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4、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注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和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学习是完善自己,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情分析我所教的是两个普通班的学生,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所以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的时候,针对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抓基础,重视朗读教学,重视与实际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方法的知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文本的生成,在不断的追问中由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并合作探究予以解决。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可见知识的重要性。

那么获得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最佳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孔子则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么荀子又是怎么看待学习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荀子的《劝学》再一次走进荀子的精神世界。

共同探究有关学习的道理。

(板书‘劝学’)二、解题:《劝学》的‘劝’是‘鼓励’的意思,劝学就是勉励、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出示幻灯片学习目标)解读三、探究:那么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让我们端起书来齐读一遍课文,再一次熟悉文章内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劝学》的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劝学》的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劝学》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劝学》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歌主题和内容。

2. 掌握《劝学》的韵律和修辞特点,提高对于文言诗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学业的积极态度,激发学习的动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难点1. 学生对于《劝学》的韵律和修辞特点的理解与应用。

2. 学生对于诗歌主题的深入解读和理解。

3. 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和动机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课堂教学用的电子教案和教学素材。

2. 诗词欣赏课件和相关笔记。

3. 多媒体设备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相关的图片或者引用相关的名言警句,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思考和兴趣。

2. 导入引导(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劝学》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对于《劝学》的了解和兴趣。

3. 细读课文(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劝学》,引导学生抓住诗的韵律,并且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句的意思。

通过多次朗读,学生逐渐掌握了诗歌的整体韵律和主题。

4. 分析诗文(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解读《劝学》,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句诗的修辞特点,如对仗、排比、比喻等。

并让学生解释每一句诗的含义和主题。

5. 思考问题(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劝学》中作者想要传达的是什么信息?你有没有类似的学习经历?你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该如何应对?6. 学习环境的创设(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困难,并互相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7.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和动机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上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坚持努力的精神。

五、巩固与拓展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学习的感悟文章,可以参考《劝学》中的韵律和修辞特点。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自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析其中的韵律和修辞特点,并解释诗的含义和主题。

六、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听取学生的回答,评价学生对于《劝学》的理解和对于学习态度的改变。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案目标1.通过课前预,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研究观。

二、教案重难点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案创意本课注重文言文的积累和诵读。

预导学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XXX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案过程一)文化导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字?(学生回答。

)教师: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教师: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XXX“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

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

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

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XXX,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文言文的研究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

文言文诵读要求:1.读准字音朗读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生字掌握的情况。

生字: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评,注意节奏。

2.二读:理解比喻,领悟道理教师: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注意理解比喻,领悟道理。

《劝学》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劝学》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劝学》教案设计篇6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准确翻译文言词句2、技能目标: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2、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学难点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翻译课文,课件。

教学过程: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一、导入新课,同层展评:朗读课文,并流畅准确的翻译。

(5分钟)二、结合学习建议,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1、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2、准确翻译文言词句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三、学生同层交流,小组展示、质疑问难(10分钟)四、师生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15分钟)(一)关键词句的翻译1、关键词语: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邪: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吗”但:只见:知道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关键语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3、积累成语:(2分钟)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二)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把握主题理清文章发展脉络1、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c.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1《劝学》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劝学》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劝学》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及文化常识。

2、学会从多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3、联系荀子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理解论述的针对性和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1、分析理解文中的“学习之道"。

2、体会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翻译全文第二课时:比喻论证的探究及写作练习,本文的论证结构【第一课时】一、导入学习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大家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幼儿园、小学、初中等12年的专业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知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读书学习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学习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呢。

大部分同学还是不能给出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答案,今天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第六单元,认真学习体会“学习之道”。

首先我们来学习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经写下的一篇关于全面学习的文章,体验大师笔下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等问题。

二、检查预习1、荀子:战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

2、《劝学》: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作者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锲而不舍地学习。

劝是鼓励的意思。

3、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和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逐渐培养起来的。

只有懂得了礼,人的恶本性才能最终改变。

4、重点字词:“而”的用法:连词表转折、修饰、并列、递进、顺承’等。

养成主动归纳、整理的好习惯三、翻译全文四、课后作业:正确理解稳重的通假字、重点实词和难懂的句子,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文章的论证结构和比喻论证的探究和写作训练任务一:比喻论证的探究和意义比喻的作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荀子《劝学》优质教案一等奖

荀子《劝学》优质教案一等奖

荀子《劝学》优质教案一等奖《荀子《劝学》优质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荀子《劝学》优质教案一等奖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荀子《劝学》优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劝学公开课获奖教案

劝学公开课获奖教案

劝学公开课获奖教案劝学公开课获奖教案劝学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五分钟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研习课文1、全班齐读课文。

2课《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课《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课《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课题:劝学【教学目标】1、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2、理解本文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的论述;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难点:理解本文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的论述。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出自哪里呢?这两个成语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荀子的文章《劝学》。

二、新课讲授1、作者介绍荀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称他旬卿,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倡性恶论。

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2、《荀子》介绍《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

荀况本为孙氏,故此书又称《孙卿对书》或《孙卿子》。

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

3、字词读音(课件展示)三、赏析内容1、播放名家朗读音频,全文讲解引导学生回答,老师疏通文意,讲明文章内容。

(1)第一段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学不可以已”。

(2)第二段提问: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明确: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规范自己,就可以“知明而行无过"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作者在此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劝学》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学创意
文言文教学须注重积累和诵读。

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

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

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

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

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

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

[出示课件1]
朗读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生字掌握的情况。

哪位同学读一下屏幕上的生字?[出示课件2]
朗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几个句子的节奏。

[出示课件3]
(生读)现在,是不是有点文言文的感觉了?好,我们一齐读。

文言文诵读还要注意重音的处理,这样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

屏幕上红色字体要重读。

[出示课件4]
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为什么这些词语要重读?为了突出什么?(对比意味)对,我们朗读时就要把这种对比意味读出来,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

谁来试一试?(齐读。


现在,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看效果是不是有所不同。

(生读,师点评。


2.二读:提纲挈领,梳理文脉
(学生发言,教师解说。


抓住了这几个关键词句,文章的脉络就一目了然了。

[出示课件6]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善用比喻,说理透辟,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尤其是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比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格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则演变成成语“青出于蓝”。

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
(学生诵读,发言。


4.四读:巧借句式,熟读成诵
刚才有同学谈到,文中有些语句句式整齐,前后对称,其实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

我们看屏幕。

[出示课件8]
这些句子字数相等(或大体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关、节奏和谐,我们背诵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它们的特点来进行高效记忆。

现在同学们准备3分钟,
(对学生在抢答赛中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


(三)文才展示
通过刚才这一回合的较量,我充分感受到了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荀子劝学之道的深入人心。

学了这篇课文,相信大家对学习一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下面请大家用对联或警句的形式写下你对学习的感悟和思考,也可以给自己或同学写几句劝勉性的话。

[出示课件10]
(学生写作,发言。

)我也写了两副对联,愿与诸君共勉。

(生齐读)
(四)结束语
诚实守信,正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

(板书:儒是根本)而荀子之所以强调学习,因为学习恰似我们生命中的源头活水,能让我们的人生之渠永葆清澈。

(板书:学为源泉)愿同学们把握青春年华,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使我们的人生臻于至善。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儒是根本
学为源泉
五、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