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和日本工业实力比较,结果出乎你的意料!
中美德日英主要行业GDP占比的变化和启示

中美德日英主要行业GDP占比的变化和启示2018-06-13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的体现。
中美在贸易摩擦中关注的进出口领域的不同反映了双方产业竞争力的差异。
美德日英的情况能为我国主要行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各国由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国际分工地位不同,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变迁。
贸易状况对外汇储备、汇率、经济增长都有很大的影响,持续的贸易逆差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严重的问题,各国政府都高度关注贸易状况,贸易摩擦也始终不断。
2017年,全球前五大经济体的货物贸易情况,中、德、日为世界排名前三的顺差国,美、英则是世界最大的两个逆差国。
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曾在1816年至1930年的一百多年里(仅9年为逆差)、美国则在1874-1970年的近百年间基本保持货物贸易顺差(仅2年为逆差)(熊芳,2013),但伴随着制造业占比下降,成为逆差国。
据贸发会议(UNCTAD)数据,从货物贸易看,德国从1951年、中国从1994年到2017年历年均为顺差,日本从1981年到2017年,除2011-2015年之外,历年均为顺差,而美国从1971年后除1975年外历年均为逆差,英国从1948年到2017年历年均为逆差;服务贸易则相反,1992年以来,中、德、日均为逆差,美、英均为顺差。
美国发起和多国的贸易摩擦事件,虽有多重目的,减缓贸易失衡还是主要原因之一。
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的体现。
比较五国主要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以下简称占比)及历史变化,能观察到共性的规律和不同的特点,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路径也可以提供启示。
中国主要行业占比的变化1952-2017年,我国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化国家。
第一产业(农业,含农林牧渔业一个门类)占比从50.9%降至7.9%,第二产业(工业,含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四个门类)占比从17.6%上升到40.5%,其中制造业占比自2004年开始稳定在30%左右,目前为占比最高的门类,2017年为29.3%。
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力量对比

国力悬殊战力何在?抗战前中日军备对比二战前夕,斯大林曾说过: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能够蹂躏她。
这种充满沙文主义色彩的评判,听起来相当刺耳,却是中国人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
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中国军备的全面落伍,在中日直接较量中惊人地体现了出来。
全部中国海上力量不如一艘日舰?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归根到底由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水平来决定。
且看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的一系列数据对比: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日本年产铜8.7万吨,中国700吨;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水平。
也就是说,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无论国家的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遥遥领先中国整整一代。
先以双方海军军力对比为例:“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共约两万五千人,共有66艘舰艇,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五类,总吨位57608吨。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军兵员十二万七千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
其中作战军舰约77万吨。
包括航母4艘(近7万吨,总吨位,下同),水上机母舰2艘(约3万吨),战列舰9艘(约27万吨),重型巡洋舰12艘(近10万吨),轻型巡洋舰21艘(近11万吨),驱逐舰102艘(超过12万吨),潜艇59艘(超过7万吨)。
还有练习舰、潜水母舰、布雷舰(艇)、海防舰、炮舰、水雷舰、扫雷舰数十艘,总吨位约13万吨,以及修理舰、运输舰、练习特务舰、测量舰、布雷艇、猎潜艇等配套舰艇。
此外,又有战列舰2艘、航母2艘、轻型巡洋舰4艘、驱逐舰12艘、水上机母舰3艘、水雷舰4艘正在建造。
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制造业差距

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制造业差距作者:〔日〕唐津一徐朝龙/译在日本“理所当然”的,在中国还难以办到在日本很幸运的是,不管是零部件和原材料,还是生产设备,都可以获得一级品。
可是这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是人们从战后废墟上开始制造业,并持续不断努力积累到今天才有可能的。
在海外从事过制造业的人就知道,采购的零部件不能按期交货;即便交了货,也是次品很多,不经挑选就不能用,这样的情况一年到头都在发生。
其原因有很多,出现遗漏;信息传达有误;因为误会;习惯上的差异等等。
然而,有一点很明显的是,在国外无法确保日本这样严整的从事制造业的环境。
在日本,不管你需要任何零部件,打一个电话,厂家的人就会立刻跑上门来。
这是一个很不得了的事情。
能够这样对应的,在世界上也只有日本。
最典型的例子是东京都大田区的中小企业群,我把它们称为“随叫随到工厂”。
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订货,它们都可以立刻制造出需要的产品来。
客户的订货很快就会发生变化。
如果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让客户总是等待,那么就不能实现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并及时付诸行动的经营。
正因为有大田区的随叫随到工厂那样的姿态,日本的制造业才能紧跟时代变化并迅速取得进步。
日本人因为处在同质的文化中,在作为文化背景的习惯和常识方面,也没有很大的差别。
这在制造业上也是同样的,即便是汽车、家电以及半导体等行业,虽然制造的产品不同,但是,在日本从事制造业的人们之间,彼此都可以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对话。
由于在质量检验活动中,对自己没有接触过的部门的情况也有所掌握,对自己的工作能够放在制造业这个大环境中去考虑,所以,对于制造产品所必需的要素,大家都是作为一般性常识来理解的。
然而,这样的情况从世界范围来看,却不能不说是一种特异现象。
国外的工人们只知道自己每天从事的工作,或许甚至他们有可能连隔壁的车间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
这是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有必要去了解与自己职务无关的事情。
对于这样的工人,如果你按照对日本员工一样的感觉去下指示,那就会引起大问题。
中日经济全面对比

中日经济全面对比:泪流满面我们与日本太近了,凡事儿就首先会拿来与日本相比较。
现在大量的新闻说,日本经济已经停滞不前了,要面临失去的十年了,日本离开中国就活不了了,中国正在朝着强国富国前进了。
真实的日本是这样的吗?日本人民生活水平到底怎么样呢?看看去过日本,并生活过的人是怎么说的吧。
咱先从大的方面说,就是行业的世界排名吧,然后再看日本老百姓生活与中国人民生活的差距。
先看在传统行业领域,世界现状大致如下:钢铁:第一名是卢森堡的公司,第二荷兰公司,第三名是新日本制铁;第四名是JFE制铁(日本);中国的宝钢排在第六位(与日本合资)。
——这块咱们输了。
化学:三菱化学排在第五位。
前四名是美国和德国瓜分;旭化成第九位。
——咱们又没赶上。
汽车:GM暂时排在第一,估计会被第二位的丰田超过;日产第8;本田第九——这个就不说了家用电器:前十五名被日本包揽:松下,日立,东芝,夏普,三菱电机是前五名;半导体:日立和三菱合资的半导体公司排第四位,英特尔高居榜首。
所以抵制日货的国人们很难受啊,哪都是日本的产品,偏偏小日本的东西质量还不错。
通信领域:NTT(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独占鳌头。
日本在某些领域面对的强大对手依然是美国。
偶尔有某些欧洲老牌公司在销售额方面领先。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不可能成为日本的对手,因为中国无论在传统领域还是在新技术方面,都不值得一提。
上述所有行业,以前15名为基准,只能看到一个中国公司的名字:宝钢,还是采用日本的技术的合资企业。
不得不承认,日本在经济领域领先我们很多步啊。
接下来,咱好好唠唠日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比咱们好在哪差在哪。
普通日本人的吃学住医。
我在日本生活十多年,博士毕业收入比日本人略高。
和普通日本人的生活基本一样。
可以客观的介绍普通日本人的吃学住医等,也就是他们现在的生活,教育,住房,医疗事情。
首先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是在日本打工几年省吃简用回国的人过的不是普通日本人的生活,他们的观感有一定的片面性,二是请大家心平气和的看这篇介绍,做到知己知彼,思考怎样学习改变。
令人深思的中日美三国制造业数据对比分析

令人深思的中日美三国制造业数据对比分析作者:昆仑策来源:《中国军转民》 2020年第12期昆仑策过去的几年,金融业在中国GDP中的占比稳压日本、德国,甚至个别年份还超过美国。
所以中央急啊!急急忙忙地去杠杆,严打影子银行,清理地方债……说来好笑,给了中国一记棒喝的是特朗普——芯片事件。
它罕见地促成中国全社会反思:让中国在世界立足的究竟是什么?专家一顿研究,结果是——制造业!进一步的焦虑是,在中国增长日渐放缓、劳动生产成本飞速上升、人口红利加速收缩的当下,中国凭什么来和世界诸强竞争,支撑起整个国家的未来?一番斟酌之后,答案是——制造升级!制造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比较优势”,但可惜,“增长奇迹”让不少人头眼浑浑,误以为制造业已是中国的绝对优势。
当日本制造曝出丑闻时,看日本笑话当然没问题,但因此发自内心地相信中国制造已然有资格嘲笑日本,日本制造已经不灵了,那就纯属自欺欺人,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日本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
在制造业的一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甚至强过美国。
那么,日本制造到底哪些方面比美国强?在中国准备发力的高端制造领域,中国和日本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我们就来比较一番!1. 在制造业总产值上,“世界工厂”绝非浪得虚名,中国是当仁不让的世界第一。
这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了。
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排行榜上,中国领先美日德不是一点半点。
即便去掉其中1/4 的外资,也还是能压美国一筹。
但一到人均,就差得比较远了。
中国(大陆)约等于日美德的1/3到1/4,反而是台湾省的表现能刷新不少人的成见。
不过,这并非一个芯片事件就引发中国制造满满危机感的原因。
如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2017 年年初在“首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上说的,发展了几十年,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9.8%、日本的21.3%、德国的24.8%。
想一想也是的,你单位能耗比人家高好几甚至十几倍,产品附加值只相当于人家几分之一,现在偏偏人工成本还飞速上升,中国制造的优势眼看着就要没了。
对比中日制造业

对比中日制造业:一个日本经济学教授眼中的"马桶盖现象"一个杭州生产的日本马桶盖,之前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中日制造业的大讨论。
有制造业人士说,中日制造业水平其实差距不大,只是生产标准不同;有的则认为,在技术工艺研发设计上,中国与日本确有差距。
近日,日本著名制造业研究专家、东京大学大学院经济研究科教授藤本隆宏受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邀请,来杭州参加了第七届全球供应链管理会议。
在会议间隙,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探讨他眼中的“马桶盖现象”及其背后的中日制造业之别。
谈“马桶盖现象”: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将对产品越来越挑剔对于“马桶盖现象”,藤本隆宏觉得,在急于下判断前,要先弄清楚它的设计与生产地。
“设计与生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藤本隆宏说,马桶盖在日本的需求量很大,而且日本的顾客非常挑剔。
虽然生产地是杭州,但设计则在日本完成,而且部分零部件和原材料出自日本。
其实,类似现象很多。
比如,不少日本汽车高端产品仍在日本生产,中低端的则放到日本之外。
不过,藤本隆宏认为,我们不能据此判断说产品设计的所在地就更厉害。
因为,这还和产品自身特性及国家的生产特性有关。
他觉得,日本更擅长设计制造整合型产品,如汽车,需要多部门的协调、“多能型”的工人(日语叫多能工)。
而在智能手机等分工型的产品上,中国则更有优势。
“每个国家都有强势和劣势的产业,不可能包揽所有的奥运金牌。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马桶盖现象”,正在富裕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企业肯定会从之前专注于出口转向内部,满足本国的市场需求。
藤本隆宏说,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对产品变得越来越挑剔。
因此,企业在追求品质与安全的前提下,再求速度,才是大势所趋。
谈中日制造业:互联网产业更适合中国制造业为什么日本制造业能在基层形成整合协调的优势?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日本工业的DNA是“集团主义”。
藤本隆宏分析,二战后的日本国内环境是一大原因。
当时,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基层工人严重不足。
从中日大飞机窥视两国科技综合实力对比

中国运20于2006年启动,2007年正式上马,2012年完成首架地面试验机,2013年首飞成功。
由项目进展来看,中国只用5年完成首飞,日本用了9年时间。
从地面试验到首飞,日本用了4年时间,中国只用了一个月时间。
中国的研制速度远远超过日本,保密程度也高于日本。
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工业能力与组织能力超过日本。
中国1比0领先。
飞机本身对比中国领先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衡量一个飞机最重要的是气动外形、发动机、材料、座舱以及航电几个指标。
对于大飞机来说,短距起降和野外机场适应能力也很重要。
一、气动外形对比气动外形是考验飞机设计能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在飞机设计能力上一直比较领先,早已形成阶梯有序的人才队伍,又有毛泽时代打下的风洞基础。
因此,通过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合理吸收世界主流大运输机的先进特点,形成中国自己的后发优势是中国的一贯做法,手法娴熟。
运20采用了采用常规布局、悬臂式上单翼、T型尾翼、前缘后掠、无翼梢小翼,这是目前世界上大型运输机的主流布局方式。
上单翼可以提供低速机动性,缩短起降距离,同时发动机舱离地面较远,野战机场起降不容易吸入地面的异物。
上单翼的中央翼盒穿过飞机上部,对运货空间没有影响。
T型尾翼可以提高水平尾翼的气动效率,同时让整机布局更为合理干净。
同时也能避免野战机场起降时,被气流吹起的杂物打到尾翼。
运20尾翼方向舵采取铰链接两段式,在两段方向舵上进一步分为上下两部分,形成四个方向舵面,可以进一步提高气动效率。
美国的环球霸王C17尾翼也是这种构造。
C2的机翼为超临界机翼,中国运20首飞后没有公布机翼型号,但从首飞画面来看,也采取了超临界机翼。
在今年两会期间,运20总师接受记者采访时确认了运20的机翼为超临界机翼。
这种机翼有较高的气动效率,提高巡航速度,减小阻力。
同时因为机翼相对较厚,可以容纳更大的油箱,增加航程。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的运20的气动外形和设计水平已经超过日本的C2,目前中日大飞机对比得分中国2比0领先。
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心得体会

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心得体会中国与日本在经济方面的惊人对比看完之后不得不沉默中国的经济和日本的经济有高度的依存度。
虽说最近两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但是现在两国经济都遇到了不同的问题。
日本方面主要是由于国内长期的通货紧缩,日元一直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对于外向型经济的日本来说极大的不利于产品的出口,现在日本的老龄化加剧,人口每年都在减少,国内的市场越来越小,加之主要出口地欧洲和美国经济不景气,与中国的领土矛盾,导致最近些年出口一直在下降,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现在经济处于一个停滞的状况,现在日本政府负债累累。
中国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长期一直处于国际市场的最底端,几乎所有的核心部件都需要进口,绝大部分的利润都是外国企业创造,近些年来人口不断的老龄化,劳动力开始缺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世界各国的工厂开始向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南美洲和东南亚转移。
中国近些年来一直承担着世界各国的加工工厂的角色,产品主要外销各国,由于主要贸易对象经济不景气(和上边的日本一样),出口遇到困难,只能转向国内市场,但是国内贫富差距巨大,上层消费有限,下层不敢消费,房地产吃掉了大量的未来消费力,未来几年可能会迎来一个经济放缓的时期。
对中日两国间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非常复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将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例如,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城市建设、市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已经接近日本,我国在航天技术等领域以及外汇储备方面甚至超过了日本,但我国在更多领域仍落后于日本。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日本现代经济制度、金融制度、法律体系、现代企业制度等已经相当完善成熟,而且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尽管目前由于财政困难导致日本的养老金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其基础并未动摇。
而我国的现代经济制度正在建设和完善之中,医疗与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要达到覆盖全社会的程度尚需时日。
从发展阶段看,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目前城市化率高达70%以上,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几乎不存在差距,国内市场处于饱和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 年中国和日本工业实力比较,结果出乎你的意料!2017 年中国和日本工业实力比较,结果出乎你的意料!2016 年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五百强,我曾经把五百强里面的日本企业单独筛选出来看了下,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去掉金融,保险,能源类的公司,只把工业企业筛选出来,世界五百强里面的日本工业企业,一半的利润来自汽车行业。
当时想写篇文章说下这个分析结果,不过想到世界五百强这个样本还是比较小,只能包括大企业,却看不到中小企业的情况,比如说日本的六大电子零部件公司,从营业收入来说都进不了世界五百强,但是不妨碍他们在苹果,三星,华为的手机里面占据大量份额。
2017 年5 月,福布斯杂志发布了全球上市公司2000 强,觉得这个样本相比世界五百强大了许多,我们继续窥一斑识全豹,看下日本工业的现状。
请注意,福布斯统计的数字和日本企业自己公布的财报总是有出入,其原因应该是福布斯统计的是1-12 月的数字,而日本企业的财报往往是从四月一日开始。
我们盘点下日本工业的实力,总共90 家日本工业企业,他们是日本工业的精华。
从松下,索尼,东芝,夏普,NEC ,富士通,佳能,神户制钢,新日铁,发那科,大金工业,三菱化学,三井化学,信越化学,丰田,本田,住友化学,武田制药,瑞萨电子,旭硝子,日本电装,爱信精机,三菱重工,雅马哈,奥林巴斯,捷太格特,富士集团,小松工业,日本电产,欧姆龙,立邦,富士集团等等都在榜单里面。
基本上日本各个工业行业的领头羊第一集团都在这个榜单里面。
以后打起仗来,这90 家公司全部消灭了,日本也就差不多了。
我们来分析下日本工业的现状:1、日本工业的利润继续向汽车集中,汽车产业是日本的最大支柱。
如果说以前日本工业是有多根支柱的话,那么现在随着日本在电子,半导体,造船,钢铁等行业的衰落,日本工业已经渐渐出现了向汽车工业聚集的趋势。
日本工业在渐渐由多根支柱变成单根支柱。
如果我们看日本工业企业营收前十位:第一名丰田汽车2499 亿美元,第二名本田汽车1279 亿美元,第三名尼桑汽车1059 亿美元;第四名日立858 亿美元,第五名索尼692 亿美元,第六名松下666 亿美元,第七名东芝472 亿美元,第八名富士通417 亿美元,第九名新日铁住金416 亿美元,第十名日本电装411 亿美元;可以看出前三名都是汽车汽车,日本营收过900 亿美元的工业公司,全部是汽车公司。
第10 名的日本电装也是汽车零部件企业,营收前十名汽车行业总共4 家。
实际上,除了这四家以外,松下也做汽车零部件,新日铁住金也提供汽车用钢。
田是巨无霸,一家的营收2499 亿美元几乎等于第4-7 名的日立+索尼+松下+东芝之和2688 亿美元。
进入2000 强的90 家日本工业企业的总营业收入为19582亿美元。
田,本田,斯巴鲁,铃木,马自达,尼桑,五十铃,三菱八大汽车整车厂的营业收入之和为5887 亿美元,占比为30% ,如果我们把8 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日本电装,爱信精机,捷太格特,住友轮胎,小糸制作所,丰田纺织,普利司通,三菱电机)的1818 亿美元的总营收算进来,占比为39.3% 。
如果把钢铁,汽车玻璃,汽车电子,轴承什么的上游企业的营收也算进来,例如这个榜单里面的旭硝子汽车玻璃,神户制钢,新日铁住金,村田制作所,TDK ,京瓷,松下集团的汽车零部件和汽车电子业务,NSK 的轴承业务等等,如果这些业务都算进来。
可以说汽车业的营收占了90 强企业的接近一半。
我们再看利润,日本汽车业的利润占比比营业收入占比还要高。
净利润第一名是丰田汽车171 亿美元,第二名尼桑45 亿美元,第三名本田39 亿美元,第四名普利司通24 亿美元,第五名日本电装22 亿美元,第六名松下19 亿美元,第七名菱电机19 亿美元,第八名安斯泰来制药19 亿美元,第九名日立18 亿美元,第十名斯巴鲁18 亿美元。
利润前五名竟然全部是汽车行业相关。
利润前十名汽车公司有四家,汽车零部件公司有三家。
利润前十名70% 是汽车业公司。
也可以这样说,日本除了汽车公司以外,没有一家工业企业净利润能超过20 亿美元。
当然福布斯的财报数字经常和日本企业自己公布的财报有出入,不过区别不会很大,除了汽车行业,20 多亿美元的净利润就是日本工业科技企业的最大值。
这和中国工业企业的差距就开始拉大了,中国的中央制造集团,净利润超过20 亿美元的就有好几家,例如中核集团,中航工业等等,民营企业像格力,美的,海尔净利润都超过20 亿美元,OPPO ,VIVO 没有公布净利润,但是应该也超过20 亿美元,华为更是超过50 亿美元。
90 家日本工业企业的净利润总和为789.77 亿美元,突然觉得相比美国人,日本人赚的是辛苦钱,美国有不少净利润百亿美元的科技公司,日本只有一家丰田净利润过百亿美元。
其中304.94 亿美元来自丰田,本田,斯巴鲁,铃木,马自达,尼桑,五十铃七家汽车公司,占比高达38.6% ,如果我们把巨亏20 亿美元的三菱汽车也算进来,汽车业利润占比为36%然而这只是汽车整车的利润,把日本电装,爱信精机,捷太格特,住友轮胎,小糸制作所,田纺织,普利司通,三菱电机8 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算进来,利润总额为88.8 亿美元,占了2000 强日本工业企业净利润的11.2%也就是8 家汽车整车企业+7 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占了90 家日本核心工业企业净利润的49.9% 。
如果把亏损的三菱去掉,那么汽车业占了利润总额的47.5% 。
实际上,制造汽车还需要钢铁,还需要各种塑料,需要各种汽车电子产品,需要玻璃产品等等,例如旭硝子就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之一,新日铁,JFE ,神户制钢也提供汽车用钢材,京瓷,TDK ,村田制作所,东京电子,松下集团等等也有大量汽车电子业务,NSK 公司的轴承业务等等。
这些公司都在这个榜单里面。
如果把这些公司汽车业务的净利润也算进来,日本汽车业的净利润超过整个日本工业90 强的一半以上。
所以即使把统计范围从世界五百强扩大到世界2000 强,日本汽车业营收和净利润依然是半壁江山。
2、中国已经崛起的产业,日本企业都赚不到钱。
或者这样说,中国已经基本会自己做的领域,日本很难赚钱了。
个是造纸。
进入世界2000 强榜单的有两家日本造纸企业,两家规模都不小,百亿美元级别,但是却基本不赚钱。
家是日本最大的造纸公司王子集团,净利润只有 9300 万家是日本制纸,亏损 1.66 亿美元个是钢铁。
新日铁住金营收 416 亿美元, 净利润只有 4.77 亿美元,净利润率只有 1.1% ,神户制钢营收 155 亿美元, 巨亏 4.07 亿美元, JFE 钢铁营收 294 亿美元,净利润只有2.73 亿美元,净利润率 0.93% ,三家加起来营收 800 多亿美 元,净利润合计只有3.43 亿美元。
没错,相比天朝欣欣向荣的互联网,物流,智能手机,汽车 等产业,钢铁产业确实是惨兮兮, 天天去产能, 裁员什么的。
115.2 亿人民币,差不多十六七亿美元的净利润,在全球产每吨钢的利润更是全球第一。
个是电子品牌工业。
在电子品牌领域, 东芝, 夏普,松下, 索尼, NEC ,佳能,富士,奥林巴斯等品牌,尽管营业收入 不低,但是净利润总额在这个 90 强名单里面,能排进前 位的只有松下和佳能两家。
其中松下净利润 19 亿美元,在这些电子品牌中净利润最高, 然而松下利润的第一大来源是其汽车与工业部分,松下的车 载业务因为给特斯拉提供电动汽车电池大幅增长。
对比下中国的钢铁公司,印象国钢铁产业似乎是惨兮兮,然而中国钢铁公司的龙头宝钢股份2016 年的净利润有钢 2000 万吨以上的大企业当中 ,利润总额全球第二,平均20不管是家用电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等,都不再是如今日本电子巨头的主要利润来源。
像索尼,主要利润来自游戏业务,以及CMOS 芯片业务。
当然我们要看到,虽然中国把家用和个人用的电子设备品牌做起来了,但是中国的办公设备没有做起来,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等,所以佳能成了日本最赚钱的电子品牌之一。
3、日本没有新的强大工业公司出现日本90 家进入世界2000 强的工业企业,都是存在了几十年的老企业,没有一家是新公司。
对比下中国最近十几年出现了哪些新的强大工业企业?OPPO 2004 年成立,VIVO2009 年成立,小米科技2011 年成立;中国目前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2011 年成立;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之一的晶澳2005 年成立;中国最大的两家声学企业歌尔声学2001 年成立,深圳瑞声科技2004 年在成立;欧菲光2001 年成立,中国最大的手机玻璃生产商之一的蓝思科技2003 年成立;深圳华星光电显示公司2009 年成立。
除了这些新企业外,还有企业集团进入新的业务:比亚迪2005 年开始做汽车;京东方2005 年开始生产液晶面板;华为旗下中国最大的半导体设计企业海思半导体2004 年成、亠立;等等。
4、日本企业赚钱的都是中国还没真正崛起的产业,我们看下日本哪些企业还比较赚钱,就知道中国哪些产业还没有起来这里说比较赚钱,是相对的,因为一半的利润都来自汽车业。
我们看看另外一半里面,哪些产业赚钱还算多。
我们就只看净利润在5 亿美元以上的日本制造业企业,换成人民币净利润30 多亿,总共有52 家,我们除开最强大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除开这个主要有四类:1)电子零部件(包括集成电路)日本企业虽然在品牌领域败退了,但是电子零部件产业还有很大优势。
田制作所,日本电产,京瓷,TDK ,东京电子,瑞萨电子等,净利润之和54.13 亿美元。
像京瓷,村田,日本电产这些企业,营业收入都在100 亿美元以上。
不算显示面板,中国电子零部件产业还没有诞生100 亿美元级别的电子零部件公司。
如果算上显示面板,那么有一家,京东方2016 年营收688 亿,刚好100 亿美元。
中国电子零部件产业进步很快,中国游的品牌起来了,必然会带动上游国产零部件的发展,已经有一批国产电子零部件企业跨越了100 亿人民币的门槛,并且在高速发展。
国产电子零部件在快速崛起,和电子品牌样实现强势市场地位只是时间问题。
集成电路芯片,日本瑞萨,索尼(摄像头CMOS 芯片),东芝(内存)三家在全球20 强,我国海思,紫光等也在迅速成长。
像龙头企业海思,其营业收入已经很接近瑞萨电子和索尼的芯片业务,2016 年索尼芯片业务62.6 亿美元,增长3% ,瑞萨57 亿美元,增长1% ,而海思2016 年已经达到了44亿美元左右,紫光集团2016 年已经达到40 亿美元,增速107.46% 。
半导体20 强2016 营收状况及各产品线贡献:当然日本还在一个领域很强,集成电路最上游的半导体设备和半导体材料,这两个领域的规模总共大约800 亿美元,占了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23%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