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微生物的联系
微生物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微生物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微生物发酵作为一种古老而重要的生物技术,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微生物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中药提取、改良和新药研发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我们将对微生物发酵在中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能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Microbial fermentation, as an ancient and important biotechnology, has wide applications in multiple fields. In recent years, its appli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role of microbial ferment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as well as its specific applicatio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raction, improvement, and new drug development. We will review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bial fermentation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本文将简要介绍微生物发酵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背景。
微生物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日趋深入

微生物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日趋深入中药家族中有一类特殊的成员??微生物。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对于微生物的研究越来越快、越来越深入,微生物除了作为中药材以外,业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在中药二次开发、拓展中药资源、中药药理研究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
微生物相关中药培养引人注目近年来,以从冬虫夏草中分离的真菌纯培养物代替冬虫夏草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掀起了包括蝙蝠蛾拟青霉、蝙蝠蛾多毛孢、蛹虫草等虫生真菌在内的研究热潮。
热潮所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现象---对传统微生物中药的生物学研究加深了传统微生物中药的应用和产品开发,特别是多种中药微生物纯培养物代替原药材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如灵芝、猴头等各种药用菌的栽培,对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研究发现,微生物相关中药的形成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以腐生生活方式形成的大型药用真菌,如灵芝、猴头、木耳、香菇等。
这些真菌基本上都可以实现人工栽培。
二是由天然微生物发酵植物性中药材料形成,如神曲、红曲等,主要是酵母和丝状真菌。
三是植物和微生物共生形成的中药,如天麻是蜜环菌和天麻植物的共生体,天麻植物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猪苓也是由于蜜环菌侵入猪苓菌核形成的共生体,由蜜环菌提供营养。
四是寄生真菌侵染活体昆虫形成的虫菌复合体,其实质是昆虫的致病菌。
如冬虫夏草、僵蚕、蛹虫草等。
五是微生物侵染植物后,植物抵抗微生物的侵染而形成的植物抗毒素,如龙血竭、沉香等。
而且,微生物相关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也加深了人们对这些中药药理作用的认识,药理学研究又促进了传统微生物中药在治疗现代社会的高发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
例如,多数微生物中药都具有滋补保健的效果,灵芝、冬虫夏草更是成为保健食品开发的热点;大多数药用真菌都含有真菌多糖,真菌多糖能增强免疫力,且没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成为抗癌、抗病毒产品的开发热点。
微生物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高中草药药效:微生物具有强大的分解转化能力,其生长代谢过程中会
产生纤维素酶、木质素酶和果胶酶等多种胞外酶。
这些酶可以催化降解植物细胞壁,提高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溶出。
此外,酶还可以将大分子物质降解为易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从而提高药效。
例如,发酵黄芪产生的黄芪多糖最多可达传统提取工艺的5倍,而且动物实验证明发酵黄芪的用量仅为传统制药用量的1/28时就具有同等药效。
2.产生新的活性物质:中草药经微生物的酶系作用后,纤维及木质部分变得
疏松,活性成分有效释放,甚至可能产生新的活性物质,从而极大提高和改善药效。
3.促进中草药的吸收利用:经微生物发酵后,中草药中的活性大分子物质转
化为能够被动物肠道直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在动物体内充分代谢,避免了药物残留。
此外,发酵后由中草药产生的益生元能够促进微生物繁殖,微生物也可促进中草药的吸收利用,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增效。
微生物发酵中药研究进展

三、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展望
几点展望:
5、菌种混合发酵研究 自然界微生物的多样性决定了微生物的群居性,如何借鉴微生物
的自然生长环境,获取我们需要的材料,更好的将微生物与中药结合, 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纵观历代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其中很 多时候是好几种菌种混合产生的作用效果,因此也值得借鉴。
三、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展望
二、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现状
3、发酵产物与天然产物成分以及药效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 药用真菌深层发酵提取物的药理实验研究。
3.1 发酵产物与天然产物成分以及药效的研究 发酵虫草与天然虫草没有明显差异,表明利用虫草菌丝体来代替虫草是
可行的。 雷丸菌发酵方法所获得的雷丸蛋白酶与天然雷丸蛋白酶之间没有明显差
作为辅料,采用微生物处理后自身成为发酵物组成的一部
分,如半夏炮制,神曲制备等。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微
生物发酵中药的应用也在不断变化。
半夏,又名:三叶半夏;半月莲;三步跳;地 八豆;守田;水玉;羊眼。该物种为中国植物 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 毒,块茎毒性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 毒。对口腔、喉头、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强烈 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则烧痛肿胀、 不能发声、流涎、呕吐、全身麻木、呼吸迟缓 而不整、痉挛、呼吸困难,最后麻痹而死。 但其具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主治痰湿水饮, 呕吐,咳喘等症。
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进展
一、微生物发酵中药的应用历史 二、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现状 三、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展望
一、微生物发酵中药的应用历史
1、微生物发酵中药中所应用到的很多微生物是药用真菌或者含有真菌的 混合菌群,其中药用真菌很多本身作为中药来应用。因此一定意义上 讲,中药与微生物,特别是与一些药用真菌具有密切的联系。 早在东汉年间《神龙本草经》中,就有灵芝、茯苓、猪苓、雷丸 等药用真菌分别列项论述,这些药物至今沿用不衰。
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中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结论
1、深入探讨肠道菌群如何通过神经、免疫等途径影响脑肠轴的功能,揭示其 具体作用机制。
结论
2、研究不同治疗方法对肠道菌群和脑肠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比较其优劣 性。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近年来,随着微生物 组学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而针灸对肠 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也引起了。本次演示将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针灸对肠道菌群 调节的影响。
治疗方法探讨
2、针灸治疗:针灸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肠道菌群和脑肠轴的功能。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缓解帕金森病的症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改善肠道微环境,进而影响脑肠轴的 功能。临床试验表明,按摩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结论
结论
本次演示探讨了肠道菌群与脑肠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基于中医脑肠学说的相 关治疗方法。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在神经、免疫、物质代谢等方面存在密切,对于 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医脑肠学说和肠道菌群与脑肠轴的相互作用 机理,采用中药、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疗相关症状具有良好前景。然而,尚需进 一步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脑肠轴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以及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和 安全性。未来的研究应以下方向:
基本内容
脑肠轴学说是指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在正常情况下,肠道 菌群与脑肠轴相互调节,维持人体健康。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肠道菌群失衡可 能导致脑肠轴功能紊乱,进而引发多种疾病。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调节方法,可 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脑肠轴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内容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气血、脏腑等与肠道菌群调节有着密切的。经络理论 认为,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来改善脏腑功能,进而调节肠道菌群。气血理 论则认为,针灸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肠道微循环,有利于肠道菌群的平衡。 脏腑理论指出,针灸可以调和阴阳平衡,改善脾胃功能,进而影响肠道菌群。
医学微生物教学中体会微生态与中医临床的关系_韩捷

第11卷 第5期 2009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No. 5May,2009《医学微生物》是中医本科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其核心内容微生态的研究目前方兴未艾。
笔者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曾给实习学生教授《医学微生物》,并在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微生态与中医临床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可谓相反相成,现分述如下。
1 在脾胃研究中的应用中医学所说的“脾”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解剖部位的“脾”是不同的,其功能也不相同。
中医学之“脾”属五脏之一,其生理功能之一是主运化。
所谓“脾主运化”,即指脾具有把摄入人体的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将精微物质再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如果脾的功能减退(脾虚),其运化水谷的功能即受到影响,摄入的食物不能得到很好的消化,水谷精微物质不能很好的吸收和输布,就会出现大便溏薄,次数增多等脾虚泄泻证。
某学者观察了大黄造成的中医脾虚证小鼠动物模型,其肠道出现菌群失调,双歧杆菌、乳杆菌等对人体有益的优势菌数量下降。
其他不少学者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
当给予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四君子汤后,双歧杆菌等均恢复到正常水平,而且脾虚证也得到了纠正。
脾胃学说是中医脏象学说的一部分。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脾主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开窍于口等。
脾运化水谷之功能,就是对水谷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作用,这样的过程如何才能完成呢?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既有人体本身的功能问题,也大量涉及到微生态系统,现已知道人体消化道生存着大量的细菌,它们所产生的酶,参与了机体的“酶池”,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的消化起着重要作用。
肠道细菌还参与胆汁酸的代谢,也有利于脂类物质的消化。
人体在口服抗生素后粪便量增加,主要是降解纤维素的细菌受到抑制,食物中纤维素不能被降解所致。
试验还发现小肠菌群失调时,木糖吸收率降低,而80%以上的脾虚证患者的吸收率也降低。
微生物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中药的微生物转化研究
• 可以借助不同真菌产生的丰富酶系来炮制 中药,达到产生新的药用成分、提高有效 成分含量、降低不良反应的目的。
• 薏苡仁的微生物转化研究结果表明,经转 化后的薏苡仁不仅原有抗癌组分的量提高 ,还出现了新的抗癌组分。
进行猪苓研究的国家
• 生物学研究:中国、南韩、日本。 • 栽培研究:中国、南韩。 • 化学成分研究:日本、中国、南韩。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四、寄生真菌侵染活体昆虫形成的虫菌复 合体,其实质是昆虫的致病菌。如冬虫夏 草、僵蚕、蛹虫草等。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五、微生物侵染植物后,植物抵抗微生物 的侵染而形成的植物抗毒素,如龙血竭、 沉香等。
。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猪苓 菌核生于地下,多年生,是传统的中药材。猪苓子实体俗 称“猪苓花”或“千层蘑菇”,味道鲜美,可食。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猪苓菌核有利水渗湿、祛痰、解毒的功能 。现代研究发现它有抗癌作用。
• 生产商品化药物“猪苓多糖注射剂”和“ 猪苓多糖胶囊”的原药材是猪苓菌核。
• 三、植物和微生物共生形成的中药,如天 麻是蜜环菌和天麻植物的共生体,天麻植 物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猪苓也是由于蜜 环菌侵入猪苓菌核形成的共生体,由蜜环 菌提供营养。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猪苓[Grifola umbellata (Pers.) Pilát] 是一种药用真菌
微生物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微生物与中药
• 在中药家族中有一类特殊的成员---微生物 。
• 中药材: •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工具:中药二次开发、拓
利用微生物学促进中医药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

利用微生物学促进中医药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
近年来,微生物学在中医药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利用微生物学促进中医药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促进中药的研究
1.发掘中药的活性成分:运用微生物学的技术,不仅可以发掘出中药活性成分,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平衡其药效,提高药效,更有利于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
2.研发药用菌制剂:药用菌制剂中的微生物有助于合成自然成分,可用于抑制病原微生物,促进植物的免疫反应,保护环境等多种功能。
3.发掘植物抗性基因:植物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抗性基因。
通过微生物学方法,可以发现植物抗病的分子机制,从而保证中药的安全性和质量。
二、改善中药的制备工艺
1.优化制剂组分:微生物学可以为中药制剂的评价和调整提供帮助,它能够快速、准确、经济发现适当组分,并评价其有效性能。
2.开发新型中药制剂:微生物学可以通过复杂的技术,来分析中药制剂中复合成分,并运用电子显微镜、生物数据库等科技来检测新药物、提取新成分等,为新型中药制剂的研制提供帮助。
三、开展植物的遗传改良
1.增加植物的抗性:通过重组DNA的技术,可以将植物产生的有效活性成分很好地引入到植物体内,使其更加抗药性强;
2.优化中药的品质:利用微生物学的技术可以对植物的品质进行分析,通过合理的遗传改造提高其活性成分的含量,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改善中药品质;
3.提高植物再生率:运用微生物学和转基因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植物再生率,使植物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其产量,提高中药的供应。
综上所述,微生物学在中医药科学发展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中药的研究、改善中药制剂组分及工艺流程、开展植物遗传改良等,使中药得到更好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象学说与微生态学
• “脏”是指藏于体内的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又称脏腑,“象”
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中医把通过外在的功能表现来推知 内部脏器的活动以及它们的生理、病理的学说称为“藏象”。藏象 学说以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中心,并结合脏腑与形体、 诸窍的关系,以及脏腑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根据“藏之于内,必现 之于外”的理论,重视按照以表知里、以象测脏的方法,来研究人 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 微生态学研究发现,人体的皮肤、眼睛、鼻腔、口腔、肺、肠道、 阴道等都有许多微生物存在,当这些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时,这些 器官就会发生病理变化,产生相应的外在病理表现,由此可以看出, 藏象学说与微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 例如,正常微生物群特别是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的诸多作用 中,最为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对外来的或潜在的病原菌的 抑制作用,即生物拮抗作用,又称定植阻力。如双歧杆菌 属的细胞壁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密切结合,与其他 厌氧菌一起共同占据肠黏膜表面,形成一道具有保护作用 的生物屏障,并通过自身及产生的代谢产物排斥致病菌, 在肠道中保持菌种优势,并与其他菌群相互作用,调整菌 群间的关系,以保证肠道菌群最佳组合,并维持肠道功能 的平衡。
中医与微生物的联系
2014-2中医(定向)第二组
•
在中国古代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对微生物的认识没有 今天这样深刻,但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包含许多病原微生 物致病认识。中医学"六淫"与"内生五邪"学说中的病原微 生物和条件致病微生物致病,认为在中医学的六种外感病 邪中,应包括多种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致病因素,且六淫可 有利于某些病原微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侵入机体;"内 生五邪"病因病机学说应包括某些条件致病微生物。
中医理论与疾病治疗
•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我们认识 到许多疾病是由细菌和病毒等微 生物引起的,那么不了解微生物 的古代中国人是怎么认识和治疗 这些疾病的呢?从传统中医的角 度看,人体的状态只有平衡或不 平衡两种,平衡即健康,不平衡 即病。而人生病往往在人的身体 状况不佳的时候,比如熬夜后, 在这种情况下,身体的不平衡便 导致了疾病。
解表散邪 银翘散 感冒、流感、多来自感染 性疾病初期等清热通下 白虎汤 流感、肺炎、肠炎、肠 热症、脑炎、脑膜炎等 清营泄热 清营汤 脑炎、脑膜炎、败血症、 中毒性痢疾、肠热证等 清热凉血 犀角地 肠热证、斑疹伤寒、败 黄汤 血症等合并出血的重症 感染性疾病
营血证
血分证
(三)中药店抗原病体作用 • • • • • (1)直接抗原抗病原体作用 (2)抑制病原体致病物质的产生或干扰其作用 (3)拮抗或破坏病原体毒素的作用 (4)抑制病原体吸附细胞作用 (5)增强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功能
• 药理学研究还促进了传统微生物中药对现代社 会高发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性疾病 中的应用,多数微生物中药都有滋补保健的作 用,大多数药用真菌都含有真菌多糖,真菌多 糖能增强免疫力,没有直接的细菌毒作用成为 抗癌,抗病毒药物的开发热点。
微生物发酵用于药材的炮制
• 发酵法一直是中药炮制方法之一,它借助微生物的作用, 改变中药原有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 症。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酶,将药物的成分分 解转化为新的活性成份或将毒性成分分解而降低药物的毒 副作用。 • 如五倍子,这种中药具有收敛止泻、止血的功能,但其主 要成分鞣酸在肠道中与蛋白质结合会降低其活性。研究人 员用含根毒菌等物质的酵曲发酵五倍子,能显著提高其收 敛作用,降低副作用。
温热病邪内传肺胃,正 邪相争剧烈,邪强正盛 的里热证 温热病邪内传入血,病 在心包 温热病邪深入血分,引 起耗阴、动血、动风, 病在心、肝、肾
发热恶寒,头痛,舌苔 薄白,脉浮
发热,不恶寒,腹胀痞 满,舌苔黄,脉洪数 发热夜甚,心烦难寐, 神昏谵语,斑疹隐隐, 舌红降,脉细数 吐、衄、便血,发斑, 筋脉拘急,抽搐,舌降 无苔,脉细数
中医药学防治 (一)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药诊治原则 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辨证施治,标本兼施 3.强调整体观念,注重三因(因人、因时、因地)制 宜
(二)感染性疾病的辨证施治 卫气营血辨证施治与常见感染性疾病
证候 病机 主证特点 制法 方药 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卫分证
气分证
温热病的初期阶段,多 病在皮、毛、鼻、肺
• 这里需要提到整体观。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个个器官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的。中医认为五脏对应五行, 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脾属土,肾属水。中医中的五 脏是按功能分的,比如说,脾指的并不是脾脏,脾的功能 是水谷运化即消化功能,人体中所有的消化器官属于脾。 五行有相生相克,同样五脏也有。因此在治疗时,比如肺 受损,往往还会通过补脾来养肺,即土生金。因此,中医 始终以恢复人体内在平衡为手段来治疗疾病。
微生物学研究促进了微生物中药的发展
• 对传统微生物中药的生物学研究加深了传统微生物中药的应用和产 品开发,特别是多种中药微生物纯培养物代替原药材的研究尤其引 人注目,如灵芝.猴头等各种药用菌的培养,对保护环境,保护资 源,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一些微生物和 植物相互作用形成的中药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龙血竭的形成与 真菌有密切关系,是龙血树侵染而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僵蚕中 的一些有效成分是微生物,蚕,桑叶,相互作用形成的。对天麻, 茯苓等中药的生物学研究促进了这些重要品种栽培技术的发展。 • 微生物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为这些中药的质量标准化起到了 重要作用,也加深了对这些中药药理作用的认识
正邪理论与微生态学 • 中医学认为人体具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抵御 能力及康复能力,称之为正气,而将一切致病因素 称为邪气。正常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邪气不易 入侵,《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 气存内,邪不可干”。若正气虚弱,机体抗病防御 能力低下,则外邪乘袭,机体无力驱邪外出而发病, 《素问·评热病论篇》说:“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