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六大经营模式

合集下载

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目前茶叶生产经营模式

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目前茶叶生产经营模式

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目前茶叶生产经营模式一、印度茶叶生产经营模式印度是世界茶叶主产国之一。

在印度,超过300万人从事涉茶业,其中受英国殖民影响,印度的茶叶生产主要以种植园为主,又按规模的大小将茶叶种植园分为小茶农种植园和大规模种植园。

大规模种植园主要分布在印度东北部,这些茶叶种植园都有自己的茶叶加工厂,会雇佣大量的劳动力在种植园中从事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和茶叶生产加工的工作,如印度东北部各邦中约有62万茶叶工人。

小茶农种植园一般是由茶农拥有,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各邦,由于生产规模较小,这些种植园无法自己进行鲜叶生产加工,通常会将鲜叶销售给大规模种植园、茶叶购买厂和合作社,在印度南部,约有6.5万个小农种植者以及167个茶叶购买厂(bought tea factories)和合作社,这些茶叶购买厂和合作社购买小农的鲜叶,将其加工成成品后销售。

印度的小规模种植园虽然数量多,但是无论是茶园面积还是茶叶产量都远远低于大规模茶叶种植园。

近年来印度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从事茶叶生产,不同于大规模种植园中工人以获得工资为主,小规模种植园的茶农是通过销售鲜叶获得销售收入,一般来说这些农户只能将鲜叶卖给中间商、大规模种植园或茶叶购买厂(BLF)。

相较于由跨国企业控制的大规模种植园,农户们缺少采摘和收集鲜叶的技术,导致鲜叶品质不高,同时缺少资金投入来改善茶园灌溉和农药使用,以及农户规模较小和谈判能力弱,因此大规模种植园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控制鲜叶的价格,小茶农获得的销售收入并不高。

而在阿萨姆、Tamil Nadu等邦出现的茶叶购买厂(BLF),虽然让农户有了更多的渠道销售鲜叶,但这些茶叶购买厂(BLF)生产水平低,缺乏相应的技术控制鲜叶品质,尽管可以保持很低的生产成本,成茶的品质明显不高,不仅明显影响整个印度国内茶叶的消费价格,同时还制约了印度出口茶叶的增长。

因此,为了提高农户的收入、减少茶叶价格波动对农户的伤害,印度提出将各地小规模的农户组织起来,建设发展茶叶生产社(tea producing societies),具体包括在印度全国各地成立306个农户组织,形成了邦、地区、村级的农户茶叶生产社,代表农户的集体利益与大规模种植园就鲜叶价格、技术培训等内容进行提高农户的生产水平,这些茶叶生产社为农户提供鲜叶篮、鲜叶运输等延伸性服务,还提供了关于鲜叶采摘和保存的技术指导,同时改善农户与茶叶产业链上其他主体(特别是BLF茶叶购买厂)的关系。

茶产业盈利模式

茶产业盈利模式

茶产业盈利模式茶产业作为传统的农业产业,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市场基础。

如何实现茶产业的盈利,是每个茶企业和茶农面临的关键问题。

以下将介绍几种茶产业的盈利模式。

一、茶叶生产与销售模式茶叶生产与销售是茶产业的核心环节。

茶叶生产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茶叶基地种植、茶叶采摘、茶叶加工和茶叶销售等环节。

茶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茶叶基地,控制茶叶的生产环节,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从而提高茶叶的销售收入。

茶企业还可以通过茶叶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茶叶的知名度和销售量,进一步提高盈利水平。

茶叶销售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

茶企业可以通过与茶叶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将茶叶批发给经销商,由经销商负责茶叶的销售。

茶企业还可以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零售,通过建立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供茶叶的选购和配送服务,从而提高茶叶的销售额和利润。

二、茶文化体验模式茶文化体验模式是指将茶文化和旅游体验相结合,打造茶文化旅游景区或茶文化体验馆,提供茶文化的展示和体验服务。

茶文化体验模式可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提供茶叶的品鉴、制茶的过程展示、茶道表演等服务,从而实现茶文化的传承和盈利。

茶文化体验模式的盈利主要来源于门票销售、茶叶销售和茶文化产品的销售。

茶文化体验模式需要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茶文化展示和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从而增加门票的销售收入。

茶企业还可以通过茶叶和茶文化产品的销售,提高盈利水平。

三、茶产业链延伸模式茶产业链延伸模式是指将茶叶产业与相关产业相结合,实现茶产业的链条延伸,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和盈利水平。

茶企业可以将茶叶产业与茶叶加工、茶叶包装、茶叶配送等相关产业进行合作,形成完整的茶产业链。

茶企业还可以将茶产业与旅游业、文化创意业、养生保健业等产业相结合,开展茶文化旅游、茶文化产品开发等业务,进一步提高茶产业的盈利水平。

茶产业链延伸模式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和消费者。

茶企业通过与茶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提高产业链的效益和盈利水平。

茶叶的运营管理方案

茶叶的运营管理方案

茶叶的运营管理方案一、市场分析茶叶作为中国传统饮品,在市场上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中国茶叶市场规模巨大,消费人群广泛,年轻化趋势明显。

同时,茶叶的多样化品类和健康、养生的消费理念也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因此,推出种类丰富的优质茶叶产品,加强品牌营销和渠道布局,将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产品定位1.产品特点:质量可靠、原料优质、款式时尚、新颖独特、适合年轻人口味。

2.主打产品:推出经典红茶、绿茶、乌龙茶、普洱茶、花果茶、功能茶等系列产品。

3.产品包装:精美包装设计,突出原产地和生产工艺。

4.价格定位:高档定价,突出产品品质,建立品牌形象。

三、渠道建设1.线下渠道:打造线下门店,选择高档商场、商业街、酒店、茶楼等地段,进行品鉴和销售。

同时,加强与咖啡店、茶餐厅等合作,提升产品曝光度和销售量。

2.线上渠道:建立品牌官网,开设线上商城,推出专属APP,提升品牌知名度,并且抢占电商市场份额。

3.社交媒体渠道: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推广品牌形象和产品消息,建立消费者关系,增加用户互动。

四、品牌营销1.品牌宣传:通过广告、专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品牌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2.活动策划:定期举办茶文化展示活动、茶艺比赛、新品发布会等,吸引消费者关注。

3.促销策略:推出会员积分、打折、赠品等促销活动,增加用户粘性和忠诚度。

4.公益活动:参与公益事业,提升品牌美誉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五、产品研发1.不断调研市场需求,推出符合消费者口味的新品。

2.借鉴国际茶文化,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和独特性。

3.打造自有品牌,建立自主研发能力,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产品竞争力。

六、供应链管理1.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强原料和生产环节的管控,确保产品质量和供应稳定。

2.选择优质茶园合作,实行全程质量追溯,保证原料的品质和安全。

3.加强仓储物流管理,确保产品的及时供应和库存控制。

七、人才团队建设1.建立专业的品牌团队,包括市场营销、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渠道销售等专业人才。

茶叶盈利模式

茶叶盈利模式

茶叶盈利模式
茶叶行业的盈利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茶叶生产和销售:茶叶企业从茶园种植、采摘、加工、包装到销售整个产业链条,通过生产和销售茶叶实现盈利。

2. 品牌销售:茶叶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提供有特色的茶叶产品,通过品牌溢价和品牌影响力进行销售,获得盈利。

3. 零售和批发:茶叶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线下门店、线上电商平台或与其他商家合作,进行零售和批发茶叶,通过销售渠道的拓展实现盈利。

4. 茶文化体验:茶叶企业可以提供茶文化体验服务,例如茶艺表演、茶叶品鉴、茶文化教育等,通过门票销售、参观服务等方式获得盈利。

5. 茶叶定制和礼品市场:茶叶企业可以提供定制茶叶产品和礼品包装,满足特定消费需求,通过高额利润的定制茶叶产品和礼品销售获得盈利。

6. 茶叶进出口贸易:茶叶企业可以进行茶叶的进出口贸易,通过与国内外茶叶企业的合作、代理或独立贸易,获得进出口茶叶的差价收益。

7. 茶叶种植技术和服务:茶叶企业可以提供茶叶种植技术和服务,包括种植技术咨询、病虫害防治、茶园管理等,通过提供专业技术和服务获得盈利。

以上是茶叶行业常见的盈利模式,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盈利模式或组合多种盈利模式。

2020茶叶渠道营销模式分析

2020茶叶渠道营销模式分析

《茶叶渠道模式分析与设计》一、茶叶营销渠道一般模式分析消费者所喝的茶叶大多数是在茶行、茶农家购买,茶叶网络购买比例相对还是比较低。

过去购买茶叶的主要方式为付现,但是因为移动支付的推广与普及,现在大都是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或是其他在线支付系统,民众已经普遍接受网购方式。

按照过去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消费者平时会固定购买某种品牌的茶叶,原因是质量有保证、喜欢它的香气滋味。

消费者购买的茶叶主要包装方式主要为250-300克装,最主要是刚好适合短期饮用,而不会有变质的问题。

(一)茶叶的主要营销渠道模式1.直营式茶叶生产者一茶叶消费者。

如茶叶在集市上交易、茶叶生产企业自设或加盟门店(茶楼)、业务员推广(面向团体消费者)、参加茶博会、网络营销、朋友推荐等。

产销直接见面,缩短流通时间、减少流通费用。

(1)集市贸易。

在产地,生产者将自己的茶叶送到集市上摆摊销售,也有贩运到外地集市上的。

新产品单一,多为散装、初制茶。

价格低廉,季节性强。

(2)批发市场。

进场交易的商户,产区市场以生产者为主,销区市场以中间商居多。

(3)交易会。

有展览会、博览会、展示会、订货会。

以交流信息、展示产品、客户订货、结识朋友、宣传企业为主要目的。

(4)专卖店。

有各种小包装茶、品牌茶、礼品茶、散装茶。

有的以散茶为主。

现在有两个趋势,一是由多品牌向独创品牌转变;二是由单一向连锁、加盟和产加销一体化转变。

(5)互联网+,电商销售,OTO直营模式。

在网上包括各种样式的茶叶制品帮助消费者选购心仪产品。

营销方法:广告招商,媒体广告,茶博会推广,网络招商。

2.一级批发式茶叶生产者一零售商一消费者。

如茶叶企业通过工商联营、农商联营等形式将茶叶销售给消费者。

如:茶馆、商场专柜、超市货架等。

营销方法:广告招商,茶博会推广,媒体、网络等3.多级批发式茶叶生产者一批发商(或代理商)一零售商一消费者。

这里的批发商可以是一级,也可以是多级。

营销方法:广告招商,茶博会推广,媒体、网络等4.代理商式茶叶生产者一代理商一批发商一零售商一消费者。

茶行业经营发展现状与经营模式

茶行业经营发展现状与经营模式

中国茶业开展现状一、生产现状〔一〕生产主体以茶农为主,组织形式多样,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加工方式是我国茶叶生产方式是根本特点。

我国茶叶生产主体主要有:〔1〕一家一户的茶农;〔2〕茶商或茶叶大户;〔3〕委托加工基地。

〔4〕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茶场。

我国茶叶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有五种类型:〔1〕农民+农民。

表现为:一局部农民在家搞生产,一局部农民在外搞销售。

通过亲戚关系维持着产、供、销产业链。

〔2〕茶场〔厂〕+农户。

茶园由农户自行管理,假如干个茶农的茶园连片形成茶区,在茶区建立茶厂负责加工。

茶厂按一定标准收购鲜叶,加工生产,负责销售。

〔3〕市场+农户。

在我国大型茶产区都存在或建有一定规模的茶市,也叫"产地市场"。

茶农通过这个市场与外界大市场相联系。

〔4〕公司+基地。

茶园还是茶农的,公司与茶农签订合作协议,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提供统一服务。

〔5〕茶农。

主要是自产自销。

我国茶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

主要特点是:中高档茶、名优茶以手工为主;中低档茶、大众茶以机制为主。

〔二〕区域分布明显,新型茶区快速开展。

我国红茶区主要在某某、某某,乌龙茶区主要在某某,花茶区主要在某某、某某、某某等,名优茶区主要有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等省与主要的茶区。

特色茶产区已经成为我国茶叶开展的新亮点,如新昌的龙井产区,平江的银针产区,安溪的乌龙茶区,某某的普尔茶等等。

由于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与各地大力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新型茶区正在快速开展,如某某日照茶区、某某午子茶区与某某、某某、某某等地的新茶区就是这几年新开展起来的。

〔三〕产品结构变化加快,新产品将成为我国茶业新的增长点。

总的趋势是:普通红茶、中低档红茶继续下降,高档红茶有一定市场。

花茶在经历了长足开展后总量正在减少。

绿茶快速增长,绿茶中,名优茶开展快。

乌龙茶快速开展,保健茶生产增长,市场稳定。

传统茶叶创新速度加快。

茶产品结构正在朝优质、有机、特色、质优价廉方向开展,总体结构不断优化。

茶叶的营销渠道与销售模式

茶叶的营销渠道与销售模式

茶叶的营销渠道与销售模式茶叶作为中国传统的饮品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消费群体。

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茶叶的营销渠道与销售模式对于茶企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茶叶行业为例,探讨茶叶的营销渠道和销售模式,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传统销售渠道茶叶行业的传统销售渠道主要包括批发市场、零售门店和农贸市场。

批发市场作为茶叶的集散地,茶农将茶叶交由批发商进行批发,再由批发商销售给零售商或终端消费者。

零售门店则是茶叶品牌和经销商的主要销售渠道,通过建立自己的门店网络,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茶叶产品。

农贸市场则是传统渠道的一种补充,茶叶生产企业和经销商通过农贸市场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传统销售渠道的优势在于传统销售渠道覆盖面广,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购买到茶叶产品。

而且传统渠道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保持茶叶行业的稳定发展。

然而,传统销售渠道也存在着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渠道的信息传递速度相对较慢,无法及时反馈市场需求变化。

其次,传统渠道存在中间环节,茶叶价格透明度低,消费者无法得到真实的价格信息。

二、电子商务渠道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渠道成为茶叶行业的新兴销售模式。

电子商务渠道通过互联网销售茶叶产品,打破了地域限制,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购买到茶叶产品。

目前,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等已经成为茶叶销售的重要渠道。

电子商务渠道的优势在于信息传递速度快,可以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并进行产品调整。

同时,电子商务渠道的茶叶价格相对较为透明,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

然而,电子商务渠道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电商平台的竞争加剧,茶叶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企业需要通过品牌建设和创新产品提升竞争力。

其次,茶叶行业的电商渠道需要面临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问题。

三、品牌直营店渠道品牌直营店渠道是茶叶行业的另一种销售模式。

茶叶企业通过自己的品牌直接经营门店,与消费者建立更直接的联系。

品牌直营店渠道注重品牌形象和服务体验,通过独特的店面设计和尖端的产品展示,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茶叶店经营模式

茶叶店经营模式

茶叶店经营模式一、引言茶叶作为中国传统的饮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茶叶店经营模式也相对多样化。

本文将以茶叶店经营模式为标题,探讨茶叶店的经营策略、产品选择、市场定位等方面的内容。

二、经营策略1. 多元化经营:茶叶店可以提供多种茶叶,如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也可以推出茶叶相关产品,如茶具、茶叶礼盒等,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

2. 品牌建设:茶叶店可以通过建设自己的品牌形象,提升竞争力。

可以通过店面装修、员工着装、产品包装等方面来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

3. 优质服务:茶叶店要注重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热情周到的接待、专业的茶叶知识讲解、独特的冲泡技巧等。

通过提供良好的消费体验,增加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产品选择1. 品种丰富:茶叶店应该选择多种茶叶品种,包括传统的名优茶和一些新兴的茶叶品种。

这样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并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2. 品质优良:茶叶店应该选择品质优良的茶叶,确保产品的口感和香气的稳定性。

可以通过与茶农合作,直接采购高品质的茶叶,保证产品的品质和原产地的真实性。

3. 创新产品:茶叶店可以推出一些创新的茶叶产品,如果味茶、花草茶等,以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

此外,还可以开发一些茶叶相关的美食,如茶叶蛋、茶叶糕点等,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多样性。

四、市场定位1. 目标消费群体:茶叶店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市场定位。

可以选择专注于高端消费市场,提供高品质的茶叶和服务;也可以选择面向大众市场,提供价格实惠的产品。

2. 地理位置选择:茶叶店的地理位置也是市场定位的重要因素。

可以选择位于商业中心或旅游景区附近的地点,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同时,也可以选择位于住宅区附近的地点,方便居民购买。

3. 定价策略:茶叶店的定价策略也是市场定位的重要内容。

可以根据产品的品质、品牌形象、目标消费群体等因素进行定价,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的六大经营模式看过一篇关于茶叶的报道,说中国有一千家的茶叶注册机构(注册的也就这一千多家)合起来的销售额都不及英国的立顿(立顿年销售额为10亿美金),而立顿呢,一棵茶树都没有,实在觉得我国的茶叶经营比国足都窝囊。

这个令我震惊的报道也使得我对立顿产生了兴趣,为何立顿这么厉害呢?研究了好久才发现了他们秘密,在这里用不着拐弯抹角了,直接爆料:秘密就是立顿的茶包!你可别小瞧了这个小小的茶包,这个小小的茶包解决了茶叶销售的两大难题,第一大难题是茶叶标准化的问题,第二大难题是使用便捷性问题。

标准化问题,可能说起来比较抽象,但结合一下实际情况我们就知道标准化有多么重要了,比如说同样是铁观音,今年因为雨水过多,整体铁观音的质量都有所下降,所以即便是同一片土地、同一帮人、采取相同的工艺来生产同一品种的铁观音,每年的口味也不一样!我们知道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很难满足工业化的标准!而你想大面积流通,你就必须保证每年的产品是同一质量的,这样就可以避免买卖双方在每次购买时对交易的商品重新进行评估,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仍就以传统的茶叶买卖为例,普通的茶叶店在每次销售时,都会给顾客冲泡茶做尝试,这其实是一种对商品的重新评估,当顾客尝试后觉得这个茶叶不错,他才愿意付钱去购买,这也就是所说的传统“先尝后买”,旧社会那些做买卖的就是这种模式,每次都要把那些要卖的商品给顾客尝试一下。

相比于今天我们去超市买东西,对于卖家来说有多么的不便。

所以与其说传统的茶叶店销售是做品茶的“人情”买卖,倒不如说是落后的交易方式,这种效率低下的交易方式严重障碍了茶叶的流通。

而立顿茶包就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由于茶包是混合调配出来的茶,所以,茶的味道就可以人为地控制,有人说立顿的茶包是低档茶,没错!立顿的茶包味道并不是特别好,甚至一般都算不上,但对于多数喝茶的“外行人”,已经够了!他们并不对茶味有很高的要求,或者说他们并不是特别懂得鉴定茶的品级。

但茶包却使得立顿可以畅通无阻的流通。

想想看,我们的香烟不正是对“农副产品”的标准化吗?我们知道最早的抽烟方式,是自己制作烟丝,用烟袋抽,而当香烟变成20支包装后,口感得到了“标准化”,这一点我们的“烟民”最有体验,今年的中华烟与去年的中华烟,口味上并没有什么变化,一包的软中华(50元一包)相当于5包红双喜(10元一包),香烟之间不只是品质上的差异,甚至可以精确到象货币一样自由交换。

便捷性问题,传统的喝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北方式的“大碗茶”方式,一种是南方式的“功夫茶”方式。

前一种较为简便,但通常是那些对喝茶不太讲究的北人人所采用的方式,并且受茶种限制,比如大碗茶比较适合花茶、绿茶的喝法,而如果是铁观音或者单枞类的,那就必须采取“功夫茶”式的喝法,但我们知道“功夫茶”是种比较麻烦的喝茶方法,便捷性是个大问题,当然对于已经有喝功夫茶习惯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方式能取代功夫茶的饮用方式(这里我们说的是多数不太懂茶的人群)。

对于这些不太懂茶的人群来说,喝茶的便捷性成了他们选择的重要决策标准,就以在写字楼的办公白领和在机关单位的公职人员来说,他们通常在办公桌上有一个简单的茶杯,而茶包的饮用便捷性便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

仍然以香烟为例,以前抽烟,你要带着一个烟袋锅子,烟袋锅子上还带着一个烟丝袋,每次你要抽烟,你就得先把烟丝取出来,摁到烟袋锅子里点上抽,抽完你还得磕烟锅子里的烟灰,如果你没带烟袋锅子,你抽烟可能要用纸自己卷,非常麻烦,而现代香烟标准化后,你只需要撕开烟包,点上火就可以了!抽完了你可以把烟头一丢就可以了。

所以说香烟标准化后,更便捷了,也就更大可能地发挥了烟草的危害力量。

以前抽“福寿膏”你要找到有“合法经营许可证”的大烟馆子,有专门的烟枪、油灯、床等工具,你才能真正实现吞云吐雾,而现在多简单,到处有有一次性的注射剂,只要捋开袖子把针扎上就可以让你“****”了。

茶叶的体与用立顿的一个茶包,是一体多用,一个茶包是“体”,而标准化,和便捷性就是其“用”,学过易经的人应该非常了解“体用”说,这里不打算揭示玄学的深奥,而尽可能浅显易懂地解读“体用”问题,比如“水”是体,而“洗澡”、“煲汤”、“灌溉”则是“用”。

我们不妨推而广之,用“体用”说来做我们的茶叶。

茶叶是“体”,而茶叶的具体应用是“用”,那么我国的茶叶不正是“体用”没有做好吗?业界盛传说我们的茶叶是“一流的品质,二流的包装,三流的品牌,四流的价格”。

也正是说明我们没有做好“体用”的学问,我们的茶叶有一个很好的“体”,正是“用”没有被发掘出来,所以才造成了1000多家茶叶企业加起来都做不过一个立顿。

我们是要在“用”上下些功夫了!如果我们把问题聚焦到茶叶的“用”上。

我们发现至少有5种经营模式可供选择。

第一种:用品牌来标准化举例:中华烟,茅台酒,就是典型的用品牌来标准化。

目前象天福茗茶、八马、大益等茶叶经营实体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也是经营茶叶的主流势力,但笔者认为他们并没有抓住“品牌标准化”的精髓,他们更多地是想卖自己的品牌附加值。

认为一个同等的茶叶贴上自己标签后就可以多卖些钱!所以你如果有空到天福的品牌形象店看一看就知道,与其说他们是卖品牌,倒不如说是做“茶文化”,完全是一种不商不文化的景象。

除了极具“文化内涵”的装修和个别“古董”外,你看到的天福茶叶包装多种多样,有简装的、有铁盒的、有木盒的、有雕龙画凤的,反正尽你的想象力的极限什么样的包装都有,或者天福想通过茶叶的包装豪华程度来告诉你这包茶叶有多贵!这就应了一句着名的白酒广告语,“喝酒不喝纸盒子”!茶叶基本上成了卖包装。

说到底,天福也好八马也好,其本质就是“捯饬一下卖个好价钱”。

并没有站在行业角度去解决茶叶标准化的问题。

的确,这个目标不容易做到,一个方面是因为茶叶每年的出品不能做到标准化,二则普通茶叶不可能象立顿茶包和烟草那样可以“调”到一个统一的味道。

所以所谓的品牌标准化并没有一个茶企能真正地履行,没有那个茶企在履行所谓的一个“公道”。

如果非有找一个相对较好的品牌的话,那应该是大益,为何说大益做得相对不错呢?主要来源两个方面,一个是大益主力经营普洱茶种,相对聚焦。

另一个原因是大益并不是渠道导向的,而是产品导向的。

我们知道普洱的重要价值除了茶叶好之外,重要的价值标准是普洱的保存年份,有了这个年份指标,普洱标准化相对容易些。

而大益好像也斩钉截铁地把自己定义到普洱上,并不是大包大揽地做许多茶种。

大益在普洱上的标准化相对深入一些,这就决定了大益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茶拿到别人的店里来卖。

也就是说大益关注的点在“茶”身上,不象天福、八马把关注的点放在了“店”身上,大益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借助别人的渠道更广泛地流通自己的产品。

而天福与八马更多地象是传统茶店的升级,统一了店面的形象方便溢价。

所以说天福八马类的品牌并没有关注到茶叶我们所说的用“品牌来标准化”的核心问题。

我们这里谈到“标准化”的问题,事实上是种“公道”的证明体系,我们都知道茶叶的销售面临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卖茶的人往往是非常懂茶的人,而卖茶的人往往对茶一知半解,所以常见的现象是卖茶者害怕卖茶的人“忽悠”自己,而往往通过与卖茶者建立不错的人际关系后,才放心地购买卖茶者的茶叶,说得更具体点就是,卖茶者是冲着卖茶人而买他的茶叶的,传统的茶叶店就属于这方面的典型,也就是我们说的做茶,就是做人际。

这种认知的不对称导致了,茶叶购买的不便。

笔者认为如果有品牌暂且放开自身的利益,用品牌客观评定茶叶的品级,彻底让自己的品牌成为“中介”者,将获取更长远的利益,如果这么说您仍不太清楚我所说的意义,想想货币的价值就知道了,货币本身是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但货币的所代表不同商品的“公信力”,使得货币具有巨大的“交易价值”而极易流通。

如果有品牌能暂且抛开短期利益,成为衡量茶叶的“尺子”。

该品牌必然具有茶叶界“货币”的“公信力”。

原产地标签,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虽然并不能说明贴有原产地标签的茶品比没有原产地标签的茶叶品质更高,但贴有这种标签的茶叶显然更方便流通。

这一点特别表现在出口上,想想看,老外跟我们多数不懂茶的人一样,他们没有可以评估茶品的标准,唯有通过原产地标签的方式鉴别茶品。

而原产地标签是官方的规范标准,而官方订立的标准极易厚此薄彼,且极易被伪造。

所以这类产地标签型的产品可能只是表现在出口时才有价值,而在内销时特别在传统渠道的销售时往往没有任何价值。

如果有某个品牌暂且放下短期的“贴标”就“溢价”的眼前利益,而完全客观地对不同的茶品进行级别评定(而不是加上华丽不实的包装),然后设定某种严格的包装级别去规范,一级茶、二级茶,让卖茶人能放心不加辨别地象买香烟一样购买,那茶叶将会是另外一个崭新的局面,利乐包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与其说其售卖的是优秀的包装,倒不如说其售卖的是标准。

只要装到里面就是品质保证。

可惜的是我们的多数茶企是象天福、八马这样的品牌,贴上品牌之后就溢价了,就失去了公信力,也自然无法自由地流通,可以说,若有品牌建立公信力的评判极致,其品牌下的产品便可以成为“硬通货”象货币一样自由地流通。

不要急于去卖茶叶了,这个市场上已经不缺一个卖茶叶的品牌,而太缺的是茶叶评判机制的品牌!谁能做到,必定握天下茶市与鼓掌之中!第二种:租场子卖茶据说把星巴克引进中国的台湾统一企业曾设想构建一个与星巴克商业模型相似,而售卖产品完全相反——“茶”的一个茶座连锁机构。

后来迟迟不见推出,一直以为是推广延期,但现在想来应该不太存在这个可能。

很简单,国内的铺租太贵,而铺租太贵必须靠“返台率”来实现,对于一个象星巴克咖啡馆一样繁华的商业地段,一个座位可能在一天内5-9次的“返台”才能养得起高昂的铺租。

星巴克兴许可以,因为喝咖啡的人多半是小憩,匆匆地来,匆匆地走,很多都是买完咖啡边喝边走了。

而喝茶呢?喝茶绝非为了止渴,特别是喝功夫茶,如果象日本人一样严格地执行起来,其慢条斯理的程度让我们吃惊。

喝茶更多的是慢节奏的生活,所以很多顾客是“耗时间”,而对于繁华商业区来说,这个“耗时间”会耗死经营者,当然,你可以提高单次消费的价格来获取,但如果太高,可能就更少人来,所以你必须提更高的价格来维持,这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所以,租场子卖茶在国内基本无法实现——空间太贵,但事无绝对,在一些稍偏远的地段这种售卖空间的做法还是可以实现的,但这种空间售卖法则不同于星巴克的“客厅延伸”,而更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做法。

在这种做法下,你就要对消费者的目的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星巴克是匆忙都市中的小憩,而对较偏远地区的“半日闲”你得预先设定消费者目的,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消费者大老远跑来,第一目标一定不是为了茶,他可能是找个地方休息,或者看看书,或者约女友来谈谈情,也可以能约老朋友叙叙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