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丝绸之路教案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12课)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一遍过

背记手册 (三)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12课)--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一遍过 【背课标+背线索+背考点+图片解读+易错点+分类速查】1.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2.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单元时空】(时空定位把握脉络)时间事件作用/地位/重要史实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前221年-前207年*区别秦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皇帝制度、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焚书坑儒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 209 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前 207 年 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 秦朝灭亡 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景帝继续推行,出现“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梳理考点夯实基础)考点1、秦灭六国考点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考点3、巩固统一的措施经济措施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长度、容量、重量单位)影响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交通措施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影响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军事措施设郡派兵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军事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回被匈奴占领的地区筑长城在原有北方诸侯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影响对边疆地区的开拓和经营,使其管辖的范围大为拓展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考点4、秦的暴政秦始皇评价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注重发展生产,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对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读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概念综述】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在位。
秦统一中国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通和军事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统一
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鼎盛的局面
两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条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考点过关)-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考点过关】(考点夯实过关+中考真题实战)考点一秦统一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1.(2023上·广东揭阳·七年级统考期中)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任嚣为南海郡首任郡尉,赵佗初任龙川县县令,后接任南海郡郡尉,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B.赵佗掌管国家军事事务C.任嚣由朝廷直接任免D.秦朝的管辖范围大为拓展2.(2023上·黑龙江佳木斯·七年级校考期中)“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后来“皇帝”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此称谓的出现与谁有直接关系()A.传说的黄帝B.夏朝建立者C.秦朝建立者D.周朝建立者3.(2023上·山东德州·七年级校考期中)翦伯赞说:“秦始皇……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作者的理由是秦始皇()A.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B.主持修建了都江堰C.灭六国,统一了全国D.任用商鞅,进行变法4.(2023上·青海海东·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图反映了秦朝建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统一货币的政策。
图中方框空白框处应为()A.圆形方孔半两钱B.刀币C.布币D.蚁鼻钱1.考点夯实过关考点二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楚汉之争5.秦简:“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这段材料体现了秦朝()A.兵役繁重B.刑法严苛C.徭役繁重D.赋税沉重6.(2023上·山东临沂·七年级统考期中)仔细观察如下图,图中反抗暴秦的历史事件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大泽乡起义D.牧野之战7.(2023上·江苏淮安·七年级统考期中)《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考古发现《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和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动乱局面。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古代王朝都经历了建立、开展、兴盛、衰亡的演变过程,人们称此过程为〃王朝周期〃。
今天我们就以东汉为例,一起来了解东汉王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又是如何走向兴盛和衰亡的呢?认识王朝更替的规律。
二、教授新课光武中兴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和妻族。
王莽建立新朝后,为了解决西汉后期以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改革,史称王莽改制。
然而改革不仅没能解决社会问题,反而激化了原本就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于公元25年登基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师:东汉建立后,社会状况如何?生: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乱,社会矛盾尖锐。
师:面对东汉初期的社会问题,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生:屡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办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师:采取以上措施,有何作用?生: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拟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二师:(小组讨论)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生:统治者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保持政策的稳定和持续;善于用人、纳谏;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等。
师:刘秀统治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是东汉王朝到了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师:外戚宦官为什么能专权?生: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统一中国

秦朝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个统
东
西
一的多民族的
到
封建国家
东
海
南到南海
板教书目设计
标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秦灭六国
统一全国 秦
嬴政前221年
建中央集权
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 度 量衡
统一车辆和道 路的宽窄、开 凿灵渠
北筑长城
二、过程:
1、时间 :
2、灭六国 :
3、结果 :
三、意义: 顺应了民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背景
秦实现大一统后,原各自为政的政 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 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 集权制度。
(2)、措施:
皇 帝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知识目标: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史实,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 度和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 能力目标: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 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连年战乱,百姓渴望统一
一、原因: 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
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等,积极策划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文化: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下设三公即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统一文字 小篆(官方)
经济: ①统一货币 圆形方孔半两钱 ②统一度量衡
交通: ①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② 南修筑灵渠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北至长城
西 到 陇
圆形方孔半两钱 “秦半两”
蚁鼻钱
3、经济上:(2)统一度量衡
度
量
衡
长度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学案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学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 秦统一中国本课线索必背重点 1.秦的统一原因(1)连年战争,人民希望结束战乱。
(2)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3)重用人才秦始皇像时间 公元前221年 都城 咸阳 人物秦始皇嬴政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2.秦朝巩固统一方面 措施影响 相关图片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2)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1)郡县制使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
(2)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文化统一文字,使用小篆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统一文字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统一货币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使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军事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易误警示1.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秦朝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
2.西周推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秦朝形势图。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设计说明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本节课主要以汉武帝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及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的努力,认识到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学习目标1.了解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而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2.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影响。
3.学会正确评价汉武帝。
4.理解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主题。
重点难点重难点:“推恩令”的实施、尊崇儒术。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料:《汉武大帝》(电视剧)。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经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几代皇帝的努力,西汉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我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但在繁荣的背后,却暗藏着危机。
汉武帝即位后,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二、预习检查1.汉武帝为什么要巩固大一统王朝?2.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而采取了哪些措施?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过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汉武”是谁吗?他在位时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教师讲述:大一统不仅是指疆域上的“大统一”,更是指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诗词为导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削弱地方势力(政治方面)1.“推恩令”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7页的内容,思考汉武帝即位初期面临的政治问题。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说课稿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历史变迁,包括秦朝的建立、西汉和东汉的更迭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认识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夏商西周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秦汉时期的历史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认识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教学难点: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的阐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秦汉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执教者:黄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识读《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张寿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教学难点: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方法:提问法、读图法、史论结合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提问(学生完成)
(一)导入: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为进一步强化国家政权,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派使者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了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外交流的局面。
今天,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去了解这条享誉世界的文明之路一一“丝绸之路”。
(-)新授一、张骞通西域(ppt教学)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张骞通西域:在位皇帝及出使使者:
出使过程:第一次:
第二次:
二、丝绸之路(ppt教学)1、陆上丝绸之路:开辟:
路线:交流:意义:
2、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两条)三、对西域的管理(ppt教学)
1、设置西域都护:时间:
官职:
职责:所在地:意义:
2、班超出使西域:皇帝:人物:
事迹:
(三)知识归纳:张骞通西域有何意义?(ppt结合材料分析)1、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3、为西汉王朝对西域的管理创造了条件;
(四)课堂练习(ppt)
(五)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收集资料,制作课件:一、设置问题(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的设计尽量做到简单,通俗易懂)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二、注重思想情感的教育,通过张骞克服出使西域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学习历史人物身上可贵的品质、精神,为国家做出的伟大贡献,为古代中国的强盛感到自豪,从而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
三、古今通融,结合当前“一带一路”热点问题,让学生知晓今天“一带一路”名称符合的由来和意义,引导学生以古论今,首尾呼应。
通过教学实践,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并通过巧妙的途径突破和分解,课堂效果比拟好。
由
于时间有限,学生讨论环节还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