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重组人α—2b干扰素凝胶预防尖锐湿疣复发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卡介菌多糖核酸与干扰素凝胶联合治疗扁平疣的疗效观察

卡介菌多糖核酸与干扰素凝胶联合治疗扁平疣的疗效观察
效 的杀 灭 致 病病 毒 并 且抑 制 病 毒 的复 制 ; 在 此 同 时 ,干扰 素分 子还 能抑 制病 变组 织 的增 殖 ,阻止 继续 发生 皮损 现象 。 干扰 素分子 还能够 促使 提高 T淋 巴细胞 、巨噬细胞 及 N K细 胞 的 活性 及 功能 ,从 而增 强 机体 的调 节 免疫 功 能 ,达 到彻 底清 除病毒 的 目的 】 。
机 平均分为 两组 ,第一组应用介茵 多糖核 酸治疗 ( 对 照组 ),第二组应 用卡介 菌 多糖核酸与 干扰 素凝胶 联合 治疗 ( 治 疗组 ),对其 临床 资料及 其治疗效果进行 回顾性分析 。结 果 对照组 治愈 1 8例 ,显效 l 】 例 ,有效 l 3例 ,无效 8 例,
总有 效率为 5 8 %;治疗组 治愈 2 6 例 ,显效 1 7 例 ,有效 4 例 ,无效 3 例 ,总有 效率为 8 6 %。结论 应用卡介 茵多糖核 酸 与干扰素凝胶联合 治疗具有显著 的协 同作用 ,不仅 临床 治疗效果显著 而且无 系统性不 良反应 ,还 具有安全性好 、患者
1 一 般 资料
抽取 的 1 0 0例扁平 疣患者 均符合 临床 扁平疣 的诊 断标准 口 且 除外 ( 1)妊娠期 及 哺乳期妇 女 ; ( 2)伴 有心 、肾 、肝 、
骨髓 或 中枢 神经 系统 功能 严重 损 害者 ; ( 3 )癫痫 患 者 ; ( 4 ) 急性 感 染 及 急性 传 染 病 患者 ; ( 5 )近期 接 受过 系统 抗 病毒 或外 用药 物治疗 者 ; ( 6) 对 干扰 素或卡介 菌 多糖核 酸过敏 者 。 其 中 ,男性 患 者 4 3例 ,女 性 患者 5 7例 ,年龄 1 8 4 1岁 , 平均 3 5岁 ; 病程 2个月 ~2年 ; 皮损 部位 : 在 面部 者 3 6例 , 面 部 及 手 背 、上 肢 者 4 3例 ,前 臂 、手 背 部 2 l例 ;皮 损数 目达数 十至上百 ; 将 1 0 0 例患 者随机 平均 分为两 组 , 其年 龄 、 性别 、病 程等无 显著性 差异 。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扁平疣的疗效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扁平疣的疗效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扁平疣的疗效徐晓岚【摘要】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 治疗扁平疣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148例扁平疣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74例,对照组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研究组予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 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72.98%高于对照组52.7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 乳膏治疗扁平疣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14)006【总页数】1页(P123-123)【关键词】卡介菌多糖核酸;重组人干扰素α-2b;扁平疣【作者】徐晓岚【作者单位】河南省禹州市人民医院,河南禹州 4616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2.5+2扁平疣是一种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导致的常见皮肤病,临床常采用电凝、激光、冷冻治疗,但多数患者均无法一次性治愈且复发率较高[1]。

因此本院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扁平疣,并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选自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148例扁平疣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符合扁平疣诊断标准[2]。

将患者按照随机分成两组,每组7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42∶32,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23.6±7.2)岁;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35∶39,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23.6±7.2)岁。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湖南斯奇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规格1毫升/支)1 mL,1次/天;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每日清洁患处后涂抹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安徽安科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规格10万IU/粒)。

微波联合干扰素凝胶及卡介苗素治疗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微波联合干扰素凝胶及卡介苗素治疗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微 波 联 合 干扰 素 凝胶 及 卡 介 苗 素 治疗 尖 锐 湿 疣 临 床 观 察
延 保 国 , 生 魁 ( 西 省 西 安 市 第 八 医院 , 西 西 安 赵 陕 陕 706 ) 10 1
【 摘
要 ] 目的 : 索 微 波 联 合 重 组 人 干 扰 素 a 凝 胶 ( 林 ) 用 及 肌 内 注 射 卡 介 苗 素 治 疗 尖 锐 湿 疣 的 临 床 疗 效 。方 法 : 探 一2 忆 外

4 0 ・ 79 Fra bibliotek吉林 医学 2 1 年 8月第 3 01 2卷 第 2 期 3
分 变 化 , 疗 组 较 对 照 组 有 明显 的疗 效 。 治
表 1 两 组 治 疗 前 后 ( ,4d 各 项 指标 变化 ( 1 1 ) i±s )
缺 血 级 联 反 应 不 同 环 节 的 神 经 保 护 剂 的联 合 应 用 , 有 可 能 将 阻 断多 环 节 多 因 素 损 伤 机 制 、 断 产 生 缺 血 性 级 联 反 应 的 根 阻 源 , 到 预 期 保 护 作 用 。达 纳 康 、 达 甲氯 酚 酯 联 合 发 挥 更 好 的
用 [] 临 床 荟 萃 ,0 2 1(1 :29 J. 20 ,12 ) 14 . [] 朱 6 卫 , 晓彪 . 杏 叶制剂对脑 血管病 治疗概 况[] 张 银 J.
[ 稿 日期 :0 1 0 3 收 2 1 — 5— 0 编校 : 字] 杨 国外 医 学脑 血 管病 分 册 ,9 8 6 4 :3 . 19 , ( ) 2 5
疗 高 血 压 脑 出血 [] 中 国实 用 神 经 病 学 杂 志 ,00 1( ) J. 2 1 ,3 1 . [] 吴 睿 , 宏 普 . 脑 室 穿 刺 引 流 并 脑脊 液 置 换 治 疗 脑 4 师 侧 室 出血 l 临 床 分 析 [] 临 床 荟 萃 ,02 1( )3 1 3例 J. 20 , 5 :1. 7 [] 李 志 梅 . 经 保 护 剂 单 一 应 用 对 缺 血 性 损 伤 的 保 护 作 5 神

不同方法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疗效比较分析

不同方法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疗效比较分析

不同方法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疗效比较分析摘要:目的:对不同方法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最佳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方法。

方法:摘取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的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62例,将62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有30例,采取浓度为5%的氟脲嘧啶对患者进行局部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肌肉注射以及co2激光等对患者进行联合治疗,观察疗效;治疗组患者32例,在采取对照组患者的方法进行治疗的同时,还要加上咪喹莫特外搽对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时间为4个月至1年,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总结对比分析。

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达到90.62%,并且患者的复发率也较低,低到906%;而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只有70.33%,并且复发率也较高,达到26.66%;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对比不同方法对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治疗的效果,对患者进行氟脲嘧啶对患者进行局部注射、咪喹莫特外搽、co2激光以及卡介菌多糖核酸肌肉注射等联合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治愈率高,同时复发率与副作用也较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复发性尖锐湿疣;不同方法;疗效;比较【中图分类号】r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152-01尖锐湿疣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性传播疾病,虽然有较多的治疗方法,但是疗效却不明显,并且还很容易复发。

为了探讨最佳的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方法,有效降低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本文对采取不同方法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先报到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报告摘取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的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62例,对其进行不同方法治疗产生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患者年龄区间为16-80岁,平均年龄为36岁,患者病程为2个月至3年不等。

其中,两次复发的患者有48例,超过3次复发的患者有18例。

四种方法治疗常疣的临床疗效观察

四种方法治疗常疣的临床疗效观察
To evaluate the best treatment of the VelTuca vulgaris
Methods
Induce and summarize the clinical data of 125 out—patient clinic of 2004—2007 suffered from
论文作者签名:
魁鼽丝阻
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医科大学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攻读 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中国医科大学.本人保证毕业高校后,发 表论文或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为中国医科大学,且导师为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单位亦署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阈.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内客除外),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手段保存论文.

运德素联合针刺法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寻常疣;卡介菌多糖核酸;重组人干扰素alb;针刺法
・英文结构式摘要・
The observation of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verruca
vulgaris with four methods
Objective
组中HPV DNA阳性率为8%,而在36~85岁年龄组中为2%。据一些

报道在年轻女性中HPV感染率为20%~46%。另一项研究表明在HPV 感染的妇女中,40岁以下者占88%,25岁以下者占50%。Meisels统计 446038名绝经前HPV感染率较高的女性中,年龄在30岁以下女性HPV 感染是年龄大于30岁以上女性的2倍。 HPV具有严格嗜上皮细胞的特点。侵入机体后,该病毒主要限定于 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健康人在正常情况下,即使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 触人类乳头瘤病毒也不会发病,因为人体表皮最外面角质层能抵御包括 人类乳头瘤病毒在内的微生物的入侵.但皮肤一旦受到外伤,角质层缺 损,该病毒就会乘虚而入。HPV进入表皮后,到达棘层,在棘细胞核内 迅速复制,促使棘细胞加速分裂,大量增殖。另外,人类乳头瘤病毒的 入侵,引起机体产生“细胞浸润反应”。所谓细胞浸润反应,即在该病毒 感染处有大量来自血液内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聚集。以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电灼治疗阴道内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电灼治疗阴道内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电灼治疗阴道内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作者:孙叶建来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目的:探讨免疫调节剂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阴道里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用电灼去除疣体,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隔2日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2ml,疗程为2个月,观察6个月内的有效率。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3﹪;对照组有效率为48﹪。

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电灼治疗阴道内尖锐湿疣明显优于单独运用电灼治疗的方法【关键词】尖锐湿疣;电灼;卡介菌多糖核酸【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81-01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皮肤黏膜良性赘生物。

目前复发仍然是临床治疗尖锐湿疣的棘手问题,故本文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电灼治疗尖锐湿疣,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入选病例96例,均为我院2009年4月~2010年4月门诊诊治的女性阴道内尖锐湿疣患者。

符合尖锐湿疣诊断标准:①有不洁性接触史或间接感染史;②临床表现典型;③醋酸白实验阳性。

剔除标准:①近3个月内接受过免役疗法及其他治疗者;②有自身免役性疾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者;③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及对免役调节剂过敏者;④宫颈刮片显示有癌倾向者。

96例患者均为女性,皮损主要分布在阴道、宫颈,年龄在15~46岁,平均年龄为24.8岁,病程在1周~1年。

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疣体个数、病程均具可比性。

1.2 方法1.2.1药物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商品名:斯奇康,湖南长沙九芝堂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电灼治疗仪(型号GX-Ⅲ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广西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2.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用电灼去除疣体,具体方法:常规消毒后用电灼一次性去除全部疣体,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隔2日臀部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2ml,疗程为2个月。

微波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观察

微波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观察

9 8 例 患者 均在 第 1 0 : 治疗 时 去 除全部 疣体 , 复 发 患者均再 次用微波 去除新 的疣体 。 治疗组 和对照组 临 床 疗 效 比较 见 附 表 ,治 疗 组 痊 愈 4 1 例 ,痊 愈 率 为 8 2 %, 对 照组 痊愈2 9 例, 痊 愈率 为6 0 . 4 %, 两组痊 愈 率 比较 , 差异 有 显著性 ( = 5 . 5 9 , P < O . 0 5 ) 。
包 头 医学 2 0 1 3 年第 3 7 卷 第4 期
成 正 向P 波。 右侧 旁道 时 , 逆传 激 动 向量 向 上 , 向左 ,
在a v R 导联上投 影较小 ,因此 多无a v R 导联 的s T 段 抬
S t e v e n J , Ra f e l EA, Hu I s b G, e t a 1 . Di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p s ox r y s ma l n a t —
41
运过速中的诊断[ J ] . 中华 心律失常学杂志, 1 9 9 8 , 2 ( 1 ) : 4 4 — 4 5 . 陈刚 . 王方正. 常规心电图对房室结参与的阵发性 窄QR S 心动过 速的鉴别作用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 0 0 5 , 8 ( 1 ) : : 6 6 - 7 1 .
例, 痊愈2 9 例, 痊 愈 率 为6 0 . 4 %, 两 组 痊 愈 率 比较 , 差异 有 显 著 性 ( 。 = 5 . 5 9 , P < 0 . 0 5 ) 。 结论: 微 波联 合 重 组 人 干 扰 素c t 2 b
( 酵母 ) 局 部 注射 能 显 著提 高 尖锐 湿 疣 的 治愈 率 , 值得 临床 推 广 。
1 . 4 统 计学 方法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临床观察报告PPT课件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临床观察报告PPT课件
临床症状和体征,即可作出准确诊断。
• 对于有不典型表现者、感染状态不明的性伴、
高危新生儿及大量的亚临床感染者,实验室 检查有相当价值。
• 诊断明确后予尤靖安外用疱疹患处同时子宫
颈开始重组人干扰素α -2b凝胶治疗。
淋菌性宫颈炎
• 病史:有可疑的性病接触史及其他直接或间接接
触患者分泌物史。
•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尿痛、尿频、尿急、宫颈
口、阴道口脓性分泌物,也可无明显症状或症状 轻微。
• 实验室:宫颈口涂片发现细胞内革兰染色阴性双
球菌仅做参考,进行培养以证实淋球菌感染。
• 诊断明确后予头孢曲松3g静点,每日一次,连续
三日,同时开始重组人干扰素α -2b凝胶治疗。
滴虫性阴道炎
• 临床表现:阴道烧灼感,行经时加剧;阴道分
泌物黄色泡沫样,有恶臭。
• 本研究发现,宫颈糜烂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好,单纯型糜
烂的疗效明显好于颗粒型及乳突型,与其它文献报道的研 究结果相一致,其原因可能是糜烂程度的轻重及糜烂类型 与感染病毒多少有关。
• 综上所述,干扰素治疗宫颈糜烂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疗效好,无禁忌症及明显副作用等优点,较微波、冷冻、 激光等治疗安全、可靠,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上推广 使用。
谢谢!
97.30 92.11 54.55
注:有效率=痊愈+显效
表2 以宫颈糜烂程度观察疗效
分度
痊愈 N(%)
显效 N(%)
有效 N(%)
无效 N(%)
有效率 N(%)
单纯型 65(69.15) 18(19.15) 8(8.51) 3(3.19) (n=94)
颗粒型 4(19.05) 6(28.57) 9(42.86) 2(9.52) (n=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重组人α—2b干扰素凝胶预防尖锐湿疣复发临
床观察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疗效。

方法:202例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组(107例)和对照组(95例),两组均使用CO2激光清除肉眼所见全部疣体,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和外涂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

结果:治疗组6个月内复发率为23.81%,对照组6个月内复发率为38.14%,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74,P<0.05)。

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人重组α—2b干扰素凝胶治疗尖锐湿疣能够降低患者复发率,可作为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应用。

标签:卡介菌多糖核酸;重组人α—2b干扰素凝胶;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

占STD发病总数的第二位。

激光、微波和冷冻等物理方法清除疣体是治疗CA 的主要手段,但都不能有效地防止其复发[1]。

国外的研究报道CA物理治疗后随访6 个月时,其复发率达23.1%[2],较多患者需要多次反复治疗。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因此预防和减少复发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国内较多报道认为卡介菌多糖核酸(polysaccharide nucleic acid fraction of bacillus chalmette guerin,BCG—PSN)联合CO2激光治疗CA可减少其复发率,笔者所在科从2010年10月—2012年1月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α—2b Gel)(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治疗尖锐湿疣,复发率有所减少,现具体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2例患者均为2010年10月—2012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皮科门诊及住院确诊患者,所有病例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7 例,男76例,女31例,年龄18~56岁,平均(36.24±8.24)岁;对照组95例,男67例,女28例,年龄16~57岁,平均(3
2.51±7.26)岁;病程2周~14个月,其中已婚115例,未婚87例;两组性别、年龄、平均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202例患者均为本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赵辨主编临床皮肤病学中CA的诊断标准[3],患者愿意接受治疗者。

全部病例醋酸白试验均阳性,部分病例经组织活检确诊。

排除标准:妊娠、哺乳期妇女;有严重肝、肾、心脏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过敏性体质患者;近期曾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

1.3 方法治疗组先用CO2激光一次性清除肉眼所见皮损,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注射液,1 ml/次,隔日1次,18次为1个疗程,术后待伤口愈合后,给予外涂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每天在病变部位及周围2 cm范围内外涂,2次/d,共4周。

患者每周复诊1次,1个月后每月观察1次,随访6个月。

对照组单纯使用CO2激光一次性清除肉眼所见皮损。

随访期间(6个月)发现有新发皮损则定为复发。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采取字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74,P<0.05)。

见表1。

3 讨论
CA作为性传播疾病,有易复发的特点,传统治疗上多使用CO2激光、冷冻、手术、高频电灼术等方法,主要是针对肉眼可见的疣体进行治疗,而不能处理隐性感染及亚临床感染,无法改进机体的免疫状况。

Ferenczy等发现皮损周围正常皮肤中HPV—DNA阳性的患者复发率比其阴性的高,故认为皮损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存在HPV—DNA是CA复发的原因之一[4],应将治疗范围扩大到皮损周围2 cm,但这样患者行激光等治疗皮肤破坏性较大。

故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患者在CO2激光基础上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和外涂人干扰素α—2b凝胶,以此对CA复发的疗效进行探讨。

本研究所使用的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经吴丽峰等人近年对卡介菌多糖核酸预防尖锐湿疣复发进行Meta分析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复发率低,安全好,且患者耐受性好[5],该药物的作用为BCG—PSN通过调节机体内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来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其对T细胞致敏,产生细胞介导免疫,致敏T淋巴细胞在抗原的特异性刺激下分化、合成、释放出一系列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导致特异性抗体的生成。

从而对疣起排斥、溶解、破坏病毒感染的的作用[6];同时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为基因重组干扰素,有广谱抗病毒及免疫调节功能,通过诱生多种病毒蛋白,抑制病毒蛋白在细胞内复制[7]。

通过对BCG— PSN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疗效观察,BCG—PSN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在预防尖锐湿疣复发方面疗效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74,P<0.05),两者联合用药能够消除残余皮损或减轻原皮损周围已有的亚临床感染,联合用药能起互补作用,提高疗效,作为防止尖锐湿疣复发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Ley D J,Douglas J,Beutner K,et al.External genital varts:diagnosis,treatment,and prevention [J].Clin Infect Dis,2002,35(2):210—224.
[2] Lata J J,Badia X.Effectiveness of an educational leaflet on the prevention of external genital warts recurren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D & AIDS,2005,16(12):784—788.
[3]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02.
[4] Ferenczy A,Mitao M,Nagai N,et tent Papillomavirus and recurringgenital warts[J].N Engl J Med,1985,313(13):784.
[5] 吴丽峰.卡介菌多糖核酸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Meta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3):229—232.
[6] 汪继云.激光联合斯奇康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疗效观察[J].疾病控制杂志,2002,6(4):382.
[7]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04—3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