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含答案

合集下载

论述类文本《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德阳2022届高三三诊)

论述类文本《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德阳2022届高三三诊)

四川省德阳市2022届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

欣赏中国山水画时所说的卧游,是王羲之所谓的“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是一种身居斗室,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过程。

如何能做到卧游呢?有一些外部的条件要满足。

鉴赏者首先要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地安静下来。

文人士大夫历来就有崇尚“闲”的传统,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对“闲”做了这样的阐释:“心无驰猎之劳,身无牵臂之役,避俗逃名,顺时安处,世称曰闲。

”让自己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安静下来,才能走进一幅山水画的世界。

其次,书房要小,即所谓的“斗室”。

如果你去过故宫博物院内乾隆皇帝著名的书房三希堂,就会对这种“斗室”有直观的感受。

在偌大的紫禁城内,由养心殿西暖阁改造成的三希堂仅有八平方米大小。

可以想象,乾隆从繁忙的政务中偷得半日的清闲,在这个小而雅致的房间中静坐榻上,展卷鉴赏书画。

三希堂内,墙上悬挂的对联“怀抱观古今,身心讬毫素”,仿佛是对卧游一词的注解。

再次,展卷也有讲究,中国山水画除了如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这样大幅的屏障外,宋元以前流传下来的画作,更多的是一卷卷小而精致的长卷作品,更适合在斗室之内欣赏。

鉴赏这样的长卷时,一边展开一边卷起,目之所及总是一段一尺左右长的画面,让人产生“移步换景”的观感,能细细品味每一棵树、每一块山石、每一处溪流。

明代中晚期之后,大幅立轴的作品迅速增多,被用来悬挂在壁上。

鉴赏这些作品,对作品悬挂的高度、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都有要求。

选择适宜的高度和距离,观者便能按照画家的设定走进其所营造的山水世界。

有人要问,即使我满足了以上这些外部的条件,但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依然难以取得卧游的效果,怎么办呢?中国山水画有一些主要的题材,通过这些题材传达出大致相同的含义。

《山水画的意境》的阅读题及答案

《山水画的意境》的阅读题及答案

《山水画的意境》的阅读题及答案《山水画的意境》的阅读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山水画的意境从我国绘画史上看,历唐以后,从五代至宋、元,山水画高度发展,画论也相应地开始触及山水画的特殊艺术境界问题。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一节中,曾有关于“意”的说法,但没有涉及意与象的关系问题。

宋代是山水画的成熟时期,山水画理论也日趋形成。

杰出的山水画家郭熙,在山水画的创作和鉴赏中,开始具体地阐发了“意”这一概念,并说“境界已熟,心乎以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可以看出郭熙已经接触到山水画意境范畴的问题。

元代山水画,在主观意兴表达方面,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但在画论中都还没有明确地提出“意境”的概念。

至明代笪有光,才在其所撰的《画筌》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

他不仅发展了荆浩的“真景”说而提出“实境”、“真境”、“神境”论,而且还对郭熙所触及到的“意”与“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有了进一步发挥,已经论述到山水画“境”范畴的一些问题。

可以说,山水画意境说,是从笪有光开始正式提出。

以后明、清两代画论中,对意境范畴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进一步阐发,构成了我国古典山水画论中的意境理论。

意境是所有艺术作品共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无论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在动与静之间,时间与空间之间,都要彰显意境;意境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目的,是艺术在立体方面的延伸,也是提升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他们似乎更多的继承了唐宋的传统,虽说风格不同,但就意境表现的主要倾向来说,则是一致的;在融汇富有个性和情致的笔墨与物象上,更多的是主观意识的表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就是典型的代表。

把时间的坐标定格在明代,文徵明、沈周仍是元四家正续,唐寅、仇英虽然取法宋画,但整体意境倾向,也趋于主观。

从明末的董其昌到清代的“四王”,包括极富创造性的朱耷、石涛等仍趋于这种类型。

纵观历代名作,留白成了创建意境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文人画在意境层面上的另一个升华。

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阅读答案

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茺的世界,而是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

不论是《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阅读题答案

《中国山水画》—阅读题答案

《中国山水画》—阅读题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提。

〔12题〕中国山水画起源的一个重要缘由,就是那些士大夫艺术家试图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来游,他们要使自己的精神走入这图画里。

王维有一句诗枕上见千里,谋求的就是这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中国山水画论里就有一个卧游的术语。

后来中国艺术中涌现了园林和盆景,都是这种艺术理论的进一步进展与详细实现。

说究竟,就是将无限大的自然山水缩小到人的感官所能够把握的状态,这也决断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天人合一,物我同一。

历代的山水画家都试图在自然山水与人之间查找这种关系,并在这两者之间大做文章。

总的来说,整个古典时期,在山水画的意境处理上,大多脱离不开山水自然加渔樵隐士的基本构思和构图模式。

中国山水画中的人往往是艺术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说是自然山水的灵魂与知音。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山水中的渔樵并非真正的渔夫樵人,而是一种精神载体。

宗炳有一句话山水以形媚道,人只有到山水之中,从自然的千姿万态里才能领悟道之真味,所以中国画里的山水本质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

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中国人倾向于家居生活,然而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与此发生冲突。

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伍是一个很不实际的幻想,那么就有了居室文化的山水艺术,园林、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做这一思想的表达。

有人讽刺明代的文人董其昌,说他是山林富贵两不误,事实上着是文人生活的一个极好的概括。

中国另一特具代表意义的画科山水花鸟画,与山水画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魏晋〕产生。

花鸟作为审美对象在本质意义上与山水相同,属于主题之外的自然、可观外物。

然而,花易凋零,鸟为活体,是主题难以把握掌控的东西,所以就有了花鸟画。

艺术反过来必定要影响生活,有余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

丰子恺先生在《从梅花说到艺术》中引用了一句哲语:人们不是为了悲伤而哭泣,乃为了哭泣而悲伤的。

山水画的意境阅读答案

山水画的意境阅读答案

山水画的意境阅读答案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篇一:山水画的意境阅读答案山水画的意境从我国绘画史上看,历唐以后,从五代至宋、元,山水画高度发展,画论也相应地开始触及山水画的特殊艺术境界问题。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一节中,曾有关于意.的说法,但没有涉及意与象的关系问题。

宋代是山水画的成熟时期,山水画理论也日趋形成。

杰出的山水画家郭熙,在山水画的创作和鉴赏中,开始具体地阐发了意.这一概念,并说境界已熟,心乎以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可以看出郭熙已经接触到山水画意境范畴的问题。

元代山水画,在主观意兴表达方面,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但在画论中都还没有明确地提出意境.的概念。

至明代笪有光,才在其所撰的《画筌》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 一词。

他不仅发展了荆浩的真景.说而提出实境.、真境.、神境.论,而且还对郭熙所触及到的意.与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有了进一步发挥,已经论述到山水画境.范畴的一些问题。

可以说,山水画意境说,是从笪有光开始正式提出。

以后明、清两代画论中,对意境范畴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进一步阐发,构成了我国古典山水画论中的意境理论。

意境是所有艺术作品共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无论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在动与静之间,时间与空间之间,都要彰显意境;意境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目的,是艺术在立体方面的延伸,也是提升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他们似乎更多的继承了唐宋的传统,虽说风格不同,但就意境表现的主要倾向来说,则是一致的;在融汇富有个性和情致的笔墨与物象上,更多的是主观意识的表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就是典型的代表。

把时间的坐标定格在明代,文徵明、沈周仍是元四家正续,唐寅、仇英虽然取法宋画,但整体意境倾向,也趋于主观。

从明末的董其昌到清代的四王.,包括极富创造性的朱耷、石涛等仍趋于这种类型。

纵观历代名作,留白成了创建意境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文人画在意境层面上的另一个升华。

《山水画的意境》附答案

《山水画的意境》附答案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本课中,既体现出了双基教学,也在高效课堂上注重了重要环节的描写。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山水画,谈谈自己的感受)二.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三.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四.细读感悟探究: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

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山水画的意境》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水画的意境》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水画的意境》阅读练习及答案《山水画的意境》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①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②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③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

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④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

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

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

山水意境画答案

山水意境画答案

答案全解全析1.答案(4)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

解析(1)结合语境确定字音。

注意声调书写要规范。

(2)根据拼音,结合语境确定字形。

注意同音异形误写。

(3)注意语段中“说”字后面用冒号:说的话应加引号,最后的句号应在引号内。

(4)根据“颐和园风景”及“金碧辉煌”推测词义即可。

2.答案虽然但是却解析根据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确定关联词语。

“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与后面的内容是转折关系。

据此填写后采用通读法验证答案是否正确。

3.答案A“什么是意境”后面的逗号应为问号。

4.答案A 本题考查词语辨析运用能力。

“中国画”属于“民族艺术”的范畴。

“冲击”指干扰或打击,“影响”指对事物起作用,结合语境根据“思潮”“观念”“领域”,从搭配的角度可确定第二空填“冲击”。

“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独辟蹊径”意思是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

根据语境可确定第三空填“推陈出新”。

与“尺度”搭配的是“把握”。

据此可确定选A.7.答案开启下文关于“怎样获得意境”的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作用的分析能力。

要结合语境,从该句与后文内容的关系角度思考作答。

8.答案文段首先提出意境的产生,需要长期观察,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的观点;然后以齐白石经过长期观察,做到“造化在手”,才把虾画活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强调“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梳理与概括能力。

通读该段,了解其内容层次,然后采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表示先后次序的词语连接对每一层次具体内容的概括即可。

9.答案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没有长期观察,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

首先回顾常用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然后细读第四段,根据“拿画松树来说”等句可确定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根据“五代画家荆浩”与“一位作家”的比较可确定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
含答案
(2022秋·浙江·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风骨到唐代的富丽堂皇,从宋代的清新淡雅到明清的炉火纯青,众多艺术创作者留下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图画和文
化诗篇。

山水画的描写对象主要包括自然景观、人和物,画作蕴含的意境美是创作者的生活
经历与自然领悟通过传统艺术手法的有效呈现,展示了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点滴笔墨
绘就出形神饱满的形象,尺幅空间描绘着意蕴无尽的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正如宋代诗
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中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魏晋南北朝形成的山
水画体系就与传统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诗歌与绘画的融合是山水画的核心特征。

任何山水画营造的意境美都离不开诗意美,文人骚客不仅擅长诗歌创作,同样热衷于用绘画
表情达意。

当山水画发展至唐宋较为成熟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中题诗,这
不仅能赋予画作典雅的文化韵致,还能更充分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

宋代画家马远的《寒
江独钓图》中,一叶扁舟浮于冷清的江水之上,渔翁独坐小舟之中,表现出空旷萧条的意境
之美,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角度看,
山水画与诗词很难分开欣赏,二者有机结合营造的意境美会带给观赏者亦诗亦画的审美体验。

除了诗意美,空灵美同样是山水画意境美的突出表现,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道家文化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和生命。

画家用笔墨描绘山水,对空白自然
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

山水画一旦缺乏空灵
之美,将会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无力感,难成经典。

空灵之美通常采用“虚实交融”的描绘手
法来表现,如将云雾、天空、水汽、河流以空白形式呈现,经过创作者的巧妙设计成为艺术
化留白,科学有效地营造出富有空灵美的艺术观感,为山水画意境美的传达打下扎实的基础。

古代山水画家都是受到过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其作品的意境美还体现出一种人文之美,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义之道、道家文化中的清静无为等,使山水画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东晋画家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是江浙一带生活风貌的真实写照,体现出“向往山林”
的隐逸情怀,而此种情怀又与儒家“山水比德”的思想相契合。

宋代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
场面壮观,却营造出出奇静谧的意境,天地间的皑皑白雪相互映射出虚幻的冷光,沉醉于这
种虚静恬淡的意境会自然领悟到何为“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形神兼备亦为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重要特征之一。

与西方绘画不同,我国传统绘画侧重于情感与表现,而不单是对客观自然物的再现描绘。

齐白石认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果盲目追求形态真实,忽视了神韵营造,就会使创作落入俗套。

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画者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将情感和观念融入对自然的艺术化处理中,从而实现意境美深化表达的目的。

(摘编自席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2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山水画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从而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

B.题画诗为实现画者、观者的情感沟通而作,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

C.抛开诗词孤立地欣赏山水画,是无法体会画家寓于画中的丰富情致和韵味的。

D.作者认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绘画侧重于“表现”,西方绘画侧重于“再现”。

2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段开篇明义,以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内涵分析为基点,展开全文论证。

B.本文采用“总分”结构,从四个角度纵向深入探究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不同体现。

C.本文论证方法多样,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并用,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D.本文论据翔实可靠,列举戴逵和范宽的画作,说明了儒道文化对山水画的影响。

参考答案:
26.D 27.B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不追求形似”错,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形神兼备亦为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单是对客观自然物的再现描绘”,说明好的山水画是追求形似的。

B.“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错误,原文第二段说“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中题诗,这不仅能赋予画作典雅的文化韵致,还能更充分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不仅……还……”表递进,二者都包括。

C.“是无法体会……韵味的”错误。

第二段的最后说的是“山水画创作与诗词创作很难分开欣赏……”,“很难分开”不代表不能分开,所以抛开诗词孤立地欣赏山水画并非无法体会。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纵向深入”错,第二段至第五段分别从“诗意美”“空灵美”“人文之美”“形神兼备”四个角度来阐述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不同体现,这四个角度之间是横向并列的关系,而非“纵向深入”的关系。

故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