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指导思想探析

一、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脉络1.探索时期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反传统批判的斧头挥砍着旧的思想、文化、道德等腐木朽枝,冲击着千年来的传统价值观。
与此同时,在新思想观念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学者突破传统的藩篱,以全新的观点来看待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1921年7月,在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一个伟大的政党成立了,这艘承载着劳苦人民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小船向更光明的远方驶去。
1931年,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对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进行了明确——工农劳苦大众,不论男女,在教育上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并充分保障劳苦大众的受教育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
在这一方针的引领下,党在根据地、解放区,先后创办了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这一方针也始终贯穿于我国在革命时期的高等教育中,为我国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确定了基本方向。
2.基本框架的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尽快建设和发展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发展高等教育亦是如此。
中央人民政府对旧有的大学进行了恢复和整顿,大批高校纷纷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3年,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教育部多次强调要系统、全面、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经验。
以对旧学校的改造为起点,我国开始了对新模式的高等教育的推广,全国的高等院校被分为高等专科、专业学院、综合性大学三类学校,院系划分、专业分类、学制安排等制度框架也是以国外为参考。
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推广,对于高等教育的领导权也逐渐确立,主流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意识形态中基本占据主流地位。
3.探索发展时期1961年,依照八届九中全会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方针。
教育部多次召开高等教育调整会议,对高校的规模、专业设置、分布等各项做出调整。
经过三次调整后,高校数量减少到四百余所。
在1963年全国高校“四定”会议上,又从发展规模、学制、专业、人员编制四个方面规范高校教育,明确不同性质的高校可设置的专业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建设在借鉴他国成功经验以及自身不断进取改革中,在质量、水平、规模等各方面发展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也面临着发展不均衡、“大而不强”等问题。
本文回顾了各学者对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发展从借鉴他国、政策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审视各学者对该阶段发展史的研究基础上,归纳出该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最后,笔者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应当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努力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公平,高等教育研究应坚持独立与开放相结合。
标签:新中国成立;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史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研究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初具雏形并渐渐发展起来,国内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研究层出不穷,角度也具有多样性。
笔者研究后归纳了以下几方面研究角度:1.国家政策指导教育变革角度研究吴愈晓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的奠基阶段,到1985年始的教育改革阶段,1999年大规模高等教育扩招的大众化阶段,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进行阐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2.我国向外国学习成功经验角度研究张莉在其硕士论文中系统阐述了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借鉴他国教育经验的历程。
20世纪50年代是系统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经验,输入、移植以凯洛夫为代表的教育思想。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是广泛学习各国新的教育改革经验,吸收、借鉴当代各类教育革新思想。
3.高等教育学研究历程角度研究高等教育学研究历程研究是有许多相关文献论述的,其中潘懋元为高等教育学研究发展史的研究带来了系统详尽的论述。
潘懋元将高等教育学发展史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7年属于前学科时期,1979-1984为学科建立时期,1985-1999为规模扩充时期,1999至今为稳步提高时期。
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受国家政策指导的倾向明显。
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间,高等教育在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
这段时间里,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分享,为中国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高等教育体系面临着一片废墟与破败。
面对困境,新中国的领导者们立即意识到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迅速采取措施恢复与发展高等教育。
1952年,国家启动了全面高等教育改革的计划,包括拓宽高等教育入口、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等。
同时,新中国还大力投资建设高等学府,提高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
195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颁布了《中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面向全体劳动人民,取消了旧中国贵族教育的特权。
此外,新中国还开展了对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浪潮。
国家提出了以“四清”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思想改造运动,旨在清除旧中国剥削阶级的影响,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办学模式。
同时,高校还推动了工学与理学的教育改革,加强了实践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20世纪70年代,中国再次进行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改革。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并取消了政治考试的内容,确保了考试的公正与公平。
这一改革措施使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化程度大大提高,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场质量提升的浪潮。
国家鼓励高等学府与国内外著名大学进行合作,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此外,高校还加强了学科建设与研究能力建设,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继续迈上新的台阶。
国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的目标,鼓励高校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迁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中国出现了像国子监和书院这样的教育机构,为士人提供了高等教育。
然而,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要追溯到清朝末年。
19世纪末,中国爆发了一系列的民主革命,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也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
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第一届临时政府,并开始了对新教育的探索。
1911年的《大同书院在京人民六论》提出,“今之中国,唯有开展教育为治国之第一要务”,这是中国高等教育迈向现代化的起点。
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是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
通过国家资助,大量的新高等教育机构得以建立。
公立大学起初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并通过统一的考试选拔学生。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困扰。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学校被关闭,学术活动被停止,大量的教师和学生被迫离开校园。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高等教育也开始逐渐恢复和发展。
这一时期,国家开始注重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建立独立的学术机构和加强国际合作。
19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高考制度,以选拔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
19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迅速增加。
为了满足需求,许多新的学校和专业被创办。
此外,中国还开始引进国外的教育模式和技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
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大量的优秀人才涌现出来。
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逐渐与国际接轨,许多中国大学开始与海外高校展开合作项目,增加了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此外,高等教育也逐渐向全社会开放,非全日制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得到了扩大。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提高了师资水平和教育设施,进一步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总的来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经历了一个从古代到现代的过程。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家上午好!首先祝贺本次大会顺利召开!今天我在这里将就中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及其问题作一报告,具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中国高等教育当前的形势是“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
我国当前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是1985年教育體制改革及1992年第四次高等教育会议以后开始的,我称之为“跨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可以用“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三个词来概括这一阶段的情况。
所谓“大改革”,是指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谓“大发展”,是指中国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这是有目共睹的;“大改革”与“大发展”后面临着“大提高”,我们的高等教育今天依然健康发展,但需要进行一定阶段的调整与巩固;国家多年来一直将“全面提高质量”作为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
具體来说,“大改革”可归纳为办学體制、管理體制、招生就业體制、经费筹措體制、学校内部管理體制等五大體制的改革。
主要是解决中国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體制的问题,打破“一包二统”;今天这一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举以下两例说明:第一是学费改革,这项改革在“理论上站得住、实践上有可能”,前者指高等教育属非义务教育阶段,理论上可以收费;后者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部分人有能力分担高等教育的投入,在国家尚无能力担负全部教育投入的情况下,部分收费是可行的。
这一改革显著推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在校大学生由1996年的680万到2021年的2000多万就是一个例子。
第二是学校机制的两大改革,一是教育部直属院校由36所变为100所(后由于学校合并变为71所),这些学校在教育部的统一管理下有很快的发展,它们的办学理念更加清晰,经费投入得到保障,在未来10—15年内将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二是地市一级兴办了许多大学,它们的发展势头良好,将成为未来地市经济发展及干部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吉首大学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新中国成立百年以来的教育成就

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1.1 新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现状1.2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教育改革二、新我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成就2.1 普及教育取得显著成就2.2 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2.3 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三、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3.1 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3.2 教育教学水平亟待提高3.3 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新要求四、总结与展望新我国成立百年以来的教育成就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1.1 新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现状新我国成立之初,教育则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此期间,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学校设施简陋,教育水平和质量较低。
加之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缓慢。
1.2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教育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校数量和师资力量得到了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到了21世纪,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新我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成就2.1 普及教育取得显著成就自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一直致力于普及教育,通过全民办学、免费教育等措施,我国的基础教育逐渐步入全面普及的阶段。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使得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大大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也显著提升。
2.2 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除了基础教育普及外,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得我国的大学教育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席之地,学科建设、科研能力、师资力量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2.3 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在教育体制方面,我国也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和完善。
学校管理体制、教育评估和考核、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改善,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3.1 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尽管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仍然存在较大的不均衡,这是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最新教育文档

20 世纪 80年代至 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开始在经 济和社会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与之相适应, 我国高等教 育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也进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时 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 证。
到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与当年的体制改革是分不 开的。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回顾, 以期 能为现在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回顾20世纪 80 年代到 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逐步展开和深化的,根据改革的特点、重点以及深度和广度,可 以把这一时期的改革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下面对这三个阶段的 改革分别进行阐述。
1、改革尝试阶段 (1980 年至 1984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有步骤实行国家统一招生和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一无偿分配的制度。
地调整。
1979 年 9 月 18 日,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建 议重新颁发的报告》。
在管理体制上,逐步恢复了“中央统一领 导, 中央和省、 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体制。
在招生和就业上,投资方面,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
在高校的隶属关系上,实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由此,形成了高等教育条块分割和国家包揽 办学、政府直接管理高校的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在保证高等学校的投资、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步显现出来。
主要表现为, 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 包得过死, 使得高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开始呼吁要扩 大办学自主权。
其突出标志是: 1979 年 12 月 6 日《人民日报》 发表的苏步青、李国豪、刘佛年等几位著名大学校长、书记关于给高校一点自主权》 的呼吁。
这份呼吁在高教界引起了强烈反 响和热烈讨论, 为推动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作者:王莉来源:《祖国》2019年第10期摘要: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40年的光辉历程,我国在高等教育层面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
40年间我国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内涵式和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储备和知识基础。
本文分析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历史意义,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继续前进而不懈奋斗。
关键词:高等教育 ; 教育体制改革 ; 民族复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40年,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其发展历程关系着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发展,梳理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和历史经验至关重要。
一、40年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使得中国社会停滞不前,1966年国家决定停止高等教育招生工作,高考制度由此作废。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科教战线的知识分子长期被“两个估计”错误思想所压制,站在百废待兴的历史关头,小平同志在恢复工作后,首先抓文化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外延式到内涵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既注重增加我国高等学校的数量,又在高校内部不断实行扩招政策,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1977-1985年,以恢复高考为起点的拨乱反正式快速发展随着“四人帮”被粉碎,国家何去何从成为党和国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百年大计,教育先行,教育问题成为积重难返的中国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邓小平恢复工作后,把各领域有重要贡献的专家们邀请到北京召开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
在会议期间,小平同志与专家学者们深刻总结文革十年给我国科教工作带来的惨重后果以及探讨如何使我国科教工作早日步入正轨。
小平同志在听取与会人员的建议下,做出恢复高考的重要决策,国务院并于1977年10月正式通过。
1983年,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种的进程中,中
国政府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以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规模,并
逐步迈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20世纪初至1949年,中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模仿西方的教育体制而
建立起来的。
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措施,以推动高
等教育的发展。
从1952年到1966年,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制度,以促
进大学教育的公平和普及。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全日制大学教育体制,将
教育重点放在培养工程技术和农业等实用专业上,建立国家大学招生制度
和国家助学金制度等。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
个时期,大学教育系统几乎完全关闭,大量高校教师被打倒、下放或迫害。
大学教育几乎停滞了一整个十年。
1977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政府开始重建高等教育体系。
为了培养大量的高级人才,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高考制度,以恢复和
发展高等教育。
大规模的大学扩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批工科和理科
大学。
此外,还启动了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大规模研究项目和科学研究资
金投入。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追求卓
越性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政府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旨在
培养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的学科。
此外,还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如大学招生制度,推进高职教育发展,鼓励国外高校在中国设立合作办学项目等。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加强。
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举措来实现这一目标。
大量国际化的高校合作项目得到了推动,高校的学科建设也得到了重视。
此外,加强本科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加强科技创新等都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重点。
总体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之一,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
因此,未来的高等教育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和措施的实施,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