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降水与蒸发
工程水文学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三、下渗率、下渗能力、下渗曲线、下渗公式
1、下渗率: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土壤中的 水量(mm/min,mm/h)。
2、下渗能力: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EM)。 3、下渗曲线、霍顿(Horton)下渗公式:
ftf0fcetfc
f 0 : 起始下渗率 f c : 稳定下渗率 : 系数
每日8时至次日8时降 水量为当日降水量。
2.自计式雨量计
虹吸式 翻斗式 称重式
(1)虹吸式 分辨率:0.1mm 降雨强度适用范围: 0.01~4.0mm/min。
Tipping bucket gauge: funneling the collected rain to a small bucket that tilts and empties each time it fills
4.径流模数(M):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之比值,
L/(s·km2),洪峰流量模数,多年平均流量模数。
M Q F
5.径流系数(α ):径流深与流域平均降雨量的比,
α <1。
R
P
作业: 1、2:2-2、2-3。 3、某流域面积1000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 1400mm,多年平均流量20m3/s,问该流域多年
2、小循环:
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后,以降水 的形式落到海洋里,或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又降 落到陆地上,又称为内循环。
二、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原理: 在水文循环过程中,对任一区域、任一时段进入 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额必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量。 水量平衡方程:
I、O——给定时段内输入、输出该地区的总水量 △S——时段内区域蓄水量的变化量,可正可负。
第二章水文基础知识

W Q•T
y Q •T •103 Q •T (mm)
F •106
1000F
径流模数(M):流域出口断面上的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M=1000Q/F
径流系数(α):某时段降雨量x所形成径流深y的比例数
α =y/x
因为降雨总是会有损失,所以一般α只能小于1。
3/3
(三)流域平均降雨量的计算
流域内各站降雨量是不同的,分析流域 降雨与径流关系时,需要由降雨量计算流域 平均面雨量,根据流域内雨量资料,常用以 下方法:
1. 算术平均法
式中
——某一指定时段的流域平均雨量,mm; ——流域内的雨量站数; ——流域内第站指定时段的雨量,mm。
2. 泰森多边形法
f4 f3
2. 降水的分类 按空气抬升形成动力冷却的原因可以把降水分
为4种类型:
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
降水
对流雨 地形雨 气旋雨
迎风面雨多,背风面雨少
温带气旋雨
气旋前方:暖锋云系及连续性降雨 气旋后方: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雨 气旋中部:暖气团,层云或毛毛雨
热带气旋雨 水汽充足,运动强烈,易带来狂风暴雨
锋面雨
冷锋雨 暖锋雨
水面蒸发常用蒸发器进行观测。换算关 系为:
式中
——天然水面蒸发量,mm; ——蒸发器实测蒸发量,mm; ——蒸发器折算系数。
(二) 土壤蒸发 土壤蒸发比水面蒸发要复杂得多。湿润
的土壤,其蒸发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三)植物散发 土壤中的水分经植物根系吸收后,输送
至叶面,再从叶面散发到大气中,称为植物 散发。
(四) 流域总蒸发
流域总蒸发是流域内所有的水面、土壤以及植 被蒸发与散发的总和。目前采用的方法是从全流 域综合角度出发,用水量平衡原理来推算流域总 蒸发量。
2.降水、蒸发、径流基本知识

降水大气中的液态或固态水,在重力作用下,克服空气阻力,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
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和降雪,前者为液态降水,后者为固态降水,其他的降水形式还有露、霜、雹等。
凡日降水量达到和超过50mm的降水称为暴雨。
暴雨又分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个等级。
小雨:12小时内降水量为0.1-4.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为0.1-9.9mm降雨。
中雨:12小时内降水量5.0~14.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4.9mm的降雨过程。
大雨:12小时内降水量15.0~2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0~49.9mm的降雨过程。
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0~6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50.0~99.9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70.0~13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0~249.9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140.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250.0mm的降雨过程。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一、降水要素降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
在水文学中一般只讨论降水时空分布的表示方法和降水资料的整理及应用。
描述降水的基本物理量(即降水的基本要素)介绍如下:(1)降水量(深)。
降水量的概念是时段内(从某一时刻到其后的另一时刻)降落到地面上一定面积上的降水总量。
按此定义,降水量应由体积度量,基本单位为m3。
但传统上总是用单位面积的降水量即平均降水深(或降水深)度量降水量,单位多以mm计,量纲是长度。
总结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关系

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关系一、试卷的总体评价今年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整体延续了近几年来高考地理试卷的特色,选取了新颖的材料和设问角度,注重培养和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践,体现了全国1卷稳中求新、综合全面的特色,突出了高考育人和选拔的功能。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能力考查为重点,将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试题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
具体来说,今年全国1卷地理试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立足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
本次地理试题题型和结构稳定,考题基于高考地理大纲,注重考查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和对题目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
如,第4题、第5题通过“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图”,引导学生将人口和城市地理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快速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考生根据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结合四大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变化和迁移规律和现实情况,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深化对于人口和城市的认识。
二是创设新颖的材料情境和设问角度,启发思考。
本次地理试卷材料来源稳定多变,材料内容丰富新颖,在延续上年整体出题风格的同时,也对试题的设问思路和设问方式有所设计和创新,启发学生开放性思考。
如试卷第37题以“嫩江支流乌裕尔河下游扎龙湿地”为切入点,将堰塞湖和沼泽湿地进行比较,鼓励学生思考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及其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其中第(4)问提问学生“是否同意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考生若能结合地理认知给出相应的证据,同意和反对皆可,将考生从标准化作答模式中解放出来,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从新颖的角度去看待地理问题,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
三是内容选取富含生活气息,注重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一直以来强调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鼓励学生结合地理原理和学科思想方法进行思考,解答日常实践中的问题。
第二章 水循环及径流形成

自动记录降雨量,不需人为干预。方便、快捷。有三种类型:称重式、 自动记录降雨量,不需人为干预。方便、快捷。有三种类型:称重式、 虹吸式和翻斗式。 虹吸式和翻斗式。
3
雷达探测
利用云、 利用云、雨、雪等对雷达无线电波的反射现象来研究天气系统。 雪等对雷达无线电波的反射现象来研究天气系统。 不同形状的雷达回波反映不同性质的天气系统。 不同形状的雷达回波反映不同性质的天气系统。从而预测探测范围内 的降水量、强度及开始和终止时刻。 的降水量、强度及开始和终止时刻。
RSI
地下分水线
RGI
△W
RGO RSO
2.2
1
河流和流域
概念
河流(River) 一 河流(River)
河流可分为河源、 一定地质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河槽与在其中的水流。河流可分为河源、 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2 河流长度(河长L 河流长度(河长L)
自河源沿河道至河口的长度,称河长, km计 自河源沿河道至河口的长度,称河长,以km计。 3 河流横断面 如图2 所示。 如图2-2所示。 4 水系及水系形态
(1)水系 (1)水系 由干流、 由干流、支流及流域内 水库、 水库、湖泊连成的一个庞大 系统,成为水系。 系统,成为水系。
(2)水系形态 (2)水系形态 羽毛状 扇形 平形状 混合形
图 2 | 3 水 系 示 意 图
4
河网密度
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 和流域面积F之比: 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L和流域面积F之比:
4
气象卫星云图 将卫星云图资料结合气象模型,通过专家系统,进行降雨量预测。 将卫星云图资料结合气象模型,通过专家系统,进行降雨量预测。
三
降水特性描述
实习五_降水和蒸发观测

实习三降水和蒸发观测一、降水的观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以降雨为主,北方地区冬季以降雪为主。
降水量以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或雪、雹等融化后的深度表示,以mm 为单位。
降水量可采用器测法、雷达探测和利用气象卫星云图估算。
器测法用来测量降水量,雷达探测和卫星云图一般用来预报降水量。
(一)器测法器测法是观测降水量最常用的方法,观测仪器通常有雨量器和自记雨量计。
1、雨量器雨量器是直接观测降水量的器具。
它是一个圆柱形金属筒,由承雨器、漏斗、储水瓶和雨量杯组成,如图2-1 所示。
承雨器口径为20cm,安装时器口一般距地面70cm,筒口保持水平。
雨量器下部放储水瓶收集雨水。
观测时将雨量器里的储水瓶迅速取出,换上空的储水瓶,然后用特制的雨量杯测定储水瓶中收集的雨水,分辨率为0.1mm。
当降雪时,仅用外筒作为承雪器具,待雪融化后计算降水量。
图2-1 雨量器示意图用雨量器观测降水量的方法一般是采用分段定时观测,即把一天分成几个等长度的时段,如分成4 段(每段6 小时)或分成8 段(每段3 小时)等,分段数目根据需要和可能而定。
一般采用2 段制进行观测,即每日8 时及20 时各观测一次,雨季增加观测段次,雨量大时还需加测。
日雨量是以每天上午8 时作为分界,将本日8 时至次日8 时的降水量作为本日的降水量。
2、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自记雨量计是观测降雨过程的自记仪器。
常用的自记雨量计有三种类型:称重式、虹吸式(浮子式)和翻斗式。
称重式能够测量各种类型的降水,其余两种基本上只限于观测降雨。
按记录周期分,有日记、周记、月记和年记。
在传递方式上,有线远传和无线远传(遥测)的雨量计。
(1)称重式:这种仪器可以连续记录接雨杯上的以及储积在其内的降水的重量。
记录方式可以用机械发条装置或平衡锤系统,降水时全部降水量的重量如数记录下来。
这种仪器的优点在于能够记录雪、冰雹及雨雪混合降水。
(2)虹吸式:虹吸式自记雨量计是常用的降水自记仪器,它能连续记录液体降水量和降水时数,从降水记录上还可以了解降水强度。
多媒体课件之降水和蒸发的观测

02
降水与蒸发观测技术
降水观测技术
雨量器
用于测量液态和固态降水,通常由一个收集容器和一个测量器组成。收集容器用于收集降 水和记录时间,测量器则用于计算降水量。
遥感技术
通过卫星或飞机等遥感设备,对云层和降水进行观测。这种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连续的 降水信息,但需要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雷达
利用雷达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从云层和降水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根据反射回来的电磁波 的形状和大小,判断云层和降水的性质。雷达是短时、短距离的降水观测技术,但可以提 供非常详细的云层和降水信息。
会减少地表的水量,而蒸发则会增加地表的水量。
降水与蒸发观测的历史与发展
降水观测历史
降水观测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记录雨量、雪量等来预测天气和农 业收成。现代的降水观测则采用更为精确的仪器和方法,如雨量筒、遥感技 术等。
蒸发观测历史
蒸发观测的发展相对较晚,主要是在20世纪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 始使用各种仪器和方法来测量水体的蒸发量,如蒸发皿、卫星遥感等。
案例三:基于遥感的城市降雨分布研究
总结词
基于遥感的城市降雨分布研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它 通过遥感技术对城市降雨进行监测和分析,为城市规划和气 象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详细描述
在城市规划和气象服务中,对城市降雨的监测和分析是一项 重要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基于遥感的城市降雨分布研究通 过遥感技术实现对城市降雨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城市 规划和气象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多媒体课件之降水和蒸发 的观测》
2023-10-30
contents
目录
• 降水与蒸发观测简介 • 降水与蒸发观测技术 • 降水与蒸发观测数据及分析 • 降水与蒸发观测的挑战与前景 •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

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水资源的基本特性:可再生性(水循环)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存在更替周期)多用途性(工业发电灌溉饮用)不均匀性(分布不均)利、害两重性(洪涝灾害)脆弱性(水易污染)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2)地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3)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4.我国四大水问题水多水少水脏水浑5.水资源评价的定义,内容,步骤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水资源评价是指对水的来源、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内容:(1)水资源区划;(2)水资源量的计算;(3)水质评价;(4)水资源供需分析;(5)水资源开发规划;(6)水资源系统分析;(7)水资源管理步骤:1. 背景与基础资料收集调查2. 水资源量的估算与评价3. 水资源质量评价4.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5. 水资源综合评价6. 对策分析6.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水资源评价分区的主要原则: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同一区内。
边界条件尽可能保持水系、流域的完整性。
供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
同一区内自然地理因素、水资源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水利建设发展方向基本相同或相似。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
中国水资源评价分区:10个一级区——按流域水系划分,以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等江河为主体,并入其邻近单独入海或出境的河流各成一个一级区;80个二级区——一级区以下划分二级区,基本保持河流水系完整性;214个三级区——在二级分区的基础上,考虑流域分区与行政区划相结合的原则;计算分区——各项资料成果的统计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蒸发
W W0 Em, E W Em , W W0 W0
第二节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
双累积曲线法
通过绘制单站(分析站)累积降水量与多站平均累积降 水量关系曲线,对分析站降水资料的一致性进行审查。
第二节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
(三)代表性分析 指样本资料的统计特征能否很好的反映总体的统计特征
代表性分析方法也是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方法
降水资料的代表性分析,主要通过对年降水系列的周期、
数学期望公式计算经验频率P值,并把xi值转化为模比
系数Ki,以纵坐标为Ki,横坐标为对应的经验频率,
点绘在几率格纸上。
选定总体分布线型
初定参数(Cv,Cs)
根据初定参数进行适配(Kp—P),若不理想另设参
数进行适配。
选择采用曲线,求总体参数的估值
第三节 降水量分析计算
三、年降水量统计参数等值线
(4)等值线必须与大尺度的地形分水线走向大体一致, 切忌横穿山岭。
第三节 降水量分析计算
(二)合理性检查 (1)从气候、地形及其他地理及其他地理条件等方面检查, 研究等值线的梯度、弯曲情况、高值区和低值区的配置是否 合理。
(2)与以往编制的等值线图进行对比分析,检查高值区和
低值区是否对应。 (3)将年降水量等值线图与年径流等值线图、年蒸发量等 值线图对比对照。 (4)与相邻省份的有关图幅检查对照和拼接。收集与审查
第二节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
第二节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
第二节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
第二节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
【例】已知某水文站1949~2000年年降水资料(表), 试绘制其差积曲线和5年滑动平均值过程线。
第二节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
r
p r 0.46 1013
p—以mbar为单位的大气压力
第五节 蒸发
Ea
u2 Ea 0.35 0.5 ea ed 100
式中,u2—2m高处风速
(ea-ed)空气饱和水汽压差
综上,
E f (Ta, u 2, p, ed , GL, t )
第三节 降水量分析计算
四、区域多年平均及不同频率年降水量的计算 (一)补充计算工作 (二)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图的转绘与补充
(三)区域降水量的计算
第四节 降水量时空分布
一、降水量的时程变化
年内分配 年际变化
(一)年内分配 (1)用多年平均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 的百分数和相应的发生月份,粗略地反映年内降水量分 布的集中程度和发生季节。 (2)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按不同降水类型划分区域, 并在各个区域中选择代表站,统计分析不同频率典型年 和多年平均降水量月分配。
第五节 蒸发
(一)蒸发皿折算系数法 国内常用的蒸发器有:E601蒸发器、Φ80cm蒸发 器、 Φ20cm蒸发器。气象部门统一使用Φ20cm蒸发器。 建立蒸发器与大型蒸发池的相关关系是目前常用的计 算水面蒸发的方法。
Φ 80cm
Φ 20cm
第五节 蒸发
为了使不同型号蒸发皿观测到的水面蒸发资料具有相
第一节 大气水分的循环与平衡
第一节 大气水分的循环与平衡
计算时现将流域(或区域)概化为平行于经度和纬度
的多边形,将实测风速矢量分解为垂直计算边界的分 量u和v:
式中lu和lv为纬向和经向边界长度 为便于计算,规定输入计算区域边界为正,输出计算区 域边界为负。
我国水汽主要由南边界输入,其输入量约占总输 入量的42%,超过全年降水总量。东边界是水汽的 主要输出边界,多年平均输出量约占全国总输出 量的68%。
KE 601 E 601 / Ex
第五节 蒸发
(二)道尔顿经验公式
E f (u)(es ed )
式中 E—蒸发量 es—蒸发表面的饱和水汽压,mbar ed—空气水汽压 f(u)—风速函数
不同水文站根据实测资料得出了适合于本地区的经验公式:
E 20 0.20(1 0.32u 200)(es e200)
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掌握降水量的空间变化规律,对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特别是农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在 不同量级降水地区,适宜于生长的作物也不同。降水量 的空间分布可用降水量等值线图来反映,包括多年平均 降水量等值线图及多年连续最大四个月平均降水量等值 线图等。
第五节 蒸发
流域(区域)蒸发量是流域(区域)面积上的综合蒸
(3)计算逐年降水量的模比系数离差值 Ki-1 (4)计算逐年降水量的模比系数差积值∑(Ki-1)
(5)点绘∑(Ki-1)~t关系
(6)计算5年滑动平均年降水量
(7)点绘5年滑动平均年降水量~t关系曲线
第二节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
第二节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
第二节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
第二节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
资料收集
原则:应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比较可靠的 分析成果。 方法:1、除在水资源评价区域内收集雨量站、水文站及 气象台资料,还要收集区域外围的降水资料。 2、当区域内雨量站密度较大时,可以选择资料质 量好、系列较长的雨量站作为分析的主要依据 站。 3、多雨和降水量变化梯度大的地区,尽可能多选 4、山丘区尽可能多选 5、平原地区着重考虑雨量站分布均匀
第五节 蒸发
Δ
ea 6463 3.927 273 Ta 273 Ta
ea f (Ta)
Rn
Rn Rs(1 ) RL
Rs—天空短波辐射,即太阳总辐射 RA—天空辐射量,与地理纬度和月份有关 N,n—天文上可能出现的最大日照时数,实际日照时数 a,b—经验系数;α—反射率,0.05 RL—地面有效长波辐射
第一节 大气水分的循环与平衡
大气水:以水汽、水滴和冰晶形式存在于大气中的水。
大气水是降水的来源,也是水资源的初始来源, 它通过降水形式补给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
第一节 大气水分的循环与平衡
大气水含量一般随纬度的降低而升高(0.2 %~2.6
%) 90%的水汽集中在地面以上0 ~5km的大气层中 大气水研究内容:物理化学性质、分布特征、大气 水分输送量的计算、大气水分循环和平衡。
第二节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
2、与其他水文气象要素比较 降水→径流 (二)一致性审查
指一个系列不同时期的资料成因是否相同,对于降
水资料,其一致性主要表现在测站的气候条件及周围环 境的稳定性上。
测站位置及测量方法等改变—逆时序修正 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顺时序修正
第二节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
使它不准确。但由于资料缺乏,国内还都采用该方法。
第五节 蒸发
M.H.布迪科提出联解月水量平衡方程和蒸发与土壤湿
度的经验公式:
x E R W E R (W 2 W 1)
( 1)
式中,W2,W1—土壤水分变化层月末、月初含水量 E—当月蒸发量,mm R—当月径流量,mm x—当月降雨量,mm
输入研究区域的大气水从以下三方面输出该区域:
1、由大气平流方式直接输出研究区域 2、通过降水和地表凝结,使部分大气水转化为地表水 3、降落在地表的雨水通过蒸发转化为大气水,在一定 的天气条件下,它又有一部分降落在地面,形成河 川径流,流出区域外,剩下部分随着大气环流以大 气水的形态输出研究区域外。
1、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的勾绘 (1)选择资料质量好、系列完整、面上分布均匀且能反映 地形变化影响的雨量站作为主要点据。 (2)选择准确、清晰、有经纬度且能分清高山、丘林、平
原等的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全国统一要求根据1:25
万电子图缩放。 (3)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图线距为:降水量>2000mm, 线距1000mm;降水量800~2000mm,线距200mm;降 水量100 ~800mm,线距100mm;降水量50 ~100mm, 线距50mm;降水量<50mm,线距25mm。
同的代表性,因此必须将不同型号蒸发皿的观测值统 一折算为同一蒸发面。
Kz E100 / Ex Kz E 20 / Ex
式中,E100,E20—面积为100m2,20m2蒸发池的实测蒸发 量。
Ex—小型蒸发皿实测蒸发量 Kz—折算系数
20m2蒸发池
E601蒸发皿
第五节 蒸发
另一种是折算为E601蒸发量的折算系数,即:
第五节 蒸发
(四)水面蒸发的空间分布 1、水面蒸发等值线图的绘制 2、等值线图合理性检查 (1)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程的增加而降低,风速和 日照则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综合影响水面蒸发随 高程的增加而减小。 (2)平原地区蒸发量一般要大于山区,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稀疏的干旱高温地区蒸发量要大于植被良好、 湿度较大的地区。 (3)水文部门和气象部门的资料各有不同特点,分析 时应注意。
象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原则:
(1)参证变量与研究变量之间必须有物理成因上的联系
(2)参证变量与研究变量应有一定数量的同步观测资料
(3)参证变量的系列要足够长。
第三节 降水量分析计算
第三节 降水量分析计算
第三节 降水量分析计算
第三节 降水量分析计算
点绘经验频率点据 先把样本系列由大到小排序,应用
第五节 蒸发
(五)水面蒸发的时程分配
1、水面蒸发的年内分配 2、水面蒸发的年际变化
第五节 蒸发
二、流域蒸发量计算分析 流域蒸发即流域的实际蒸发,流域内土壤和水体蒸 发以及植被蒸腾散发的总和。 (一)计算方法 直接观测流域蒸发困难,目前都用水量平衡估算, 即流域的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相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