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复习教案
《劝学》教案(精选16篇)

《劝学》教案(精选16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背景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谈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同学传授三大方面的学问(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熟悉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需用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3)学习谈论文的写作,把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同学进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老师讲解和同学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同学的朗读熟识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现引导同学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乐观作用;把握谈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一、简介:荀况(约公元前3XX年~前238年),赵国人。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终的代表,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
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长期积累,坚持不懈、专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同学往往会不假思考地回答:“劝说”。
老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同学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同学建立“留意中心”。
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
三、同学试译全文难句,老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
(通常又称为“比方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劝学》教案(优秀3篇)

《劝学》教案(优秀3篇)《劝学》教学设计篇一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习: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朗读要求: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b、注意详略的分配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一)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议论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鲁肃大惊吕蒙自信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四、分小组讨论问题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讨论后明确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掌握经典名句的意义和应用。
2. 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劝学》中重要概念、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劝学》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2)熟练掌握并运用《劝学》中的经典名句。
(3)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劝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2)分析《劝学》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劝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劝学》的内容。
(2)网络资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重点:教师对《劝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劝学》的重点内容,整理并记忆经典名句。
2. 选取一篇文言文,分析其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六篇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合集六篇【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存文言文局部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比照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等道理3.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探究词义,理解文意【教学难点】学习设喻论证方法【教学设想】《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终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确观点,也表达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学不行以已”这一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文言文教学的根本内容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化基于这样的熟悉,教学本文,拟从这三个层面入手:文言——文章——文化文言文语言层面上通过诵读,识记课文通假字,把握“已、中、参省、假、生”等文言词汇,初步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文章层面上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设喻论证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文化层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探讨“学不行以已”对于今人的意义并获得生活启迪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由“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舍之”导入二、解题:《劝学》,劝,劝勉;学,学习三、读课文,作文言积存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请学生朗读二读,读准节奏:(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精确译句)教师范读三读,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请学生朗读四读,读出语势:(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四、析手法,理文章思路1.在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寻常事物或现象这些语句是想讲什么道理?体会比方句的作用2.这篇文章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论证3.这篇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4.小结(见板书)五、近荀子,明文化内涵1.简洁介绍荀子《劝学》主见“学莫便乎近其人”2.“学不行以已”在当时有什么先进意义?通过比拟,介绍诸子百家对待学习的观点的异同3.“学不行以已”对今人有什么启发?六、布置课后作业:请你写一个比方句,阐述学问的重要性再请你运用比照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虚心附板书设计:劝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学问和力量1、了解《荀子》及相关学问。
《劝学》教案优秀6篇

《劝学》教案优秀6篇劝学教案篇一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阅读分析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2、请学生翻译。
(一人译一句)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完成目标1)(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目标3)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劝学》教案集锦10篇

《劝学》教案集锦10篇《劝学》教案篇1文本解读:《劝学》节选自战国后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作品《荀子劝学》。
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勉励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文。
__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
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中,运用比喻手法灵活自然,生动鲜明。
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教学设想: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拟以诵读为主要活动,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方式落实课文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文本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习__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课文所论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学习__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很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蕴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残缺的,大家可尝试将它补充完整。
(投影残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贫穷、烦恼与孤独。
如工作、学习、奉献等。
)大家补充的都很有道理。
对于同学们来说呢?关于学习的名言举不胜举,大家可以说说(指名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大师荀子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
它的题目是:《劝学》。
(激发兴趣,启发谈话,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导入新课,使学生生产急于阅读的欲望。
)二、美文品读。
1.教师示范朗读,扫清难点字音。
提问学生题目的含义。
明确:《劝学》中的劝是劝勉之意,说明__是一篇论说文,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2.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笔画出找出__的中心论点。
并根据你对荀子的了解思考__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同桌间交流)(板书:性恶论学不可以已)3.背诵第4段,同桌相互检查。
提问:这段主要论证的内容是?明确: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课文《劝学》文言文教案7篇

课文《劝学》文言文教案7篇《劝学》文言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注重*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
《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
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
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的重点、难点。
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一、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
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找得分点“上、下”名词作状语,“爪牙、黄泉、用心”古今异义,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然后直译: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啊。)
~
2、总结《考纲》中18个虚词之一“而”的用法
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积累的重要性
“积薄而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自学定向
教学目标: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本课语句,写作片段作文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本课语句,写作片段作文。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本课语句,写作片段作文。
自学指导:
1、课前要求背诵全文。
$
2、每位同学一张卡片,分组准备下列内容:1)、本课基础字词的读音或字形,2)、五句你认为重要的名句默写,3)、第一段重点字词句,4)、第二段重点字词句,5)、第三段重点字词句。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参赛作品
苏教版必修一《劝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滕州一中东校高三、二部语文组武婷婷
课 题
劝学
课 型
文言文复习课
课 时
]
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文言文基础字词句
能力点
~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渐培养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迁移运用能力
教育点
掌握重点文言知识,提炼写作话题。
重难点
灵活运用本课语句,写作片段作文。
(1)本课中出现的“而”字用法(连词)
A.而寒于水 而致千里
而绝江河 而青于蓝
而闻者彰 而见者远(转折)
B.顺风而呼 登高而招
吾尝跂而望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
—
C.蟹六跪而二螯(并列)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递进)
E.而神明自得(因果)
F.锲而不舍(假设)
(2)补充:
连词: 图穷而匕见 (顺承)
虚词方面,因为本课“而”的用法非常全面,所以结合高考重点识记了一个,以后在复习文本时一个尽量总结一个,做到课内和高考有机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也结合高考进行了讲练结合。
复习文本时,有意识地从文本中提取素材,然后写作时学生有意识地能从课本中搜索、灵活运用积累的素材,同时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比如由物及人,对比论证等,要“学以致用”。
(1)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12年北京安徽)
(2),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12年大纲)
`
(3),而神明自得,
。(12年山东 江苏)
(4),无以至千里。(09年山东)
(5)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11年 山东)
【说明】(1)重视背诵的部分,注意前后句之间的关系。
(根据意思来背诵,注意前后句,多做一些“填句子”的练习)
(
2、读字音
輮()舆()槁暴()砺()靛蓝( )
参省()须臾()跂()蓼蓝( )
蛟()跬()骐骥()驽()锲()
镂()跪()蟮()螯()楫()
【补充字词】
中肯、中伤、中规中矩、中听,曲高和寡、曲径通幽、
请假、久假不归,不假思索契合、锲而不舍、楔子、修禊事
~
3、背全文
三位同学每人一段,最后再齐背
4、写名句
…
【举例论证】
B、“善假于物”
一个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必须应对各种挑战。而一个人的才能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在时代的大潮中进退自如呢荀子在《劝学》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善假于物”。
在学习上“善假于物”,你会克服困难,战胜孤独,增强信心。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科研上“善假于物”,你就能摘取科学星空中那颗最亮的星星。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生活中“善假于物”,你就会灵活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你的生活一帆风顺。
劝比喻论证
学习的作用
学对比论证
学习的方法、态度
教后记:
本文的复习没有按传统的方法将文言文知识点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分类整理,而是在梳理全文的过程中识记重点字词即可,因为文言文的重难点是在翻译,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找得分点的习惯非常重要,只要他能找到得分点,考察的类型就一目了然了。当然,在最后的综合复习中还是会分类整理的,那时候因为有了大量的书本知识的储备,理解起来就会更容易。
【引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手法的使用】
(2)同位互阅,推荐好的。
(3)展示优秀片段:
A、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郑板桥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修饰)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转折)
五、写作
1、本课内容及论证手法回顾
总论点:学不可以已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
分论点:
(1)、第一段,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第二段,学习的作用:善假于物、弥补不足
(3)、第三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2、写作素材整理
(1)“学不可以已。”
终身学习,改变自己,发展自己。
.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思、行之间的关系,反省、警省等。(《论语》中句子)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设计亮点:
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讲练结合,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主,片段练习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活学活用”。在反馈时将学生片段的优点直接投影,说服力强,效果明显。
(学生默写、订正、背诵。)
三千多年前,孔子就对学习提出了很多见解,那么作为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对于学习又有什么看法呢
三、整体复习
1、记常识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二十卷,共32篇。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排比、引用】
【课本《逍遥游》的灵活运用,书写要加强】
|
C、积累
【从生活中选取事物形象的说明,引用】
【理论与事例结合,反问句增强语气,论证形象化,引用】
D、坚持
《
【举例论证,事例非常典型】
E、专一
六、课下作业:
1、默写全文。
2、学习借鉴本文或同学的论证方法,修改完善自己的片段。
【板书设计】
学习的意义
复习完本课后交换检测。
二、课前五分钟《论语》默写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知识,是我人生开路的一把利剑,披荆斩棘,义无返顾;知识是渡海的一艘航船,冲风破浪,勇往直前;知识是我痛苦时的一剂良药,驱除百病,健骨强筋;知识是人生中的法宝,赐予我智慧,予给我力量。知识是人们一生中所必须追求的。是让我们受益终身的法宝,人们不可以停止学习,更不能不学习,它是我们开启智慧宝库的钥匙。不学习的人,只会越活越愚,“愚愈愚,圣愈圣。”没有知识的人,脑中是一片空白的,在当今这个知识社会中,不学习的人,只会慢慢“衰亡”,从这个社会上“消失”。
①持之以恒;坚持的重要性,②优势与劣势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学习要专一、专心致志等
3、写作片段练习
`
(1)要求:自定立意,用到《劝学》中的语句,写一个180字左右的片段。定时5分钟。
【举例】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意义大概就在此罢。
第二人称:“某所,而母立于兹“(你的;你)
.
(3)练习:近三年高考中出现的“而”字用法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假设)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顺承)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修饰)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顺承)
朝济而夕设版焉(顺承)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转折)
{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转折)
我腾跃而上(修饰)
(2)重视背诵部分的书写,特别是不要出现错别字。
(注意音同字,通假字,难写字,虚词)
…
四、具体识记字词句
1、每段重点字词句理解(学生完成)
(1)第一段
重点字词:劝、已、之、于、为、中、以为、曲、则、就、砺、乎、知、
翻译句子:“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先找得分点“虽、槁暴、者、然”,然后直译:即使又被风吹日晒干枯了,不再挺直的原音,是用火烤让它变成这样的。)
(2)第二段
?
重点字词:之、所学、跂、疾、彰、生、于
翻译句子:“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