开封有三套方城,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平面形状并不方正规则;最内皇城,第二重建城,最外罗城;城门名称有代表它联系的地区,各城门都有瓮城,里城和罗城外都有宽阔的城壕;城垣平面形状不十分规则;城内河道较多,号称“四水贯都”。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街景是在狭小的的街道两旁,尽是店面,有的张灯结彩,有的挂名贵的字画,有的建有欢楼,有各种招牌。
反映了当时街道商业景象的繁荣。
后周世宗柴荣关于改建扩建开封的诏书中包括哪些措施?有何意义和价值?1 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2 改善旧城拥挤之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3 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4 制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绿地增加城市绿地这个改建计划很杰出,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规划制度的束缚,而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的都城规划大不相同。
南宋临安作为都城在宫城布局上有何困难?河道多,集中的市,供行商住宿及储存货物的塌坊,商业街道通宵营业,寺院多;临安的地形复杂,城市完全配合地形,城垣形状很不规则,官署也多利用原有建筑分散各处,道路系统也较杂乱,作为主要就街道也完全与商业大街结合在一起;瓦子较汴梁多,商市也更繁荣,寺庙多。
宋刻《平江图》有何价值?从中反映出古代江南城市骨架的相对稳定性和空间的走向开放,如何解释?南宋绍定二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上也是较早的作品,正确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平江图》所绘的建筑物位置相对准确,说明当时具有很高的测绘水平。
考古勘探确认苏州是在原址上不断重建的,与一般古代封建都城多舍弃原址决然不同,是由于平江城的城市骨架——河道的重要作用。
平江城平面不是很规则方正,这与水网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有关,而且没有严格的里坊制,而是不规则的街巷,在南方水网地区,河道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主要命脉,因此城市就不会随意迁址。
宋元时代泉州城的发展有何历史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有何有利自然地理条件?1 唐代统一全国后,国势强盛,经西域通西亚及欧洲的商路又恢复。
2 泉州及其附近地区手工业以很发达3 造船业发达4 唐宋以来,政府对贸易通商采取鼓励及保护的政策。
5 西亚建立了统一的阿拉伯国家,使欧亚交通畅通宋代泉州港的范围很大,泉州湾上的后渚港是当时最大的港口。
泉州城市布局有何特点?元末以后泉州走向衰落的因素有哪些?从中汲取什么教训?最早的城垣为子城,筑城时环城皆植刺桐,故泉州又名刺桐城。
平面布局不规则,是由地形限制及逐渐扩建形成的。
道路以十字街为骨架,城南码头商市。
“蕃坊”无明显界线,更无防御,受中国当局管理,筑有清净寺。
海盗侵扰、海禁、帝国主义东侵、港口的逐渐淤塞。
元大都规划建设有何特点和成就?绘制平面简图。
是自唐长安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都城,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至今保留下来。
1 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2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3 完善的上、下水道。
4 规划和建设由刘秉忠负责,城市建设工程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
明代南京城规划中皇城与旧城的布局关系如何?绘制平面示意图。
明代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城、皇城三重。
皇城及宫城布置完全继承历代都城规划而又加以发展,皇城并未在六朝、南唐宫室的基础上修建,而是位于原金陵城东门外,偏在应天府城东南隅,系填燕雀湖而成,主要考虑风水、形胜因素。
应天府城即是现在的南京城。
城墙按照河流、湖泊、山丘等地形,从防御要求出发修建,呈现不规则形。
外城主要从城市外围防御要求出发,在应天城的外围,利用天然土坡筑城。
明代北京城规划是如何利用和更改旧元大都的?绘示意图说明。
明北京规划有何特点?1 利用了元大都的街道作为基础,来建设明北京城的街道。
2 明代北京城依然分为三重,元明规划均遵循宗教礼法,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规划制度3 居住单元与元大都相仿,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型居住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