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原文翻译以及鉴赏技巧内容
《使至塞上》全诗赏析

《使至塞上》全诗赏析《使至塞上》全诗赏析《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经典诗词,全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使至塞上⑴单车欲问边⑵,属国过居延⑶。
征蓬出汉塞⑷,归雁入胡天⑸。
大漠孤烟直⑹,长河落日圆⑺。
萧关逢候骑⑻,都护在燕然⑼。
【注释】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属国,即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见《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地。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即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古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使至塞上王维[唐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标签写景、初中古诗、早教古诗100首、赞美、边塞、战士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
这里代指前线。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
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⑧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⑨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使至塞上》批注

《使至塞上》批注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使至塞上唐朝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使至塞上》注释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一说指附属国,即少数民族附属于汉、唐等汉族王朝而存其国号者。
二说指官名,即秦汉时设置的官职典属国的简称。
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代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见《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地。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王维唐诗使至塞上古诗的全诗原文、这首诗词的翻译译文、注释及鉴赏赏析

王维唐诗使至塞上古诗的全诗原文、这首诗词的翻译译文、注释及鉴赏赏析《使至塞上》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中的一首古诗,由唐代诗人王维所著。
以下精心整理了《使至塞上》古诗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鉴赏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翻译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词语注释】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2.使:出使。
3.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4.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5.属国: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6.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7.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8.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9.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10.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11.孤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
12.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13.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
14.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15.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这里指前敌统帅。
16.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这里代指前线。
17.候骑:一作“候吏”。
【作者简介】王维(699年-761年,一说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使至塞上》翻译、主题思想

《使至塞上》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
【原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作者】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主旨】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注释及译文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属国: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简称,这里代指使臣,即王维自己。
居延:西北关塞,在今甘肃张掖西北。
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
孤烟:这里指传递敌情的烽烟。
萧关:古地名。
是关中通向塞北的要道。
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古代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或统帅。
燕(yān)然:山名。
这里借指前线。
【大意】
独自远离长安,轻装前往边塞。
我作为朝廷派出的劳军使者,已经到了居延地区。
广阔的沙漠中,一道笔直的烽烟正静静地向上升腾;奔腾东去的黄河上方,一轮浑圆的夕阳正慢慢往下降落。
这里是边疆要塞,和胡人只有一箭之隔,风一吹,就能把蓬草刮出国土;抬头远望,一行行北去的大雁眨眼间已飞临胡地的上空。
到了萧关,遇到了侦察的骑兵,他们告诉我,统帅正在燕然前线作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原文翻译以及鉴赏技巧内容
使至塞上原文欣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原文翻译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
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
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⑼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
《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这里代指前线。
⑽“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⑾候吏:一作“候骑”。
使至塞上原文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
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古诗文鉴赏题五种情感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宦海沉浮或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高中古诗文怎么答
1.感知题材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江、自然风景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其风格清新自然。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质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抒发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雄浑,笔势豪放。
2.提炼主题
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包括送别惜别、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诗人的感情一般包括惜别情、思乡情、恋友情、怀古情、、讽谏情、报国情、伤世情、热爱情等。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反映人民离乱的痛苦。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兴,百姓苦;亡, 百姓苦.”
(2)建功报国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和豪迈以及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抒发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可怜白发生!”
表达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叹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思亲念友。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边关思乡。
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子团聚,渴望过安宁平静的生活。
如:“将军白发征夫泪”。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仕途失意的苦闷、惜时伤春和青春易逝的伤感。
前者如自居易的《琵琶行》,后者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