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中医养生思想研究
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有着深刻的关系。
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一系列生活哲学、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方法。
而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精华,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维护人体健康。
下面将从哲学、修身养性、健康观念等方面阐述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首先,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有着相同的哲学基础。
道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弃欲无为的观念,主张追求内在的平和、和谐和长寿。
而中医药学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根据四时变化调养身体,通过平衡阴阳、调节气血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为中医药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了中医药学的对象、方法和目标。
其次,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共同注重修身养性。
道家文化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心身的和谐与健康。
而中医药学也重视调养身心,强调内外调和,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等方面的平衡,保持正常机能和稳定的情绪状态。
道家文化以及中医药学都认为,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修行、养生和治疗等方法,可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此外,道家文化也影响了中医药学对健康的观念。
道家文化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念,强调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中医药学也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体内部存在着相互联系的经络、脏腑等系统。
对于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治疗,中医药学注重全面观察、综合分析,寻找病因所在,调节整个人体系统的平衡,而不只是治疗某一个症状。
最后,道家文化和中医药学都注重人的自我调控和自愈能力。
道家文化强调人的自主性,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而然地修补身心的平衡。
中医药学也认为,人体具备自我调节和自愈的能力,通过调整饮食、锻炼、休息等方式,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力。
道家文化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反过来,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也验证了道家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并将其发展成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
综上所述,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
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
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
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
《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
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道家对于人体健康的理念对中医药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中医药学中,重视“天人合一”,将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强调“五行学说”和“阴阳平衡”等概念,以达到人体的健康平衡。
例如,中医药学中的“人体经络”理论与道家的“经络学说”有着紧密的联系,都认为人体的生命力和能量通过经络系统来传递和调节。
其次,道家思想对于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指导。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养生”和“调理”对于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药学中的养生理念也十分注重调理人体,强调预防和治疗的结合,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念,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例如,中医药学强调“内外兼治”,将药物治疗与饮食、运动、心理调适等综合方法结合起来,与道家追求身心和谐的理念相契合。
此外,中医药学的理念和方法也受到道家的哲学思想影响。
道家强调“阴阳相互依存”、“平衡与调和”等概念,与中医药学的治疗理念相契合。
中医药学认为疾病是因为人体内部失去平衡而导致的,强调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湿燥寒热等相互关系,恢复人体健康。
中医药学中的“辨证施治”也符合道家的观念,认为疾病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病症,综合运用药物、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以达到身心健康。
最后,道家文化对中医药学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道家的养生思想和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自然、综合的健康观念和养生方式。
道家文化中的养生、修身、静心等思想也为中医药学的传统理念提供了深刻的文化支持。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道家养生法的实践方法被运用于中医药学中,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和方法,提升了中医药学在当代的意义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道家的思想理念和修养方式为中医药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而中医药学的理念和方法也体现了道家文化对于人体健康的关注和价值追求。
论道家“无为”思想与中医养生

2019Vol.20No.3道家是秦汉以前形成的一种哲学流派,是诸子百家中极为重要的一家。
其主要思想为:道法自然、无为而为、天人合一、贵阴重柔、致虚守静、有无相生、是非相对等。
“无为”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老子》一书中提出的,“无为而为”是老子思想的精髓。
人们常说“医道一家”“十道九医”。
中医与道家在人体的生理构造和生理功用的研究中有着共通之处[1]。
如东汉《河上公章句》一书中,对《老子》“谷神不死”之“神”的注释为“五脏之神”,并认为五脏的损伤也会导致“魂、魄、神、精、志”五神的损伤。
老子的思想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中医养生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道家的“无为”思想与中医养生有何联系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中医养生理论探源1.1“养生”一词释义养,即保养、补养、调养之义;生,即生命、生存、成长之义。
所以,我们可以将养生大致理解为:依照生命发展的普遍规律,利用有利的实践方法,使其达到调养身体、延年益寿的目的[2]。
而“养生”一词,初见道家经典之作《庄子·养生主》中,文惠君听庖丁解牛的讲解之后,便知道该怎样养生了。
后又在《外篇》《杂篇》中提到过“养生”一词。
古人说养生,经常托黄老之言,养生术常被称为老君之法,处处可见道家哲学思想对养生学的影响[3]。
1.2中医养生理论的产生及发展中医的基本精神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医首先是治人,而后才是治病。
中医养生亦是如此。
所以中医养生就是用中国的传统医学在未病时就预防养护,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因人、因地、因时治宜,又称为三因制宜,以此来达到阴阳平衡、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效果。
而中医养生的理论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甲骨文可以说是最早的医书记载。
周代以后的中医养生得以逐渐发展、丰富其内在的知识。
从春秋战国开始,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形成了这一时期养生的主流,为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提供了早期的思想准备和知识涵养。
论中国哲学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论中国哲学对中医文化的影响中国哲学对中医文化的影响一、引言中国哲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思想理念贯穿于中国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中医文化。
中国哲学的影响深远,不仅在哲学和思想领域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医学方面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哲学对中医文化的影响,从哲学思想的角度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二、道家哲学对中医文化的影响1. 道家哲学的理念道家哲学主张“无为而治”,重视顺应自然,强调顺其自然,调整身心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内养元气,外调五脏,以达到身心调和的境界。
2. 中医文化中的“顺应自然”在中医文化中,“顺应自然”是非常重要的理念。
中医强调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强调个体的整体平衡和和谐。
中医师在治疗疾病时,也注重顺应体质差异,运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调整身心,与道家哲学的理念不谋而合。
三、儒家哲学对中医文化的影响1. 儒家的伦理与中医的治疗儒家强调人伦之道,注重家庭、社会关系和个人修养,尊重人的尊严和社会秩序。
中医文化中也有类似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注重调整身心,维护健康的治疗理念也与儒家的伦理相契合。
2. 中医师的职业道德与儒家的伦理观儒家的伦理观影响了中医师的职业道德。
中医师在治疗疾病时,注重医患关系,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严格遵守医德,这与儒家的伦理观有着内在的联系。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中国哲学对中医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道家的治未病理念、儒家的伦理观念等,都深刻影响了中医文化的发展。
中国哲学强调顺应自然、内养元气等理念与中医文化的养生保健、治未病理念相互交融。
在当今社会,中医文化仍然受到中国哲学的思想影响,中医师仍然在实践中注重顺应自然、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哲学对中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中医文化的发展,并为中医文化注入了深厚的哲学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医文化仍然需要不断吸收中国哲学的精华,传承并发扬光大。
中医与道家思想的结合

中医与道家思想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和道家思想被视为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医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而道家思想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
二者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并且在理念和实践上有着相互的借鉴和融合。
本文将探讨中医与道家思想的结合,探索其互为基石的原因以及对于现代人的启示和价值。
一、中医的理念与道家思想的共通性中医作为一种综合医学体系,其理念与道家思想存在着许多共通点。
首先,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这与道家主张“合乎自然”的思想不谋而合。
其次,中医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追求治疗的根源性效果,这与道家强调返璞归真、阐发人的本性的观念相契合。
最后,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将人的身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简单地将疾病分割开来治疗,这与道家思想中整体观念的重要性相符。
二、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道家思想应用道家思想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养生”这一概念。
在道家思想中,强调通过调整饮食、运动、调息等方式来维持人体的平衡和健康。
而在中医中,也有类似的理念,比如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方式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失衡,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养的效果。
此外,中医的“辨证施治”理念也可以看作是道家思想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整体情况,辨别出体内的阴阳失衡,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这与道家思想中“辨证施治”的理念相吻合。
三、中医与道家思想的互补与发展中医与道家思想的结合不仅在理念上相互借鉴,也在实践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首先,中医推崇的“阴阳五行”理论,为道家思想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中医关注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而道家思想则强调宇宙的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二者在阐述世界的运行机制上达成了契合。
其次,中医的药物疗法和道家的养生保健思想相互融合,使得中医养生理论更为全面和系统。
通过草药、饮食疗法等手段,中医倡导的养生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需求。
道家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之道篇一:儒道释养生之道儒道释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历来重视身心兼养,形神俱健。
特别是道儒佛养生学说,异彩纷呈,各有千秋。
道家养真,儒家崇德,佛家养心,但主流还是三位一体。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
道家养生的内容,以自然天道观为主,它的注意力主要是着眼于人的本身,对自我的生命活动具有丰富的体验。
他们追求的是生命本质的解脱和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
老子养生的全部学说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其核心是"返璞归真",无论是朴还是真,其最终形态都是"道"。
他一生重视养生,是位大寿星。
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老子百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他养生的最高思想境界是:追求道,体悟真。
主张"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深根固蒂"之法,"虚其静,入静归根";"甘其食,美其眠,安其居,乐其俗"。
以修道而养寿也。
道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
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的观点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一切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要不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最接近自然,因此他提出返璞归真,把婴儿推为"至朴""至真"的理想标准,养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人天合一的根本途径。
中国道家养生学的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学养生之道,其功理完全合乎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变化规律,故立论极其科学而高妙。
浅谈道教文化与中医养生

及其它的道书如 《 老子想尔注》 老子河 上公章句》 周 、《 、《
根据史书记载 ,养生思想最早起源 于老子 的长生 思想。 道家 的养生之学 ,就是从 自身病痛 老死 问题 引出人们 在其 机体生 理上 ,在其 起 居 生 活上 如 何 自己调 理 以适 应 天 地 ( 自然 )变化 ,而求得某种 自如的一种修养学问 。其总 的 大
养生 中调摄精 神养 心修性 应是 主导 方面。这一 点 ,对于 老 人养生尤 为重要 。因为老人 精气不 足 ,怒火 易炽 ;耳 目不
胡 成 莲
青海省互助县威远镇卫生院 ,青海 互助 80 0 15 0
【 摘
要】 :道教 ,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 ,道教文化与中医养生 密切相关 。本文从道教文化 的本 源和基本思想及其 发展方
面 阐述了道教文化和中医养生学的关系。道教文化对 中医养生学 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系 ,《 固精法》 形象地喻为 “ 似火 ,精犹 油” 神 。精 可以理
道家为追求 长生 不死 ,即身 成仙 ,从 开始起 便十 分重视 修 炼方术。虽然其所追 的 目标 只不过 是一种 扑朔迷 离 的幻
想 ,是 不可能实现 的。但 在其 长期 的发展 过程 中 ,通 过 多 种方法修身养性 ,在 中国传统 医学 以至 中国古代科 技领域 积累了丰富多彩 而又很 有价值 的材料 。道教文 化对 中 国传
然 ” “ 柔 ” 等 主 张 ,对 中医 养 生 保 健 有 很 大 影 响 和 、 贵
促进 。 重人 贵生 ,这 是道 家、道教 学说 中最 重要 的思 想 ,亦
气 ,独立守神 ,肌 肉若 一 ,故 能 寿敝 天地 ,无 有终 时 ,此
其道生 ” 。可 以看 出道家养生观与 中医养生观是一样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与中医养生思想研究2.2法于自然先秦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崇尚自然。
《道德经》写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意思是人为四大之一,能仰观俯察,近取远求。
地大无所不载,但为天所覆,天无所不覆,但为道所涵,故道大无限。
“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故人应以自然为法。
(1)认识自然《道德经》贯篇的大法则即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何谓“道”?老子解释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为宇宙的本体,万物变化之源,所谓“万物之宗”,故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为天下母,我不知其名,名之曰道。
”(《老子·二十五章》)而“道”生万物的规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淮南子·天文训》称之为:“道者,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阴阳分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如同太极是万物化生之原始,而万物化生变化的规律即自然法则同样属于“道”的范畴,人与自然是一个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人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万物皆应从属于“道”的规律。
故《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素问。
上古天真论》也多次论及“道”,李中梓注解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强名曰道”,此则明确以《道德经》注《内经》,也说明《内经》的“道”乃沿袭《道德经》的说法。
庄子托老子“顺乎自然”的基础上发展了一步,要求人们首先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然后按规律办事,就可在自然中获得自由。
他记载的“厄丁解牛”故事就阐明了这个观点,“人之养生之事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则物莫之伤也“。
说明养生要象庙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便可达到保生、余生、延长寿命的目的。
中医学深受老子、庄子道家学派的影响,并接受了道家宇宙本体论的认识。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一母,生杀之本始。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都明确地指出了“道为万物之宗”,并同时表明人只有掌握宇宙运动的规律,掌握阴阳之道,方能养生而防病。
人只有首先知“道”之理,方能行“道”之术,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2)顺应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养生主》强调养生要“依乎天理”。
这条贯穿天地人的大法则,在《礼记。
中庸》中的说法为“天地人相参”,后世才丰富发展为“天人相应”之说。
《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岁露》中也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应该也是承此而言!5{。
“天人相应”学说,不止对养生,即使对整个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都是极其深刻的。
老、庄思想认为顺应自然是延年益寿的关键。
《庄子·应帝王》中提到:“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
”即不人为去干预破坏事物固有的自然之性,而维持其自生、自长、自发展、自灭等等的自然变化规律。
中医养生吸收了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天人合一”、“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这在《黄帝内经》中有关养生理论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素问》根据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提出了顺应四时寒温、日月盈亏、昼夜晨昏等变化进行养生和康复治疗。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苍天之气,清静而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这里“顺之”与“因时之序”都讲的顺应自然四时气候变化以达养生的意思。
《灵枢·木神》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页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提出了许多具体养生法则,如“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者,形乃困薄”(《素问·生气通天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详细论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和人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心理、起居,并进一步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因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观点,体现了中医养生“天人合一”的整体理论,重视人体在不同的季节应该如何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同时指出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当前人们普遍采用的夏季以凉茶、凉药“清凉解暑”、冬季以牛羊肉、参茂虫草“冬令进补”的养生方法即源于此161。
历史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素问·四气调神论》)”总之,把天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相因相依的和谐整体关系,不是作为一种敌对的关系。
人应当通过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调节自身阴阳平衡,去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以顺应自然的种种变化,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17,。
需要说明的是,《内经》既汲取了老、庄顺应自然的养生观,而在具体作为上又高于老、庄。
老、庄主张“虚静无为”,提倡“顺乎自然”,而《内经》并不主张无为消极,而是指出“提掣天地、把握阴阳”等控制自然、改造世界的积极主张叫。
(3)返还自然由于崇尚自然,老子提倡返真归朴,即老子的“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指去除人为的强作妄为与嗜欲而达到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
他把婴儿看做是“至朴”,认为人的最初之性最接近自然。
老子称之为返归“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即返归自然纯朴天真之性的返朴归真之意。
内经》养生理论中所称“天真”、“真气”之“真”包含这层意思。
道家所说的“胎息”亦有此意。
道家返朴归真,包含着超越物我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对天人和谐一体的向往和追求。
如庄子《逍遥游》中所描述的自由出入六合,行于天地之间的境界,从养生的角度理解,只有超越了自我,达到一种不为世俗物欲所累所役,不受人为嗜欲所左右的崇高境界,就能够无为而无不为,所谓“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这样才有可能去体验人的生命中真正美好之所在.而与自然融为一体,去享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明显受到《道德经·十九章》的影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八十一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返归大自然.作为一个现代口号,也包含着相似的意义洲。
2.3和于阴阳“和”是一个古老的哲学概念,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相对稳定的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道家将“和”置于本体论的高度,“和”产生新事物,使事物发展。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一言道出了阴阳的对立、互根与平衡,并指出天地间万物都应该达到协调平衡,人体亦是如此。
庄子亦云:“一上一下,以和为量。
”“调理四时,太和万物。
”认为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发展变化的首要原则。
庄子认为天地阴阳“交通成和而物生”,《淮南子》则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中和观,他认为中和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的根据,是治国与养生的根本原则,“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并从饮食、居处、劳逸、欲恶、动静、情志等方面阐述了致中和以养生的方法。
至此,全面奠定了中和观在中国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中医学也认为“和”是一切生命整体维持平衡稳定,从而得以生存延续的必要条件,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不仅主张人体自身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且认为只有真正做到“内外调和”,才能确保人体“邪不能害”,并提出“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因此,养生也以中和为最佳境界。
《内经》继承了儒家道家等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用“和”与“不和”阐释生命和疾病的原理,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平阳秘”,即阴阳和谐,这是人体最佳生理状态;疾病则是“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甚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所以,《内经》把“和”作为治病或养生的最高法度。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又说:“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明确提出了调和阴阳五行的治疗法则。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别论》曰:“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就明确地指出,阴阳的调和平衡—阴平阳秘是健康的最佳状态:阴阳二气任何一方过强,都可以导致其相对的一方竭绝而致生命的终结。
所以,使机体保持在柔和的阴阳平衡状态,是养生防病之目的,故《灵枢·木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内经》这种燮理阴阳的养思想对后世又有深远影响,如《国医指南》开篇有言:“凡人乃阴精阳气合而成之者也,病之起也,亦不外乎阴阳二字,和则生,不和则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