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

三年级科学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三年级人教版篇1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二、教学重点:认识水的性质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四、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水、白醋、牛奶、空气;袋外贴上1到7号标签。
给每个学生准备: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资料。
三年级科学教案人教版篇2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
教学过程:一、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1、提出问“只凭我们的感觉可靠吗?”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观察教材第68页上的一幅可造成视觉错误的图片,说说图中两条直线直吗?它们一样长吗?揭示: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3、出示准备好的纸盒,请学生掂一掂,能否判断轻重。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测量树叶的长和宽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三、测量容积(体积)1、认识量杯和量筒2、指导学生使用量杯3、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四、测量温度1、认识各种温度计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技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技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技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第一单元:快乐的小木偶课题:认识机器人- 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本课,使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与好奇心,了解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教学重点:掌握机器人的定义,并能描述机器人的外形和功能。
- 教学难点:理解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 教学准备:图片、实物、PPT等。
-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猜测“机器人”一词的含义。
2. 研究机器人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探讨机器人在生活中的作用。
3. 展示多种机器人的外形和功能,学生观察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4. 游戏环节:分组活动,要求学生设计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机器人,并向同学介绍。
5. 小结:复本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机器人的认识。
课题:测量温度- 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本课,使学生了解温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掌握简单的温度单位换算,培养学生测量温度的兴趣与能力。
- 教学重点:掌握温度的定义,能使用摄氏度和华氏度进行简单的温度换算。
- 教学难点:掌握摄氏度和华氏度的换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 教学准备:温度计、水杯等。
-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展示一个温度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温度。
2. 研究温度的定义和常用的温度单位。
3. 进行温度的测量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4. 研究摄氏度和华氏度的换算方法。
5. 练温度单位的换算,加深学生对温度的理解。
6. 拓展活动: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温度下物体的变化,让学生认识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课题:制作简单电路- 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本课,使学生了解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制作简单电路的方法,并了解电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教学重点:掌握电流和电路的定义,能制作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 教学难点:理解电流的流动规律,并能运用到电路实验中。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植物和我们的生活2种植技术的发展来学一点种植技术,我为植物做什么

1植物和我们的生活2 种植技术的发展3 学一点种植技术4我为植物做什么植物和我们的生活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许多物质,有石子、沙子,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等等;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3、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学难点: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在黑板上写“土壤”。
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解读“土”字。
人们挖开土层,就会发现,土总是一层一层的,在上面一层长着许多植物,这一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壤。
(教师边说边作简笔画)3、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土壤的知识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问题?4、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和对土壤的了解。
二、预测我们可能在土壤里面发现什么:教师谈话:要研究土壤,我们应该怎样去研究?首先应该亲自去观察。
要观察就要到外面去挖土,根据同学们的经验,大家来猜猜看:大家能在土壤里发现些什么?(板书:土壤里有什么?)让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讨论:我们可能发现什么?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根据。
学生的根据就使学生已有的经验。
三、到实地去挖土壤并且观察土壤。
由学生亲自参加的挖土活动,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学生可以在劳动中体会一种快乐,这样也使学生能够亲近自然,体会到一种真切的泥土的芳香,体会到大自然的真实的味道。
而且,学生从挖土活动中获得的信息,来自于他们真实的生活,学生将确信不疑。
在挖土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观察土壤并发现它包含什么,放大镜可以让他们观察菜园土中更多的东西通过观察它们可以了解到:☆土壤颗粒的不同大小☆土壤中间有各种东西——有些有光泽、有些比较昏暗、有的有明显的颜色☆土壤有湿度,取决于收集样土之前的天气☆土壤里有活的昆虫和其他小的有机物☆土壤有腐烂的动植物的尸体活动过程:1、告诉学生我们将去干什么,然后将学生每两人一组分好。
人教版PEP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PEP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册科学教材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养成,引导学生主动积累科学知识,拓宽科学视野,培养对科学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将按照《人教版PEP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顺序,分为以下几个教学单元:1. 万物之源2. 风筝科学3. 动物的繁殖4. 能量与动力5. 太阳能利用6. 植物的繁殖7. 电的发现与应用8. 科学与健康9. 生物的适应环境三、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观察、小组合作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每个教学单元的开篇,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2.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提出预测;3. 进行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解释现象;4. 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总结规律,解答问题;5. 练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通过课堂展示、小组报告等形式,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7. 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前,进行知识点的复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针对学生的表现和研究情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1. 制定小组合作评价标准,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2. 进行实验报告的评价,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3. 设置小测验,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4.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专注程度;5. 设置写作任务,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以上是《人教版PEP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的基本框架和教学安排,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
通过科学教育的学习,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人教版PEP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PEP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科学探究方法第一课时自然界的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自然界。
2. 了解自然界的变化。
3. 探究为什么会有雨水。
教学重点1. 自然界是什么。
2. 自然界的变化。
3. 雨水的形成。
教学难点1. 掌握雨水的形成。
2. 培养小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课时科学探究三步法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三步法。
2. 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1. 科学探究三步法。
2. 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科学探究三步法。
2. 运用科学探究三步法。
第二单元物质与能量第一课时物质的状态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
2. 掌握物质状态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1. 物质的状态。
2. 物质状态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三种状态。
2. 掌握物质状态的变化过程。
第二课时物质的分离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离方法。
2. 探究物质的分离方法。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分离方法。
2. 探究物质的分离方法。
教学难点1. 熟悉物质的分离方法。
2. 掌握物质分离的实践方法。
第三课时能量与物体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能量。
2. 了解物体运动时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1. 能量的概念。
2. 物体运动时的能量变化。
教学难点1. 掌握能量的概念。
2. 掌握物体运动时能量变化的基本概念。
第三单元爱护地球第一课时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
2. 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概念。
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掌握地球基本概念。
2. 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省电护电教学目标1. 了解电的概念。
2. 探究省电护电的方法。
教学重点1. 电的概念。
2. 省电护电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电的概念。
2. 熟悉省电护电的方法。
第三课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教学目标1. 熟悉环保的概念。
2. 掌握环保的方法。
教学重点1. 环保的概念和方法。
2. 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最新PEP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优质教案设计(全册)

最新PEP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优质教案设计(全册)最新PEP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优质教案设计(全册)一、教学目标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全面掌握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设计包含三年级下册所有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1. 物质与变化2. 动物世界3. 植物世界4. 太阳系与地球5. 生活中的能量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教案设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图表分析:通过图表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4. 视听辅助: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生动有趣的研究资源,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本教案设计包含了多种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组织小测验:通过小测验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检测。
2. 观察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观察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写作能力。
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本教案设计提供了多种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教材:学生使用的教材为《PEP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等资源。
六、教学安排在每个教学单元中,本教案设计提供了具体的教学安排,包括课时数、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七、教学评价本教案设计提供了教学评价表,用于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
以上是《最新PEP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优质教案设计(全册)》的简要介绍,详细内容请查阅附件。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 观察春天的植物2 天气气象3 观测天气4 记录天气变化1 植物的种子2 栽种植物4 是什么在影响植物生长4是什么在影响植物生长植物和我们的生活2 种植技术的发展3 学一点种植技术4我为植物做什么1. 观察春天的植物教学目标:1. 能持续、细致地观察某种植物在春天的生长变化.尝试为自己的观察活动制定计划.并及时、准确地把观到的现象用文字、画图或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
2. 具有热爱自然.关注身边植物的情感以及持之以恒、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3. 了解一种或多种植物在春天的生长变化.更深入地认识几种身边的植物:学习绘制植物分布图.具备一定的空间感受能力。
内容设计: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区气候差异大.植物分布不同。
大部分地区的植物其生长变化在一年四季中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但是大多数人对此视而不见。
教材从关注身边的植物出发.引领学生持续、细致地观察植物在春天的生长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持之以恒、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当然还包括观察、记录等技能的训练。
教材首先呈现的是南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一个生活场景.通过阿静一家在桃树林中的发现与思考.引出对春天植物的观察及对其未来生长的预测。
接下来引导学生结合本地区实际.选择一株植物进行观察.并记录它的生长变化。
作为本主题的彳重点活动.特别强调观察的持续性和记录的准确性。
由此导入第二个活动——画植物分布图.将对植物的认识与绘制方位图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教材在编排上“观察春天的植物”的活动只出现了一次.但这绝不意味着该活动只是一、两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在后边的科学学习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观察活动.保证大多数学生全程参与并且较好地完成观察、记录等各项任务。
教学准备:活动(1):全年日历表.含节气、伏天、三九天、农历;本地区自然历。
活动(2):彩笔.考察校园及学校周边的植物种类、分布和生长情况。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里有什么》教案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里有什么》教案一. 教材分析《土壤里有什么》是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土壤的基本结构,包括岩石、有机物、水分和空气等成分,并认识到土壤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自然界的现象充满好奇。
然而,对于土壤的组成和特性,他们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土壤中有机物、水分和空气等概念较为陌生,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来进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特性,知道土壤中有机物、水分和空气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土壤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特性。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土壤中有机物、水分和空气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土壤样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的组成。
2.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存在。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土壤样本,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漏斗、水等。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对这些土壤有什么疑问?土壤中有什么东西呢?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土壤的基本组成,包括岩石、有机物、水分和空气等。
通过图片和实例,解释有机物、水分和空气在土壤中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
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土壤样本,或者用漏斗和水来观察土壤中的水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生命物体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植物展开研究,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关于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的主题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课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了解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并能说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
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利用“认识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行寻找一个“增长点。
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很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探究:能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科学知识: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难点: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前了解学校里的各种植物,学校里的植物的照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先给大家欣赏几副图片,(出示学校植物的照片)这些图片漂亮吗?漂亮在哪?2.师:这些图片看上去,满眼都是绿色,非常漂亮,那你们有没有觉得图片中的这些景色有点眼熟呢?是哪里的呢?对了,这些图片显示的就是我们学校各个地方的绿化,我们学校的植物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象科学家一样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身边这些植物,好吗?(板书)(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1.整体认识植物:(1)提问: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比一比谁说得最多?(2)明确提出观察任务:这些植物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子的?这些植物长得有什么特点?(要求从高矮、外形困扩等方面描述植物)(3)交流后让学生按照由矮到高的顺序给这些植物排序,说说矮的、高的植物各有什么特点。
(4)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2.局部观察植物(1)明确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①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看一看,有什么不同?再摸一摸,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②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③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2)师生观察后交流。
(交流时要让学生尽情地说,并及时鼓励)3.比较植物的相同之处。
(1)师提问:它们有很多不同,那它们为什么都叫做植物呢?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2)交流讨论:有根、茎、叶等组成部分,位置相对固定等。
(三)、对植物进行分类1.师:植物种类繁多,世界上45万种,难记吗?科学家为了方便人们去认识它们,把它们分成的很多类,你能对这些植物分类吗?2.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先说标准,再分。
(四)、课堂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黑板旁边。
五.板书设计树的整体观察:树叶:光合作用树皮----各式各样树枝:支撑叶子叶子----对生、互生、轮生树干:运输营养花朵----颜色、大小、形状树根:吸收水分和营养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很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
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
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关于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
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
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一.从整体认识植物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
(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明确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
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名称生长环境生长特点(可以写也可以画)高矮排队(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1.明确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明确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参考资料:植物是……植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独立生活的一类自养型生物。
植物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核,其细胞壁由葡萄糖聚合物——纤维素构成。
植物通常是不运动的,因为它们不需要寻找食物。
然而也正因为植物不会走动,因此植物中的较大一部分会无可奈何的成为动物口中的美味佳肴。
不但草食动物以来植物所提供的蛋白质和能量,而且肉食动物也间接地依赖植物所提供的能量。
可以说,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植物,生物几乎就无从谈起,因为植物不会走动,因此它们的转变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生命周期也与四季同步,植物以结子、落叶等方式来抵挡冬天或干旱的季节。
它们还有很多独特的生存本领。
例如,植物有分生组织,细胞还有全能性,使得它们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任何一个单一的植物细胞组织会成长一个有各种细胞类型的新的植株,这是动物所不能比的。
大多数植物都属于被子植物门,是有花植物,其中还包含多种树木。
植物的分类等级世界上有45万种植物,仅属于高等植物的就有20余万种,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
种类如此繁多,对不了解的人来讲,简直是杂乱无章。
然而当我们懂得了植物的分类等级时,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是各有所属,井井有条的。
每一种植物,不管它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是种子植物还是孢子植物,只要讲出它的科学名称,就可以在某个位置上找到它。
经过努力,植物分类学家们已经大体上弄清可各种植物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的远或近,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把它们编排在一个系统中。
在这个系统中,每一种植物都有一个自身的位置,就像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户口一样。
这个系统由好几个等级组成,级是“界”,接着是“门”、“纲””、“目”、“科”、“属”,最基层的是“种”。
由一个或及格种,组成属,由一个或几个属,组成科,以此类推,最后由几个门组成界,也就是植物界。
在分类等级中,“科”是一个中级分类单位。
在识别植物过程中,如果能抓住“科”这个分类等级,那就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只要能掌握15至20个常见的科的特征,识别植物就能如虎添翼。
在因此_子植物中,可分成12个科;所有的被子植物,可分成300余个科。
在每个科下面,包含有1个到数百上千个植物种,有的甚至包含上万个植物种。
如银杏科只有1个种,蔷薇科有3300余种,蝶形花科有17000余种。
不管在科下有多少个种,这些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比较相近的。
因此它们在形态上,特别是花的构造上都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如花序中提到的菊科都有头状花序,伞形科都有伞形花序。
此外还有木犀科都是木本,叶片几乎都是对生,唇形科都有唇形花冠,茎干几乎都是方形;十安花科都是草本,花冠呈十安形。
芸香科植物的叶片上都有芳香的油腺……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世界上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归到高等植物或低等植物这两大类中,不是高等植物就必然是低等植物,两者必居其一。
高等植物是指在形态上、结构上和__方式上都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植物。
例如,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的分化,有各种组织、器官的分化,在__方式上,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世代相互交替出现。
此外,很关键的一点是它们在个体发生中,有“胚”这个构造。
有上述这些特性的植物,称为高等植物。
我们做看到的会开花的植物,全部是高等植物。
此外还有一些不开花的植物,如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苔藓植物、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也是高等植物。
而低等植物则是一类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较简单,在进化过程中处于较低级的植物。
它们一般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整个植物体呈叶状或丝状,甚至一个植物体只有单个细胞形成。
它们多数生活在水中,如生活在淡水中的单细胞的衣藻。
由于它们的生长,可使整个水面呈现一片绿色。
还有生活在海水中的紫菜、海带等。
低等植物中有一部分自身能进行光合作用,如上述几种;有一些自身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职能过寄生或腐生的生活,如蘑菇、香菇等。
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在因此的植物中,也可以根据能不能产生种子这个标准来划分两大类群。
凡是能产生种子的称为种子植物,不会产生种子的称为孢子植物。
苹果、大豆、马尾松、银杏都是种子植物。
苹果果核中的籽粒、大豆豆荚中的豆粒、马尾松的松籽、银杏树上结的白果都是种子。
蘑菇、香菇是孢子植物。
它们既不会开花也不会结种子,在它们的伞盖下,会散出无数的细小颗粒,这就是它们的孢子。
凡是种子植物都属于高等植物,但反过来,高等植物中并非都是种子植物。
在高等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它们不具备种子器官,只产生孢子,但同时又有胚这一构造,因此这一类孢子植物也属于高等植物。
例如,在高等植物中的苔藓植物,就是孢子植物,因为它们不产生种子,但它们有胚这一构造,而蘑菇、香菇则没有胚。
在没有看到种子的情况下,大致上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决定。
(1)凡是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可以说几乎都是种子植物。
(2)不管植株的大小、高矮,凡是能开花的,无论花色鲜艳与否都是种子植物。
(3)凡是能结果实的都是种子植物。
(4)有网六叶脉或平行叶脉的植物,基本上都是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和_子植物在所有种子植物中还可以再分为两类,即被子植物和_子植物。
这两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都有种子这一构造,但这两类植物又有很多重要区别。
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被子植物的种子生在果实里面,除了当果实成熟后裂开时,它的种子是不外露的,如苹果、大豆即被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