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报告

合集下载

肿瘤细胞免疫学标记结果ki67

肿瘤细胞免疫学标记结果ki67

肿瘤细胞免疫学标记结果ki67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肿瘤细胞免疫学标记结果ki67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生物标记物。

ki67是一种核蛋白,在细胞周期中的G1、S、G2和M期均表达,但在G0期不表达。

由于ki67在增殖细胞中高度表达,因此被用作判断细胞增殖活性的指标。

在癌症中,ki67的水平反映了肿瘤的增殖能力和恶性程度,对于评估肿瘤的进展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ki67是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的,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ki67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通过染色素标记显示其在细胞核中的表达情况。

根据ki67在细胞核中的阳性标记比例,可以判断细胞的增殖活性程度。

通常来说,ki67阳性率越高,细胞增殖活性越强,肿瘤恶性程度越高。

在临床实践中,ki67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区分、预后判断以及治疗决策等方面。

在乳腺癌、胃肠道肿瘤、膀胱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中,ki67水平被认为是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ki67水平通常与较差的预后相关,表明肿瘤生长活跃,易复发和转移。

对于有高ki67水平的患者,需要更加积极的治疗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延长生存时间。

ki67还可以作为评估肿瘤治疗效果的指标。

在癌症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监测ki67水平的变化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治疗前后ki67水平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状态是否受到干预,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ki67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除了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外,ki67还在肿瘤预防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不同肿瘤组织中ki67水平的检测,可以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为研究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研究ki67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可以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和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肿瘤细胞免疫学标记结果ki67在肿瘤诊断、预后判断、治疗决策、疗效评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实验报告肿瘤

病理实验报告肿瘤

病理实验报告肿瘤
实验目的:
通过对肿瘤组织的组织学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分析,探究
肿瘤形成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

实验方法: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肿瘤组织切片进行组织学形态学分析,同时
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免疫染色,观察患部组织内免疫细胞
的分布及炎症水平情况。

实验结果:
显微镜下,患者肿瘤组织密集分布,出现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核分裂像数量显著增加,细胞核形态不规则,胞浆深染,形成不
规则肿块。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患者肿瘤组织内CD4+ T细胞比例大幅增加,同时IL-6等促炎风险因子的水平明显升高。

实验分析: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该病例肿瘤为早期癌症,肿瘤细胞呈高度
异常分化及细胞增生现象,内部炎性因子明显增强。

结合病史,
病人长期吸烟和饮酒,机体早期出现细胞癌变迹象,产生大量有
害物质引起细胞炎症反应,导致病变加剧。

根据以上结果,尚需
完善对患者炎症因子的监测,同时应考虑探究炎性细胞介导的肿
瘤治疗方法,如抗炎治疗、白细胞介素治疗等。

结论:
肿瘤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能
够较为全面地了解病变组织的形态、炎症水平、细胞类型等特征,为病人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研究团队未来将继续完善
对肿瘤细胞炎症反应及免疫细胞的研究,探究肿瘤治疗的新途径。

双抗实验报告

双抗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PD-1/PD-L1抑制剂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PD-1/PD-L1通路,激活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然而,PD-1/PD-L1抑制剂在治疗过程中存在免疫原性反应、肿瘤微环境抑制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PD-1/IL2双抗IBI363在多种晚期实体瘤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二、实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了45例晚期实体瘤患者,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黑色素瘤、肾细胞癌等,其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为18-75岁。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且在治疗前未接受过PD-1/PD-L1抑制剂治疗。

2. 治疗方案患者接受IBI363治疗,剂量为0.1mg/kg或3mg/kg,每3周一次。

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整剂量。

3. 观察指标(1)疗效评价:采用RECIST 1.1标准评估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

ORR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疾病稳定(SD),DCR为ORR与SD之和。

(2)安全性评价: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AEs),并根据CTCAE v4.0标准进行分级。

(3)生存分析: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

三、实验结果1. 疗效评价在接受IBI363治疗的患者中,ORR为35.1%,DCR为75.7%。

在3mg/kg剂量组中,ORR高达46.7%,DCR为80.0%。

在NSCLC患者中,ORR为40.0%,DCR为80.0%。

其他实体瘤患者的ORR和DCR分别为30.0%和70.0%。

2. 安全性评价在3mg/kg Q3W剂量组的38例患者中,出现三级或以上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的有5例,发生率为13.2%。

其中,3例为皮疹,1例为腹泻,1例为关节痛。

无患者因AEs而停止治疗。

3. 生存分析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5.5个月。

肿瘤治疗药品使用情况报告

肿瘤治疗药品使用情况报告

肿瘤治疗药品使用情况报告在当今的医疗领域,肿瘤治疗药品的研发和应用不断取得突破,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为了更好地了解肿瘤治疗药品的使用现状,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以下是关于肿瘤治疗药品使用情况的详细报告。

一、肿瘤治疗药品的分类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治疗药品主要包括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

化疗药物是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之一,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来发挥作用。

然而,由于其对正常细胞也有一定的毒性,往往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如脱发、恶心、呕吐等。

靶向药物则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精准打击,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低的副作用。

例如,针对某些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使用特定的靶向药物可以显著延长生存期。

免疫治疗药物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 PD-1/PDL1 抑制剂在多种肿瘤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

二、肿瘤治疗药品的使用现状1、使用率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药品研发的不断推进,肿瘤治疗药品的使用率逐年上升。

特别是在一些大型医疗机构,肿瘤患者接受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比例较高。

2、治疗效果不同类型的肿瘤治疗药品在不同肿瘤类型和患者个体中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对于早期肿瘤患者,手术结合术后辅助治疗(如化疗、靶向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

对于晚期肿瘤患者,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副作用尽管肿瘤治疗药品在治疗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化疗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靶向药物可能导致皮疹、高血压等,免疫治疗药物则可能引起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如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肝炎等。

4、药品费用肿瘤治疗药品的费用普遍较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一些新型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价格昂贵,且部分药品尚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三、影响肿瘤治疗药品使用的因素1、患者个体差异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基础疾病、肿瘤类型和分期等因素都会影响肿瘤治疗药品的选择和使用。

肿瘤患者配合生物细胞免疫治疗方案 (1)

肿瘤患者配合生物细胞免疫治疗方案 (1)

肿瘤患者配合生物细胞免疫治疗方案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具有显著疗效的全新抗肿瘤治疗方法,提高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的治疗效果,已被公认为21世纪肿瘤综合治疗模式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治疗手段,在国际上2011年已经获得诺贝尔奖项,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明显的疗效,为更多肿瘤患者提供了最佳治疗方案,延长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通过国内三百八十多家三甲医院专家总结,选择生物细胞免疫治疗的时机越早对肿瘤患者康复效果越好。

1、手术后提高机体免疫力,快速祛除微小残留的肿瘤细胞,防止肿瘤的复发与转移。

2、协同化疗(放疗)根治肿瘤,减少化疗(放疗)的毒副作用,促进机体免疫功能重建及增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增强机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化疗效果,明显改善化疗药物造成的身体伤害。

4、生物细胞免疫治疗能直接杀死癌细胞,预防肿瘤扩散及转移,即使带瘤生存也会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延长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生物细胞免疫疗法治疗优势:1、该疗法具有安全、高效、无副作用等多重优势,因此被誉为肿瘤治疗的“绿色疗法”。

2、被医学界公认继手术后的最佳肿瘤治疗技术,生物细胞免疫治疗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3、联合生物细胞免疫治疗效果加倍,且由回输后的免疫细胞,快速提升了病人的自身免疫力,所以能大大减少化疗的毒副作用,联合手术、放疗、化疗治疗,真正实现1+1>2的疗效。

患者入院后经各项检查,病人家属同意签知情同意书,个性化设定治疗方案:1、手术+生物细胞免疫治疗手术有时不能完全清除所有体内的癌细胞。

手术同时留取患者的肿瘤组织,给患者做瘤苗。

生物细胞免疫治疗快速清除术后微小残留的肿瘤细胞,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

2、首选生物细胞免疫治疗4个疗程可见明显的治疗效果,不适合做手术,年龄大瘤体小的早期患者,家人不同意放化疗治疗,生物细胞治疗能直接杀死癌细胞,预防肿瘤扩散及转移,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延长患者的生命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肾癌术后的生物免疫治疗新进展

肾癌术后的生物免疫治疗新进展
射 , 已患者 直 到第 1 2周 ,O 的 患 者 肿 瘤 没 有 5
继 续增 长 , 的平 均 生 存 期 为 1 总 O个 月 。
B vc u b A at ) 新 型 抗 V G 受 体 的 人 源 化 单 eai ma ( v si 为 z n E F
2 过继 免疫 疗 法
转 移 肾癌 的 有 效 率 为 1 ~ 1 l , 已切 除 肿 瘤 肾 的 患 者 o 5 1对 ]
效 果 较 好 。I N— 最 佳 方 案 目前 尚无 定 论 。美 国 NC 推 荐 F n的 I
的标 准 剂 量 为 5 1 ~ 0mU/( m ・ )皮 下 或 肌 肉 注 射 , d, 每周 3 次或隔 日 1 , 次 治疗 时 间 至 少 3 月 。为 了 提 高 耐 受 性 , 自 个 可 3 0U 开始 , 周 皮 下 或 肌 肉 注 射 3次 , 后 逐 渐 增 加 到 9 ×1 每 以 ×1 每 周 3次 , 8周 为 1疗 程 。I N a的 不 良 反 应 率 0 U, 以 F — 6 ~ 9 % , 减 少 毒 副 作 用 , 高 疗 效 ,IN a联 合 氟 尿 嘧 O O 为 提 F— 啶 (- u) 维 甲 酸 ( 3C 5F 、 1- RA) 紫 杉 醇 应 用 , 得 了 较 好 的 效 、 取
收 稿 日期 : 0 o 0 一O 2 1-6l 修 回 日期 : 0 0 1 - 4 2 1 - 0 2 作 者 简 介 : 东 (9 6) 男 ( 族 ) 硕 士 研 究 生 , 治 医 师 . 要 从 事 闫 17 ~ , 汉 , 主 主 泌 尿外 科 临床 工作 — i sd s1 7 @ 1 6C I.n E mal yy s9 6 2 .OD c : .
2 2 肿 瘤 浸 润 淋 巴细 胞 (u ri f taiglmp o ye . tmo n i r t y h c t ,TI l n L)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综述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综述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综述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导致患者死亡。

治疗肿瘤的传统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然而,这些方法有时会削弱患者的免疫系统,反而加重了疾病的发展。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肿瘤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的概念最早在19世纪末就出现了。

然而,由于缺乏关于免疫系统和免疫治疗的全面了解,一直无法开展系统的研究。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免疫治疗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是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通过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抵抗肿瘤细胞。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针对肿瘤的生长过程做出反应,并且适用于各种肿瘤类型——包括固体瘤、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免疫治疗药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默沙东制药公司的Keytruda和BMS公司的Opdivo。

这些药物主要阻断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和PD-1,激活免疫系统对肿瘤进行攻击。

这些药物的使用已经在多种肿瘤类型的治疗中得到证实,并且已被证明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肿瘤免疫治疗的优点在于它具有持久的治疗效果。

一些病例显示,通过免疫治疗可以产生长期的肿瘤控制,甚至有可能实现肿瘤彻底治愈。

与化疗和放疗相比,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要少得多,且对患者的身体系统造成的影响更小。

然而,肿瘤免疫治疗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

首先,一些肿瘤的细胞表面没有PD-L1、PD-1,因而这些药物对这些肿瘤没有作用。

其次,一些患者可能会对这些药物产生免疫性反应,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此外,免疫治疗的疗效难以预测,因人而异。

针对这些挑战和不足,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例如CAR-T细胞疗法。

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核心技术是将T细胞与免疫受体设计成一个融合的蛋白,结合肿瘤特异性抗原,最终实现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杀灭肿瘤的方法。

虽然这种方法仍处于研究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疗效。

如美国FDA批准上市的Kymriah(卡美依)和Yescarta(耶斯卡达)等药物即是典型代表。

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生物免疫治疗有效

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生物免疫治疗有效

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生物免疫治疗有效引言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乳腺癌骨转移是其最常见的远处转移方式之一。

骨转移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病痛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如何有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是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生物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在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生物免疫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原理、治疗方法及其有效性。

生物免疫治疗的原理生物免疫治疗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中,生物免疫治疗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单克隆抗体疗法单克隆抗体是一种具有高度专一性的抗体,可以通过与特定的抗原相结合,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在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中,一些特异性抗体被设计用于靶向特定的分子,如HER2受体,从而阻止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分子是一类负调控免疫应答的分子,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来阻止免疫应答的过度激活。

然而,乳腺癌细胞常常利用这些免疫检查点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通过阻断这些免疫检查点的结合,激活免疫系统对癌细胞进行攻击。

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免疫治疗是将经过修饰的免疫细胞注入患者体内,来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

在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中,常用的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包括淋巴细胞输注和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T细胞治疗等。

生物免疫治疗的方法单克隆抗体疗法在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中,常用的单克隆抗体疗法包括以下几种:1.Trastuzumab:这是一种靶向HER2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HER2阳性的乳腺癌。

研究表明,Trastuzumab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并减少骨转移的风险。

2.Pertuzumab:这是另一种靶向HER2的单克隆抗体,常与Trastuzumab联合使用。

联合应用这两种抗体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报告肿瘤的生物治疗是指通过调动机体的天然防御机制或人为地给予机体某些生物物质来取得抗肿瘤的效果,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三大常规治疗后的第4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它利用各种生物治疗制剂和手段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控制和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目前,肿瘤的生物治疗技术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技术、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单克隆抗体及偶联物技术、肿瘤疫苗技术、基因治疗技术、抗新生血管生成治疗技术等。

本文着重前3种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其对肿瘤康复的影响进行阐述。

1 细胞因子治疗细胞因子是一类机体内的各种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多肽.即可溶性蛋白、通过与效应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影响自体细胞(自分泌)和其他细胞(旁分泌)生长和代谢。

细胞因子可表现多效、重叠、协同及拮抗的活性,从而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参与各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

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目前,已分离出50多种细胞因子,10余种重组细胞因子被FDA 批准用于治疗。

此外,白细胞介素l2、自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等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1.1 干扰素a(1FN—a)IFN—a具有直接的抗病毒活性;增强主要组织相溶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的表达;增强抗体依赖性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并具有直接的抗细胞增生作用和抗血管形成的作用。

IFN—a 是第一个进行临床实验的重组细胞因子,目前的适应应证包括黑色素瘤、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Kaposi肉瘤、尖锐湿疣、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

近几年的研究显示1FN—a治疗多毛细胞性白血病的有效率可达75%,缓解期达一两年,复发后第2次治疗依然有效。

对于不能进行骨髓移植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接受IFN—a治疗55%~75%可达到血象缓解,20%~70%获得遗传学改善,与化疗联合效果更佳,可减低化疗药物的剂量,加快患者的康复。

目前主张将高剂量IFN—a应用临床作为转移性黑色素瘤标准的康复辅助治疗,尤其对具有高危因素的黑色素瘤,约有l0%~20%的有效率,部分患者避免手术截肢,减低致残率。

Foon等使用1FN—a治疗24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其中4例患者完全缓解,9例患者部分缓解。

又有文献报道,5例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使用重组IFN—a治疗,有58例获得缓解,占总数的50%。

1.2 白细胞介素2(IL一2)作为免疫反应的激素,白介素是通过内分泌、自分泌和旁分泌等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白细胞介素2是一种由133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通过T细胞、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受体而起作用。

并在T细胞的生长成熟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的多种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可增加杀伤性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的生成,促进B细胞增生和分泌免疫球蛋白,诱导其他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的分泌。

1985年Stephen Rosenberg首次报道了25例晚期黑色素瘤和肾癌患者经大剂量IL 一2和LAK细胞治疗后,有效率达44%。

这一成绩轰动世界并开创了IL一2及其所诱导细胞治疗肿瘤的临床应用。

其主要适应证:①转移性黑色素瘤;②转移性肾细胞癌;⑧对淋巴瘤、非小细胞肺癌、直肠、乳腺肿瘤和肉瘤有效率相对较低。

白细胞介素2还可以用于癌性胸腹水的治疗。

1.3 肿瘤坏死因子(TNF)肿瘤坏死因子(TNF)是指能引起某些肿瘤组织出血性坏死的一类细胞因子。

TNF家族有TNFα、TNFβ即和LTβ三个成员。

现若谈及TNF,多指TNFa。

TNFa不仅有直接的抗肿瘤细胞的毒性.而且可以诱导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

由于严重的细胞毒性。

肿瘤坏死因子a可以导致凝血障碍、肺功能不全、血细胞减少症。

全身性的临床试验已经放弃。

为了达到治疗浓度和避免全身的毒性反应,局部血管灌注给药技术经过发展和试验取得了效果。

局部灌注肿瘤坏死因子a和马法兰对肉瘤和黑色素有较好的疗效。

欧洲多中心研究.对186例局部早期未手术切除的软组织肉瘤患者,接受隔离高温肢体肿瘤坏死因子和马法兰局部灌注的生物化学治疗。

有效率82%,29%患者完全缓解,肢体保留率提高到82%,为软组织肉瘤患者的临床康复带来希望。

2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技术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是指通过输注自身或同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细胞”,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纠正机体低下的细胞免疫功能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2.1 树突状细胞(Dc)树突状细胞是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强的,也是唯一能激活初始性T细胞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具有强大的激活CD8+、细胞毒T细胞及CD4+辅助细胞的能力,控制着体内免疫反应的过程,在免疫应答中处于中心地位,在机体抗肿瘤中起着主导作用。

目前,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疫苗和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基因治疗。

不同形式的肿瘤抗原如抗原多肽,蛋白抗原、细胞溶解物,凋亡的肿瘤细胞、肿瘤细胞RNA等体外冲击致敏的DC体内回输后可诱导出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大量的荷瘤动物模型研究表明,DC免疫疗法具有确切的肿瘤治疗效果。

用抗原多肽在体外冲击致敏DC,然后将之回输或免疫接种至荷瘤宿主,进行肿瘤免疫治疗,已证明该疗法能显着地诱导机体产生抗原性CTL,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并能治疗肿瘤病人。

用于制备树突状细胞疫苗的抗原种类有:肿瘤细胞或细胞裂解产物,肿瘤抗原多肽和肿瘤mRNA,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基因治疗主要以编码肿瘤抗原的基因或细胞因子的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然后回输体内,可增加树突状细胞诱导的抗肿瘤作用。

树突状细胞用于肿瘤治疗已进入I和Ⅱ期临床研究,所涉及的肿瘤包括B细胞淋巴瘤、前列腺癌、黑色素瘤、多发性骨髓瘤、肾细胞癌、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

2.2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NL)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是从患者外科手术切除后的肿瘤细胞或癌性胸、腹水中分离驯化的淋巴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显示细胞毒性,但仅限于供体的肿瘤,主要是因为HLA 限制性。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在动物实验中显示比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高出5O~100倍。

腹腔内灌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加化疗效果较乐观,有报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加环磷酰胺联合应用治疗卵巢癌腹腔转移患者l4%完全缓解,57%部分缓解,肿瘤浸润淋巴腹腔转移患者14%完全缓解,57%部分缓解,肿瘤浸润淋巴细胞+顺铂取得7O%完全缓解,2O%部分缓解。

近来的研究进展包括体外HLA一提呈免疫优势肽进行刺激,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活性提高5O~100倍。

该方法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有效培养,而无需肿瘤组织标本,扩展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治疗的可行性。

而其它方法亦在探索中。

2.3 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由外周血分离出来的淋巴细胞,经外源性白细胞介素2处理后培养形成的。

不但可直接功击肿瘤细胞,还可分泌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从而加重肿瘤细胞的损伤。

根据多年的研究综合报道,其对黑色素瘤有效率平均18%;肾细胞癌平均27%;淋巴瘤平均5O%;结直肠癌平均9%。

3 单克隆抗体及其偶联物技术单克隆抗体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直接的细胞毒性由单抗体介导的通过补体、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或诱导细胞凋亡。

②单克隆抗体和药物、毒素、和放射性核素偶联。

③抗独特型抗体引起独特的免疫反应。

④抑制生长因子和它们的受体。

⑤进行体内肿瘤纯化或激活免疫淋巴细胞。

3.1 单克隆抗体治疗3.1.1 美罗华、赫赛汀、IMC-C225均是嵌合型单克隆抗体。

美罗华是一种嵌合型的抗一CD20单克隆抗体,是美国FDA1997年第一个被批准上市的单克隆抗体。

由人源性IgGlk恒定区和小鼠的抗一CD20抗体IDEC—C2B8的可变区结合而成,对CD20阳性的恶性B细胞和正常B细胞有作用,但对其他正常细胞无作用。

美罗华可结合补体,介导补体依赖的和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可直接诱导凋亡。

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的或难治的低度恶性的或滤泡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美罗华耐受性较好,对所有的CD20阳性的B细胞恶性肿瘤和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潜在的效果。

IMC—C225是一种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嵌合型的单克隆抗体,很多上皮性恶性肿瘤都表达这种受体这种抗体的副作用可以耐受,包括输液反应、毛囊炎。

在局部早期的头颈部肿瘤中,可以增加放射治疗的疗效。

也能诱导复发的或对化疗耐受的患者缓解。

赫赛汀是一种与HER2/neu结合嵌合型的单克隆抗体,HER一2/neu是跨膜的蛋白受体,具有内在的酪氨酸激酶活性。

在一组随机的研究中,469例未治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HER一2/neu过度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赫赛汀加泰素取得了42%的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单独应用紫杉醇的有效率。

赫赛汀的治疗对有HER一2/neu 过度表达病例有效。

3.1.2 BevacizumabBevacizumab是人源性单克隆抗体,可与循环中的单克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结合。

最后完全清除。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恶性肿瘤血管形成中扮重要角色。

在临床试验中Bevacizumab可与化疗联合应用。

独特的毒性(IN出血和肺栓塞)提示对血管内皮和凝血系统的明显的作用。

3.2 偶联抗体治疗很多单克隆抗体没有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然而通过交联的方式,携带一个细胞杀伤介质,以一个偶联物结构,即可以定向地作用于肿瘤位点。

这些偶联物最显着的优点就是提高了抗癌的活性,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3.2.1 放射性核素与抗体偶联物抗体与放射性核素偶联使用,即可将放射性核素定位于肿瘤,对肿瘤进行治疗。

能够对散在的肿瘤产生细胞毒性剂量的放射而对周围正常组织产生有限的射线损伤。

放射性碘标记Tositumomab(131—1一B1,Bexxar)的治疗,显示了非常显着的疗效,在治疗B细胞淋巴瘤中有效率高达100 o.4,缓解期长达12个月。

主要的毒性是骨髓抑制,与化疗相比,发生较晚,持续时间长。

研究者正在研究开发不需使用放射剂量测量的Tositumomab tiuxetin,这样给药将更加简单。

3.2.2 免疫毒素/重组毒素植物、细菌和合成的毒紊与抗体(免疫毒紊)或生长因子(重组毒素,癌毒素.嵌合毒素)偶联.通过与肿瘤相关性抗原或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后.直接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

denileukin diftitox和gemtuzumab ozogamicin被FDA批准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

Denileukin diftitox是由白细胞介素2的受体结合片断与具有酶活性的白喉毒素的跨膜片段融合在一起.与表达高度亲和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细胞(包括激活的T 淋巴细胞)结合后.Denileukin diftitox被摄取进入胞浆,裂解释放白喉毒素的A链,持续抑制蛋白的合成,导致细胞死亡。

Denileukin dlftitox的副作用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