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复习课教案
劝学-复习教案

(先找得分点“上、下”名词作状语,“爪牙、黄泉、用心”古今异义,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然后直译: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啊。)
~
2、总结《考纲》中18个虚词之一“而”的用法
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积累的重要性
“积薄而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自学定向
教学目标: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本课语句,写作片段作文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本课语句,写作片段作文。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本课语句,写作片段作文。
自学指导:
1、课前要求背诵全文。
$
2、每位同学一张卡片,分组准备下列内容:1)、本课基础字词的读音或字形,2)、五句你认为重要的名句默写,3)、第一段重点字词句,4)、第二段重点字词句,5)、第三段重点字词句。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参赛作品
苏教版必修一《劝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滕州一中东校高三、二部语文组武婷婷
课 题
劝学
课 型
文言文复习课
课 时
]
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文言文基础字词句
能力点
~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渐培养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迁移运用能力
劝学复习课教案

《劝学》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认识荀子相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阐述。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照论证的方法。
3.背诵全文,累积文言词语。
教课时数:一课时一、导入:大家来竞赛(一)准备好了吗开始!1.《劝学》作者是,也叫,后代尊称他为。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3.木直【中】绳()金就【砺】则利【须臾】之所学()而闻者【彰】(4.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二)别紧张,你必定会做!1、本文作者是战国后期人,有名家,属于学派。
2.蚓无帮凶之利帮凶:古义今义。
3. 假舟【楫】者声非加【疾】也(()君子【生】非异也)故不积【跬】步(())4. 故,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三)好好想一想,其实一点也不难!1.写出本文的两个成语:和2. 金就砺则利金:古义今义3.【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功在不【舍】()4.吾尝整天而思矣,(四)相信自己是最棒的!1.在《劝学》这篇文章里,作者紧扣这一中心论点较系统地阐述了对于学习的问题。
2. 輮认为轮认为:古义今义3. 金石可【镂】()虽有【槁】【暴】()()【假】【舆】马者()()专心【躁】也()4.吾尝跂而望矣,二、抢答请你说出每题的上、下句1、青,;冰,。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3.故,无以致千里;,无以成江海。
4.骐骥一跃,;驽马十驾,5.;持之以恒,金石可镂。
6.,其曲中规。
7.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善假于物也。
8.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专心一也。
9.,专心躁也。
三、析特色(一)、论证方法:1、比喻说理,形象透辟2、正反对照论证,灵巧而富于变化(二)、句式特色气概充足,说理流利,多用排比、对偶句式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够已分论点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学习的意义: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分论点学习的作用:填补不足分论点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累积坚持专心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认为轮,其曲中规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比喻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比喻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复习教案

《劝学》复习教案文本复习一、文本知识结构结构表青意义(四喻)冰 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智明而行无过(博) 木金登高空思不如所学 顺风 善假于物 作用(六喻) 跂而望不如博见 假舆马假舟楫日积月累 积--------成 不积-----无以(十一喻) 坚持不懈 舍之---不 不舍---可专心致志 用心躁—错二、检查背诵课文 学案解决一.1.輮.(r ïu) 槁暴..(g ǎop ǜ) 臾.(y ǘ) 跂. (q ì) 舆.(y ǘ)跬. (ku ǐ)骐骥..(q íj ì)驽.(n ǘ) 锲.(qi è) 镂.(l îu) 2 .中 ( zh îng 省 x ǐngzh ōng sh ěng曲 q ǖ 假 ji ǎq ǚ ji à二.1. “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
2.“有”通“又”,“暴”通“曝”3.“知”通“智” 4.“生”通“性”三.古今异义1.假(古)凭借(今)与“真”相对。
2。
跪(古)腿或脚(今)跪下3。
金(古)金属制品(今)黄金;就(古)靠近(今)副词。
4。
参(古)检查(今)加入,参加。
博学(古)广博地学习(今)知识、学识的渊博5。
疾(古)强,宏大(今)快6。
寄托(古)寄放,托身(今)付托,寄寓7。
用心(古)因为思想(今)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
爪牙(古)爪子和牙齿,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坏人的党羽。
帮凶。
9。
以为(古)以(之)为,把(它)做成(今)用于对人或事物作出判断。
四.绝(横渡,隔绝,终止,到了极点,非常)强(强健,有力的弓,有余,勉强)假(借助,借,宽容,如果,与“真”相对)望(向远处看,盼望,名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用(因,用途,物资财用,采用,任用)闻(听到,知识,声誉)一(专一,数词,一概,统一,一旦)焉(语气助词,哪里,于此,它)于(从、比,在,和,对,表对象不译)而(连词却,并列连词,并且,承接连词就,假设就,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连表并列) 五.1.“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劝学》高三复习教案

必修教材梳理劝学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虚词“于”、“焉"用法,掌握虚词“而”的用法。
2.复习巩固实词“劝”、“就”、“致”、“绝”、“用”词义,掌握实词“致”“安”“被"。
学习过程:一、梳理积累:(一)落实本课重点实词:解释下列加点实词1。
劝.学() 2.金就.砺则利( ) 3.声非加疾.也()4.假.舆马者()5. 学不可以已. ( ) 6。
善.假于物也( )7。
而绝.江河() 8.故.木受绳则直() 9.用.心一也( )(二)落实本课典型虚词用法:分析加点的虚词用法1。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4。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词并解释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2。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四)一词多义1.就金就砺则利()草创未就 ( )诸侯各就国 ( )侯嬴乃谢客就车 ( )就极刑而无愠色 ( )2.疾声非加疾.也()吾王庶几无疾.病欤()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3.望吾尝跂而望.矣( ) 日夜望.将军至()先达德隆望.尊()适冬之望.日前后( )4。
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重点积累(一)掌握重点虚词“而”用法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④表示转折关系。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掌握经典名句的意义和应用。
2. 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劝学》中重要概念、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劝学》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2)熟练掌握并运用《劝学》中的经典名句。
(3)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劝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2)分析《劝学》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劝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劝学》的内容。
(2)网络资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重点:教师对《劝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劝学》的重点内容,整理并记忆经典名句。
2. 选取一篇文言文,分析其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劝学复习教案

《劝学》复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班级姓名使用日期目标: 1.背诵、默写全文 2.累积文中已、直、彰、绝等重要词语 3 .正确翻译文章重难点: 1.累积文中重要文言现象2.试试运用《劝学》中的比喻手法一、实词( 1)解说词语①学不可以够已()②木直()中绳③金就砺()则利④锲()而舍之⑤而闻者彰()⑥假()舆马者⑦而绝()江河⑧非能水()也⑨无以致()千里⑩吾尝跂()而望矣( 2)找出通假字并解说①輮认为轮()②知明而行无过()③君子生非异也()④虽有槁暴()( 3)古今异义①博学古义()今义()②帮凶古义:()今义:()③专心古义:()今义:()④黄泉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①輮认为轮()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其曲中规()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⑤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⑥专心一也()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⑧故木受绳则直()⑨积善成德()( 5)一词多义利:①金就砺则利()②非利足也()③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应()④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⑤非兵不利()⑥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二、虚词而 (1) 吾尝整天而思矣()(2)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三、特别句式(1) 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 輮认为轮()四、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作文链接《劝学》中的比喻灵便多样,运用自如。
论述看法、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独自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比较;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此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使文章显得有条有理,生机盎然。
《劝学》教案(优秀4篇)

《劝学》教案(优秀4篇)《劝学》课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
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音正字;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1.导人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劝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4.假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借用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利用 C.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装 假如、如 D.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果
5.闻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见
B.博闻强志 见闻、见识 C.初闻涕泪满衣裳 听说 D.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使 ……上级 听见
代词 第二人称 (通“尔”) (你的;你) 某所, 而母立于兹
练习,指出下面“而”的意义和用法 1连词,表修饰, “地“ 1.吾尝终日而思矣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连词,表转折, “却” 3连词,表并列 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4连词,顺承, “然后“ 4.骊山北构而西折 5连词,表假设, ”如果”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连词,表转折, “却“ 7连词,表顺承, “接着” 7.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就”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连词,顺承, 9连词,表并列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0连词,表修饰, “地” 10.掩口胡卢而笑 11代词, “你的” 11.而母立于兹 12连词,表修饰, “地” 12.夜缒而出 13连词,表因果关系 1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写作素材积累
写作素材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 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角度点拨
持之以恒
写作素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 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角度点拨
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 成为现实
之
代词
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师说》以贻之(他 輮使之然也 (它) 人非生而知之者(事理) 活用为第一人称: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 指示代词,表近指:之二虫又何知(这,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导入: 大家来比赛 一)
准备好了吗?开始!
二) 别紧张,你一定会做!
学派。
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三) 好好想想,其实一点也不难
1. 写出本文的两个成语:
锲】而舍之 (
在不【舍】 ( )
劝学》教案
1. 《劝学》作者是
,也叫
,后世尊称他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
3. 木直【中】绳
) 金就【砺】则利 须臾】之所学 (
而闻者【彰】 4.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1、
本文作者是战国后期 人,著名
2. 蚓无爪牙之利
牙:古义
3. 假舟【楫】者 (
君子【生】非异也
声非加【疾】也
故不积【跬】
4.故
2. 金就砺则利 金 :古义
今义
4. 吾尝终日而思矣,(四)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1. 在《劝学》这篇文章里,作者紧扣这一中心论点较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学习的问题。
2. 輮以为轮以为:古义今义
3. 金石可【镂】()虽有【槁】【暴】()()
【假】【舆】马者()()用心【躁】也()
4. 吾尝跂而望矣,
二、抢答请你说出每题的上、下句
1、青,;冰,。
2.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3. 故,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4.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其曲中规。
7. 假舆马者,;假舟楫者,
,善假于物也
8.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用心一也。
9. ,用心躁也三、析特点
(一)、论证方法:
1、比喻说理,形象透彻
2、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
(二)、句式特点
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排比、对偶句式
而:1 表并列关系连词
2 表递进关系连词
3 表顺承关系连词
4 表转折关系连词
5 表修饰关系连词
(1)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3)吾尝跂而望矣
(4)吾尝终日而思矣
(5)顺风而呼
(6)登高而招(连词,表修饰)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递进)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至千里
(12)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连词,表转折)
(1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连词,表假设)
五、联美文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古乐府诗《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
六、作业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出来(字数不限,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
七、总结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是谓“学不可以已也” 。
勤学、思考、积累、专心是学有成效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