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使至塞上》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王维诗作《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鉴赏

王维诗作《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鉴赏【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作品介绍】《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原文】使至塞上作者: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注释】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奉命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⑧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⑨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王维《使至塞上》 诗歌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诗歌赏析王维《使至塞上》诗歌赏析《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名句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将大漠的风光描绘得引人入胜,是描写沙漠风光最为高明、著名的诗句。
有兴趣的朋友现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原文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翻译: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中心思想:此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字词解释: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属国,即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见《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地。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部编版语文古诗《使至塞上》赏析(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古诗《使至塞上》赏析(含答案)使至塞上王维.唐体裁:五言律诗题材:边塞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诗佛”之称。
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运用典故燕然勒功,燕然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借指最前线,暗示前方战事取得胜利。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交代了出使边塞的目的(慰问边疆的将士)和经过的地点,为下文写景做铺垫。
同时“单车”二字暗示了作者此次出塞是受到了朝廷的排挤。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赏析:运用比喻,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幽微难言的心情。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画面:黄沙莽莽,无边无际,不见草木,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炼字:“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孤寂情绪。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叙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赞美将士的爱国精神。
中心:通过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幽微难言的心情。
1. 《使至塞上》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或写出了雄奇、奇特美丽的塞外风光的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王维《使至塞上》诗中最能鲜明地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赏析习题及答案

《使至塞上》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作者】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主旨】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名句赏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描绘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
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 使至塞上的翻译及赏析
![[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 使至塞上的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5d650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1.png)
[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 使至塞上的翻译及赏析使至塞上译文使至塞上1、单人独乘,轻车简从,到边疆去慰问、察看,我身为使者路过居延。
2、随风飘飞的蓬草,飘过边塞,振翅北飞的归雁,又进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
3、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烽火台上燃起的一股浓烟直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村着落日的残红。
4、在萧关遇上侦察骑兵,报告唐军统帅就在燕然这边防前线上大破敌军。
黄鹤楼1、从前那位登仙的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如今在这里只剩下了一座黄鹤楼。
2、黄鹤这一去将不再回返,人们能看到的有那千载漂浮不尽的白云还在楼头唐唐悠悠。
3、呵,眼睛水道分明,远远望去,历历在目的是汉阳树,附近绿色撩人,那芳草萋萋的地方,便是鹦鹉洲。
4、看,天已经傍晚。
请问:我的故乡该在哪儿才是?默对着这江上起伏的烟波呀,真使人不胜忧愁!归园田居1、在南山脚下种了豆子,杂草茂盛,而豆苗却稀疏。
2、早起,去南山下除杂草,到晚才戴月荷锄而归。
3、狭窄的山路旁草木长得很高,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4、衣服沾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称了自己的心愿就好。
采莲曲绿萝裙融入荷叶仿佛一色裁剪,荷花与采莲女的面容相应争艳。
那么多莲舟荡入池底都看不见,听到歌声才觉察人在荷塘采莲。
莲叶1、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吹来,摇动着一柄柄的荷叶,送来缕缕的清香。
2、要多多感谢那些浣纱的女子,他们没有采摘荷叶,留下荷叶,给雨戏水的鸳鸯遮盖。
赠荷花1、世间的人们对待花和叶态度不一样,把花栽入金盆,而把叶子变成尘土。
2、只有荷花是绿叶红包相配相映,荷叶的舒卷,荷花的开合,全凭自然。
3、荷花荷叶长期互相辉映,荷叶减少,荷花衰败,令人愁苦难当!白莲1、他不施脂粉,长受艳丽的红莲欺凌,这样淡雅高洁的花,真该开在瑶池仙境。
2、看他淡漠无情,有谁知道她的无穷幽恨?秋天清晨她摇摇欲坠,正当月晓风清。
莲1、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为此,我们不去西湖划船郊游玩赏。
2、莲农随时即攀折担中的荷花,剥出连内的莲子,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和月色的清香。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使至塞上》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使至塞上》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在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诗歌内容补全下面的空格。
13.王维作完此诗后,希望友人称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
请简要分析王维希望友人称赞这一联的原因。
【答案】12.抑郁、苦闷赞叹、释然13.示例:诗人用几笔雄健粗放的线条,不仅勾勒出塞外沙漠上无边的壮丽景色,也有力地表达了对此景色的强烈赞叹,还将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色描绘之中,所以他希望友人称赞这一联。
【解析】12.本题考查情感分析。
结合“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可知本诗首联诗人写自己轻车简从出使遥远的边关,表达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与失意。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随风而去的“征蓬”和振翅北上的“归雁”,流露出自己被排挤的抑郁和远离家乡漂泊异地的苦闷。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由此,诗人看到大漠风光时的心情由孤独抑郁转为开阔豁达。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从侧面反映了戍边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情绪由此高涨,赞叹将士们以身为国的热情,也将个人失意的情绪消散在雄浑的景象中。
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3.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河流,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王维《使至塞上》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维《使至塞上》阅读训练附答案王维《使至塞上》阅读训练附答案「篇一」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分)10、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
(3分)答案:9、(2分。
语言生动形象给2分,只是陈述诗句内容得1分)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
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
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10、(3分。
修辞1分,赏析2分)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
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王维《使至塞上》阅读训练附答案「篇二」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僻字难典]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
燕然:本来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2.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4.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60左右字内)5.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慰军,为什么却以“蓬”、“雁”自比?(2分)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2分)7.“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8.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2分)9.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联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2分)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1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1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说说它的意境吗?14.《使至塞上》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使至塞上》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开元年间,唐玄宗命王维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1、这首诗,作者重在写景。
归雁入胡天即通过抓住景物特征,点明出塞的季节是。
(2分)2、古诗中多用征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本诗中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
(2分)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试简要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效果。
(4分)参考答案1、春天2、激情和抑郁3、这两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壮阔,意境雄浑。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也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相关试题】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60字以内)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⑹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答案1.⑴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3.燕然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⑸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
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⑹A(并非轻松愉快。
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阅读练习二7.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表达了的感情。
8.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参考答案】7.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诗人孤独、思乡8.(考生能选一个角度答题,赏析合理,即给3分,否则酌情扣分)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
(1分)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2分)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
(1分)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2分)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
(1分)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2分)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
(1分)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2分)阅读练习三:(1)《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3分)(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
(3分)3.本诗首联交代了和,时间由朝而暮。
(2分)4. 说一说本诗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请你把它描绘出来。
答案:(1)有道理。
因为诗歌的意境不仅指诗所描绘的寄寓着诗人情思的生活图景,而且含有言外之意,画外之情。
理解意境,读者必须展开想像,联想,于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借景抒情。
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对不能完成使命的一丝忧郁之情。
3、出使原因目的地4、最精彩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
阅读练习四:(1)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出大漠雄浑的气势,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把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融于广阔的自然景象中的两句诗是:大漠孤烟直,长河光落日圆。
(2)诗人自况,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答]香菱对大漠、长河两句诗的体味是有道理的。
因为大漠之大,茫无边际,且无树、无山、无其他景物,更显孤烟之孤、长河之长。
孤烟之所以直,是因为大漠秋季与春末处于高气压中心,晴朗无风,狼烟便直上如缕,显得挺拔;而落日在天地相接之处,更显其圆圆的形状和红彤彤的色彩。
这一直一圆的景物在大漠无边无际而又空旷荒凉的背景上,构成一幅何等醒目,何等苍劲、雄浑、神奇的画面!阅读练习五:1、赏析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五律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②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60左右字内)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3、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
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像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话色彩很丰富,黄沙漫漫,橘红色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天空,形象鲜明突出。
5、赏析:首尾两联叙事。
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
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
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庭的伤感和怨愤)。
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
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受禅宗影响很大。
【注释】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催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使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轻车出使,慰问边塞上的将士。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随从少。
问边,慰问边士。
属国,典属国(秦汉时的官名)简称,此指王维自己。
居延,地名,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
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
塞:边境上的险要地方。
胡:对周边异族的蔑称。
孤烟:指烽火与燧烟。
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
燧烟燃狼粪,取其烟直而聚,故云孤烟直。
长河:指黄河。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在萧关遇到侦查的骑兵,得知首将(都护)正在前线。
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
候骑(j),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这里指当时的边防前线。
【翻译】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慰问边塞上的将士;途中经过居延。
恰似蓬草随风飘出汉塞,又像飞天际北归的大雁飞入胡天。
大沙漠里燧烟直上,黄河岸边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的时候恰好遇到侦查的骑兵,得知首将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赏析】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
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创作于作者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
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激愤而又忧郁。
这首诗,一、二句和五、六、七、八句写景。
但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都流淌着作者奔涌不息的激情。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意思是我轻车简从出使边塞去察访军情,要经过西汉时的属国居延。
单车表明此次出使装备简单,随从不多。
过居延点明出使行程遥远,要经历居延国,到达西北边陲。
虽是交代出使目的和行程的语句,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抑郁之情,仍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此二句包含多重意蕴。
由归雁可知,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征蓬出汉塞,枯干的蓬草在春风中纷飞飘卷,故称征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