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的种类和生理功能

合集下载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2.比重:全血比重:主要取决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 正比。
3.粘滞度:
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gren) 男子为0~15mm/h, 女子为0~20mm/h。
意义:血沉越快,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小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 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 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 数
量最多,占99%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 血小板platelet 最少
(1)概念
指血液凝固后所析出来的清澈的淡黄色的液体。
(2)与血浆的区别
一无一多一少:
✓ 无纤维蛋白原(主要); ✓ 多了一些血小板释放物质;
✓ 少了一些凝血因子。
抗凝


不加
全血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教案、教学设计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教案、教学设计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1.血浆的化学成分(晶体物质溶液、血浆蛋白);2.血细胞的分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新生儿约55%。

血细胞比容增加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

二、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

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

1.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2.储备血量:小部分,休息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量。

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0;红细胞1.090-1.092。

(二)血液的粘度(Viscosity)水1<血浆1.6-2.4<血液4-5。

(三)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指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动力。

由溶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渗透压单位:用1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300m0sm/L(5776mmHg)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晶渗压: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如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渗压: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四)血浆pH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NaHCO3/H2CO3。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一)造血过程包括1.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 stem cells);2.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3.前体细胞(precursors)。

生理-第3章-血液(唐四元)

生理-第3章-血液(唐四元)
渗透压的大小:和溶液中溶质的颗粒数目成正
比。
1.血浆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由血浆中的胶体溶质颗粒(主要是血浆蛋白) 形成的血浆渗透压。仅占血浆总渗透压的极小部分 (1.5mOsm/L,3.3kPa或约25mmHg)。 生理意义:维持毛细血管内外的体液平衡。
正常健康成年人的血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 , 即每公斤体重有 70—80ml 血液。体重 60 Kg 的人, 血量约为4.2-4.8L。
血量包括:
循环血量——人体大部分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的
血量。
贮存血量——小部分滞留在肝、脾、肺和小静脉
处的血量。
*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颜色 血液的颜色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含有的红 色血红蛋白。 动脉血呈鲜红色(HbO2) 静脉血呈暗红色(HHb) (二) 比重 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 蛋白含量,血浆蛋白减少时,比重下降。 红细胞比重为1.090~1.092,与红细胞内Hb 的含量成正比。
无机盐类(0.9%):Na+、K+、Ca2+、Mg2+、Cl-、HCO-3
代谢产物(非蛋白氮):尿素、肌酐、尿酸、氨基 酸、多肽等
血浆蛋白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 球蛋白:α1、α2、β、γ四种球蛋白。 (γ几乎全部是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 •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 • 正常值 A/G比值:1.5~2.5:1 血浆蛋白:65-85g/L 白蛋白(albumin)40-48g/L 球蛋白(globumin)15-30g/L 分为α1、α2、 β、γ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溶液中不能透过细 胞膜的溶质颗粒所造成 的渗透压。

试述血细胞的详细分类及正常值。

试述血细胞的详细分类及正常值。

血液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液体组织,它由液态成分和细胞成分组成,其中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细胞的分类及其正常值。

一、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成分,主要功能是携氧和二氧化碳。

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红细胞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1 普通红细胞普通红细胞是成年人体内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它的正常值范围为4.0-5.5×10^12/L。

1.2 恶性贫血细胞恶性贫血细胞是一种尺寸较大、形态不规则的红细胞,通常是贫血病人体内的主要成分,其正常值范围为0-1。

1.3 巴氏细胞巴氏细胞是红细胞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出现在新生儿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体内,其正常值范围为0-0.5。

二、白细胞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类重要细胞,它是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可以清除体内异物和病原体。

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白细胞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1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一类白细胞,其正常值范围为2.0-7.5×10^9/L。

2.2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可以产生抗体和介导免疫反应,其正常值范围为1.0-4.0×10^9/L。

2.3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其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清除体内异物,其正常值范围为0.1-0.6×10^9/L。

2.4 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是一种可以释放组织胺的白细胞,是过敏反应的重要参与者,其正常值范围为0-0.5×10^9/L。

2.5 嗜碱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是一种可以释放组织碱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抑制过敏反应,其正常值范围为0-0.2×10^9/L。

三、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固和血管修复。

血小板的正常值范围为100-300×10^9/L。

在临床工作中,了解血细胞的分类及其正常值对于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血浆蛋白的功能:
1 营养 2 运输 3 缓冲 4 形成胶体渗透压 5 参与机体免疫 6 参与凝血和抗凝
(见后) (见后)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血量 (blood volume) 占体重7 8%
三、 血液的理化特性
起红细胞溶血)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白蛋白为主) 作用: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四)血浆pH值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7.35 7.45
取决于: ① 血液缓冲系统
NaHCO3/H2CO3
② 肺排酸功能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两面微凹的圆盘状,平均直径2-4μm
功能:① 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② 参与生理止血(见后)
1. 血浆缓冲对:NaHCO3/H2CO3=20/1(作用 最强)
当酸↑[H+]↑, NaHCO3+H+→H2CO3+Na
H2O+CO2→经肺排出
当硷↑[OH-]↑,H2CO3 +OH-→HCO3-+H2O
经肾排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red blood cells, RBC)生理
吞噬、杀灭细菌
清除免疫复合物及坏死组织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嗜碱性粒细胞功能
释放肝素抗ຫໍສະໝຸດ 血释放组织胺过敏反应
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OO
O BB,BO B
AA,AO A
AB
AB
凝集反应
定义:当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与其相对于的凝 集素相遇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 被抗体凝集成一簇簇不规则细胞团的现象称 为凝集反应。
A抗原+抗A抗体→红细胞凝集→溶血 B抗原+抗B抗体→红细胞凝集→溶血
结果:堵塞血管; 红细胞破裂溶血; 肾小管堵塞破坏--急性肾衰。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一节 概 述
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与血量
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


细胞和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HCT):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 百分比。 正常男性:40%~50% 正常女性:37%~48% 新生儿:55%
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血小板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脱离 下来的细胞质碎片。 血小板的数量和寿命 正常成人:(100~300)×109/L 平均寿命:7~14天,在脾脏破坏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和聚集 2、释放和收缩 3、吸附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及血液凝固过程
生理性止血
*Rh阴性的母亲孕育了Rh阳性胎儿后,在体 内产生了抗D抗体,当第2次妊娠Rh阳性 胎儿时,胎儿会出现溶血。
三、输血的原则
避免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红细胞凝集反应。临 床上输血要求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 合(同型血),并经过交叉配血试验。
为什么输同型血还需要进行交叉配血试 验?
交叉配血试验
ABO血型的遗传
人类血型遗传由9号染色体上的A、B和O三 个等位基因所控制。在一对染色体上只可能 出现上述三个基因中的两个,分别由父母双 方各遗传一个给子代。

血液组成与主要功能

血液组成与主要功能
血液的组成以及主要功能
血液的组成以及主要功能
血液的组成
血液
血 浆(55%)
plasma
水 晶体物质 蛋白质
血细胞(45%)
血小板
血液的组成以及主要功能
•血液 的主要
功能
运输功能 运输氧、营养物质、激素和代 谢产物等
调节功能 参与体温调节,参与机体功能 活动的调节,参与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等
防御功能 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 各种免疫细胞和补体系统,可对抗或吞 噬病原微生物。
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
血液的组成以及主要功能
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
血液的组成以及主要功能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血液的理化特性
4. 血浆的pH值:
正常值为7.35~7.45。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缓 冲对,其中最主要缓冲对为NaHCO3/ H2CO3,比 值为20。(肺和肾的排出)
血液的组成以及主要功能
Summary
血液的组成以及主要功能
总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组成: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 功能:运输、调节、防御、生理止血
二、血量与血细胞比容
概念:体内血液的总量称血量;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值 称血细胞比容。
三、血液的理化性质
血液的比重、血液的粘滞性、血液渗透压(胶体渗透压、晶 体渗透压)、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血液的酸碱度
血液的组成以及主要功能
血浆渗透压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
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正常成人红细胞的数量男性约为(4.5-5.5)X1012*/L,女性约为(3.8-4.6)X1012/L。

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平均直径为8um,周边稍厚,与同体积球形红细胞相比,表面积较大。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在血液的气体运输中有重要的作用。

红细胞内也有一些缓冲对,对维持血浆Ph值相对恒定有一定作用。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称为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愈大,其变形能力也愈大。

因此,正常的双凹圆碟形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大于异常球形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2)悬浮稳定性与血沉。

把含有抗凝物质的血液放置于垂直竖立的沉降管中,虽然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却下沉得很慢。

红细胞能比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mm)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

(魏氏法)正常成人男性血沉为0-15mm/h,女性为。

0-20mm/h。

血沉越小,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好。

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是阻碍其下沉的因素,双凹圆碟形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大,与血浆接触面大,所产生的摩擦力亦大,因而下沉很慢。

在某些疾病中,许多红细胞较快地以凹面相互接触,形成一叠红细胞,称为红细胞叠连。

叠连后造成了红细胞表面积减小,使红细胞下沉时与血浆的摩擦力减小,沉降加速。

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并不在红细胞本身,而主要决定于血浆的性质。

一般血浆中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时,可使叠连增多,沉降加速;而白蛋白含量增多时,则叠连减少,沉降减慢。

(3)渗透脆性。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外液体之间的渗透压基本相等,使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

如果把红细胞悬浮于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将透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膨胀、破裂,逸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

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

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1.吞噬作用吞噬作用是生物体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

对于其要消灭的对象无特异性,在免疫学中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

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

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

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图5-5)。

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

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

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

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

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等。

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

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

2.特异性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所谓特异性免疫,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

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

(1)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

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

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B细胞与T 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2)体液免疫体疫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来实现的。

当此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针对不同的抗原。

B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旺盛。

抗体通过与相应
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抗体能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以消除其对抗体的有害作用。

3.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这两种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不长,主要在组织中发生作用。

(1)嗜碱性粒细胞这类细胞的颗粒内含有组织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

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可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过敏性慢反应物质是一种脂类分子,能引起平滑肌收缩。

机体发生过敏反应与这些物质有关。

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膜上皮内时,称肥大细胞,其结构和功能与嗜碱性细胞相似。

(2)嗜酸性粒细胞这这类细胞平时只占白细胞总数的3%,但在患有过敏反应及寄生虫病时其数量明显增加,如感染裂体吸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可达90%。

这类细胞吞噬细菌能力较弱,但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能力较强。

此外,这类细胞尚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二)血小板的功能
1.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止血是指血管破损,出血得到制止。

凝血是指血液凝固成块。

当血管损伤而内皮细胞下结构暴露时,胶原纤维与血液中的血小板接触,其外膜发生某些理化变化,从而使两者粘附在一起。

尔后,此处更多的血小板聚集成团,形成松软的止血栓。

血小板的聚集与其本身释放的ADP和前列腺素等活性物质有关。

此外,在创伤出血时,血小板还释放出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引起局部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口径缩小,有利于止血。

血小板因子Ⅲ与其他组织凝血因素一起加速血液凝固过程,促使血液凝块的形成,堵塞出血伤口。

由于血小板内收缩系统在Ca2+作用下发生收缩,从而使血块缩紧,成为坚实的止血栓,牢固地封住血管伤口。

2.血小板的营养和支持作用血小板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同位素示踪实验证实,血小板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相互粘连与融合,从而填补不断脱落的内皮细胞,使红细胞不能透出血管外。

当体内血小板数目锐减时,上述功能难以完成,红细胞容易逸出,可发生自发性出血现象,出现紫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