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体出身体才算修行真正开始

合集下载

灵魂出窍的解释

灵魂出窍的解释

灵魂出窍的解释灵魂出窍,或称离魂、出体,是一种常见于多种文化和宗教中的神秘体验。

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的意识或灵魂似乎离开了身体,并能够从一个不同的视角观察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现象。

这种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神学和超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对象。

尽管科学尚未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解释这一现象,但人们对它的探讨和研究仍在继续。

一、灵魂出窍的定义与特点1.定义:灵魂出窍通常被描述为一种意识与身体分离的体验,其中个体似乎能够从身体之外观察自己和周围环境。

2.特点:体验者通常报告称感觉自己飘在空中,能够看到自己的身体躺在床上或处于其他位置,而自己的意识则似乎脱离了身体。

二、灵魂出窍的文化与宗教背景1.文化背景:在许多文化中,灵魂出窍被认为是神秘或超自然的体验。

例如,在一些原始部落中,巫师或祭司被认为能够通过某种仪式或咒语实现灵魂出窍。

2.宗教背景:在多种宗教中,灵魂出窍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例如,在佛教中,它被认为是修行者达到某种精神境界的表现;在基督教中,它有时与濒死体验相关联。

三、科学解释与争议1.神经科学解释:一些科学家认为,灵魂出窍可能与大脑特定区域的活动有关。

例如,颞顶联合区(TPJ)被认为与自我认知和身体意象有关,当这一区域受到刺激或损伤时,可能导致灵魂出窍的体验。

2.心理学解释:心理学家提出,灵魂出窍可能是由于记忆错乱、幻觉或解离症状等心理因素引起的。

例如,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中,解离症状可能导致类似灵魂出窍的体验。

3.争议:尽管有一些科学理论试图解释灵魂出窍现象,但目前仍缺乏确凿的证据来证实这些理论。

因此,关于灵魂出窍的科学解释仍存在争议。

四、研究方法与实验1.实验室研究: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灵魂出窍现象。

这些实验通常包括虚拟现实技术、脑电图(EEG)监测和神经成像等方法。

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灵魂出窍的体验,同时监测参与者的脑活动和身体反应。

2.案例研究:研究人员还收集了大量关于灵魂出窍体验的案例报告,并对这些报告进行详细分析。

修行者需要知道的宇宙八大规律

修行者需要知道的宇宙八大规律

《悟道:宇宙八大规律》妙善初级班属于学法,主体工程是“小周天速成法”。

其目的主要是祛病健身,增强体质,虽是养生,但主要目的是为了修炼。

祛病健身乃至延年益寿并非我们的终极目标,只是为进一步修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中级班则从“学法”进入了“学道”的层次。

何谓“道”,这正是我们在中级班里要使同修们明白的首要问题。

“道”是指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本性,也是宇宙总规律。

古人早就在编写此字时把道的涵义明示了我们。

“道”字中间的“一”横代表宇宙尚未形成之前浑然一体的混沌状态,而这个混沌状态的“一”是从道中生出来的,故古人谓之“道生一”;“一”上面的两点代表“一生二”,这个“二”就是阴阳;这个“道生一,一生二”就是宇宙本性变现出来的规律,那么要想找到这个本性,把握这些规律,往哪儿去找呢?不在外面,而在自我体中本身就有,所以,“一”下面是个“自”,古人已经把天机告诉了我们,本性就在我们自己体内和万事万物之中;只有找到了本性,回归了本性,才能走遍天下,为我所用,得以生存。

这就是“走之旁”的涵义。

走之旁还有另外一个涵义,就是当人们真正认识和把握本性是“空”之后,不是消极地什么都不做了,而是要把悟道的本性和规律用于世间,不仅要“悟道”,而且还要走出去在世间“证道”。

当你真正地“证道”之后,才真正回归了本性,进入了本性,才能证得“报身佛”。

“道”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无形无相,无声无息,无作无为,如如不动,但又可以变现出一切万事万物,同时又可以显现出无穷无尽的作用。

“道”真是妙不可言。

“道”如此奥妙和抽象,而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又如何去研究和认识它呢?我们是否可以从宇宙规律中找到答案?规律也是无形无相,无声无息,无作无为,无处不在,它虽无为,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自动按照规律来运行。

它并没有主动去控制任何人和事物,但任何人和事物都不可违背规律,只要违背规律,就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这就是宇宙本性的特征,掌握宇宙基本规律,是在帮助我们修行人树立正知正见,对指导我们修行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可使我们在修行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

简单灵体脱离法

简单灵体脱离法

简单灵体脱离法冥想到一定的境界就可以灵体脱离了. 还有在睡觉的时候有时也可以的.不过通常睡觉时脱离只有一下子就会回来.除非是意识中觉得很重要的事需要灵体通离来完成的话.才会很久都可以持续.当然如果你有一定的修为.你要离就离罗~嗯.至於怎麼样可以在睡觉中马上灵体脱离呢?你可以用脑子一直想一直想你要去的地方.最好是进距离而且你熟悉的地方.比如说你家的阳台.这样子很容易就可以成功了.但是很快的意识就会让你就会回来.因为你已经达到目的了.还有一个是.其实我们眉间都还有一个能量点.听说可以灵昏出入.你在睡觉时.全身放松.一直使用眉间想著我要脱离我要脱离. 刚开始不易成功.但久了.就可以了..不过...上面的方法都要小心唷.第一种的优点:很容易就可以成功了..较安全第一种的缺点:很快就会让你回来...而且只能是近距离的地点第二种的优点:可以到很远的地方.时间持续的久第二种的缺点:较危险.不容易成功.其实,当你灵体脱离的时候是相当危险的,因为你的灵魂不在,搞不好就会有什么孤魂野鬼跑到你身体里去了。

而你能力不强,又是灵体,那就换你做孤魂野鬼吧。

而且,据说灵体有一些东西不能碰,碰了就原神涣散了。

我也不晓得是什么啦……所以比较安全就是冥想,到一定境界就可以神游了……最多人成功的出体方法请照足指示进行吧!每个步骤都是必须做的:1.约十一或十二时睡觉2.较闹钟到凌晨三至四时响闹3.闹钟响时马上起床一定不要再躺回床上4.拿任何一本书来看看最好是难一点的书,使你容易困倦那种……(新时代的书是很好的选择)5.当你感到有强烈睡意的时候就回到床上睡吧6.用你平常惯用能入睡的姿势去睡便可以了但要记着一点:一边睡一边观察自己的精神状况可以在心中评论自己的精神状态例如:「很倦了!」、「快入睡了!」之类的7.当你快入睡的时候你会清楚感到身体的知觉开始失去8.又或者会感到后脑震动、或听到耳鸣等怪声,别害怕,成功在望了!因为你己进入了「可以出体的状态」。

正常人会灵魂出窍吗

正常人会灵魂出窍吗

正常人会灵魂出窍吗
灵魂出窍又称中正鬼断、穿脱鬼断,是一种巫术行为。

据说会灵魂出窍
的人拥有神奇的能力,他们能把自己的灵魂从身体里“穿”出去,可以在出
魂状态下体会到外界的一切,甚至可以以虚拟的身份去探索这个世界,也被
称为心灵的出行。

但当然,也有人认为,灵魂出窍只是流传下来的传说,并不存在真实可
信度。

毕竟,科学技术水平普及,每一件事都能有有根据的解释,而灵魂出
窍的解释就失去了其可信度。

正常人是不可能会灵魂出窍的,如果一个人天生拥有特殊的功能,可能
是与他基因特殊有关。

但如果这样能力是普通人所能获得的,那么基本上可
以判定该能力是不可能存在的。

据传,能够灵魂出窍的人都需要进行长期的
高等精神训练才能达到出窍的境界,就算是有机会出窍的人也有可能受到一
定的心理刺激而发生特殊的精神活动,但是不能称为真正的灵魂出窍。

灵魂出窍通常是由于个人信念造成的,信仰越强烈,出窍的越多。

此外,为了进入灵魂出窍的境界,人们还需要合理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包括全身
放松,提高意识,以及精神凝聚。

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可能无法操纵到出窍,因此正常人永远不可能会灵魂出窍。

事实上,灵魂出窍有很多种不同的状态,比如心灵出行、梦游、恍惚、
谁谁谁等等,每种状态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所以谁也无法说清楚谁能
够出窍,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正常情况下,普通人是不可能会灵魂出窍的。

总之,灵魂出窍一直都是传说之中的事情,普通人是不可能会灵魂出窍的。

正常人只需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思考,放松身心,就可以达到更为崭新
的视野。

南怀瑾:修行必须把自己弄成一个活死人,不达到这个程度不算上路

南怀瑾:修行必须把自己弄成一个活死人,不达到这个程度不算上路

xx:修行必须把自己弄成一个活死人,不达到这个程度不算xx【xx之书云:至人居若死,动若械。

亦不知所以居,亦不知所以不居;亦不知所以动,亦不知所以不动。

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

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这一段所引用的是道家黄老思想,黄老思想就是中国文化的渊源、根源。

其实所谓黄帝的书主要是医学,叫做《黄帝内经》,其中包括了《灵枢》、《素问》两部分。

这是关于医学养生的,也就是后世道家所谓将讲修道,乃至修神仙之道、丹道的根本。

宋代的朱熹认为,凡是中华民族的公民,《黄帝内经》是必读的书,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养生之道,未病不使它病,未老不使它老,未衰不使它衰。

《黄帝内经》同时也包括了整个政治的道理,黄帝其他的学术思想,司马迁在《史记》里说了一句话:“缙绅先生难言之”,就是一般有功名的知识分子、学者也没有办法考证。

缙就是挂在身上的带子,像是印绶带,过去我们国家制订的礼服也同外国一样,你们现在同学们不大知道了。

这里《列子》所引用的“黄帝之书”,根据什么?是哪一本?就没有办法考据了。

得了道也称至人,“至人居若死”,居,就是平常行住坐卧四大威仪,学佛的人都晓得的。

他说一个得道的人,平常时像个死人一样。

怎么像一个死人呢?就是心念、情欲都不动了,心境非常宁静。

在两宋之间,中国文化另出一个门派,是禅宗与道家的综合,也就是道家非常有名的北派全真教。

全真教的开创祖师是王重阳,陕西人,当时中国北方被金国占领,王重阳不愿意做亡国奴,因此他修了个坟,自己就住在坟里修道。

这个坟墓的门口挂了一个招牌:“活死人”,晚上睡在棺材里,醒了就出来。

因为他学禅宗,也修道,成就后传下来七个弟子,都成神仙了。

王重阳最小的弟子就是丘长春真人,后来做了元朝成吉思汗的国师。

丘长春和弟子们由山东动身,到了印度边境跟成吉思汗见面。

弟子们把一路的经过记录下来,道藏里有这一部书,叫做《长春真人西游记》,研究中国地理、历史的人必须要看的。

神游太虚观想法

神游太虚观想法

神游太虚观想法所有中国人都叫天空太空。

它又大又空。

所以《三国演义》里有一句诗:仰观太虚,叹梅花香稀。

据说诸葛亮在隆中一个下雪天过桥看风景。

沈悠太虚,一个四字单词,拼写为沈悠太虚。

道家修行有“养神出窍”,与佛教神通中的“智悟”颇为相似。

所谓“神游太虚”,是指修行者身心都进入宁静,精神灵体脱离肉体,进入第二空间。

灵灵脱离肉体后,仍能独立,不受外力干扰,不受出窍、神游、复苏的伤害。

以前道教僧人出窍的最大目的是游览道教洞天福地,顶礼膜拜神圣崇高的真理,以达到道教高超的神功。

因此,这种灵魂出窍的体验被命名为“沈悠太虚”。

所以道教修行者在灵体出窍之前,就已经深深扎根于潜意识中去拜访道教圣地了。

一旦灵灵旅行,顺着这个思路去圣地,无疑是有意义的。

因此,修行者头脑中潜在的想法也会支配灵性意识,灵性意识就能建立起来。

但是很多修行者只知道有出体的体验,却大多不知道为什么。

因此,他们听他们所说的,把自己附在上面,画出一个虚假的幻象。

一旦有类似的情况,他们就会断定自己有灵魂出窍的经历。

所谓类似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人的思维在平静的状态下可以异常敏锐。

此外,由于似是而非或错误的练习方法,很容易接收到体外的力量或信息。

所以很容易产生类似于灵与灵的出窍。

佛教徒把人的灵体定义为阴体,是皮肤死亡后在另一个空间的生命体。

阴身脱离身体后,按光明(善)黑暗(恶)分为六道。

在道教中,灵与神的自主等同于修行,也就是说灵与神在修行的过程中是可以独立的。

一旦灵灵能在修行的过程中获得出窍,这个灵灵就是身体的另一个成员。

所以道教僧人在修炼过程中特别注重这种精神修炼,也就是所谓的申远、元太、丹等名词都是指这种修炼。

但很多修行者认为灵与灵一定有复杂的仪式或修行,其实不然,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体的灵与身,一可以是二,各自可以独立,可以共存,共存。

只是如何使用它们。

一旦接受道家修行,精气神出体并不难,但如果没有特别的修行。

当然,从第一次打基础到达到杨慎出窍是一生的修行,不可能一蹴而就。

修行人大脑闪现文字

修行人大脑闪现文字

修行人大脑闪现文字修行人大脑闪现文字,这通常是指修行人在冥想或深度冥思时,脑海中出现各种文字的现象。

这些文字可能是单个字词、句子、段落、甚至完整的篇章。

这种现象被视为修行人的心灵进阶和智慧的体现。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修行人大脑闪现文字的现象。

首先,修行人大脑闪现文字通常发生在冥想或深度冥思的状态下。

在这个状态下,修行人逐渐放松身体,专注于内心的探索与觉察。

这时,大脑开始进入不同的脑波状态,从快速心电图(high beta)、中等beta、alpha到theta脑电波状态。

而在theta脑电波状态下,大脑进入了“意识与无意识交流”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够让大脑接收更多的信息。

因此,修行人在这个状态下,会更容易出现大脑闪现文字的现象。

其次,大脑闪现文字是大脑信息处理和存储的一种体现。

在冥想或深度冥思的状态下,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储存能力得到了提升。

修行人经常从各种智慧经典中获取智慧的种子,当大脑处于这种状态时,这些智慧的种子就开始发芽生长,并以文字的形式在大脑中闪现。

这些文字往往是与修行人正在思考的问题相关的,或是一些内心所需要的指引与启发。

这种闪现文字的现象,可以看作是修行人心智的进步和智慧的开发。

此外,大脑闪现文字还反映了修行人与大宇宙的联系和互动。

修行人在冥想或深度冥思的过程中,通过内心的专注和宁静,与宇宙意识建立了一种微妙的联系。

在这个联系中,修行人开始接收到来自宇宙意识的信息和指导。

这些信息往往以文字的形式在大脑中闪现,通知修行人对于自身成长和生活的指导。

这种闪现文字的现象,不仅是修行人个体心灵的进阶,也是与宇宙智慧的对话与交流。

最后,大脑闪现文字需要修行人正确对待和运用。

修行人在经历大脑闪现文字的现象后,需要对这些文字进行深度的冥思和觉察。

可以通过写下这些文字,通过阅读、分析、琢磨来理解其中的智慧含义。

同时,修行人也需要辨别其中的真伪,不盲从而陷入盲信。

只有在正确对待和运用这些大脑闪现文字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将其转化为修行人内外在发展的助力和引导。

灵魂脱离身体的方法

灵魂脱离身体的方法

灵魂脱离身体的方法
灵魂脱离身体,这是一个神秘的问题,已有许多人在探讨其方法。

灵魂脱离身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修行。

修行是一种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进行内心的自我探索,从而达到脱离身体的境界。

修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灵魂,并能够增强灵魂的能力。

二、冥想。

冥想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改善内心状态的方法。

人们可以通过冥想来达到脱离身体的境界,进入一种深度的状态,与灵魂更加深入的接触。

三、精神药物。

有些精神药物可以帮助人们脱离身体,使他们能够进入一种独特的状态。

这种状态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接触他们的灵魂,从而达到脱离身体的境界。

四、灵性疗法。

灵性疗法是一种以心理和精神的方式帮助人们改善自己心理和精神健康的方法。

这种疗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接触他们的灵魂,从而达到脱离身体的境界。

五、灵修。

灵修是一种将心灵放松,改善内心状态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脱离身体,进入一种深度的状态,与灵魂更加深入的接触。

以上是灵魂脱离身体的几种方法,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接触他们的灵魂,从而达到脱离身体的境界。


有在这样的一个深度的状态下,人们才能够更加深入地接触他们的灵魂,体会到灵魂的真实存在。

不过,要想达到这种境界,需要人们有耐心,有毅力,不断努力,才能够真正达到灵魂脱离身体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体出身体才算修行真正开始》为什么我们主张修行要盘腿打坐呢?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盘腿的时候,脚、小腿、大腿、盆骨和腰这些部位是一节一节地往上麻,往上痛。

如果你能坚持不动,就一节一节地往上疏通,也就是从下往上一节一节地空掉。

之所以能空掉,说明它通了。

当下面通了,才能一节一节地往上通。

当下面空掉,力量被逼上来,生理欲望就没有了。

当生理的力量从下往上升的时候,它自然就变成了光体。

能量往上走就是智慧,往下走就是欲望,人的兽性就会显露出来。

所以祖师讲“顺则凡夫,逆则圣”。

盘腿打坐就是要改变我们生理能量的流向,让它从下往上走。

这方面我已讲过多次,在此不再赘述。

莲花生动功的“河住江翻”就是帮助解决男女生理欲望的问题,帮你打通任督二脉,让能量从下面走到背部,从背部升到头顶,然后再出去。

为什么叫“河住江翻”?仔细体会一下它的意思:河里的水停住不流了,江里的水从下面翻到上面,翻了个个,水逆流而上。

当你完成“河住江翻水倒流”的时候,生理的风浪自然就平静了,这时候你的眼前才会大放光明。

这时候你的睡眠是很少的,因为下面的能量全部升上来,聚集在头部,头脑得到足够的氧气,就不会昏沉。

即便昏沉,也是短暂地犯困,休息半个小时,最多一个时辰,就有精神了。

为什么一般人一天睡那么多个小时还睡不醒,而且睡得那么死呢?因为欲望太重了,头脑的神变成气,气变成精,往下走了,也就是上面的能量降下去了。

你什么时候把下面的能量修到中间,把中间的能量修到上面,头脑的能量足了,就不会昏沉,不需要睡觉了。

所谓的睡觉,只是让身体休息,头脑仍然保持灵明、清醒的状态。

这时候仍然可以看到第六意识的起心动念。

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妄念呢?因为头脑的神不足,被浊气和欲望覆盖了。

为什么一个人修到一定程度,会特别聪慧,看问题的角度和起点会那么高呢?因为他用的是神,不是气。

为什么佛教强调:临终时从头顶出去,就与佛相应;从肚子出去,就与饿鬼相应;从肚脐眼出去,就与畜生相应;从脚下出去,就与地狱相应呢?所以修行要关闭六根。

六根一关闭,身体先天的门自然打开。

我们先天的门是什么时候关闭呢?当我们的六根开始起用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美其名曰长大成熟了,眼睛会观察事物了,头脑会思考问题了,嘴巴会说话了,身体会做事了,六根都起用了,这时先天的门就彻底封闭了。

六根用得越多,后天的门用得越多,先天的门就封得越死。

所以我们要修练,要打坐,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要闭关,把自己的五根切断。

当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看,不听,不闻,不尝、不触的时候,前五根自然就切断了,只有意根没法切断,这时候它会超常地活跃,因为前五根的力量全部转向了意根,意根得到前五根的力量,怎么可能不活跃呢?什么时候你再学会把意根转向七根——第七识,七识也会非常活跃,活跃之后,会传递给八识,把这个仓库的门打开。

所以一个人身体的力量不够用,就是五根用得太多,意根太活跃,太散乱,把身体的力量消耗掉了。

意念的劳累比身体的劳累消耗的能量更多。

我们只知道吃饱可以让人身体健康,有力气,有精神,但忽略了一个问题,有时候饥饿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健康,更有精神,更有智慧。

身体就是一块电池,每天吃喝就如同在充电,一块电池天天充电,年年充电,电源从来没有切断过,久而久之,电池的使用寿命就会减短,就会报废。

为什么古人养生,每个月有三天不吃饭,用白开水清洗自己的肠胃呢?就像万行,每年有半个月不吃饭,这半个月他就不充电了,让身体的能量全部消耗掉,让这块电池空一空,然后再继续充电。

天天吃饭就等于一块电池天天插在插座上充电。

你什么时候切断过电源,中断过充电?大家只知道吃饭是为了滋养身体,不知道不吃饭也是为了滋养身体;只知道补药可以让身体建康,不知道泄药也会让身体健康。

适当地泻一泻,让肚子空一空,身体会畅通。

你们有没有感受过吃得越饱越没精神,越昏沉,越想睡觉;而吃六七分饱反而有精神,头脑更清醒?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头脑沉甸甸的?如果感觉始终是这样,想开智慧,开悟,那真的是妄想!什么时候你的身体空掉了,无论是在打坐、睡觉,还是走路,感觉身体不存在了,尤其是上半身和头脑不存在了,开智慧、开悟成佛才有希望。

问:您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学佛的根本在于“起用”。

而一般人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

您是怎么看待这两个观点的?师:一个人不知道如何生,又怎么知道如何死?不会生,又如何会死?活着的时候,人的关都没有过,又怎么可能过佛的关?人都没有做圆满,又怎么可能成佛?人的生活都没有体验过,又如何体验佛的生活?属于人的事都不会做,又怎么会做佛事,做佛的工作?修行自己都不能受用,又如何能普度众生,让众生因你而受用?世间的各种技艺、学问,都是为了让人受用的,你学了就应该受用。

只有你受用了,才能让他人受用。

你自己都没有受用,想让别人受用,那都是妄谈!受用,一是指为人受用,二是指处事受用。

你的学历再高,禅定再深,不会为人处事,没有把“用”修出来,你也是无用,没有存在的价值。

没有把“用”修出来的学问和禅定,都是邪知邪见,都不究竟。

这样的修行和学习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

修学的价值就在于起用。

问:“起用”有没有层次的高下之分呢?师:取决于你的身份、所处的环境。

在不同的环境,就应该起不同的用。

为什么现在讲“与时俱进”呢?当你和小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就应该让小学生受用;和大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就应该让大学生受用;和农民在一起的时候,就应该让农民受用;和知识分子、高干在一起的时候,也应该让他们受用。

当你和佛在一起的时候的,就能和佛沟通;和凡夫在一起的时候,也能和凡夫沟通。

既然你是一个修行人,就应该能上也能下。

学佛不会千变万化,又如何起用?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不能随着外界的改变而改变,就不可能起用。

在随着外界万物改变的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的本性不丢失,不被外境转。

我们总说学佛是为了度众生,却不知道自己也是众生之一,自己都度不了,又如何度别人呢?只要一做事,你的内在就暴露无遗,你的禅定功夫、素质,别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我们都说佛是全能的,是一个超人。

我们学佛,也应该是全能的,也是超人,什么都要会做,做什么都要比世间人做得好。

宗教属于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学的,它本身就不是为普通老百姓服务,而是为上层建筑服务的。

过分地强调普度众生,所以规格就一降再降,结果人人学佛,人人修道。

可是人人所学所修的都不是正见,都不是正道,都是凭着自己的我执和想象在学在修。

问:您还讲过,不管哪一宗,想圆满成就,都必须回来落在禅宗上。

为什么这样说呢?师:“禅”是所有宗教的核心。

“禅”并不是指“禅宗”。

佛教八大宗的核心都是“禅”。

禅是禅,禅宗是禅宗。

什么是禅?古人下了一个定义:专一、静虑、思维修、与万物同一体。

也就是说只要你达到以上所说,都符合禅。

禅是超越生理以外,用心灵去感受,去捕捉,去修证的一个东西,我们佛教把它称为“自性”、“本来面目”,而基督教把它称为“上帝”,回教把它称为“真主”。

问:您曾经讲过,教下讲“信、解、行、证”,这是修行的四个境界。

这个“行”是否就是“行愿”?如果是,这个修行的次第和禅宗是不是有所不同?禅宗似乎是先证了以后再行愿。

这样理解是否正确?如果真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问:您讲过,“明心见性”才是修行的开始,又说“灵体出窍才是修行的开始”,是否“灵体出窍就是明心见性”?师:对,“见性”就是“灵体出窍”,见到了自性和本来面目。

问:很多人“言下大悟”,这个“悟”是否就是见性?师:应该说有两种,有时候“言下大悟”,只是悟到了理论,悟到了修行的方法,悟到了怎么用功。

如果他前面的功夫已经用到纯熟了,这时候的“言下大悟”应该是见性。

祖师传记里面经常讲到“言下大悟,欢喜奉行,作礼而去”,去干什么就不再提了。

实际上就是去修道,去用功了。

明白了退下去,就应该好好用功了。

问:您还讲过,“明心见性”才是修行的开始,此时要修习气,超越四大。

能否请您解释一下,什么是“修习气,超四大”?如何修习气,超四大?师:“明心”还属于“见地”的范畴,“见性”已经是“功夫”的范畴了。

为什么佛教特别强调“见地”?没有见地,想入道,想见性,想见到这个果子,是绝无可能的。

身体上的修行功夫和方法还比较好掌握,还好修。

心灵上的修行方法和修行功夫,既不好传,也不好修,只能随着你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你修行的不断进步,自己去心领神会。

无论你用什么语言去描绘,千比喻万比喻,都无法一步到位,和它总是离半步。

这个半步就是古人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它是超越身心之外独立存在的。

一个修行人如果连有为法都不会修,都还没有修完,根本无法进入无为法的修行——心灵层次的修炼。

问:您还说过,一个人不接触事,所修得的定力只能算是一种小定,不堪众生一击,所以罗汉不敢出来度众生。

难道小乘极果——四果阿罗汉的定境,只能算是一种小定吗?师:四果阿罗汉的定境是一种大定。

就罗汉的禅定来讲,只要他想定,就可以无限期永久地定下去。

他处在禅定中,可以了生死;一旦出定,还是超越不了根本生死。

而佛教讲的是起用,一旦起用,就要出定。

一出定,由于罗汉的定还不够圆满,仍然会流俗。

所以如果他想要究竟圆满,就必须回小向大。

为什么佛菩萨的定和四果罗汉的定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差别的原因就在于最初的发心,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最初的立志。

比如有一种人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了生死,不再轮回。

他种的是这个因,这个因就决定了他这一生,乃至他以后生生世世的境界和果位。

如果以后他羡慕大菩萨的境界,突然转变了观念,他仍然修不上去,因为他的格局、他的因在无量劫以前已经形成了。

他要想进入菩萨的境界,必须回小向大。

就像盆栽植物一样,必须从花盆里移出来,种到广阔的田地里去。

如果不从花盆里移出来,只是连盆一起种到地里,它仍然无法长成苍天大树。

这个花盆就是我们最初的一念,它如同我执一样,紧紧地把我们固着在其中,使我们和大道脱离。

要想圆满,就必须打破“花盆”。

为什么一个罗汉能加持方圆数百里呢?因为他心灵的磁场, 他禅定的力量可以覆盖这么大的范围,可以和这么大面积的万物融为一体,所以他可以净化方圆数百里。

如果一个修行人的生理还没有修完,没有修出去,他无法感受到道。

在此之前,他所谓的感受,全是身体的反应。

身体的功夫无论修得多高,都无法让你感受到道。

我们之所以感受到道,是道感受道,不是身体感受道。

这个“道”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灵性”,就是我们的“自性”。

昨天晚上讲到,当我们的身体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从整体里面会下来一种力量,进入我们的身体。

身体得到这股力量就活了,就有了灵气,各种功能就具备了。

就如同佛像开光一样。

什么叫“开光”?就是把宇宙的灵请到木头佛上,木头有了灵就“灵”了。

而我们的四大、六根之所以能起作用,就是因为六根里面有了灵。

这个灵是先天形成的,不需要阴阳和合,她永远没有生没有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