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作用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42.正常聚合速率:在低转化率(<5%~10%)条件下,聚合速率遵循速率方程所表现的速率为正常聚合速率,随聚合时间的延长单体浓度和引发剂浓度降低,聚合速率降低。
8.乳液聚合:乳液聚合是指单体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分散在介质水中聚合为高聚物胶乳的过程。
9.重复单元:聚合物大分子中以共价键相互连接的、重复出现的、小而简单的结构单位称为重复单元。
10.凝胶化现象:体型缩聚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体系粘度将急剧增大,迅速转变成不溶、不熔、具有交联网状结构的弹性凝胶的过程,即出现凝胶化现象。
28.向溶液剂转移常数 :链自由基向溶剂转移反应的速率常数 与链增长反应速率常数 的比值, ,表征链自由基向单体转移的难易程度。
29. 均相溶液聚合及其主要组分: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中,经引发聚合后得到的聚合物也溶于该溶剂中,得到聚合物溶液的聚合反应。其主要组分是单体、油溶性引发剂和溶剂。
30.聚合度相似的化学反应:如果聚合物的化学反应是发生在侧基官能团上,很显然这种化学反应不涉及聚合物大分子的聚合度,反应前后聚合度不变,把这种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称为聚合度相似的化学反应。
45.聚合物的老化:聚合物在使用或贮存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影响,性能变坏,强度和弹性降低,颜色变暗、发脆或者发粘等现象叫聚合物的老化。
26. 链自由基向大分子的转移反应:链自由基从大分子上夺取一个 -氢原子,本身的活性消失,变为一个大分子,而原来的大分子变为新的链自由基的反应。
关于乳化现象名词解释

2023年乳化现象名词解释2023年乳化现象是指在2023年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其特征为大气中的水蒸气与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结合形成乳白色的悬浮物质,使得空气变得浑浊不清。
乳化现象的发生对人类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乳化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温度升高,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增加,空气中的湿度也相应增加。
其次,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造成了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增多,例如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
这些微小颗粒物质与水蒸气结合后形成悬浮物质,导致空气出现乳化现象。
乳化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空气质量恶化,人们呼吸空气时会感到不适,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其次,乳化现象影响了大气透明度,降低了光线的穿透度,导致人们视野模糊,对交通、工作等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
此外,乳化现象还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降低了农业产量,对食品供应和粮食安全产生了威胁。
为了解决乳化现象带来的影响,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环保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及时掌握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引导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其次,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的污染物排放,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推广清洁能源等方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农业生产和土壤改良的管理,以提高农作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可以采取一些个人举措来应对乳化现象的影响。
首先,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清洁,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
其次,合理安排出行,减少机动车使用,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行步行。
此外,还可以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2023年乳化现象是一种由气候变暖和大气污染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自然现象。
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共同努力来减轻其影响。
乳化的名词解释

乳化的作用及应用
乳化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指的是将两种互不溶解的液体通过添加乳化剂使其形成均匀混合的胶状液体。
乳化剂能够降低液滴间的表面张力,使得两种液体更容易相互混合。
乳化的过程通常涉及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水相、油相和乳化剂。
水相和油相是互不相溶的,而乳化剂则起到连接两相的桥梁作用。
乳化的原理是乳化剂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基团。
乳化剂的亲水基团与水相相互作用,疏水基团则与油相相互作用。
乳化剂的存在改变了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两相能够有效地混合在一起。
乳化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食品工业中,乳化能够制备出稳定的乳状产品,如乳酸饮料、奶油和蛋黄酱等。
乳化还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和口感稳定性。
在化妆品工业中,乳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乳液、面霜、洗发水等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使得这些产品更容易涂抹和吸收。
此外,乳化还在农药、医药、涂料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乳化还有许多实际应用价值。
在油田开发中,乳化剂能够增加原油的流动性,使得提取更加高效。
在环境保护方面,乳化技术可用于处理油污染,将油水混合物分散成微小的液滴,有助于油的分解和去除。
此外,乳化还可以应用于制药工业中的药剂制备、纳米材料的合成等领域。
总之,乳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和技术手段,在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乳化,我们能够制备出稳定的乳状产品,改善
口感和涂抹性,提高油田开发效率,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
生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酶的比活力:每毫克酶蛋白所具有的酶活力单位数。
2、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多肽链借助各种非共价键弯曲、折叠成具有特定走向的紧密球状结构。
3、别构效应:某种不直接涉及蛋白质活性的物质,结合于蛋白质活性部位以外的其他部位(别构部位),引起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变化,而导致蛋白质活性的改变。
4、寡糖:由2~20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构成的糖类物质。
5、第二信使:细胞表面受体接受细胞外信号后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称为第二信使,而将细胞外信号称为第一信使。
6、分子杂交:用一个DNA单链或一个RNA单链与另一待测DNA单链形成双链,以测定某特异序列的存在。
7、蛋白质的可逆变性:用适当的方法消除变性因素,可使蛋白质恢复活性。
8、全酶: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包括所有必需的亚基、辅基和其它辅助因子。
9、米氏常数Km:Km的数值等于酶促反应达到其最大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它的大小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
10、波尔效应:pH值或和CO2分压的变化对血红蛋白结合氧能力具有影响,血液pH值降低或CO2分压升高,使血红蛋白对O2的亲和力降低,在任意O2分压下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均降低,氧分数饱和曲线右移;反之亦然。
这种pH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11、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NAG)和N-乙酰胞壁酸(NAMA)交替连接的杂多糖与不同组成的肽交叉连接形成的大分子。
肽聚糖是许多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12、乳化作用: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13、酸败现象:食物和其他产品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或水解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异臭的状态,酸败后的油脂密度减小,碘值降低,酸值增高。
14、碘值: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不饱和度越高,用以与之加成的卤素量也越多,通常以“碘值”表示。
在一定条件下,每100g脂肪所吸收碘的克数称为该脂肪的“碘值”。
15、自由基::凡是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或游离基。
生物化学部分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部分名词解释(欢迎同学补充更正)第一章糖类单糖(monosaccharide)由3个或更多碳原子组成的具有经验公式(CH2O)n的简糖。
寡糖(oligoccharide)由2~20个单糖残基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多糖(polysaccharide)20个以上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多糖链可以是线形的或带有分支的。
构型(configuration)一个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
在立体化学中,因分子中存在不对称中心而产生的异构体中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列关系。
有D型和L 型两种。
构型的改变要有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组成,从而导致光学活性的变化。
构象(conformation)分子中由于共价单键的旋转所表现出的原子或基团的不同空间排列。
指一组结构而不是指单个可分离的立体化学形式。
构象的改变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组成,也无光学活性的变化。
淀粉(starch)一类多糖,是葡萄糖残基的同聚物。
有两种形式的淀粉:一种是直链淀粉,是没有分支的,只是通过α-(1→4)糖苷键的葡萄糖残基的聚合物;另一类是支链淀粉,是含有分支的,α-(1→4)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残基的聚合物,支链在分支处通过α-(1→6)糖苷键与主链相连。
糖原(glycogen)是含有分支的α-(1→4)糖苷键的葡萄糖残基的同聚物,支链在分支点处通过α-(1→6)糖苷键与主链相连。
纤维素(cellulose)葡萄糖分子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形成的葡聚糖。
通常含数千个葡萄糖单位,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极限糊精(limit dexitrin)是指支链淀粉中带有支链的核心部位,该部分经支链淀粉酶水解作用,糖原磷酸化酶或淀粉磷酸化酶作用后仍然存在。
糊精的进一步降解需要α-(1→6)糖苷键的水解。
肽聚糖(peptidoglycan)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唾液酸交替连接的杂多糖与不同的肽交叉连接形成的大分子。
肽聚糖是许多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食品化学试题-蛋白质

食品化学食品化学--蛋白质蛋白质A A 卷卷一. 名词解释1.蛋白质的胶凝作用:变性的蛋白质分子聚集并形成有序的蛋白质网络结构的过程。
2.乳化能力(EC):又叫乳化容量,是指在乳状液相转变前每克蛋白质所能乳化的油的体积(ml)。
3.蛋白质变性:蛋白质二级结构及其以上的高级结构在酸碱,盐,热,有机溶剂等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
4.氨基酸的等电点:氨基酸在溶液中净电荷为零是的pH 值称为氨基酸的等电点。
二. 选择题1. 下列那一项不是对蛋白质水合作用和溶解度同时具有影响的因素(C )A.蛋白质浓度B.离子强度C.氨基酸的组成D.温度2. 在等电点以上的pH 溶液中氨基酸带(B )A.正电荷B.负电荷C.不带电荷D.以上都有可能3. 以下属于影响蛋白质变性的物理因素是(C )A. pH 值B.B.B.有机溶剂C.C.C.加热处理D.D.D.有机化合物水溶液 4.下列不能显著吸收紫外线的氨基酸是(C)A .TyrB .TryC .LysD .Phe5.对于肉类脱水最好的脱水干燥方法是( B ) A.真空干燥 B 冷冻干燥 C 喷雾干燥 D 鼓膜干燥6.蛋白质织构化的方法不包括(B )A.纤维的形成B.结构重整C.热凝结和形成薄膜D. 热塑性挤压7.以下方法能导致蛋白质不可逆变性的是(C )A.使蛋白质处于极端碱性的pH 值环境B.加入尿素C.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SPS )D.压力诱导蛋白质变性8.下列的蛋白质中,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特性的是(B )A.基质蛋白质B.鸡蛋清蛋白质C.乳清蛋白质D.大豆蛋白质9.冷冻保藏食品时,冻结速度越快,食品的变性速度( C )A.与冷冻速度成反比B.越大C.越小D.无关10.在相同离子强度时,哪一种离子提高蛋白质溶解度的能力最强(C )A.Cl -B. I -C. SO 42-D.ClO 4-11.此图是pH 值对豆奶(PI =4.6)稳定性的影响,根据下列的图示,哪一个推断是对的(B )■ 沉淀时间 ▲ 脂肪分层时间A. 随时间的增加,豆奶越不稳定B. 越是远离豆奶的等电点,溶液的性质越稳定C. 豆奶发生沉淀和脂肪分层无关D. 生产豆奶最佳的pH 值是8.512.对蛋白质进行氧化处理,氨基酸残基易氧化程度的排列顺序(C )A.半胱氨酸>蛋氨酸>色氨酸B.半胱氨酸>色氨酸>蛋氨酸C.蛋氨酸>半胱氨酸>色氨酸D.色氨酸>蛋氨酸>半胱氨酸13.以下哪一种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变性影响最大(D)A .Ca 2+ B.Mg 2+ C.K + D.Cu 2+ 14.影响蛋白质热稳定性的因素有(ABCD)A .氨基酸组成B .蛋白质-蛋白质接触 C.蛋白质浓度 D .水分活度15.下列措施中,哪一项是不能使鸡肉嫩化的(C )A. 用木瓜汁腌渍一段时间B. 用盐水和磷酸盐腌渍一段时间C. 用牛奶腌渍一段时间D. 把大块的肉挂吊一段时间三. 是非题1.蛋白质的持水能力和结合水的能力是一样的。
高分子试题及答案-完成版

高分子化学复习题提要一、名词解释高分子材料: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平均官能度: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参加的混缩聚或共缩聚反应中,在达到凝胶点以前的线性缩聚阶段,反应体系中实际能够参加反应的官能团总数与单体总物质量之比竞聚率:均聚和共聚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定义为竞聚率,表征两单体的相对活性双基终止:两个活泼的自由基相互作用失去活性形成稳定分子的过程动力学链长:一个活性种从引发开始到链终止所消耗的单体分子数多分散性:聚合物是分子链长不等的同系物的混合物,其分子量是同系物的平均值,这种分子量的不均一性称为分子量的多分散性交替共聚:r1=r2=0。
两种自由基不能与同种单体均聚,只能与异种单体共聚,使得共聚物中两单元严格交替共聚立构规整度:立构规整聚合物占聚合物总量的分子数分子量调节剂:在聚合体系中添加少量链转移常数大的物质来调节分子量,此种链转移剂称为分子量调节剂凝胶点:多官能团单体聚合到某一程度,开始交联,粘附突增,气泡难以上升,出现了凝胶,这时的反应程度称为凝胶点配位聚合:是指单体分子首先在活性种的空位处配位,形成某些形式的配位络合物。
随后单体分子插入过渡金属(Mt)-碳(C)键中增长形成大分子的过程,所以也可称作插入聚合理想共聚:r1=r2=1。
两自由基的自增长和交叉增长概率完全相同,不论单体配比和转化率如何,聚合物组成与单体组成完全相同等活性聚合:链引发速率远大于链增长速率、无链终止、无链转移的聚合反应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邻近基团效应:高分子中原有基团或反应后形成的新基团的位阻效应和电子效应以及试剂的静电作用,均可能影响到邻近基团的转化程度。
此种影响因素称为邻近基团效应二、选择与填空主要考点1、表征乳化剂性能的主要指标(填空)临界胶束浓度CMC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和三相衡点2、共聚物的类别无规共聚物交替共聚物嵌段共聚物接枝共聚物3、阴离子聚合的引发剂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对聚合物结构和反应速率的影响溶剂分子极性增加,离子对结合紧密程度降低,链增长速率提高,大分子结构规整性降低4、随着转化率的增加,自由基聚合,逐步聚合,阴离子聚合中分子量变化规律分别是什么?自由基:不变;逐步聚合:先缓慢增加,增加到一定值时急剧增加;阴离子聚合:线性增加5、本体聚合,悬浮聚合体系,乳液聚合体系的组成及引发剂的选择6、连锁聚合反应的Q值、e值意义及其在共聚反应类型判断中的应用。
农药制剂与加工部分参考资料

农药加工:是一门研究农药剂型或制剂的配置理论,助剂配方,加工工艺,质量控制,生物效果,设备及成本等各项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农药剂型:指具有各种特定物理化学性能的农药分散体形式。
农药制剂学:研究农药剂型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我国农药存在问题1、农药剂型和制剂品种较少,特别是剂型结构不合理。
2、农药助剂种类及品种少。
3、剂型加工工艺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
展望:1、加强法规管理,制定政策导向,限制高毒,高污染的农药剂型及制剂的生产使用。
2、鼓励开发,推广高效,安全和环境友好的新剂型和新制剂。
3、继续研究开发新的加工工艺及设备。
4、开发多性能的农药助剂。
5、加强农药加工的基础理论研究。
6、改进农药包装。
农药加工部分技术级原药:由专门的化工厂生产合成的农药统称为技术级原药或原药,它含有高含量的农药有效成分及少量相关杂质。
农药加工:在农药中加入适当的辅助剂,制成便于使用的形态,这一过程叫农药加工。
农药剂型:加工后的农药,具有一定的形态,组成及规格。
农药制剂:一种剂型可以制成多种不同含量和不同用途的产品,这些产品统称为制剂农药剂型加工的意义:1满足农药的使用,2:稀释作用,3:优化生物活性,4:高毒农药低毒化5提高原药储存期的稳定性。
6扩大使用方式和防治对象。
7控制原药释放速度8具有增效,兼治,延缓抗性的作用。
农药的分类1按表面活性分:表面活性剂类助剂(分散剂,乳化剂,润湿剂,渗透剂)非表面活性剂类(稀释剂,载体,填料,溶剂,警戒色)2;作用原理分:农药有效成分的分散(分散剂,乳化剂和溶剂)有助于发挥药效和延长药效(稳定剂,增效剂)有助于有害生物接触和吸收农药有效成分(润湿剂,渗透剂)增加安全性和方便使用(抗飘逸剂,安全剂和警戒色)表面活性: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表面活性物质: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成为表面活性物质非表面活性物质: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溶质浓度增加而增高不具有表面活性,称为非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剂(saa):是一种具有表面活性的化合物,它溶于液体,特别是水中,在低浓度时也能在液体或气体表面或其他界面上定向吸附,使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显著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化作用名词解释
乳化作用是指一种将两种不相溶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均匀分散态的过程。
其中一种物质一般为液态,被称为乳化剂,而另一种物质一般为液滴状,被称为内相。
乳化作用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以及工业生产和实验室实验中。
乳化作用的实现通常需要乳化剂的介入。
乳化剂有一端亲水性(亲水基团)和另一端亲油性(疏水基团),因此能够同时与水和油相互作用。
在乳化作用中,乳化剂的亲油性部分与油相中的分子发生作用,亲水性部分则面对着水相。
通过这种双相作用,乳化剂能够降低油滴间的表面张力,使得油相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乳化作用涉及的两种物质之间的不相容性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
首先是极性。
油相主要是不极性物质,而水相主要是极性物质。
由于极性物质和不极性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两者难以混合在一起。
其次则是相似性。
油相和水相的相似性程度越高,两者的不相容性也越低。
最后则是分子大小和形状。
如果油滴和水分子的大小接近,或者油滴的形状能够适应水相分子的排列方式,则有利于乳化作用的实现。
乳化作用在食品加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制作酱料时,通过乳化作用可以将油相和水相混合在一起,使得酱料呈现出均匀细腻的乳状液态。
乳化作用还广泛应用于乳制品生产,如牛奶、黄油等。
在化妆品领域,乳化作用被用于制造乳液和乳霜等产品。
同时,在医药领域,乳化剂也被用作给药的载体,使药物更容易被消化道吸收。
总之,乳化作用是一种将两种不相溶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均匀分散态的过程。
通过乳化剂的作用,乳化作用能够降低油滴间的表面张力,使得油相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水相中。
乳化作用在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