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考试重点总结版

中医妇科考试重点总结版

中医对月经产生的机制:①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于成熟的年龄阶段后,脏腑、天葵、气血、经络协同作用于胞宫的胜利作用。

②脏腑与月经:五脏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六腑可受盛和传化水谷,脏腑互为表里。

五脏之中,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气帅血,在月经产生中各司其职。

肾:月经产生以肾为主导。

肾为天葵之源、冲任之本,气血之根,与胞宫相系与脑髓相通,为五脏阴阳之本。

③天kui与月经:天葵是月经产生的动力,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一种阴精,是“肾主生殖”的精微物质。

对妇女来说,天葵使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充沛。

冲任相资,冲任又得神经充实,聚脏腑一定之血,依时充满而溢于子宫,使月经按期来源,并具有受孕能力。

④气血与月经:妇人以血为本,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能生血,行血,摄血。

气血均来源于脏腑,气血和调,经侯加常。

⑤经络与月经:a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广聚脏腑之血b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c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属肾络脑d任督相通,调节一身阴阳脉气的平衡协调e带脉约束诸经,使经脉气血循行保持常度f在天葵的作用洗,冲、任、督、带脉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状态。

⑥胞宫与月经:胞宫是化生月经和受孕育胎的内生殖器。

其生理由身、天葵、气血、冲任调节,并主司子宫藏泻,胞宫周期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子宫的周期性出血。

月经病的治疗大法及思路:1)辨病之先后,治病求本,先病经者,当先调经;先病病者,当先治病;2)辨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3)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转化和气血盈亏的变化规律。

经期血室正开,宜和气调血,或引血归经,过寒过热大辛大热之品慎,免耗血动血。

经后学海空虚,宜调补,经后勿滥攻。

经前血海充盈,宜予疏导,经前勿滥补。

顺应不同年龄阶段论治规律。

青春期重治肾,生育期重治肝,绝经后重治脾。

掌握虚实补泻规律。

虚补肾扶脾养血,实疏肝理气活血。

病因:气血虚弱、肾气亏虚、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

中医妇科工作总结7篇

中医妇科工作总结7篇

中医妇科工作总结7篇中医妇科工作总结篇1一年来,在本院党政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在本科室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和本院各科室的大力支持协作下,坚持以病人为服务中心,以病人康复为落脚点,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精心诊治,踏实苦干,较好地完成了本科室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妇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努力学习,提倡科室整体素质始终坚持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业务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坚持用科学医学理论和方法指导科室工作。

本科室能熟练诊治各种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诊治技术。

工作中全体科室人员严格遵守各项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热情接待来诊治的每一位病人,在诊疗过程中做到认真仔细,一丝不苟。

二、完善管理、积极开展各项工作1、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培训,素质教育和本院各种创建活动,主动配合参与相关科室的诊疗活动。

科室分工明确,有团结协作精神。

2、科室诊疗规程清楚明确,记录准确及时。

3、坚持医疗质量检查和医疗安全评价制度的落实。

全年本科室没有发生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事故。

4、利用各种渠道开展了对育龄妇女的生育健康知识、妇女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免费为妇女进行体检。

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体现中医专科特色本科室在院部支持下,通过多种形状,培养中医人才。

一年中,一名主治医师顺利通过高级职称考核,并参加农村优秀中医人才到省中医院跟师学习。

利用各种学术活动机会,逐步使全科医技人员成为各具特点,能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符合重点专科建设人才。

进一步增强全体医务人员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的意识,在创建中医重点专科,坚持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丰富中医药特色诊疗,形成了明星的专科优势,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更好地为广大病员解除痛苦。

四、建设良好的医德医风,增强群众满意度。

加强医风医德及职业建设,认真执行医疗法规,增强了组织纪律性,责任心,严格遵守法规法纪和本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发生违法违纪、吃拿卡的行为,不断改善服务态度及工作作风,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中医妇科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科知识点总结中医妇科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知识点:一、生理期1. 月经月经是妇女生理周期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和出血。

月经周期正常为28天左右,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月经的周期和量都可以反映与女性身体健康状况相关的信息。

2. 卵泡期卵泡期是指月经后,在下一个排卵之前的这段时间,此时卵巢内的卵泡开始发育。

3. 排卵期排卵期是指卵巢内的卵子成熟并释放,进入输卵管,准备受精。

4. 黄体期排卵后卵巢内的卵泡残迹形成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为受精卵提供生长所需的环境。

二、病理期1. 闭经闭经是指女性停经的现象,可能由各种生殖系统疾病或其他非妇科因素引起。

2. 崩漏崩漏是指月经过多或不断,常见于病后、久病、素体虚弱者或内分泌失调引起。

3. 痛经痛经是指在月经来潮时,出现下腹或腰骶部刺痛、绞痛等症状的情况。

4. 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女性在正常性生活一年以上未能怀孕的现象,常见原因包括输卵管疾病、内分泌紊乱、子宫肌瘤等。

5. 妇科肿瘤妇科肿瘤包括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宫颈癌等,中医有自己的治疗方法。

三、常见疾病及治疗1.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器官肿瘤之一,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腹痛腹块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常采用活血化瘀、理气养血等方法。

2. 卵巢囊肿卵巢囊肿是卵巢内的囊性肿物,可能对月经产生影响,甚至影响生育。

中医治疗卵巢囊肿常以温疏肝胆、祛痰软坚为主。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腹疼痛、月经不规律、不孕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常以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为主。

4. 宫颈炎宫颈炎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多由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白带异常、盆腔疼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中医治疗宫颈炎常以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为主。

5. 经前综合症经前综合症是指月经前一周以及月经期间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的疾病,如情绪低落、头痛、乳房胀痛等。

中医治疗经前综合症常以活血化瘀、调理气血为主。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一、常见的妇科疾病1.月经不调:包括经期提前、延后、经量过多或过少等情况。

2.痛经:指月经期或经前期出现的腹痛、腰酸等不适症状。

3.子宫肌瘤:是指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肿块。

4.盆腔炎症:包括子宫、卵巢、输卵管以及盆腔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

5.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以外的其他位置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6.乳腺增生:是指乳腺组织部分或是全部肿胀增生,乳房出现肿块、胀痛等症状。

7.不孕症:是指夫妻双方在正常的性生活条件下一年内未能获得妊娠。

8.妊娠反应:是指孕妇在怀孕初期出现的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二、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认识1.月经不调: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肾气不足、肝郁气滞、脾虚湿困、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以调理气血、清理湿热、疏肝解郁为主。

2.痛经: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血不调、肝郁气滞、肾虚冲任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痛经主要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3.子宫肌瘤:中医认为子宫肌瘤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肾虚不固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主要以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4.盆腔炎症:中医认为盆腔炎症是由于湿热瘀滞、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盆腔炎症主要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

5.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肾虚冲任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6.乳腺增生:中医认为乳腺增生是由于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主要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凉血通络为主。

7.不孕症:中医认为不孕症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不孕症主要以温补肾阳、调理气血、散瘀通络为主。

8.妊娠反应:中医认为妊娠反应是由于肝郁气滞、脾虚湿困、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妊娠反应主要以疏肝解郁、清理湿热、调理气血为主。

中医妇产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学重点总结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处迨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产妇的生理特点:阴血骤虚,阳气易浮6.胞宫具有行月经和主胎孕的作用。

7.玉门:指阴道口及处女膜。

8.冲任督带与女性的生殖生理: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而络于带脉。

冲任督带四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冲脉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司人体精血津液,主妊养胞胎;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带脉约束上下行之诸经。

脏腑所化生的气血通过十二正经汇集于冲任督带四脉而作用于奇恒之腑胞宫,最终使得胞宫得以行使其行月经、主胎孕等生殖生理功能。

9.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10.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11.月经周期一般为2「35天,平均28天。

正常经期为3~7天。

12.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13.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14.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5.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

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

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第一篇: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第一章1、“带下医”是最早的妇产科医生,扁鹊2、《黄帝内经》记载了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茹丸。

3、中医专科的分化始于汉代,设太医令;唐代设太医署;宋代设太医局。

4、临产六字要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1、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

月经病: 凡月经的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病症,统称为月经病。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月经的生理现象:(1)初潮一般13~14岁之间,可早至11~12岁,也可迟至16岁。

(2)周期月经有明显的节律。

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为28~30天。

(3)经量、经色、经质一般经期第2~3天经量最多,总量约为30~80ml,经色黯红,初时较浅,量多时经色加深,将净时渐淡。

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

(4)绝经以停经一年以上的最后一次月经位标志。

45~55,也可早至40晚至57岁。

4、天葵:天葵源于先天,属阴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

5、冲任二脉:冲脉、任脉与督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属奇经。

6、妊娠五个月可用听诊器听到胎心音,胎动120~160次/分,胎心率多为150~160次/分。

7、预产期的计算是以末次月经第一天的日期为基数,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前后14天分娩属正常。

8、影响分娩的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

9、分娩结束后,产妇的全身脏腑、气血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需要6周。

10、分娩后,子宫内的淤血浊液经阴道排除,称为恶露。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在中医妇科学中,有许多重要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保护女性健康。

下面我将结合中医妇科学的专业知识,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妇女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妇女生殖生理1. 妇女月经周期:妇女正常的月经周期为28天左右,但也有个别妇女周期为26-30天,属于正常变异范围。

月经周期的长短和规律性是评价妇女生殖健康的重要标志,不规则的月经周期表明妇女的生殖功能可能出现问题。

2. 月经量和质量:正常月经周期内应出现3-7天的月经期,每次月经的出血量为20-80ml,颜色应鲜红,如出现血块、色淡或色紫黑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3. 卵巢的生理功能:卵巢是妇女身体的重要生殖器官,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

正常情况下,卵巢应该定期排卵,分泌适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维持妇女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

4. 子宫的生理特点:子宫是妇女的重要生殖器官,具有收缩和蠕动功能,负责胚胎的着床和胎儿的生长。

在月经周期内,子宫壁会有一定的变化,如厚度和内膜的脱落等。

二、妇女生殖健康1.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内分泌失调、感染、情志不畅、饮食不当、气血不足等多种因素。

中医学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主要与“气血阴阳”的失调有关。

2. 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包括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月经前期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等。

3.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调节生活作息,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精神愉悦等。

在治疗上,中医学主要通过调理气血、滋阴养血、和解气机等方法,通过中药治疗或针灸疗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

三、中医妇科治疗技术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妇科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于调理妇女的气血阴阳,滋养生殖系统,调节月经周期等。

妇科中医知识点总结

妇科中医知识点总结

妇科中医知识点总结一、妇科中医的理论基础1. 五脏六腑辨证:妇科疾病辨证要从五脏六腑辨证的角度入手,通常将妇科疾病分为肝郁证、脾虚证、肾虚证、心神不宁、气滞血瘀等类型,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2. 经络辩证:妇科疾病常涉及到经络失调,比如经络阻滞、经血不调等,针对经络的辩证是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环节。

3. 气血阴阳辩证:气血阴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妇科疾病常常与气血阴阳失调有关,辩证时需要注意气血阴阳的平衡。

4. 脏腑辩证:根据妇科疾病的特点,对女性生殖系统的脏腑进行辨证,比如肝郁可引起月经不调,脾虚易导致不孕,肾虚可导致早衰等。

二、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1. 月经不调:月经不调包括闭经、经期过长、经期过短、经量过多、经量过少等。

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调经汤剂、调经活血汤剂、调和气血汤剂等,可根据病情辨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2. 不孕不育:不孕不育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问题,中医治疗主要从调理月经、补益脾肾、滋阴养血等方面入手,如四物汤、逍遥丸、补中益气汤等常用于调理不孕不育患者的身体。

3. 带下症:带下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清热利湿、化浊止带、滋阴养血等,常用的方剂有五苓散、茯苓甘露汤等。

4.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疾病,中医治疗注重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积极采取中医药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

5. 妇科炎症:妇科炎症包括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等,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利湿泻火、化浊消肿等,常用的方剂有消炎退热汤、六味地黄丸等。

三、妇科中医保健知识1. 调理月经:月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重要标志,中医强调调理月经对女性健康至关重要,可以通过食疗、穴位按摩、中药调理等方式来调理月经。

2. 痛经保健:痛经是女性常见问题,中医认为痛经是气血运行不畅、络脉拘急所致,可以通过中药调理、穴位按摩、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预防和治疗。

3. 预防乳腺疾病:中医强调女性乳腺保健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锻炼、中药调理和穴位保健来预防乳腺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带下医”是最早的妇产科医生,扁鹊
《黄帝内经》记载了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茹丸。

中医专科的分化始于汉代,设太医令;唐代设太医署;宋代设太医局。

临产六字要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
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

月经病: 凡月经的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病症,统称为月经病。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月经的生理现象:
(1)初潮一般13~14岁之间,可早至11~12岁,也可迟至16岁。

(2)周期月经有明显的节律。

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为28~30天。

(3)经量、经色、经质一般经期第2~3天经量最多,总量约为30~80ml,经色黯红,初时较浅,量多时经色加深,将净时渐淡。

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

(4)绝经以停经一年以上的最后一次月经位标志。

45~55,也可早至40晚至57岁。

天葵:天葵源于先天,属阴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

冲任二脉:冲脉、任脉与督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属奇经。

妊娠五个月可用听诊器听到胎心音,胎动120~160次/分,胎心率多为150~160次/分。

预产期的计算是以末次月经第一天的日期为基数,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前后14天分娩属正常。

8、影响分娩的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

9、分娩结束后,产妇的全身脏腑、气血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需要6周。

10、分娩后,子宫内的淤血浊液经阴道排除,称为恶露。

第三章
妇科疾病的常见病因中以寒、热、湿邪较为常见。

脏腑功能失调,以肾、肝、脾的病机与妇科疾病的关系较为密切。

第七章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的一类病症,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月经过少6个病症。

(了解各个病的诊断要点)
崩漏: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为“崩中”,后者为“漏下”,由于崩与漏二者相互转化,故统称崩漏。

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

诊断要点:
(1)病史
(2)症状
(3)检查
治疗原则:量多势急--“治标”,塞流,即止血;
量少势缓--“治本”,澄源,即正本清源;
血止以后--复旧,即固本善后,调理恢复,以恢复冲任气血蓄溢之周期和胞宫定期藏泻之规律。

女子年满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经建立起月经周期规律后又停止6个月以上,或根据自身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周期以上者,称为闭经。

(原发性闭经/继发性闭经)
痛经诊断要点、辨证要点
绝经前后诸证:女性在绝经期前后,伴随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酸背、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

(烘热汗出是最典型的症状)
第八章
1、带下病: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

2、带下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任带二脉损伤,以致带脉失约或失养。

湿邪所伤,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则带下过多;若精亏血少,任带二脉失养,则带下过少。

3、常见阴道炎诊断要点p123
第九章
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治病与安胎并举
2、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

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及残角子妊娠;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输卵管壶腹部妊娠。

胎漏:妊娠期间阴道少量流血,时作时止,或淋沥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者。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仅有腰酸、腹痛或小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流血者。

此外,还要求胎漏、胎动不安的辩证论治,其中特别是肾虚证的寿胎丸。

第十章
产后“三病”指产后病痉、郁冒、大便难
产后“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辩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痛,以验津液之盛衰;再审乳汁行与不行及饮食多少,以察胃气之强弱。

产后发热要求了解它的辨证分型:比如哪些表现是哪个分型的
产后血瘀的代表方:生化汤及代表药物
第十一章
子宫肌瘤可分为黏膜下、浆膜下或肌壁间肌瘤,可采取中医特色疗法
不孕症:女子与配偶同居1年,性生活正常,未避孕而未孕者;或曾有过妊娠,未避孕而又1年未再受孕者
第十二章
子宫约重50g,长7-8,宽4-5,厚2-3cm,成年期宫体与宫颈长度之比为2:1,婴儿期1:2,老年期1:1
成熟卵巢的体积约为4*3*1cm,重约5-6g
第十三章
卵巢的主要功能:排卵(生殖功能)和分泌性激素(内分泌功能)
掌握雌激素与孕激素的作用
第十六章
巴氏分级法P316
第十七章
避孕成功率最高的宫内节孕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