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精选1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精选13篇)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篇1一、教材简析《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充满温情的课文。
教材配有一幅充满热情洋溢的插图,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
课文记叙了1961年新中国总理周恩来参加傣族人民一年一度泼水节的欢乐场面,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的心情。
由于年代久远,二年级的学生对周总理知之甚少,因此,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询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周总理的感人事迹,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基于此,教学时应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词、析句、朗读课文,一方面感受泼水节欢乐的场面,一方面体悟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而在我们云南省西双版纳生活着一种少数民族──傣族。
你们知道傣族人民每年都要过一个隆重的节日,这个节日叫什么?指名回答,师板书:泼水节,指导学生认读并书写“泼”。
师: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中旬过泼水节,时间持续3至7天。
2.师:1961年,我们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就来到了西双版纳参加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你们对周总理有哪些了解?指名交流,师相机出示周总理简介。
周恩(1898—1976)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
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淮安,并在淮安度过童年时代。
1949年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
在建立中美、中日之间正式外交关系的过程中,做出卓越的贡献。
3.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1961年的泼水节,去看看那次难忘的泼水节吧!(师板书:难忘。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会写本课生字,会认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了解,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在我们国家的南部有一个优美的地方,那里的风土人情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我要介绍的地方就是云南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傣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节日就是泼水节,这么开心的活动大家想去体验一下吗?2.教师(板书:泼水节)相机认识生字“泼”,左右结构的字,左边写得窄一点,右边是个发,水泼头发,泼泼泼。
3.教师播放傣族泼水节的课件,初步感受泼水节的热烈场面。
4.谁知道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傣族)5.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介绍一下你查的资料。
(每年凤凰花开的时候,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6.谁知道傣族人民居住在哪儿?(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7.再观察图画,图上的人们表情怎么样?穿着什么手里拿着什么?(人们喜气洋洋,兴高采烈,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头上包着头巾,多数人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
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
人们手里有的拿着碗,有的包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8.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与傣族人民一起共度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了傣族人民,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总理和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
2024年秋部编版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反思

2024年秋部编版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反思17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4.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场面,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
(重点)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板书:泼水节,然后师在前面加上“难忘的"三个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呢?学习了课文我们就会知道答案。
(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
2.再次读课文,圈出生字,遇到难读的生字和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认读词语。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2)归类认读生字。
(翘舌音:驶、盛、祝、寿后鼻音:龙、容、康)(3)重点强调多音字“铺、盛”的读音。
(4)交流识字方法。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5.学生讨论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1.文中介绍的是哪个民族的泼水节?(傣族)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1.默读课文,想一想“难忘的泼水节"发生在哪一年。
(1961年)2.思考:1961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练习说话。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描写人们动作的词语进行体会。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

17难忘的泼水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族、度、敲、驶、容、铺”,会写“忘、泼、度、龙、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1961年的泼水节的欢迎之隆重,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共舞,从而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1.用多种方式识记“泼”“龙”“炮”“穿”等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朗读,感受欢迎场面的隆重、周总理和傣族人民跳舞、泼水的快乐,了解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入“难忘”1.师:我们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出示图片)你知道这是哪个民族吗?他们有个动听的名字,叫“傣族”,这个民族的人就称为傣族人民,(出示词卡)谁来和傣族人民打个招呼?2.傣族人民带来了他们最喜爱的花,谁能美美的读读它的名字?凤凰花开了,它是什么颜色?火红火红。
现在你能读好这个短语吗?(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的字读得轻快。
3.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傣族人民就迎来了一个节日。
出示第一小节,谁能读一读?4.这个节日就是泼水节,(出示图片)泼水节是傣历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盛装,举行丢包、赛龙舟、泼水祝福等活动。
多有趣,谁来读一读?教学“泼”,田字格里范写。
泼水节一年有几次?“度”就是次的意思。
5.今天我们跟着傣族人民走进这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补充课题:难忘的。
难忘是什么意思?(很难忘掉)忘上面是亡,下面是心,表示从心里消失了。
齐读课题。
6.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是啊,为什么这次的泼水节会让人难忘呢?二、初读课文,了解“难忘”(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一想:这次的泼水节为什么难忘呢?(二)初识周总理1.课文读完了,你知道那是哪一年的泼水节让傣族人民难忘吗?为什么这年的泼水节是难忘的?(1961年)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请你读,其他小朋友仔细听,他有没有读正确、读流利。
2.看,这位就是周总理(周总理正装照),周总理是我们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总理,是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关心群众,和毛主席一样深受人民的爱戴。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1.《难忘的泼水节》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
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结尾,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文中还配有一幅洋溢着热情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热烈的气氛。
2.重、难点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地深厚感情。
3.课时安排:2课时二、说教学目标1.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阅读情趣。
由此,我确立了“情感和态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确立“知识和能力目标”: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三、说学生情况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
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
另外,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
通过课前的预习,多数已经解决识字问题,只个别学生个别字有障碍。
这都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四、说教法、学法1.创设情境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
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
b)朗读感悟《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难忘的泼⽔节》记叙的是⼀个充满温情的感⼈故事。
课⽂中洋溢着热情,在⼈们欢迎周总理的场⾯描写中,在周总理泼⽔的描写中,⽂章的结尾,更是表达了⼈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17课《难忘的泼⽔节》课⽂原⽂ ⽕红⽕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民⼀年⼀度的泼⽔节⼜到了。
1961年的泼⽔节,傣族⼈民特别⾼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起过泼⽔节。
那天早晨,⼈们敲起象脚⿎,从四⾯⼋⽅赶来了。
为了欢迎周总理,⼈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条条龙船驶过江⾯,⼀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周总理⾝穿襟⽩褂,咖啡⾊长裤,头上包着⼀条⽔红⾊头⼱,笑容满⾯地来到⼈群中。
他接过⼀只象脚⿎,敲着欢乐的⿎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民⼀起跳舞。
开始泼⽔了。
周总理⼀⼿端着盛满清⽔的银碗,⼀⼿拿着柏树枝蘸了⽔,向⼈们泼洒,为⼈们祝福。
傣族⼈民⼀边欢呼,⼀边向周总理泼⽔,祝福他健康长寿。
清清的⽔,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 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节! 多么令⼈难忘啊,1961年的泼⽔节!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选⾃⼈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学语⽂实验教科书。
【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17课《难忘的泼⽔节》教案 教学⽬标: 1、正确地拼读“我会认”中的⽣字,并能组词。
从“我会认”的⽣字中⾃由挑选2—3个⽣字组词并能说⼀句话。
2、给“我会写”的⽣字找朋友,尽量区分⼀些同⾳字,以免学⽣混淆。
3、指导学⽣有感情地朗读课⽂,通过图⽂结合,体会傣族⼈民和周总理⼀起过泼⽔节的快乐和幸福,感悟周总理和傣族⼈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揣摩⼈物内⼼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新课,突出主题,点明重点。
(2分钟) 今天,⽼师要和同学们⼀起分享⼀个充满温情的、感⼈的⼩故事。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准确运用生词造句。
3、引导学生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释课题,导入新课。
1、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2、板书“泼水节”,解题。
师:每年清明节前后,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
节日那天,傣家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敲着象脚鼓,划着龙船来到聚集地。
他们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沾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大家都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
4、补齐课题———“难忘的泼水节”,齐读课题。
今天,课文中描述的泼水节,却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傣族人民世代不能忘怀的泼水节。
它到底特殊在哪儿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指名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如果没有读准,可以站起来给他纠正)3、再读思考:(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在带有生字的下面做记号。
4、检查初读情况。
5、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凤凰花是什么颜色的?(重点理解: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2、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段告诉了我们?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难忘的泼水节》评课稿篇一孙老师的课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活泼幽默的课堂语言。
孙老师毫不吝啬表扬的语言,在善意的表扬和鼓励的教学语言中,我看到了一位亲和温柔的孙老师,看到了一位尽可能的把每一位小朋友都带到课堂情境中的孙老师,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孩子们喜欢亲近呢?孙老师还抛弃了灌输式的说教,而是大量的采用了"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由读到悟到理解,润物细无声,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就采用了默读、齐度、指名读、自由读等多种朗读的形式。
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反复读,有感情的'读,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情。
例如,在教学"人们为了欢迎周总理做了哪些准备?"这块内容时,孙老师先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读一读。
再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同学们边看边读。
最后又用肢体动作来演示,孩子们不自觉的跟着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
层层推进,不断引导,使得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到了傣族人民高兴,愉快的心情,感受到了泼水节热闹的气氛和场景。
孙老师的这节课秉承了新课改的理念,秀出了独特的风格。
值得学习、借鉴!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篇二一、学习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二、教学重点:识字三、教学难点:体会感悟总理与人民心连心四、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搜集查询泼水节资料,了解周总理生平,事迹。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教学时间:3月20日七、教学过程:一、导课: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泼水节。
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二、观察插图、初读感知1、图上画的是什么情景?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描写的是图上的内容?3、自读课文,思考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读本课的词语,会写“度”''泼”“炮”三个生字;2.学习第三自然段,从人们的行为表现中感受泼水节的隆重、热闹;3.借助动词说说泼水节的隆重场面。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文字之美,感受泼水节的隆重热闹。
教学难点:借助动词说说泼水节的隆重场面。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1•谈谈过春节的事儿。
2.介绍苗族、水族、哈尼族、独龙族的新年。
(―)情系新年,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课题。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跟傣族的泼水节有关。
2.出示课题中的两个生字“忘” “泼”。
交流自己的发现。
(1)做泼水的动作。
(2)谁有好办法记住它?(水把头发都泼湿了。
)(3)教师范写“泼”(三点水,长乂瘦,要给发字让让路。
左窄右宽放放好,最后一点不要漏。
)学生练写。
评价。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难忘”。
4.指名读课题,齐读。
注意“的”读得乂轻乂短。
5.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二)说文解字,聊“泼水节”。
1•初读课文。
过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小朋友们拿出课文纸,大声读读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儿遍。
读完以后,思考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2.课件出示词语:傣族人民一年一度象脚鼓凤凰花龙船花炮银碗柏树枝周总理笑容满面祝福健康长寿(1)指名分别读三排词语。
(2)字理识记“族”。
(3)出示其中的四字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笑容满面(指名表情理解)一年一度(联系学校生活理解)健康长寿(你在什么时候听过这个词?课件出示寿星,老人)(4)出示表示泼水节中事物的词语。
学习生字“碗”。
(□)为什么要用银碗蘸了清水向人民泼洒呢?(课件播放微课)3.齐读词语。
4.解惑:这个泼水节为什么难忘?你从哪儿知道的?(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后半句很长,指名读通顺。
指名交流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三)迎周总理,读句悟情。
1.交流这个泼水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泼水节的隆重、热闹?句子一: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1)交流“敲起象脚鼓”。
①(板书:敲起,课件出示“敲”)教师解说:左边是高高的城墙,右边一只手拿着武器防御前来入侵的敌人,就是“敲”。
现在我们会说“敲”什么?②这里还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板书“赶来”。
“赶”与“走”区分,读句子。
③小结:这两个表示动作的词,用的真好!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它们圈出来。
(2)交流“四面八方”。
①理解“四面八方”。
人们可能是从哪里赶来的?②过渡:人们纷纷从寨子里,坪坝里,从各个地方赶来。
很多人在天还没亮就打着火把出发了,走了好儿个小时才赶到。
齐读句子。
句子二: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1)说一说,从哪里感受到这个节日的隆重,在什么情况下会铺上鲜红的地毯?(特别隆重的场合,迎接最尊贵的客人)①师生交流:凤凰花的花瓣和红地毯有什么地方相似?有多红?你怎么知道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②“火红火红”:老师把它改一改,感觉上有什么不一样?同样的词语连用两个,程度就更深了。
(出示句子“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比较“火红的凤凰花”“火红火红的凤凰花”。
③教师引导,齐读。
(2)为什么傣族人民用这么隆重的礼仪欢迎周总理?(课件出示,周总理简介)学生谈感受。
指名读句子,齐读。
句子三: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1)读出节奏感①这两句话你读得真有节奏感。
让我看到了很多龙船,很多花炮。
②指名再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2)理解并板书“驶过”。
(马儿跑得快,很迅速)①给“驶”组词。
(驾驶,行驶)②出示一本驾驶证,指名读上面的字。
(课件出示)③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驶”,有一句俗话叫“小心驶得万年船”,里面就有“驶”这个字,这句话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深思熟虑的意思。
(3)交流"一条条”“一串串”。
①过渡:课文中驶过江面的有儿条船?你猜。
说说从哪儿读出来的。
(板书:一条条)那天可能有很多条船,但绝对不会是一条船。
指名说原因。
②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这样的词,是一一告诉我们什么?③交流这场面给你什么感觉?(课件出示图片)指名再读。
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句子四: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1)交流“欢呼”。
①讨论:什么时候会欢呼?怎么样叫“欢呼” ?②指名欢呼文中的这句话。
③评价句子是否读到位。
“!”读出傣族人民激动的心情。
指名三人读。
第一组,第二组,全班。
(2)教师小结:我们不但可以通过动词读出泼水节的隆重,还可以通过叠词读出泼水节的隆重、热闹,甚至从标点符号中也能读出人们的心情。
我们的文字真奇妙!齐读第三自然段。
3.创设情境:很多傣族孩子也参加了欢迎活动,他们很想把欢迎周总理的情景说给大家听。
小朋友,你能帮帮他吗?借助黑板上的板书,试着说一说。
4.同桌互相练说。
指名说。
(四)端正书写,小结全文。
1.(课件出示“度” “炮”)他们分别是什么结构的?要注意什么呢?2.教师范写“度”。
广字旁,里面是个“廿”,下面一个“又”。
“又”在中骨文中是手的意思。
古代多用手或手臂来测量长度,所以“度”的下面是一个“乂”字。
(一点一横刚刚好,一撇舒展长乂长。
里面是个廿和乂,躲在屋下别露头)3.教师范写“炮”(火字旁,有点胖,短撇长撇别相撞。
挤一挤,让一让, 炮字写得真漂亮)4.学生各练写一个。
评议。
5.小结全文:泼水节的难忘仅仅是在迎接周总理的时候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设计: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敲起赶来火红火红(度、泼)撒满驶过一条条升上欢呼一串串《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识记“泼”“族”等15个生字,会写“忘、穿、令”3个生字。
2.学习课文笫三至八自然段,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能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能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教学难点:图文对照,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回顾导入出示词语,全班开火车指读,齐读词语。
二、指导书写1•指导观察,发现规律。
(1)出示“忘、穿”2个字,观察比较,小结写好这类字的规律。
(2)结合规律指导写“忘”字。
(“忘”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竖折的折要写在横中线上。
)2.运用规律,独立写字。
(1)运用规律,独立书写“穿”字。
(“穿”上下结构,上宽下窄,竖钩写在竖中线右侧)(2)结合规律互相赏评。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特别难忘,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朗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盛况。
1•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1)指导:一个“赶”字可以体会到傣族人民急切、激动的心情。
练读句子: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2)朗读体会,教师读画线部分,学生接读。
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①在什么情况下会铺上鲜红的地毯?(特别隆重的场合,接待最尊贵的客人时。
)②换词比较。
把“一条条”''一串串”换成“一条”'‘一串”,哪个句子更能表现节日的热闹喜庆?(“一条条”"一串串”说明龙船、花炮之多,突出了泼水节隆重而热烈的场面,这是傣族人民为迎接最尊贵的客人准备的。
)③为什么傣族人民会这样欢迎周总理?教师介绍资料:周总理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每天他都要处理党和国家许多重要的事情,工作非常繁忙。
为了和傣族人民共同庆祝泼水节,周总理从口忙之中抽出时间,不远千里来到了傣族人民的身边。
就是这样一位关心傣族人民的好总理,傣家人从心底欢迎他。
(3)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好总理来到了傣族人民身边,人们怎能不欢迎呢?(男生、女生、全班同学分别读。
)(4)连起来再读第三自然段,感受1961年的泼水节的喜庆、热闹。
(二)学习笫四至笫六自然段,感受共度节日、互相祝福的热闹场面。
1.图文对照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周总理的平易近人。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2)品读句子: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①图文对照,说说周总理的打扮。
用一个词说说周总理脸上的表情。
(周总理的打扮和傣族人民是一样的;周总理和蔼可亲,笑容满面。
)②指导朗读:周总理也在为与傣族人民一起过节而感到高兴呢!带着这一体会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2.朗读第五、六自然段,感受热闹场面,体会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第五自然段,周总理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出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傣族人民泼水的句子。
①交流后出示词语: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
练习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体会周总理对傣族人民的祝福。
②男女生合作读写周总理与傣族人民相互泼水祝福的情景的句子。
(2)齐读第六自然段。
(二)全班深情地朗读第七、八自然段,体会感叹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幸福、难忘、开心)(三)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1.说说为什么说这是难忘的泼水节。
(周总理来到傣族村寨,把美好的祝愿带给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2.体会傣族人民的心情再次齐读课文。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通过本文的学习,让我们看到并体会到了周总理亲民、爱民、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怀。
我们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希望同学们回家后从文中找出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搜集周总理其他故事阅读,如《周总理的睡衣》《一夜的工作》《温暖》。
板书设计:17难忘的泼水节祝福周总理一一傣族人民幸福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