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docx
中医饮食护理

中医饮食护理中医治疗不但以药物祛病除邪,更重视饮食调养的作用。
供应病人足够的营养,配合治疗,达到治病的目的。
一、关于饮食调养的原则食物过冷过热,都可以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特别是给神志不清者或小儿喂食更需注意,以免引起烫伤或腹痛、消化不良。
病情不同,要求饮食的冷热也不同,一般说,热证患者喜冷而寒证患者喜热,可以随病人之所好适当调节食物的温度。
二、食物的分类及性能按传统分类,可以归纳为粮食类、蔬菜类、瓜果类、畜类、禽类、水产类;从食物的性能归纳,又有辛辣类、生冷类、发物类、硬固类、补养类的不同。
每类食物具有不同的性能及营养特点,两者互有联系。
以食物性能结合品种归类如下:(一)辛辣类指姜、葱、蒜、韭、胡椒、酒等辛辣食品,属于热性动火类。
因此,阳证、热证、疮毒、目疾、皮肤病等均应禁忌。
对寒证疾病则有治疗作用。
如酒能温经通络,可用于痹症;姜、葱能辛温解表,用于风寒感冒等。
(二)生冷类指一切瓜果、生冷拌菜以及冷饭、冷菜等食物。
由于瓜果类性凉多寒,大多能清热解渴,故适用于热证疾病,脾胃虚寒者应少食或忌食。
瓜果及凉拌菜类,宜先用开水烫后再吃,避免不洁而影响脾胃。
(三)发物类食物中都有诱发疾病的品种,如蔬菜中的香蕈、蘑菇、笋、雪菜、芥菜、芫荽、菠菜、香椿芽;瓜果中的南瓜;禽畜中的猪头、鸡头、翅、脚;水产种的黄鱼、带鱼、鲞鱼、鲳鳊鱼、虾、蟹等均属发物类。
(四)硬固类:指油炸、煎烤以及未煮烂的食物,容易发生脾胃系疾病。
故脾胃虚弱者药注意禁忌,即使是健康人,对油炸煎烤类的食物也不能常食,因这类食物硬固难以消化是一个方面,同时火性较大,日久积热、生痰,易成噎膈。
(五)补益类食物均有一定的补养作用,一般有平补、清补、温补的不同。
平补类如猪肉、牛肉、鲫鱼、黑鱼、青鱼、白鱼、蛋类等;清补类如百合、甲鱼、鸭、鳗鱼、淡菜、海参(阴阳并补)等;温补类如羊肉、狗肉、鸡肉、雀肉等。
三、关于饮食宜忌(一)饮食宜忌与疾病的关系:食物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
中医饮食护理

中医饮食护理一、中医饮食疗法特点二、中医饮食四性五味三、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四、常用饮食养生的方法中医饮食调护的重要性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指导饮食调护,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药疗食疗的有机结合,是中医临床中的一在特色。
如《千金要方》云:“为医者,必须洞视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然后令药。
”如果临床辩证准确,能做到:药食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适,就可提高疗效,加速病人康复。
反之,如果药食相杵,寒温失当,五味过偏,就可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可致病情恶化。
一、中医饮食疗法特点定义: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食物配方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中医理论特点:整体观和辩证施治中医饮食疗法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施食药食同源:中药也是由食物发展而来,食物对防治疾病同样重要中药属性:四性五味食物属性:四性五味提倡先食疗后药药疗(1)整体观念人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如食物五味对应人体五脏系统)人和自然社会是一个整体(如食物四气对应自然四季)饮食要与五脏及自然气候等相适应(2)辩证施食疾病:寒热虚实食物:寒热补泻原则:食物的性味应逆于疾病性质二、中医饮食四性五味食物四性:寒热温凉食物五味:酸苦甘辛咸“性”或“气”是指食物有寒凉温热等不同的性质或气质,中医称为“四性”或“四气”凡适用于热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凉性或寒性食物,寒性食物如:马齿苋,蒲公英,苦瓜,连藕,蟹,番茄,柿子,紫菜,西瓜,香蕉,黄瓜凉性食物如:茄子,白萝卜,冬瓜,梨,薏米仁,鸭蛋凡适于寒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
热性食物有:芥子,肉桂,辣椒,花椒温性食物:韭菜,小茴香,葱,香菜,蒜,南瓜,木瓜,酒,醋,龙眼肉,杏仁,鸡肉,平性食物的性质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食物之间,一般体质或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之品。
平性食物:洋葱,南瓜子,土豆,香椿,玉米,百合,葡萄,猪肉,蜂蜜,青鱼,牛奶中医饮食四性疗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寒症宜忌感受寒邪的实寒证:宜温热性食物阳虚阴虚的虚寒证:宜温补性食物无论实寒还是虚寒:忌寒凉生冷之品热者寒之:热证宜忌感受热邪的实热证:宜寒凉性食物阳盛阴虚的虚热证:宜滋阴性食物忌辛辣,温热之品虚者补之:虚证:阴阳气血亏虚所引起的一类病证阴阳亏虚:补益阴阳,阳虚者忌寒凉,宜温补类食物,阴虚者忌温热,宜淡薄润食物气血亏虚:补益气血原则:虚多少补多少,虚什么补什实者泻之,实证宜忌外感病实证:风寒风热,宜辛散食物内伤病实证:痰壅水停,食积瘀血等,宜疏利消导,活血化瘀食物中医饮食四性疗法食物的性能各有不同,有相互协同作用,亦有相克制作用,性能相同者,食之无消,并可加强其调养作用,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中的羊肉与生姜,两者可相互协同发挥作用,羊肉得生姜而加强温补,故可治疗虚证腹痛,食物性能相克情况有二种,一是利用食物之间性能相克,对人体有益如小产大都为寒性,可加葱姜同煮,取其辛温而解其寒气,另一种情况是食物之间性能各不相同,发生矛盾,影响人体健康,如鳖鱼与苋菜不同食等,所以应当注意饮食的调配。
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理论

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进行饮食调护时应注意协调人体内部、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稳定内外环境的统一性。
一、调整阴阳“阴平阳秘”也是阴阳在对立制约和消长中取得的动态平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就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补其不足”,是针对阴或阳偏衰不足的病证。
如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食疗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为法,选用桑葚蜜膏、生地黄鸡等方以滋阴制阳;;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食疗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为法,选用当归生姜羊肉汤、附片炖狗肉、核桃仁炒韭菜等方以补阳制阴。
“损其有余”,是针对阴或阳偏盛有余的病证。
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宜用寒凉的药膳以制其阳,治热以寒,食疗以“热者寒之”为法,选用石膏粳米汤、五汁饮、芹菜粥、绿豆粥等清其热;阴寒偏盛的实寒证宜用温热的药膳以制其阴,治寒以热,食疗以“寒者热之”为法,选用干姜粥、五加皮酒、附子粥等散其寒。
总之,食疗总是围绕调整阴阳,维系阴阳平衡而合理配制膳食。
二、协调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
脏,即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
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脏腑是人的主体结构,也是维持人体生理功动的基础,脏腑的功能状态决定着人体的健康水平调理脏腑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纠正脏腑的偏向。
1、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中医饮食调护强调五味调和,防止偏嗜损害五脏,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例如肺的病变,可能是本脏受邪发病,亦可能是他脏病变所致。
肺本脏为病引起的咳嗽,食疗可采用宣肺降逆止咳之法,选食姜糖苏叶饮,冰糖蒸雪梨等;因肝火亢盛,木火刑金者,应泻肝火为主,选食菊花蒿饮等;因脾虚生痰,痰湿壅肺者,应健脾燥湿为主,选食枳术饭等;肾阴虚不能滋肺者,应滋肾润肺为主,选用百合枸杞羹等;再如头痛耳鸣、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肝阳上亢的病证,既可食菊花饮、芹菜粥等以清肝潜阳,也可食山药粥、益脾饼等顾护中土,以免木旺克脾。
中医饮食调护原则

六、饮食养生常用的方法
• 因地施食 • 根据地域不同:地势高下,寒热燥湿,水土各异。 • 东南:气候温暖潮湿,阳气易外泄,易感风热。 • 宜:凉性食物,感风热宜桑叶、菊花、薄荷等辛 凉解表药食两用食物。 • 西北:气候寒燥,阳气内敛,易感风寒 • 宜:温性食物,感风寒宜生姜,紫苏叶,辛温解 表药食两用食物。
中医饮食五味疗法
• 还有一类“发物”是指诱发疾病的食物,一般而言,“发物”都 是常用食物,对人体没有影响,但对具有过敏体质和所患疾病有 关,则能诱发荨麻疹,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公鸡,猪头肉动风上 扰,往往能触发肝阳头痛,头风等宿疾,由于“发物”具有宣发 作用,故临床上用芫汤透发麻疹。
四性
寒凉 温热 平性
中医饮食五味疗法
• 1、五味对应五脏 酸 苦 甘辛 咸
• 肝 心 脾肺 肾 • 2、五味适度养五脏五味过度伤五脏
• 3、原则:谨和五味以调之,以平为期
中医饮食五味疗法
• 辛味入肺,过辛伤肺 • 性味:辛散行气通经,香燥易耗气伤津 • 代表食物:姜葱蒜花椒等 • 宜:外感,瘀血,脾胃气滞 • 忌:气虚自汗,津亏,失血等证 • 多食:便秘,胃溃疡,痔疮
中医饮食四性疗法
• 虚者补之:虚证:阴阳气血亏虚所引起的一类病证 • 阴阳亏虚:补益阴阳,阳虚者忌寒凉,宜温补类食物,阴虚者忌
温热,宜淡薄润食物 • 气血亏虚:补益气血 • 原则:虚多少补多少,虚什么补什么
中医饮食四性疗法
• 实者泻之,实证宜忌 • 外感病实证:风寒风热,宜辛散食物 • 内伤病实证:痰壅水停,食积瘀血等,宜疏利消导,活血化瘀食
中医饮食五味疗法
• 苦味入心,过苦伤心 • 苦味食物的性味,清热,燥湿,消炎抗菌 • 代表食物:苦瓜,杏仁,马兰 • 宜:热证,心烦,湿证,咳喘 • 忌:脾胃虚弱,恶心呕吐 • 多食,伤胃,吐泻
中医饮食护理的原则

中医饮食护理的原则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中医饮食护理的原则1、辨证选择食物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食物亦有四性五味之别,在饮食调护在应按病证的性质不同,选择相宜之食品。
所谓“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性质的食性。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同样适用于食性选择的原则。
由于寒凉性食物,具有清热、泻火或解毒的作用,因此可选用于热证。
如粮食中的陈仓米、小米、高梁米、大麦、苡仁、赤小豆、绿豆等;凡属热性温性的食物,同样具有温中、祛寒之功效。
如:糯米、黄米、小麦等甘温食物,可选用于寒症病人。
如脾胃虚寒、腹痛、泄泻等症,可用葱、韭、姜、蒜、辣椒等辛热之品,以达健脾通阳温中之效。
而各种水果及一些瓜类,性味多偏寒凉,多有清热解渴之效,可选用于温病热盛伤津者。
所谓“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食味。
食物的五味不同,具有的作用也不相同。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又指出:“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别,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如辛味,有能宣散、行气血、能润之功效,对于表寒证及气血阻滞病证应注意选用之。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在人体五脏气血阴阳任何一方虚证时可用甘味缓和拘急疼痛等。
如糯米红枣粥可治脾胃气虚或胃阳不足;糯米酒加鸡蛋,煮熟后食用以供产妇补益等,均取糯米、红枣之甘味,再合其温性,而求其补气、温阳、散寒之功效。
又如酸味,有收敛固涩之效,适用于气虚、阳虚不摄而致的多汗症,以及泄泻不止,尿频,遗精,滑精等病证。
再如苦味,有能泄、能燥、能坚的作用,多用于解除热证、湿证、气逆等病症。
例如: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炒菜,即取其苦能清泄之功,而达到清热、明目、解毒的目的。
中医饮食调护原则

二、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 谨和五味 • 注意饮食气味的适中也很重要,如过食寒凉易损伤脾胃阳气,过 食辛热则易助火伤阴,辛甘酸苦咸五味虽各有所宜,亦各有所偏。 饮食性味不要过重,尤其应避免过度嗜咸和嗜甜。若对饮食的种 类或气味过于偏嗜或偏废,易使体内阴阳失调,从而损害健康, 发生疾病。
二、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二、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 谨和五味 • 饮食应多样化,合理搭配,不可偏食。《素问. 藏气法时论》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 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补精益气。” 这就是说人体的营养应来源于粮、肉、菜、果等 各类食品,所需的营养成分应多样化。只有做到 饮食的多样化和合理搭配才能摄取到人体必须的 各种营养,维持气血阴阳的平衡。
生姜、芫荽、成皮
山药、大枣、粳米、鸡肉、蜂蜜、甘草
五味
酸味
乌梅、梅子、山楂、阳桃、五味子 苦瓜、青果、枸杞苗、蒲公英、芥菜 海带、海藻、紫菜、海虾、海参、鱿鱼、乌贼鱼
苦味
咸味 淡味 涩味
茯苓、薏仁、冬瓜、荠菜
食物味的特殊作用
辛味食物(如辣椒、胡椒) 健脾 苦味食物(如苦瓜)
咸味食物(如鱼、虾、蟹)
六、饮食养生常用的方法
• 因人施食 • 根据年龄体质不同:虚者补之,实则泻之 • 胖人多痰多虚:宜清淡 • 瘦人阴虚多炎:宜滋阴清炎,养血补血 • 老年人脾胃虚弱:食宜清淡,忌油腻、坚硬、粘 腻食物,以免伤及脾胃。 • 小儿脾常不足:宜甘平运脾养胃为宜,如,山药, 山楂。忌苦寒如黄连,槟榔,忌滋腻大补,如老 母鸡,人参,熟地。
中医饮食五味疗法
• 肝病忌辛,心病忌咸,脾病忌酸,肾病忌甘, 肺病忌苦,以及水肿病忌食盐,黄疸泄泻忌鱼, 以常头晕,失眠,性情急躁忌胡椒,辣椒,韭菜, 即如《金匮要略》中所言:“所食之味,有与病 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补体,为害则成疾, 另外,应注意病人脾胃强弱,即使是相宜的食物 不能强迫进食,再一种是病后胃气初复,如贪图 口腹可导致食复的发生,即《景岳全书》中所说: “不欲食者,不可强食,强食则可助邪,新愈之 后,胃气初醒,尤不可纵食。”
中医饮食护理

中医饮食护理中医饮食护理中医饮食调护的重要性中医饮食调护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提高疗效,加速病人康复。
如果临床辩证准确,药食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适,就可以达到最佳效果。
反之,药食相冲,寒温失当,五味过偏,就会影响药物疗效,甚至会使病情恶化。
一、中医饮食疗法特点中医饮食疗法是一种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食物配方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食。
中医饮食疗法提倡先食疗后药药疗。
人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饮食应与五脏及自然气候等相适应。
疾病和食物都有寒热虚实的属性,食物的性味应逆于疾病性质。
二、中医饮食四性五味食物的四性是指它们的寒热温凉属性,而五味是指它们的酸苦甘辛咸味道。
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质或气质,中医称为“四性”或“四气”。
食物的性味应逆于疾病性质。
凉性或寒性食物适用于热性体质和病症,如马齿苋、蒲公英、苦瓜、连藕、蟹、番茄、柿子、紫菜、西瓜、香蕉、黄瓜、茄子、白萝卜、冬瓜、梨、薏米仁、鸭蛋。
温性或热性食物适用于寒性体质和病症,如芥子、肉桂、辣椒、花椒、韭菜、小茴香、葱、香菜、蒜、南瓜、木瓜、酒、醋、龙眼肉、杏仁、鸡肉。
平性食物的性质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食物之间,适用于一般体质或寒凉、热性病症的人,如洋葱、南瓜子、土豆、香椿、玉米、百合、葡萄、猪肉、蜂蜜、青鱼、牛奶。
三、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食。
饮食应与五脏及自然气候等相适应。
疾病和食物都有寒热虚实的属性,食物的性味应逆于疾病性质。
寒症宜忌:感受寒邪的实寒证宜温热性食物,阳虚阴虚的虚寒证宜温补性食物,无论实寒还是虚寒都忌寒凉生冷之品。
热证宜忌:感受热邪的实热证宜寒凉性食物,阳盛阴虚的虚热证宜滋阴性食物,忌辛辣、温热之品。
四、常用饮食养生的方法中医饮食调护的常用方法包括:吃得有节制、吃得有规律、吃得有营养、吃得有变化、吃得有调味。
吃得有节制是指适量饮食,不过量。
吃得有规律是指按时进餐,不暴饮暴食。
中医饮食护理[1]
![中医饮食护理[1]](https://img.taocdn.com/s3/m/86a1f0d6d5bbfd0a79567379.png)
三、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谨和五味
注意饮食气味的适中也很重要,如过食寒凉
易损伤脾胃阳气,过食辛热则易助火伤阴, 辛甘酸苦咸五味虽各有所宜,亦各有所偏。 饮食性味不要过重,尤其应避免过度嗜咸和 嗜甜。若对饮食的种类或气味过于偏嗜或偏 废,易使体内阴阳失调,从而损害健康,发 生疾病。
三、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中医饮食四性疗法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
之,实者泻之
中医饮食四性疗法
寒者热之:
寒症宜忌 感受寒邪的实寒证:宜温热性食物
阳虚阴虚的虚寒证:宜温补性食物
无论实寒还是虚寒:忌寒凉生冷之品
中医饮食四性疗法
热者寒之:热证宜忌
感受热邪的实热证:宜寒凉性食物 阳盛阴虚的虚热证:宜滋阴性食物
发物会导致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应忌食。
四、饮食养生原则——辨证用膳
辨证用膳
因时用膳 因人用膳
因地用膳
因病用膳
现状: 日常饮食没有规律; 一日三餐的食量和时间常常不固定; 很多人不重视吃早饭,但是吃夜宵、吃零食的
现象比较普遍; 男生吸烟现象较多; 想减肥而节食,其中女生居多; 将快餐(洋快餐、方便面等)当正餐吃。 因时施食 根据四季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季:阳气生发,食宜清润平淡,如百合,甘蔗、 香椿、藕、萝卜、黑木耳等,忌辛辣、耗气之品。 夏季:阳气亢进,食宜甘寒,如白扁豆、绿豆、 苦瓜、西瓜、甜瓜等时鲜瓜果蔬菜等,忌温热、 生火、助阳之品,并应防过食生冷或不洁食物。
三、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饮食有方
饮食要有正确的方法,进食时宜细嚼慢咽,
不可进食过快或没有嚼烂就下咽,食物应软 硬恰当,冷热适宜,不要一边时食一边干其 他的事情,食后不可即卧,应做散步等轻微 活动,帮助脾胃的运化,晚上临睡前不要进 食。饮食不洁可导致胃肠疾病或加重原有病 情,食物要新鲜、干净、禁食腐烂、变质、 污染的食物及病死的家禽和牲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
《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明确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者,可谓良工。
”中医饮食护理,在医疗饮食护理实践中有着独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辅助治疗方面意义非常重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已经知道谷物、肉类、水果、蔬菜能够补益正气,祛除病邪,并强调用药治疗时必需配合食物调养,掌握和使用这些食物来治病,是中医独特的饮食护理。
1 中医饮食护理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能增强体质,抵御外邪,防止疾病的发生,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学认为食物和药物性味相同,也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所以古代有“药食同源”之说,但若饮食不当,如饮食不足或过多、食无定时、性味过常、饮食不洁等,则会损害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或病情恶化,注意饮食营养对保持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不节是多种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1].
因此,对未病之人进行饮食护理可以补益身体,预防疾病,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则能调治疾病,缩短疗程,尤其是慢性疾病和重病恢复期的饮食护理,对疾病的康复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治病当论药功,养病方可食补。
”许多疾病后期,只要饮食护理适宜,不必投药,其病便能自愈,结合病类、病情、病状、病程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中医饮食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巩固、促进患者康复。
2 中医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
2.1 饮食有节饮食应有节制,不可过饥或过饱,过饥则气血来源不足,过饱则易伤脾胃之气,进食要有规律,三餐应定时、定量,并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切记饥饱不调,暴饮暴食,以免伤及脾胃。
2.2 饮食有方饮食要有正确的方法,进食时宜细嚼慢咽,不可进食过快或没有嚼烂就下咽;食物应软硬恰当,冷热适宜,不能一边进食一边干其他事情;食后不可即卧,应做散步等轻微活动以帮助脾胃的运
化;晚上临睡前不要进食,饮食不洁可导致胃肠疾病或加重原有病情,食物要新鲜、干净,禁食腐烂、变质、污染的食物。
2.3 适时定量中医学认为,白天阳旺,活动量大,食量可稍多;夜暮阳衰阴盛,以休息为主,宜少食,强调“按时进食”、“按需进食”,饮食要适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食无定时或忍饥不食,会扰乱胃肠消化的正常规律,使脾胃功能失调,消化能力减弱,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输送。
2.4 合理膳食饮食应多样化,搭配合理,《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即人体的营养应来源于粮、肉、菜、果等各类食品,所需的营养成分应多样化,饮食的多样化并合理搭配,人体才能摄取必需的各种营养,维持气血阴阳的平衡。
2.5 不可偏嗜食物有四气五味,各有归经,若饮食偏嗜则可导致人体脏腑阴阳失调而发生多种疾病,如过食肥甘厚味可助湿生痰、化热或生疮疡等症;过食生冷会损伤脾胃之阳气,而致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脾胃寒证;经常食用过热的食物,易烫伤消化道,发生糜烂溃疡,日积月累易致癌变;偏食辛辣,可使胃肠积热而致大便干燥,或酿成痔疮下血之症等。
因此患者的饮食应清淡,多样化,粗细相宜,寒热相适,质量兼顾,荤素搭配,比例适当,营养全面。
三餐合理安排,做到饭、菜的色、香、味、形俱全,美味可口,忌肥甘厚味、嗜食偏好。
2.6 荤素搭配荤素搭配是饮食的重要原则,也是长寿健康的秘诀之一。
饮食以碳水化合物、蔬菜、瓜果等素食为主,辅以适当的肉、蛋、鱼类,不可过食油腻厚味。
2.7 重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消化饮食及生化气血的重要器官,脾胃功能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在饮食护理过程中,要重视脾胃功能的调理,不能片面追求营养摄入,强进荤腥油腻之品,以免脾胃负担加重,导致病邪滞留,加重病势。
2.8 注意卫生饮食护理中还应保证食物的新鲜,忌生冷、不洁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饮食不洁或食有毒食
物,可引起胃肠疾病和食物中毒,导致腹痛、吐泻,甚至严重中毒、危及生命,进食的环境整洁宁静,气氛轻松愉快,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指导患者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不能食后即睡,饭后要避免做剧烈运动,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 辨证施食相生相宜
3.1 因证施食病症有寒、热、虚、实之分,寒热温凉补泻之别,在饮食调护上应按病症的性质不同,选择相宜之品。
食物的性味应逆于疾病性质,应忌食易加重病情的食物,热症患者,可选用具有清热、泻火或解毒作用的寒凉性食物,如小米、高粱米、大麦、薏仁、赤小豆、绿豆等;寒症患者,可选用具有温中、祛寒之功效的热性温性食物,如糯米、黄米、小麦等;脾胃虚寒、腹痛、泄泻等病症,可用葱、韭、姜、蒜、辣椒等辛热之品,以达健脾通阳温中之效,而各种水果及一些瓜类,性味多偏寒凉、多有清热解渴之效,可选用于温病热盛伤津者。
3.2 辨药施食食物的性味应与患者所服药物的性能一致,忌与所服药物的性能拮抗,以免降低药效,如果食物与所服药物的性味相同,可增强药物的效能,加速疾病的康复。
3.3 因时施食四时季节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饮食宜忌也有所不同,应依据春夏秋冬四季阴阳消长和寒暑变化来调节人的饮食,以适应自然规律,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
春季气候由寒转暖,阳气升发,食宜清润平淡,如百合、甘蔗、香椿、藕、萝卜、黑木耳、莲子等。
夏季阳气亢盛,天气炎热,暑湿较重,食宜甘寒,如白扁豆、绿豆、苦瓜、西瓜、甜瓜等时鲜瓜果蔬菜等,忌温热、生火、助阳之品。
秋季阳收阴长,燥气袭人,食宜滋润收敛,如梨、百合、莲子、藕、胡桃、银耳、芝麻等。
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盛极,易外感寒邪,宜温补,如羊肉、狗肉、牛肉、胡桃、桂圆、荔枝、栗子。
3.4 因人施食人的体质有强弱不同,年龄有老少之分,饮食宜忌也应有区别,如体胖之人多痰湿,宜食清淡、化痰之物,忌肥甘厚味之
品,以免助湿生痰;体瘦之人多阴虚,宜多食滋阴生津,养血补血之物,忌辛辣动火之品,以免伤阴;老年人脾胃虚弱,牙齿松动,咀嚼、消化及吸收功能减退,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硬固、黏腻食物;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应选用温软、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妇女妊娠期和哺乳期忌辛辣温燥食品,以免助阳生火,影响胎儿和乳儿。
4 饮食宜忌
4.1 食物搭配宜忌根据中医五行学说,有些食物相宜,可以搭配一起进食,有利于健康,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中,温补气血的羊肉与补血止痛的当归和温中散寒的生姜配伍,可增强补虚散寒止痛之功,同时还可以去掉羊肉的腥膻味;薏苡仁粥中添加红枣,可防止薏苡仁清热利湿过偏之性[2].
某些食物搭配不当会削弱食疗效果,应尽量避免。
如吃羊肉、狗肉之类温补气血的食物,不应同时吃绿豆、鲜萝卜、西瓜等,否则会减弱前者的温补作用。
有些食物合用,可能产生不良作用,如柿子忌茶,白薯忌鸡蛋,葱忌蜂蜜。
4.2 四时饮食宜忌针对四时气候的变化,饮食宜忌也不相同,依据四时气候的特点,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宜食清淡瓜果豆类,忌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助阳外泄。
夏季天气炎热,由于暑热夹湿,脾胃易于受困,宜食甘寒、清淡、少油腻食品,忌食生冷或不洁食物。
秋季万物收敛,凉风初长,燥气袭人,早晚凉爽,易致咳嗽或诱发痰喘,宜食清淡蔬菜、水果、生津滋润食品,忌辛辣燥热食物。
冬季天气严寒,万物伏藏,易遇寒邪,宜食温热食物,忌生冷、过咸食品等。
4.3 服药饮食宜忌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热、酒、腥臭等不易消化及刺激性的食物,并注意不要摄入诱发疾病的食物。
如蔬菜中的蘑菇、笋、香菇,瓜果中的南瓜,禽畜中的猪头、鸡头、翅、脚,水产中的黄鱼、带鱼、虾、蟹等。
服发汗药后,忌服醋及生冷的食物;服补药后,忌食浓茶和萝卜;疮痈肿毒者忌食虾、蟹、羊肉、辣椒等刺激性食物;皮肤病患者忌食海腥发物,麻疹患儿忌饮食过度。
某些药物有特殊忌口,如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鱼忌苋菜,天冬忌鲤鱼,
白术忌大蒜、桃、李,人参忌山楂、萝卜、茶叶,土茯苓忌茶,半夏忌羊肉、羊血,厚朴忌豆类,牡丹皮忌蒜等。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中医饮食护理实质上是疾病治疗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更是人的生命健康体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中医饮食护理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为基础,是中医学的进一步延伸,更是与现代医学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将会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奕欣,王斌全,任玉珍。
饮食护理中引入辨证施膳理论的探讨[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9(5):1188-1189.
[2]何滨,李晶。
浅谈中医饮食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