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从道学文化看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中医学毕业论文

从道学文化看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道学文化将整个宇宙看作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以道的“生化原理”来认识世界,认为宇宙是由道“生成”的,并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
道学是一种“生道合一”的学说,将爱护天下众生放在首位,认为“生命”本身就是道的体现,并将“养生”视作“修道”。
因此,在道学中汇集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防病治病、养生益寿的医疗方术。
实际上,中华民族的医药学就是由方仙道的巫史医学、早期道教的方士医学逐渐演化而来的。
这就是说,原初的道教医药学是中国医药学的母体,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也是阴阳五行学说、天人感应原理等取象比类的道家术数学,因此我们可以论定中医药学理论应属于道学文化的范畴。
盖道学原为“身国同构”之学,视医身与医国其道由一,因之中医药学本身就是道学。
至于中国养生学属于道学的范畴, 更是不言自明的。
中医药学之名,本是比照西医药学而来,上个世纪中国传统医药学在西方医药学的冲击下几无生存之地而日见式微。
在现代社会,探讨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创新中医药学文化,对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揭示中国医药学的文化底蕴,首先须考察中国传统医药养生学的本来面貌。
考中华民族之道学文化,本肇始于纪元前七千年伏羲、神农、黄帝时期的母系原始公社文化,中医药学也是由神农首先发明,至黄帝时代发扬光大的。
道学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保存下来的三皇时代母系氏族共产公社文化,中医药养生学也是全世界唯一保存下来最古老的氏族公社时代的医药养生学。
由于三皇时代是中国氏族公社政体的共产社会,道学文化发轲奠基并日趋繁荣,中医药养生学也首先是一种文化医学,它是彻头彻尾属于道家思想体系的医药养生学。
人们可以从《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等古医书中捕捉到中医药养生学传自远古的信息,并从中揭示它们的本来面貌及其文化底蕴。
《帝王世纪》有神农尝百草开创医药学的记载。
而今学术界考据古书,多头脑僵硬拘于文字之辈,缺少能与古人思想交通及对话之学养,所作出的定论多不可信。
道教内丹理论对明清中医养生学的影响_许敬生

发生密切的联系 。它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在理论上是促进 行一阴阳 ,阴阳一太极 ,五脏均有此金木水火土 ,何乃指坎中
了明清时期命门学说的发展成熟 ,使明清时期的中医养生重 之阳为火 ,指右肾为少火也 。”[3 ]这里的“仙家”即指道教内丹
视命门阳气和治形宝精 ;在方法上它为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 术 ,其命门理论受内丹取坎填离思想影响显而易见 。
·19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17 卷第 4 期
112 内丹学说的主要内容
精与气合炼成为气 ,达到“三归二”;大周天重点在于将气与
向腰间 ,开始重视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 因此 ,命门学说复苏的重要理论准备是心肾相交理论的
兴起 。心肾相交理论说明“心主 (火) 论”已过渡到“心 (火) 肾 (水) 并重论”,中医命门学说正是在完成了这一至关重要的 过渡之后于明代蓬勃发展起来的 ,而导致这种过渡的决定性 因素正是内丹术取坎填离 、坎离交媾的思想 。由于《难经》的 命门学说没有在医学内部得到延续 “, 主心 (火) 论”向“心 (火) 肾 (水) 并重论”的过渡 ,便成为命门学说复苏的重大契
自《难经》提出命门理论后 ,并未引起魏 、晋 、隋 、唐医家 下 ,开始了对人身太极的探索 。在探索的过程中 ,他们发现
的关注 ,虽然有晋代王叔和《脉经》提出“肾与命门俱出于尺 道教内丹理论中的丹田与人身之太极 ———命门有着诸多相
部”,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提出督脉命门穴 ,杨上善《太素·经 似之处 ,于是借鉴内丹理论对丹田的论述 ,将道教内丹之丹
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以自然规律为导向,寻求达到身心健康和长寿的方法。
中医药学则是一种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医学体系,它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相通,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道家文化中的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探讨了人体的构造与功能,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中医药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黄帝内经将人体视为一种微缩的宇宙,主张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它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人体和外界环境的阴阳失衡所导致的,通过调整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道家文化中强调了个体的自我调整能力,追求调整阴阳平衡的方法。
而中医药学则提供了实际的调整方法,如针灸、中药、按摩等治疗手段。
道家文化也提供了一种理念,即摒弃过度依赖外部干预,鼓励人们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情绪和心态来保持身心健康。
道家文化中追求自然与和谐的观念与中医药学的治疗原则相契合。
中医药学强调个体特征和整体观念,注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与道家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相符合。
中医药学注重“辨证施治”,即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特点,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

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摘要】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密不可分,通过举例说明道家思想和中医文化的联系,进一步说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老子道家传统文化中医道家是老子创立的,以“道”为理论中心的学派。
《汉书艺.文志》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科学思想史》中关于道家有这样的论述:“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
此外,道家又根据他们的原理而行动,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理学都起源于道家。
”可见,道家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流派。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人物,他们的一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流派,还渗透到了中医学领域。
下面以《老子》、《庄子》、《黄帝内经》三本书为载体,举例说明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的关系。
1.顺应自然规律《老子.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天地之间有四种东西是最重要的,即道、天、地、人。
人的行为以地为法则,地的行为以天为法则,天的行为以道为法则,道的行为以它自己的本然为法则。
“道法自然”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规律与法则,只有顺应自然,才能改造自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说明人的生命要顺应自然规律,才不会得病。
保养生命的关键就在于调摄人的神、气、形,以求保持人的生命过程的和谐发展,适应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
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
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
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
《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
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导读: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医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长生成仙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防病治病,其中既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等道教文化色彩明显的生命科学内容,又容纳了道医所采入的诸多传统中医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医是近代对奉行道家思想或道教教义的医者的概称。
早期如晋葛洪《神仙传》中壶公、董奉,汉魏以后,如晋葛洪、南朝陶弘景、隋杨上善、唐孙思邈、宋王怀隐、元丘处机、清傅山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或学黄老,或为道士,均引道论医。
*方术神仙、道教与中医本草学《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
后世诸家本草,大多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本经的成书,大约在战国至东汉。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这种三品分类的表述,以及将许多金丹药类药物列入上品药,认为它们具有延年等功用,都表明此书与秦汉时期方术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
战国时期道家的养生学说与方法,至秦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对于得道成仙的痴迷,神仙、服石、炼丹、房中术一时大行其道,社会上形成了一批被认为持有长生之药或特殊法术的方术之士,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修行成道的神仙。
于是,这方面的著作大量出现,与一般医药学著作并传。
如《汉书艺文志》方技部分,包括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类,其中医经7家216卷,经方11家274卷,房中8家186卷,神仙10家205卷。
论道家对中国古代科学影响

6道家的科学性
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从科学的概括性定义,可以看出科学是世界观属于纯粹唯物的学术体系,但是在一般方法论上所反映的逻辑形式却是和哲学共通的。
道家学说,亦是哲
学大家庭其中一员,其基础的逻辑形式不仅和现代科学有共通性,在方法论上更有着高度的一致。尤其是道家刻求自然真实规律,遵循自然真实规律的这种价值观,更使它拥有十分接近唯物主义科学的特性。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道家学说诚然体现了这些哲学性。
通过对现象的研究,归纳总结出抽象的规律。形成以法自然为最高价值,奇偶辩证统一的事物变化为世界观,应用到实际事物上便是方法论。
如此看待道家学说,我们才能去芜存菁。了解真实的道家学说,以清明的眼光看待道家在科学发展中得作用。
数学。是的,中国古代数学虽然在历代统治阶级不受重视的情况下,艰难发展。但是广大劳动人民还是在实际生产作业中,总结发现了大量数学规律。虽然最终没有形成完备的学术体系,但是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发现,早在河洛术数被创制伊始,我国古代先民就已经学习总结一套独特的数学规律。或者说,道家理论基础的术数之学,其本身正是早期的数学规律发现和应用所形成的体系。在这样的数学体系下,我国古代的数学家,以有别于现代数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发现并实践出大量数学定律,为我国历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既然如此,道家作为诸子百家其一,如何独早于诸家呢?
于是必然要说到道家的基本宇宙观和价值观以及方法论。
笔者看来,既然河洛之书所昭示的宇宙观,是诸家乃至我们民族的根性。那么河洛之书所表达的到底是如何意义?
通过术数,在易经中的基本体现。我们发现河洛术数的基础就是八卦,八卦将世界物质变化分成2,4,6,8,分别冠之两仪,四象,六合,八卦以偶数叠加相对作用,这样的相对作用环环相扣,循环不息。以偶数表达的基础是阴阳这一个基本理论。得出的结果便是万事万物在阴阳对立作用中,以偶数的数学无限交叉衍生性,体现万事万物的在相对作用下由简到繁,生生不息的物质唯动基本概念。
《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9, 7(2), 11-16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journal/cnchttps:///10.12677/cnc.2019.72002Correlation between Taoism of Tao Te Ching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nqing Tang, Changying Li*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Received: Jul. 4th, 2019; accepted: Jul. 18th, 2019; published: Jul. 25th, 2019AbstractTaoism impacted deeply the course of Chinese history as a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aoism contained prominent humanistic thoughts and wisdom and tried to interpret objective laws about universe, nature, society and life. Taoism, the view of universe and nature and the in-dividual life view have influenc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guided its therapeutic principles,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healthcare .There was much in common between Taoism and TCM about their theories and practices, which embodied their correlation. It is helpful to inherit and develop essential traditional culture by summarizing Taoism.KeywordsTaois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rrelation《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唐汉庆,李常应*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收稿日期:2019年7月4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8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25日摘要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建构:道家文化对中医理论在建构过程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例如,道家的气论思想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发展为完善的精气神学说。
同时,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等思想也被中医学所吸收,形成了中医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自然疗法。
2.疾病诊疗:道家文化对中医的疾病诊疗也有所影响。
例如,道家注重养生之道,提倡“治未病”,这与中医“预防为主”的观念相吻合。
此外,道家文化中的一些方剂和治疗方法也被中医所借鉴,形成了中医独特的诊疗方法。
综上所述,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理论建构和疾病诊疗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