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导读:在我国古代存在各种思想,无论儒家还是佛家或者是道家都对中医医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道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其思……在我国古代存在各种思想,无论儒家还是佛家或者是道家都对中医医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道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其思想博大精深,在道德问题上,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对中医医德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庄子是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探讨老庄学说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对于探讨中医医德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贵身爱身,宠辱皆忘。
贵身是老子的一种重要思想,他认为人存天地之间,与道、天、地并为域中四大之一,身体是人的根本,人应该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反映了老子贵身的思想。
他主张人要宠辱皆忘,不要为追逐名利、荣辱、得失等身外之物而伤身,认为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
道家对自身生命的重视远超过儒家。
将重视人的生命看作人生的第一要义,这种高度重视生命的思想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医生必须重视人的生命,珍视人的生命。
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重视人的生命是对医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医生要做到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这均源于对人的生命的重视。
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遂潜心医药,著成《伤寒杂病论》。
孙思邈有感于人命有贵于千金,遂将自己的医学著作命名曰《千金方》。
再者是精益求精,体悟大道。
道是老庄哲学最重要的概念,《老子》一书将道描述为宇宙的本原、事物的规律、社会的法则等,道是恍惚的、玄妙的,但当道表现为万物的规律时,这种规律性的道又可以为人所体悟与效仿。
为求体悟大道,老子认为人需要不断地努力,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必须有毅力,慎终如始,方能获得成功;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去做,方能无为而无不为;需要摒除外界的干扰,通过静心、内证等方式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道家与中医的关系

道家与中医的关系道家及其后来发展的道教,与中医都是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也是最能反映我们民族性格精神的文化与体系,它们之间源远流长,相互影响。
本人在此不想从学术上专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想谈一点自己看法和感想,不对之处,敬请扶正。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皆因道学之兴而盛,道学之衰而亡。
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汉唐两代,汉(文景之治)唐(开天盛世)时期社会都崇尚道家思想。
而汉武帝大搞“罢废百家,独尊儒术”正是西汉走向衰亡的开始。
儒家思想根本没有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相反一直在阻碍发展。
中国历史上“最窝囊”的宋朝和“最耻辱”的晚清都是儒家礼学大兴的时期。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中国影响很大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强烈推崇强烈和大力灌输。
统治者的推崇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
儒家思想的本质是:帮助封建统治者更好的统治其人民。
教育民老百姓如何作一个服从君王的顺民。
正因为此,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一直不停地美化儒学、误导民众。
由此产生了数不尽的儒家思想卫道士。
《水浒传》中的宋江就是一个典型的受儒学毒害极深的愚民。
现在社会的发展印证了道家思想的正确性。
道教哲学虽没有被哪个国家追捧和信奉,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无不与道学的发展观相吻合。
一切尽在道之中。
道云:“无为胜有为”,道家提出“无为政府”的概念。
表面听来觉的此理论很荒唐,但是事实证明了道的正确性。
如:中国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结果造成资源极度浪费、环境严重污染。
韩国政府为了扶持民族工业,过度干预经济领域,结果反而造成经济危机,最终要国民献血救国。
这些都是违反道家无为理论的恶果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实行的自由资本主义,政府最大限度不干预经济,却始终保持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
英国实施自由经济摆脱了长期的衰退,进入了持续稳定地增长。
英国政府对几乎不直接干预经济领域的活动,即使英国国宝“罗尔斯罗依斯”公司被德国人收购了,英国政府也决不干涉。
结果,汽车工业全部沦陷的英国反而能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强国。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
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
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
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
《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
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建构:道家文化对中医理论在建构过程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例如,道家的气论思想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发展为完善的精气神学说。
同时,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等思想也被中医学所吸收,形成了中医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自然疗法。
2.疾病诊疗:道家文化对中医的疾病诊疗也有所影响。
例如,道家注重养生之道,提倡“治未病”,这与中医“预防为主”的观念相吻合。
此外,道家文化中的一些方剂和治疗方法也被中医所借鉴,形成了中医独特的诊疗方法。
综上所述,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理论建构和疾病诊疗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导读: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医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长生成仙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防病治病,其中既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等道教文化色彩明显的生命科学内容,又容纳了道医所采入的诸多传统中医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医是近代对奉行道家思想或道教教义的医者的概称。
早期如晋葛洪《神仙传》中壶公、董奉,汉魏以后,如晋葛洪、南朝陶弘景、隋杨上善、唐孙思邈、宋王怀隐、元丘处机、清傅山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或学黄老,或为道士,均引道论医。
*方术神仙、道教与中医本草学《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
后世诸家本草,大多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本经的成书,大约在战国至东汉。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这种三品分类的表述,以及将许多金丹药类药物列入上品药,认为它们具有延年等功用,都表明此书与秦汉时期方术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
战国时期道家的养生学说与方法,至秦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对于得道成仙的痴迷,神仙、服石、炼丹、房中术一时大行其道,社会上形成了一批被认为持有长生之药或特殊法术的方术之士,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修行成道的神仙。
于是,这方面的著作大量出现,与一般医药学著作并传。
如《汉书艺文志》方技部分,包括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类,其中医经7家216卷,经方11家274卷,房中8家186卷,神仙10家205卷。
古代中国的医学发展

古代中国的医学发展人类对疾病和健康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古代,而古代中国的医学发展则是一个独特而精彩的历史过程。
几千年来,中国医学经历了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带您回到古代中国,探索中国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1. 道家与养生古代中国的医学观念起源于道家的思想。
道教认为“养生之道”是最重要的,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养生、修身养性。
古代医学家融合了道家的思想,将养生方法应用到医学中,如饮食调理、按摩和针灸等疗法。
这些养生方法成为古代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广为人们所接受和实践。
2. 小部耳目口鼻论《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其中的《素问》和《灵枢》两篇篇章主要阐述了古代医学的理论与方法。
其中,《灵枢》的“小部耳目口鼻聪明论”一章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的耳、目、口、鼻等部位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古代医学家通过观察这些部位的形状、颜色和气味等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这一观察方法与现代医学中的诊断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展现了古代中国医学的前瞻性和艺术性。
3. 针灸与经络学说古代中国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针灸疗法与经络学说的发展。
针灸疗法认为,在人体的经络上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生命能量,通过针刺来调节这种能量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经络学说追溯到《黄帝内经》的《灵枢》篇章中,它认为人体经络有三十六条,相互贯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古代医学家通过对经络的研究,探索了许多与身体健康相关的重要理论,如经络的定位、流动规律等。
针灸与经络学说成为古代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为后世的中医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4. 方剂与药物研究古代中国医学也重视对草药的研究与运用。
中医学相信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所引起的,在治疗疾病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草药,制成复方药物。
这些复方药物被称为方剂,方剂的制作需要严格控制草药的配比与剂量,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9, 7(2), 11-16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journal/cnchttps:///10.12677/cnc.2019.72002Correlation between Taoism of Tao Te Ching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nqing Tang, Changying Li*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Received: Jul. 4th, 2019; accepted: Jul. 18th, 2019; published: Jul. 25th, 2019AbstractTaoism impacted deeply the course of Chinese history as a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aoism contained prominent humanistic thoughts and wisdom and tried to interpret objective laws about universe, nature, society and life. Taoism, the view of universe and nature and the in-dividual life view have influenc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guided its therapeutic principles,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healthcare .There was much in common between Taoism and TCM about their theories and practices, which embodied their correlation. It is helpful to inherit and develop essential traditional culture by summarizing Taoism.KeywordsTaois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rrelation《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唐汉庆,李常应*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收稿日期:2019年7月4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8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25日摘要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道家思想乃中医学理论基石

道家思想乃中医学理论基石福建省老科协医委会、福建药膳研究会叶锦先陈波谢桂英中医学理论源自道学,医经取材于道经,道家思想是中医学理论的泉源。
自封建时代以来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一直居于统治地位。
道隐儒显,儒生在朝,道士在野。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互补的,儒、释、道都曾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
并在不断发展中,互相渗透融合遂成三教合一之说。
但推究起来仍以儒、道二家为最。
以儒、道相比较,道学更早于儒学。
首先,在老子以前,学在官而不在民。
学传于官,老子世为史官,所谓“周守藏室之史也”,故其时只有道家而无它家。
从学术传承来看,诸子之学皆起于春秋战国之时,惟道家之学则在春秋战国以前,孔了就曾向老子问礼,作过老子的学生。
孔子见老子后曾对学生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罔即网),游者可以为纶(纶,指钓鱼用的丝线),飞者可以为矰(矰,指射鸟之箭)。
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其次,从现存文献典籍的记载来看,先秦诸子中也唯一有道家独盛。
《庄子·天下篇》曾分当时学者为八家,除阴阳、儒、墨、名外,其余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等四家之学皆属道家。
再次,儒家之祖,不过推到孔子。
道家则不然,道家之祖除老子外,还可上推到黄帝,所以道家之学,“黄老”并称。
尤其近年来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亡佚二千多年的帛书《黄帝四经》,为我们研究先秦黄老之学提供了重要文献,确证黄帝为道家之宗。
再者,黄帝才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至今海内外华人,莫不以自己是黄帝子孙而自豪,还没有谁以儒家孔氏为民族之始祖者。
可见道家文化在形成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情感,乃至共同血缘上起着巨大的作用,而这一思想正是中华民族强固的民族凝聚力之所在。
一、论由道而气道家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合同于道”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什么是“道”呢?我以为应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指宇宙的本体论,亦即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其二指宇宙生成演化论,亦即指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次序和法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
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
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
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
《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
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所谓“一气”就是说世界为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的。
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共同规律,“气”是万物的共同组成,“一”是万物的统一性。
“道”、“气”、“一”三个概念都是整体性原理的体现,“道”是动态的整体性,“气”是开放的整体性,“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万物同道,万物一气,万物统一于整体之中。
故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而万物一气也。
3、相生相依,相反相对《老子·二章》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也就是说事物的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认识到事物之间有差别,而又不可分割。
《老子·五十八章》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辩证地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祸福及相反事物之间的关系。
庄子则认为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并漠视而抹杀事物间的界限,进而对客观存在持怀疑与否定态度。
他认为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亦彼,彼亦此,没有确定的界限。
《庄子·齐物论》说:“······莛与盈,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
”即细小的草茎与粗大的屋柱子,丑的与美的,宽大、狡诈、奇怪、妖异等等,从“道”来看,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然而,若从相异角度而论,就会相差很远。
《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这就是说,庄子认为事物的差别没有客观的标准,即事物间的差别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完全是由人的主观决定的,是随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区别的。
所以,他在《齐物论》中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只要无视其差别,就可以长生久视,在精神上达到与天地永恒。
4、道法自然,通玄达妙《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也就是说“道”无形无象,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
其被认识并由人们述说“道”,并不等于是客观永恒的道;而由人们所表述的“名”,也并不是永恒的名。
“无”称之为天地之初始;“有”称之为万物之本根。
这是说“道”有“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道,指出了“道”的抽象性与具体性。
所以既要常常把握“无”,以观察天地初始之奥妙;又要常常把握“有”,以观察万物本根之端倪。
有无二者同处一源,只是“道”的不同称谓而已,同样可以说是含义深远微妙。
从深远微妙推向无限的深远微妙,那就是一切玄妙的总汇。
“道”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用语言将它的特性完全表达出来,亦无法通过一般的认识途径获得。
由于天地万物和人类同构同源,人是宇宙的全息,这样就逻辑地推出了《老子》独有思维方式:一是效法自然,其《二十五章》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推天道以明人道”,从而通过观察概括自然的现象或规律而体悟大道,启迪人们以之作为立身处世治国之道。
二是“静观”、“玄览”的主客一体的致思途径。
即主张认识主体保持内心虚静,排除一切思虑活动和杂念,返观内照,通过“心”这面镜子,以大道主观和客观的沟通,来认识“道”而获得关于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老子特别推崇,用由此所获得的“道”作为指导天下之事的普遍原则。
二、阴阳之道与道统万物1、阴阳之道与守一处和古代思想家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老子道统万物的整体观认为整个世界都统一在“道”之下,充满阴阳交争、运动不息之气,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万物是阴阳二气冲和协调而生和气。
在《老子》“道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理论基础上,庄子将阴阳学说做了进一步发挥。
《庄子·大宗师》说:“俄而子舆有病······阴阳之气有沴······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庄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是由“阴阳之气”生成的,阴阳不和,则生灾难与疾病;故当顺天道,协阴阳,而无往不胜。
《庄子·在宥》说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庄子·刻意》说:“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因为万物皆负阴阳之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协和而纯,与天地为一,故庄子提出“守其一以处其和”顺应自然的原则。
2、平衡阴阳与顺应自然中医认为天地是一个有机的自然系统,天地阴阳的运动规律主宰了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黄帝内经》出色地运用了道家天人一体与阴阳哲学思想,提出了顺阴阳养生治病法。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鉴于“道统万物”的观点,人应顺应自然规律生存。
所以,掌握自然之“道”的人,可以享尽天年。
三、气之聚散与中医1、通天一气《庄子·知北游》提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
”《黄帝内经太素》“阴阳合”杨上善注:“言阴阳之理,大之无外,细入无间。
”认为宇宙间所有的物质,无论大小,都由阴阳交织而成,这些物质的繁多,不可胜数也;并且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然则混同为一气,都由一气化生而成,所以其根本是一致的。
从世界的同一性在于气的角度而言,庄子气的学说体现了宇宙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所谓天枢指天与地的交界面,所谓气交之分指天地阴阳上下交错的空间,也就是人与生物赖以生存的活动空间。
人的生长壮老已,生物的生长化收藏,都由阴阳气交所决定。
2、阴阳根于一气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阴阳根于一气,即后来所说元气,《内经》称之“真气”。
常言:“真气绝而死。
”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的观点即是元气存亡决定人的生死。
《素问·六微旨大论》王冰注:“三分析之,上分应天,下分应地,中分应气交。
天地之气,交合之际,所遇寒暑燥湿风火胜夏之变之化。
故人气从之,万物生化,悉由此而合散也。
”即万物的生成和化灭,全都取决于阴阳之气的聚合与流散。
气凝聚则成物质的形体,物质的形体溃败则散而成气。
3、万物生于气化《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意即物质的产生由气所化生,由渐变而至极限,则再度速变而化生新物。
先哲们渐变称为变,突变称为化,渐变与突变交替相继,生成与败坏的根由就显现出来了。
《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也就是说,天地之气的聚合与流散,决定了物质形状的变化,气规律都是一致的。
故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和动物及人类的生长壮老已,体现了天地之气的聚合与流散的变化规律。
4、气机失调则病《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级,化有大小。
期有近远。
四者之有,而贵常守。
反常则灾害至矣。
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所谓器,就是生化的空间。
生化的空间与时间有大小远近之分,若其溃散,则生化停止。
可见万物皆由气化而生,气的升降出入在一定的时空进行,从人身小宇宙到天地之大宇宙,通天下一气罢了,气散则形灭。
5、静柔以保精气《老子·十章》提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意即形神合一以守身,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能像婴儿一样吗?启迪人们只有通过形神合一的修养,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像婴儿一样纤尘之染,精气柔和,才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