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探析
论道家“无为”思想与中医养生

2019Vol.20No.3道家是秦汉以前形成的一种哲学流派,是诸子百家中极为重要的一家。
其主要思想为:道法自然、无为而为、天人合一、贵阴重柔、致虚守静、有无相生、是非相对等。
“无为”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老子》一书中提出的,“无为而为”是老子思想的精髓。
人们常说“医道一家”“十道九医”。
中医与道家在人体的生理构造和生理功用的研究中有着共通之处[1]。
如东汉《河上公章句》一书中,对《老子》“谷神不死”之“神”的注释为“五脏之神”,并认为五脏的损伤也会导致“魂、魄、神、精、志”五神的损伤。
老子的思想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中医养生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道家的“无为”思想与中医养生有何联系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中医养生理论探源1.1“养生”一词释义养,即保养、补养、调养之义;生,即生命、生存、成长之义。
所以,我们可以将养生大致理解为:依照生命发展的普遍规律,利用有利的实践方法,使其达到调养身体、延年益寿的目的[2]。
而“养生”一词,初见道家经典之作《庄子·养生主》中,文惠君听庖丁解牛的讲解之后,便知道该怎样养生了。
后又在《外篇》《杂篇》中提到过“养生”一词。
古人说养生,经常托黄老之言,养生术常被称为老君之法,处处可见道家哲学思想对养生学的影响[3]。
1.2中医养生理论的产生及发展中医的基本精神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医首先是治人,而后才是治病。
中医养生亦是如此。
所以中医养生就是用中国的传统医学在未病时就预防养护,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因人、因地、因时治宜,又称为三因制宜,以此来达到阴阳平衡、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效果。
而中医养生的理论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甲骨文可以说是最早的医书记载。
周代以后的中医养生得以逐渐发展、丰富其内在的知识。
从春秋战国开始,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形成了这一时期养生的主流,为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提供了早期的思想准备和知识涵养。
道家与中医养生思想研究

道家与中医养生思想研究2.2法于自然先秦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崇尚自然。
《道德经》写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意思是人为四大之一,能仰观俯察,近取远求。
地大无所不载,但为天所覆,天无所不覆,但为道所涵,故道大无限。
“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故人应以自然为法。
(1)认识自然《道德经》贯篇的大法则即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何谓“道”?老子解释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为宇宙的本体,万物变化之源,所谓“万物之宗”,故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为天下母,我不知其名,名之曰道。
”(《老子·二十五章》)而“道”生万物的规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淮南子·天文训》称之为:“道者,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阴阳分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如同太极是万物化生之原始,而万物化生变化的规律即自然法则同样属于“道”的范畴,人与自然是一个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人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万物皆应从属于“道”的规律。
故《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素问。
上古天真论》也多次论及“道”,李中梓注解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强名曰道”,此则明确以《道德经》注《内经》,也说明《内经》的“道”乃沿袭《道德经》的说法。
庄子托老子“顺乎自然”的基础上发展了一步,要求人们首先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然后按规律办事,就可在自然中获得自由。
他记载的“厄丁解牛”故事就阐明了这个观点,“人之养生之事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则物莫之伤也“。
说明养生要象庙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便可达到保生、余生、延长寿命的目的。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
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
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
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
《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
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浅析老子哲学思想与中医养生的关联

浅析老子哲学思想与中医养生的关联《老子》[1]不仅是中华哲学史上的一部瑰宝,同时也是中医史上的一部理论奠基之作。
它以“天人合一”为视角,以“道”为度量,深刻阐述了宇宙万物的演变及人类生命的真谛与内涵。
尤其是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中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出发,分别从“返朴归真”、“自然无为”、“柔弱不争”三个视角论述老子与中医养生学的关联。
标签:《老子》;返朴归真;自然无为;柔弱不争;中医养生《老子》是道家学术思想中最具代表的典籍之一,千年来一直为学者所推崇。
时至今日,它仍是中华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笔,对今人今世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亦可以说,它俨然融入了整个华夏民族的血液,作为一种标志成为了炎黄子孙的一种印记。
老子的影响之所以如此的源远流长,不仅仅在于他对中国文学史的巨大贡献,更在于他对生命的不断追求与持守,即养生之道。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一般而言,普通人的寿命只有几十岁,而老子却活了一百六十多岁,甚至有人说老子活了二百多岁。
老子之所以这么长寿,其秘诀就在于他的“修身之道”。
老子在“修道而养寿”方面,绝非是夸夸其谈的空头理论家,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实践家。
观《老子》可发现,老子是“口号与行动”并存,不仅提出自己的养生观念,更是把自己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贯彻到了他的实际生活中[2]。
1 养生的真谛—返朴归真“返朴归真”是老子的重要哲学思想,亦是中医养生思想的最本质体现。
当今社会“养生”一词并不陌生,可以说养生的口号响在每个人的耳中,然而真正的执行者却寥寥无几。
高竞争、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原本就已很繁忙的人们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而是竞向拜在“名利权势”的脚下。
面对此种境况,仅凭一人之力无异于“杯水车薪”,它需要每个人心灵深处真正的回归与净化。
而对此做出最完美回应的竟是千年前的一位老者——老子。
《老子》十九章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

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摘要:通过对道教养生思想特色的分析归纳,总结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养生防病前提;以阴平阳秘为养生防病核心;以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防病基础。
关键词:道教;中医;养生道教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养生思想对我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的生命存在的宗教,另外,道教养生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养生即是修道。
养生在修道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
《养性延命录》提出:“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强调养生与修道是统一的,即所谓“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学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中医养生学的启发和推动极为突出。
历代道教养生家通过实践和积累,已经形成独具风格的养生思想以及多种养生方法,本文就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作初浅论述。
1 道教养生的思想特色1.1 天人相应,和谐统一“天人相应”是道教的宇宙观,同时也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最初由无形无质的“道”生出真元之气,真元之气化生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交合感应而又化生天地间万物众生,此为造化之道。
可见,人与自然万物皆归源于道。
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
人的行为应该仿效自然、服从自然、顺应自然而动,而不应违背自然、破坏自然,人与自然才能保持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
道教理论高度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天地大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
道教将人身视为一个小宇宙,只要人身的小宇宙和自然的大宇宙同构相应,即达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界时,人就有可能“长生久视”,颐养天年[1]。
道家从道学角度以“天人感应”学说阐明养生的基本原理。
1.2 重人贵生,乐生恶死“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是第一位的。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养生之道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养生之道在古代中国,道家思想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其中与养生之道的关系尤为密切。
道家思想以追求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理念,养生就是一种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道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养生之道、养生实践等方面逐一加以论述。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与自然相处,尊重自然规律。
在古代中国的道家养生观念中,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遵循天道,与自然相融合。
道家认为,身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和谐密切相关,只有借鉴自然界的法则,才能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道家养生之道注重内外兼修。
在内修方面,强调养心养性的重要性。
道家认为,人的心境应该保持宁静、淡泊,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心灵的宁静。
内修的关键在于调和人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
此外,道家还强调身体锻炼的重要性,通过适当的运动,调节气血,增强体质。
在外修方面,道家强调环境的整洁以及与自然的亲近。
道家主张生活要有秩序,善于整理自己的生活环境,保持清洁。
同时,道家养生之道也倡导人们亲近自然,与大自然保持密切的联系。
观赏自然美景、接触大自然,可以使人心情舒畅,身心放松,进而达到养心养性的目的。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养生之道也提倡饮食的调节。
按照道家的观点,生活的饮食应当依据四时之变化而适度调整。
道家强调节制饮食,避免过度或不足。
另外,选用优质食材,追求天然、绿色的食品,也是道家养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可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健康体魄。
道家还注重养生实践。
在古代中国,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实践道家的养生之道。
太极拳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家养生拳法,以柔和、缓慢的动作为主,既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又可以达到调和气血的作用。
此外,道家养生实践中还有诸如草木养生、养生食疗、洗浴养生等方法。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养生之道密不可分。
道家思想以追求自然、追求和谐为基本理念,养生即是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
道家养生之道注重内外兼修,强调调和人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同时也强调运动、环境的整洁以及与自然的亲近。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内容摘要: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用于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关键字:天人合一道中医阴阳道家思想是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体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永恒的研究主题。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用于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老子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理,“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将人的精神生命与宇宙的精神生命融合在一起,为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一种无限与永恒的依托,它既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延伸,也是其“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道家养生特点:1、崇尚自然,顺乎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天然,就是自然如此,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无为自化,自然而然。
无为不是不为,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求人们顺应社会、自然之规律行动,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之意。
提倡“道法自然”,有助于排除人们的主观臆断、为所欲为。
另外,道家特别重视“知常”,老子曰: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要求人们“知常”即掌握自然法则,这恰恰也是科学的态度,照这种态度去办事,必能推进科技的兴旺发达,激励人们由“无为”走向“无不为”,走向不妄作、不强为、不乱为。
老子通过观察自然社会现象,得出其中规律,作为行为的箴言,以使自己清净无为达到致虚境界。
2、动静结合,形神统一道家主张静以养神,如《老子》第十六章云: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即是说人们要让自己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才能“涤除杂念,体尽天道”,“静为躁君”这种静以养神的观点并非独指以不运动、守静养神的方法长寿延年,道家养生术中导引、吐纳等都是运动,在运动形体的基础上强调静以养神,这是一种科学的辩证的养生观,它实际上强调了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动静相宜,即以形体修炼为基础进行精神修炼,主张形神共养。
道家文化与养生范文

道家文化与养生范文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与推崇。
与养生这一概念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身体健康,更能够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达到身心和谐的目标。
本文将从道家哲学的角度探讨道家文化与养生的关系。
首先,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顺应自然的规律。
养生在道家理念中,首先是追求身心和谐的养生法则。
在道家文化中,养生的方法包括修养心性、提升修养、调理五脏六腑等。
道家认为,人体的正常运转与宇宙的自然运行方式紧密相联,通过调整自身的身心状态,与自然相融合,才能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其次,道家强调阴阳平衡,注重调节身体机能。
道家文化中认为,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因此,通过修炼身心,调节阴阳,维持身体的平衡,是道家养生的重要内容。
道家主张通过修身养性,保持内心的宁静,以达到身体和谐的目的。
而且,道家注重饮食与情绪的调理,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和正确的情绪管理,保持阴阳平衡。
例如,夏季多吃清热解毒的食物,冬季多吃温补的食物,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
在情绪调理上,道家强调良好的心态,注重减轻压力与负面情绪,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平衡。
再次,道家尊重自然,注重身心合一、道家文化中的养生重点在于修身养性、修炼自身及心境的塑造,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通过修身养性,道家认为能够使人的能量与宇宙能量达到一种共振,从而收到增强个体能量的作用。
通过修炼自身,使人达到身心的和谐与独立,能随时调节自身的情绪与行为,达到心境与身体的统一最后,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注重养生的自然法则。
道家文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生长、衰老和死亡都符合着自然规律,而人们应顺其自然而活,不要过于追求过多的外在事物与所谓的追求。
养生也是如此,道家认为养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和顺应自然。
即使是在面对疾病时,道家文化也强调适时求医,但不要过度干预,要保持心态的平静,相信自身的自愈能力。
这种自然法则包括合理的生活习惯、适量的运动、良好的饮食等,通过这些自然法则,人们可以在养生中达到健康与和谐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Chobanun AV , bakris GL , et al. 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Evaluation and Nation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10] [ 11]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e : the JNC7 report [J]. JAMA , 2003 , 289 : 2560 2572 . Lewington S , Clarke R , Qizilbash N , et al. 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 : a met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1 prospective studies [J]. Lancet , 2002 , 360 : 1903 1913. Zhang Y , Lee ET ,Devercux RB , et al. prehypertension , diabetes ,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a population. based sample : the strong heart study[J]. Hypertension , 2006 , 47 : 410414. Vasan RS , Larson MG , Leip Ep , et al. impact of high-normal blood pressure on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N Engl J Med , 2001 , 345 : 12911297 . Russel lb , Valiyeva E , carson JL. Effects of prehypertenson on admissions and deaths : a simulation[J]. Arch intem Med , 2004 , 164 : 21192124. Nissen SE , Tucu EM , Libby p , et al. Effect of anthyperthnsive agents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disease and normal blood pressure the CAMELOT study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AMA , 2004 , 292 : 22172225. 鞠大宏, 韩学 杰 . 高 血 压 病 从 络 病 治[J]. 中 国 中 医 基 础 医 学 2001 ,7 ( 9 ) : 23 . 杂志, “治未病” [J]. 中国中医基 赵英凯, 刘艳骄, 王秀岐 . 谈古论今 2006 ,12 ( 5 ) : 330 . 础医学杂志, 王 琦 . 中医痰湿( 肥胖) 体质的基础研究[M]. 北 京: 中 国 大 1994 : 82 ( 5 ) : 47. 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 6 ( 4 ) : 273. 何 华 . 练功治疗高血压[J]. 气功, 高昕妍, 朱 兵, 荣培晶 . 耳穴治疗高血压 的 机 理 研 究[J]. 基 2002 , 32 ( 6 ) : 5455. 础研究论坛,
【中医多学科研究 】
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探析
王燕平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北京
关键词: 道家思想; 中医养生; 影响 中图分类号: R212 文献标识码: A
100700 )
3250 ( 2011 ) 08092001 文章编号: 1006-
中医药文化与 道 家 的 联 系 比 较 密 切, 道家养生 思想对我 国 养 生 文 化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起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道家重视人的 生 命 健 康, 道家养生具有鲜明的 特点, 认为养生就是修道, 在修道思想中养生有着十 分重要的意义, 并且 是 其 必 不 可 少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1] 中说: “养生者慎勿失道, 为 部分 。《养性延命录 》 , 道者慎勿失 生 ” 便很好地诠释了养生与修道是一 个有机的整体, 即人 们 通 常 所 说 的“道 与 生 相 守, 生 。 道家的 养 生 思 想 对 中 医 的 养 生 文 化 产 与道相保 ” 生了十分深刻的影 响, 并对中医养生学有着很积极 [2] 的启发和 推 动 作 用 。 本 文 兹 就 道 家 养 生 的 思 想 探讨 特色和道家养生观 点 在 传 统 医 学 中 的 表 现 等, 道家理论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 1 道家养生思想特色 1. 1 天人相应 , 这也是道家 道家的宇宙生命观是“天 人 相 应 ” 养生的思 想 基 础 。 认 为 真 元 之 气 在 最 初 是 由“道 ” 生出, 阴阳二气也是由真元之气化生而来的, 阴阳进 行交合之后化生 出 天 地 万 物 。 由 此 可 以 看 出, 人与 。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应该服从 自然皆源 于“道 ” 而不应该与自然相违背, 甚至对 和顺应自然的走势, 自然进行有意破坏, 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达到和 天地的 谐与平衡 。 道家理 论 着 重 强 调 了 人 与 自 然 、 , 大一统关系, 即“天 人 合 一 ” 这也成为中医养生的 基本法则之一 。 1. 2 重人贵生 , 也就是说生 道家的人生价值观是“重 人 贵 生 ” 命永远是摆在第 一 位 的 。 很 早 就 有“我 命 在 我 不 在 天” 的说法, 很好地揭示了人的命运是掌握在人们 并充 分 尊 重 主 体 的 选 择 。 尽 管 人 的 生 自己手中的, 命长短是无法确知 的, 但其生命的质量和寿命是可 去影响的 。 因此, 道家相 以通过人为的努力去改变 、 信只要经过一些有 效 的 炼 养 过 程, 就可以使精神与 即形神俱在, 由此可以实 形体达到相守不离的效果, 现长生不老的目标, 很好地体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 人生态度 。 道家对 于 今 生 特 别 重 视, 提出人是万物 之灵, 是最为珍贵的,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 、 “乐生恶死 ” , 因此一定要“以生为贵” 人人都要 次, [3] 给予生命最大的珍惜与尊重第 17 卷第 8 期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920 August 2011 Vol. 17. No. 8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 年 8 月第 17 卷第 8 期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922 August 2011 Vol. 17. No. 8
能状态有显著的 作 用 。 经 气 功 锻 炼, 使交感神经的 高反应状态减弱和 副 交 感 神 经 反 应 增 强, 从而达到 血压平稳 。 其次是饮食疗法 。 中医有其独特的药膳 食疗法, 早在《素 问 · 五 常 政 大 论 》 中 就 有“谷 肉 果 菜, 食养尽 之, 无 使 之 过, 保其正色” 的 记 载。 中 医 具有丰富的 饮食疗法是天然疗 法 的 一 个 重 要 方 面, 理论和 实 践 。 孙 思 邈 在《千 金 药 方 · 食 治 》 中 说: “食能祛邪而安脏腑, , 悦 神 爽 志, 以资气血” 体现了 食疗扶正 与 祛 邪 两 个 方 面 。 同 时 指 出“药 性 刚 烈, , 犹如御兵, 若能用 食 平 疴, 适 性 遣 疾 者, 可谓良工” 充分说明了食疗的优势及其特点 。 食疗以中医基础 理论为核心, 强调整体观念 、 辨证论治 、 药食同源 、 药 食性味功能的统 一, 重 视 药 食 宜 忌, 保 护 脾 胃 之 气, 最大限度地增进药食的吸收和利用 。 根据临床表现 辨体论治, 多选用具有生津滋阴功效的水果和蔬菜, 如香蕉 、 桃、 杏、 苦 瓜、 旱 芹 菜、 冬 瓜、 荠 菜、 绿 豆、 山 药、 木 耳 等, 使 其 精 血 充 沛 而 体 魄 健 康。 另 用 耳 [11] 穴 刺 激 心 -迷 走 神 经 反 射 和 交 感 神 经 抑 制, 刺激 迷走神经, 降低心率, 以此达到降压的目的 。 综上所述, 对于高血压前期的人群, 属于健康未 病态 、 潜病为病态 、 前病为病态 。 作为庞大的高血压 前期人群, 应该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选择合 根据体质进行辨证论治, 提出合 理健康的生活方式, 理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 中医药有其独特的理论和丰 把这 一 理 论 和 实 践 运 用 于 干 预 高 血 富的临床实践, 以尽可能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生 。 压前期是可行的,
基金项目: 北京市中医 管 理 局“常 见 社 区 慢 病 的 中 医 药 防 治 模 式 研究 ”
1. 3 形神统一 “形 ” “神 ” 指的是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 主要包 就是要求形体 括精神意识和思 维 活 动 。 形 神 统 一, 和精神要充分做到 有 机 结 合, 机能与形态要达到统 一的效果 。 道家思想强调生命是形与神的有机统一 形与神之间是 相 互 依 存 的 关 系, 形 是 神 的 载 体, 体, 神是形的主宰, 二 者 是 密 不 可 分 的。由 于 道 家 强 调 形神合一, 所以在修炼的整个过程当中, 不仅要对精 更要对形体的锻炼 神方面的修养给予 充 分 的 重 视, 给予充分的重视, 并想方设法将精神与肉体的修炼 进行密切的结合 。 性 命 与 形 神 是 可 以 相 通 的, 具体 精神 、 意识等; 命与形相通, 具体指 指的是人的心性 、 [4] 的是人的躯体和存在等 。 1. 4 修德行善 一方面是对 道德修养的含 义 由 两 个 方 面 组 成, 另一方面是行善积德 。 行善则生, 为 于性情的修养, 恶则死, 具体说来就是多行善事便可以长生成仙, 经 常做恶就会与仙无缘, 长生成仙即成为至善的标志 。 因为人的行为有善 恶 之 分, 所以人的命运结局的好 坏也就有所不同, 寿 命 长 度 也 就 有 长 有 短。而 道 德 一个人对道德修养 表现选择的主动权 则 在 人 本 身, 的选择直接决定 其 生 命 的 走 向 。 无 论 富 贵 贫 贱 、 健 康羸弱, 只要人们能够坚持行善, 生命就会变得充实 且长久, 就可以得 到 长 生 不 老 的 回 报 。 福 与 乐 就 是 道德修养是长生不老的 善的人生 。 由此可 以 看 出, 必备条件, 一 个 人 如 果 想 要 修 炼 成 仙, 除了外服仙 药、 内练精气之外, 还 必 须 做 到 积 德 行 善, 这样才可 。 成仙 2 道家养生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2. 1 顺应自然是养生治病的前提 “天人合一 ” 是道 家 养 生 的 理 论 核 心 。 首 先, 人 与自然是一个相互 统 一 的 整 体, 要保证相互依存相 互协调, 二者在经历事物的发生 、 发展和变化规律的 时候是同时进行的 。 道家养生对于季节和时辰的区 人身的小宇宙和天地所构成的 分十分明确 。 其次, 大宇宙是 相 应 的 。 人 的 身 体 构 造 与 宇 宙 的 结 构 相 应, 通过阴阳五行 、 八 卦 等 体 系, 可以将天和人的结 [5] 构十分巧妙地融入于一个体系当中 。 2. 2 阴阳是养生防病的核心 道家将人身体 比 作 小 宇 宙, 并很好地将其与自 既对 人 体 这 个“小 宇 宙 ” 的运 然界大宇宙联系起来, 行起到了很 好 的 调 谐 作 用, 也 对 大、 小两个宇宙的 ( 下转第 9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