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中的,力学实验与创新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之—三种观点测动摩擦因数、实验器材等效与替换、实验结论拓展与延伸、试题的设计与创新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之—三种观点测动摩擦因数、实验器材等效与替换、实验结论拓展与延伸、试题的设计与创新

——三种观点测动摩擦因数考查点(一)利用平衡观点测动摩擦因数[例1]在利用平衡的条件来测定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时,甲、乙两同学分别完成了如下的操作:如图1,同学甲将长木板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带有拉力传感器的滑块放在长木板上,用一水平向右的拉力拉动滑块使其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并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

如图2,同学乙将滑块与长木板叠放在一起,将拉力传感器固定在竖直墙壁上,其另一端拴接在滑块上,现用一水平外力拉动长木板,稳定时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

(1)通过你所学的知识分析两个同学的实验设计,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同学乙进行了多次操作,该同学利用质量均为200 g的砝码来改变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和摩擦力,通过多次操作将得到的数据记录如下。

已知滑块的重力为G=2.00 N,重力加速度g=10 m/s2。

通过测量的数据,同学乙以摩擦力F f为纵坐标、以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F N为横坐标建立了坐标系,请在该坐标系中描点、连线作出F f-F N图线。

根据作出的图线可知μ=________。

[解析](1)同学甲的方案:对摩擦力的测量是采用“间接法”进行的,只有当滑块匀速运动时,拉力才与摩擦力大小相等。

同学乙的方案:拉动木板时,滑块受到向右的摩擦力,由于滑块相对地面静止,因此摩擦力大小与拉力传感器的示数相等。

(2)作图时,由于滑块所受摩擦力F f与压力F N成正比,所绘图线应是过原点的直线。

[答案](1)同学乙不受木板如何运动的限制(或摩擦力的测量更方便、准确)(2)如图所示0.25考查点(二)利用动力学观点测动摩擦因数[例2]在测定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时,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进行如下操作:首先用天平测出滑块的质量M=300 g,将纸带与滑块拴接在一起穿过打点计时器,拴接在滑块另一端的轻绳跨过定滑轮连接一定数量的质量均为m=100 g的钩码,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调节应始终让轻绳与水平桌面平行。

2023年高中物理课程新标准解读

2023年高中物理课程新标准解读

2023年高中物理课程新标准解读引言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提高高中物理教育的质量,2023年高中物理课程新标准应运而生。

本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强化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本文将详细解读2023年高中物理课程新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一、课程结构与内容1.1 课程结构2023年高中物理课程结构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验课程和拓展课程。

- 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现代物理基础等模块,为学生提供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选修课程:包括物理与生活、物理与技术、物理探究实验等模块,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 实验课程:强调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 拓展课程:涉及物理竞赛、科学研究项目等,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方向。

1.2 课程内容新标准下的高中物理课程内容更加注重物理概念的实质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具体内容包括:- 实质概念:强调对物理量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的理解,以及对物理规律的深入认识。

- 科学方法:强调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科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跨学科联系:强调物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如与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交叉。

二、教学目标与方法2.1 教学目标新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知识与技能: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

- 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2 教学方法新标准倡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精神。

三、评价体系新标准下的高中物理评价体系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探究能力、合作态度等。

高中物理实验的创新:十个有趣的自主设计

高中物理实验的创新:十个有趣的自主设计

1. 高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传统的物理实验往往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高中物理教育中,探索创新的实验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2.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十个有趣的自主设计的高中物理实验,旨在让学生在享受实验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果。

3. 第一个实验是 "水上漂浮"。

通过改变不同物体的形状、密度和表面积,学生可以观察到物体在水中的漂浮情况。

这个实验既有趣又直观,使学生能够理解浮力和密度的概念。

4. 第二个实验是 "万有引力"。

学生可以利用简易的装置模拟地球引力对物体的吸引作用。

他们可以自主调整物体的质量和距离,观察到引力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5. 第三个实验是 "磁场与电流"。

学生可以使用自制的线圈和电池,观察到电流通过线圈时产生的磁场。

他们可以自主改变电流的方向和强度,探索磁场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6. 第四个实验是 "声音的传播"。

学生可以设计一个简易的声音传播装置,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他们可以尝试使用不同材料和形状的容器,进一步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7. 第五个实验是 "光的折射"。

学生可以利用透明介质和光线模拟器,观察光线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他们可以自主改变入射角度和介质的折射率,了解光的折射规律。

8. 第六个实验是 "简单机械"。

学生可以设计自制的简单机械装置,如杠杆、轮轴和斜面,观察力的平衡和机械优势。

通过这个实验,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和机械原理。

9. 第七个实验是 "电路与电阻"。

学生可以使用电源、电线和电阻器等元件,搭建简单的电路,观察电流的变化和电阻对电路的影响。

他们可以自主调整电阻的大小和连接方式,进一步探索电路的特性。

10. 第八个实验是 "热传导"。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科学。

在高中物理学课程中,力学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物理规律,巩固所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学知识。

一、简单机械实验1. 斜面静摩擦系数测定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斜面静摩擦系数测定实验,了解斜面上物体受力情况,掌握斜面静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

实验器材:斜面、物块、滑轮、吊轮、测力计等。

实验步骤:1)将斜面安装在水平桌面上,测定斜面的角度θ。

2)在斜面上放置一个物块,调整物块位置使其保持静止。

3)利用滑轮和吊轮的组合,在物块上方悬挂一个测力计,测量斜面上物块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

4)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斜面静摩擦系数μ。

2. 弹簧振子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弹簧振子实验,研究弹簧振子的振动规律,了解振动的基本特性。

实验器材:弹簧、振子、计时器等。

实验步骤:1)将一个挂有一定质量的物块的弹簧挂置于支架上,并拉开物块,使其产生振动。

2)用计时器测量振子的振动周期T。

3)改变物块的质量,重新测量振动周期T。

4)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探讨弹簧振子振动周期与质量、弹簧刚度之间的关系。

二、动力学实验1. 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实验实验目的:通过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关于物体受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实验器材:吊轮、吊坠、测力计等。

实验步骤:1)将一块质量为m的物块用细绳吊挂于吊轮上,并在物块下方挂上一个测力计。

2)测量物块的质量m,并在实验过程中测量不同拉力情况下的加速度a和物块所受拉力F。

3)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验证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值的符合程度。

2. 动量守恒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动量守恒实验,验证封闭系统内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器材:空气瞬时阀、气泵、气压计等。

实验步骤:1)将一根空气鼓吹管封闭在一根底部封盖的可移动塑料圆柱体中,在塑料圆柱体上钻一个小孔,紧靠塑料圆柱体底部,再在小孔处插上一根气压计,并用适当薄膜将气压计正面封闭,然后用适当胶裂封闭气压计所在口适当较高之处。

高考物理复习练习:热点12 力学创新实验

高考物理复习练习:热点12 力学创新实验

热点12 力学创新实验(建议用时:20分钟)1.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测小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过程如下:一轻质弹簧放置在粗糙水平固定桌面MN 上,弹簧左端固定,弹簧处于原长时,弹簧右端恰好在桌面边缘处,现用一个小滑块压缩弹簧并用锁扣锁住.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1)实验中涉及下列操作步骤:①用天平测量出小滑块的质量m,查出劲度系数为k 的弹簧的形变量为x 时的弹性势能的大小为E p =12kx 2.②测量桌面到地面的高度h 和小滑块抛出点到落地点的水平距离s. ③测量弹簧压缩量x 后解开锁扣. ④计算小滑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Ⅰ.上述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填入代表步骤的序号). Ⅱ.上述实验测得小滑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大小为____________.(2)再通过更换材料完全相同、但大小和质量不同的滑块重复操作,得出一系列滑块质量m 与它抛出点到落地点的水平距离s.根据这些数值,作出s 2-1m 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知,滑块与水平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每次弹簧被压缩时具有的弹性势能大小是____________.(用b,a,x,h,g 表示)2.图甲是实验室测定水平面和小物块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曲面AB 与水平面相切于B 点且固定.带有遮光条的小物块自曲面上某一点释放后沿水平面滑行最终停在C 点,P 为光电计时器的光电门,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1)利用游标卡尺测得遮光条的宽度如图乙所示,则遮光条的宽度d =________cm ;(2)实验中除了测定遮光条的宽度外,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 A .小物块质量mB .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C .光电门到C 点的距离xD .小物块释放点的高度h(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同学们采用图象法来处理实验数据,他们根据(2)测量的物理量,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来寻找关系,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3.(2019·如皋市模拟)某小组测量木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测量木块在水平木板上运动的加速度a.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从某个清晰的点O 开始,每5个打点取一个计数点,依次标出1、2、3…,量出1、2、3…点到O 点的距离分别为s 1、s 2、s 3…,从O 点开始计时,1、2、3…点对应时刻分别为t 1、t 2、t 3…,求得v 1=s 1t 1,v 2=s 2t 2,v 3=s 3t 3…,作出v -t 图象如图丙所示,图线的斜率为k,截距为b.则木块的加速度a =________;b 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2)实验测得木块的加速度为a,还测得钩码和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 和M,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则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__.(3)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 A .木板必须保持水平B .调整滑轮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C .钩码的质量应远小于木块的质量D .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间的阻力是产生误差的一个因素 4.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轻绳一端固定在光滑固定转轴O 处,另一端系一小球.(1)小明同学在小球运动的最低点和最高点附近分别放置了一组光电门,用螺旋测微器测出了小球的直径,如图乙所示,则小球的直径d =________ mm.使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测出小球经过最高点的挡光时间为Δt 1,经过最低点的挡光时间为Δt 2.(2)小军同学在光滑水平转轴O 处安装了一个拉力传感器,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现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通过拉力传感器读出小球在最高点时绳上的拉力大小是F 1,在最低点时绳上的拉力大小是F 2.(3)如果要验证小球从最低点到最高点机械能守恒,小明同学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填字母代号).小军同学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填字母代号).A .小球的质量mB .轻绳的长度lC .小球运行一周所需要的时间T(4)根据小明同学的思路,请你写出验证小球从最低点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小军同学的思路,请你写出验证小球从最低点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点12 力学创新实验1.解析:(1)Ⅱ.由平抛运动规律,s =vt,h =12gt 2,解得v =sg2h.设弹簧被压缩时的弹性势能为E p ,由功能关系可知E p -μmgx=12mv 2,而E p =12kx 2,解得μ=kx 2mg -s24hx.(2)E p -μmgx=12mv 2,而v =sg 2h ,有E p =μmgx+mgs 24h ,对照题给s 2-1m 图象,变形得s 2=4hE p g ·1m-4μhx.由s 2-1m 图象可知,图线斜率b a =4hE p g ,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b =4μhx ,解得滑块与水平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b 4hx ;弹性势能大小为E p =bg4ha.答案:(1)Ⅰ.①③②④ Ⅱ.kx 2mg -s24hx(2)b 4hx bg 4ha2.解析:(1)主尺的读数是1.0 cm,游标尺上的第12条刻度线与主尺的刻度线对齐,读数是0.05×12 mm =0.60 mm,则游标卡尺的读数是10 mm +0.60 mm =10.60 mm =1.060 cm.(2)实验的原理:根据遮光条的宽度与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可求得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v =d t ;滑块从B 到C 的过程中,摩擦力做功,根据动能定理得-μmgx=0-12mv 2,联立以上两式得动摩擦因数μ=d22gxt 2.则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光电门P 到C 点的距离x 与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故B 、C 正确,A 、D 错误.(3)由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可知,μ与t 2和x 的乘积成反比,所以x -1t 2图线是过原点的直线,应该建立1t 2-x 坐标系,故B 项正确,A 、C 、D 项错误.答案:(1)1.060 (2)BC (3)B3.解析:(1)图线纵轴截距是0时刻对应的速度,即表示O 点的瞬时速度.各段的平均速度表示各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以平均速度 v 为纵坐标,相应的运动时间t 的一半为横坐标,即 v -t2的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a,则 v -t 图象的斜率的2倍表示加速度,即a =2k.(2)对木块、钩码组成的系统,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 -μMg=(M +m)a 解得:μ=mg -(m +M )aMg.(3)木板必须保持水平,使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故A 正确;调整滑轮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拉力与滑动摩擦力共线,故B 正确;因选取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钩码的质量不需要远小于木块的质量,故C 错误;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间的阻力是产生误差的一个因素,故D 正确;本题选错误的,故选C.答案:(1)2k O 点的瞬时速度 (2)mg -(m +M )a Mg(3)C4.解析:(1)螺旋测微器固定刻度读数为5.5 mm,可动刻度读数为20.0×0.01 mm,故最终读数为两者相加,即5.700 mm.(3)根据小明同学的实验方案,小球在最高点的速度大小为v 1=dΔt 1,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大小为v 2=d Δt 2,设轻绳长度为l,则从最低点到最高点依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12m ⎝ ⎛⎭⎪⎫d Δt 12+mg·2l=12m ⎝ ⎛⎭⎪⎫d Δt 22,化简得⎝ ⎛⎭⎪⎫d Δt 22-⎝ ⎛⎭⎪⎫d Δt 12=4gl,所以小明同学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轻绳的长度l ;根据小军同学的实验方案,设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则小球在最低点有F 2-mg =m v 22r ,在最高点有F 1+mg =m v 21r ,从最低点到最高点依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12mv 22=12mv 21+2mgr,联立方程化简得F 2-F 1=6mg,所以小军同学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就是小球的质量m.(4)由(3)可知,根据小明同学的思路,验证小球从最低点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为⎝ ⎛⎭⎪⎫d Δt 22-⎝ ⎛⎭⎪⎫d Δt 12=4gl.(5)由(3)可知,根据小军同学的思路,验证小球从最低点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为F 2-F 1=6mg.答案:(1)5.700 (3)B A(4)⎝ ⎛⎭⎪⎫d Δt 22-⎝ ⎛⎭⎪⎫d Δt 12=4gl (5)F 2-F 1=6mg。

高中物理五大实验类型实验总结

高中物理五大实验类型实验总结

高中物理五大实验类型实验总结高中物理是一门探索自然世界的重要学科,而实验是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中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在高中物理实验中,有五种主要的实验类型,它们是质量测量实验、力学实验、电学实验、热学实验以及光学实验。

以下是对这五种实验的总结。

一、质量测量实验质量测量实验是高中物理中的基础实验,它是研究物体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这种实验中,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测量仪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例如天平和弹簧秤。

此外,还需要了解和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平衡原理等物理原理。

通过质量测量实验,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正确使用仪器,以及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这种实验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实验态度和精密的实验技能,为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力学实验力学实验也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实验类型。

在力学实验中,学生需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力和动量等性质。

比如,通过斜面实验可以研究物体沿斜面滑动的运动特性;通过弹簧实验可以探究弹簧的弹性特性;通过小球撞击实验可以研究质点的动量和动能等物理概念。

通过力学实验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力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实验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力学的基础知识。

三、电学实验电学实验是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实验类型。

在电学实验中,学生需要进行电压、电流、电阻、电荷等方面的实验研究。

比如,通过电路实验可以了解电路中元件的作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能研究电磁感应的现象、静电实验可以探索静电场的性质等等。

通过电学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电学现象,理解电学原理,掌握电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学实验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科研水平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四、热学实验热学实验是高中物理实验中的另一种类型,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与温度、热能等相关的物理性质。

在这种实验中,学生需要通过测量温度、热量、热容等指标来研究物体的热学性质。

高一物理学习中的实践应用案例分享

高一物理学习中的实践应用案例分享

高一物理学习中的实践应用案例分享实践应用是高中物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实践应用,不仅可以巩固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些高一物理学习中的实践应用案例。

案例一:简易电路实验在物理学习中,电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搭建简易电路实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一种常见的简易电路实验是搭建一个电池、导线和灯泡的电路。

学生可以通过改变电池的数量、导线的长度和电阻的大小来观察和分析电路中电流的变化,进而探究电路中的基本原理。

案例二:斜面实验斜面实验是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另一个重要实践应用案例。

通过在斜面上放置物体,并测量物体下滑的加速度,学生可以运用力学知识,如牛顿第二定律和重力定律,计算和验证物体的加速度。

此外,学生还可以改变斜面的倾角或改变物体的质量,观察和分析加速度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理解力学的原理。

案例三:光的折射实验光的折射实验是高一物理学习中实践应用的另一个经典案例。

通过将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或水等介质中,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学生可以探究光的折射定律,并运用数学知识计算出折射角度。

通过实际观察和计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光的传播规律,折射的原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案例四:简易电动小车实验电动小车实验是一个涉及电动力学和力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案例。

通过搭建一个简易的电动小车,学生可以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学生还可以通过改变电池的电压、车轮的直径等因素来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和距离的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电动力学和力学之间的关系。

以上仅是高一物理学习中的一些实践应用案例分享,通过这些实践应用,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还能够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分享,能够激发更多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物理水平。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学习的思考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学习的思考
力学实验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力学实验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01
02
03
力学基础知识
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原 理和公式,如牛顿运动定 律、重力、摩擦力等。
实验器材使用
掌握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 设备,如计时器、测力计 、滑轮等,了解其原理、 使用方法和保养。
数据处理和分析
掌握实验数据的记录、处 理和分析方法,如平均值 、误差分析、图表绘制等 。
产品质量控制
力学实验可以用来检测产品的强度、刚度等性能指标,以确保产 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自然现象研究
力学实验也可以用来研究自然现象,如地震、流体动力学等,为 人类更好地了解自然提供支持。
力学验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工程师的职业素养
学习力学实验可以培养工程师的职业素养,包括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验技能、数据分析能力等。
培养科学素养
实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 素养,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等。
实验学习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培养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学习,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
02
数据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物体下落的时间和距离 ,计算平均速度和时间,分析落体运 动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案例二
实验设计
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和拉力,观察物体加速度的变化,验证 牛顿第二定律。
误差分析
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和理论值,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如摩擦 力、空气阻力等。
案例三
实验设计
通过使用自由落体运动和弹性碰撞等实验装置,观察机械能的变化和转化,验证 机械能守恒定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中的力学实验与创新高考对学生力学实验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十一个实验:①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②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③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④验证牛顿第二定律;⑤探究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⑦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⑧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⑨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⑩练习使用多用电表;⑪传感器的简单使用.高考除了对课本中原有的学生实验进行考查外,还增加了对演示实验的考查,利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对实验器材或实验方法加以重组,来完成新的实验设计.设计型实验将逐步取代对课本中原有的单纯学生实验的考查.力学试验的解题策略在于:1.熟知各种器材的特性.2.熟悉课本实验,抓住实验的灵魂——实验原理,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熟知两类误差分析.一、力学试验解析:1、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例1】用游标卡尺测得某样品的长度如图1甲所示,其读数L=________mm;用螺旋测微器测得该样品的外边长a如图乙所示,其读数a=________mm.图1解析:根据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读数为20 mm+3×0.05 mm =20.15 mm.根据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方法,读数为 1.5 mm+23.0×0.01 mm=1.730 mm.答案20.15 1.730【题后反思】1.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由主尺读出整毫米数l0,从游标尺上读出与主尺上某一刻度对齐的格数n,则测量值(mm)=(l0+n×精确度) mm.注意:(1)游标卡尺的精确度一般为游标尺上总刻度数的倒数.(2)游标卡尺不需要估读.2.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方法:测量值(mm)=固定刻度指示的毫米数(注意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可动刻度上与固定刻度基线所对的刻度值(注意刻度值要估读一位)×0.01 mm.【强化训练1】(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小球的直径,结果如图2甲所示,则小球的直径d=________ mm.图2(2)知识的迁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应用螺旋测微器的原理,解决下面的问题:在一些用来测量角度的仪器上,有一个可转动的圆盘,圆盘的边缘标有角度刻度.为了较准确地测量出圆盘转动的角度,在圆盘外侧有一个固定不动的游标,上面共有10个分度,对应的总角度为9度.如图乙中画出了游标和圆盘的一部分.读出此时圆盘的零刻度线相对于游标零刻度线转过的角度为________度.答案(1)10.975 (2)20.6解析:(1)螺旋测微器主尺读数为10.5 mm,可动刻度一共50个格,代表0.5 mm,每个格表示0.01 mm,第47.5个格与固定刻度基线对齐,因此可动刻度的读数为0.475 mm,故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10.975 mm.(2)主尺部分的读数为20度,游标尺一共10个格,每个格代表0.1度,第6个格对齐,故游标尺的读数为0.6度,因此一共是20.6度.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例2】有同学利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重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F TOA、F TOB和F TOC,回答下列问题:图3(1)改变钩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________.A.钩码的个数N1=N2=2,N3=4B.钩码的个数N1=N3=3,N2=4C.钩码的个数N1=N2=N3=4D.钩码的个数N1=3,N2=4,N3=5(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________.A.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B.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C.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绳子之间的夹角D.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3)在作图时(如图4),你认为图示中________是正确的.(填“甲”或“乙”)图4答案(1)BCD (2)A (3)甲解析:(1)实验中的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必须满足:|F1-F2|<F3<F1+F2,因此B、C、D选项是可以的.(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3)F3的方向一定竖直向下,而F1和F2合力方向由于测量误差可能偏离竖直向上方向,所以甲是正确的.【题后反思】1.本实验考查的重点是“力作用效果的等效性”.2.对实验步骤中两个分力和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也是考查的重点.【强化训练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如图5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P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用两把互成角度的弹簧秤把结点P拉到位置O.图5①从图甲可读得弹簧秤B 的示数为________ N.②为了更准确得到合力与分力的关系,要采用作力的______(填“图示”或“示意图”)来表示分力与合力.③图乙中与F 1、F 2效果相同的力是________(填“F”或“F′”).④图乙中方向一定沿 AO 方向的力是________(填“F”或“F′”).答案 ①3.8 ②图示 ③F′ ④F′解析: 为了更准确得到合力与分力的关系,要采用作力的图示来表示分力与合力.图乙中与F 1、F 2效果相同的力是用一个弹簧秤把结点P 拉到位置O 时的力F′.图乙中方向一定沿 AO 方向的力是F′.3、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例3】通过《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长度的关系》实验,我们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 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压缩)量x 成正比,并且不同的弹簧,其劲度系数不同.已知一根原长为L 0、劲度系数为k 1的长弹簧A ,现把它截成长为23L 0和13L 0的B 、C两段,设B 段的劲度系数为k 2、C 段的劲度系数为k 3,关于k 1、k 2、k 3的大小关系,同学们做出 了如下猜想.甲同学:既然是同一根弹簧截成的两段,所以,k 1=k 2=k 3 乙同学:弹簧越短劲度系数越大,所以,k 1<k 2<k 3 丙同学:弹簧越长劲度系数越大,所以,k 1>k 2>k 3(1)为了验证猜想,可以通过实验来完成.实验所需的器材除铁架台外,还需要________.(2)简要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相应填空.a .将弹簧A 悬挂在铁架台上,用刻度尺测量弹簧A 的长度L 0;b .在弹簧A 的下端挂上钩码,记下钩码的个数(如n 个)并用刻度尺测量弹簧的长度L 1;c .由F =mg 计算弹簧的弹力;由x =L 1-L 0计算出弹簧的伸长量.由k =Fx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 d .改变________________,重复实验步骤b 、c ,并求出弹簧A 的劲度系数k 1的平均值;e .按要求将弹簧A 剪断,分成B 、C 两段,重复实验步骤a 、b 、c 、d.分别求出弹簧B 、C 的劲度系数k 2、k 3的平均值.比较k 1、k 2、k 3并得出结论.(3)图6是实验得到的图线.根据图线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簧长度有怎样的关系?图6答案 (1)刻度尺、已知质量且质量相等的钩码 (2)钩码的个数 (3)同一根弹簧上截下的几段,越短的段,劲度系数越大(或越长的段,劲度系数越小)4、以打点计时器或光电门为工具的力学实验【例4】如图7所示,某组同学借用“探究a 与F 、m 之间的定量关系”的相关实验思想、原理及操作,进行“研究合外力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实验:图7①为达到平衡阻力的目的,取下细绳及托盘,通过调整垫片的位置,改变长木板倾斜程度,根据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________运动.②连接细绳及托盘,放入砝码,通过实验得到图8所示的纸带.纸带上O 为小车运动起始时刻所打的点,选取时间间隔为0.1 s 的相邻计数点A 、B 、C 、D 、E 、F 、G.实验时小车所受拉力为0.2 N ,小车的质量为0.2 kg.图8请计算小车所受合外力做的功W 和小车动能的变化ΔE k .补填表中空格(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第四位).k 与理论推导结果一致.③实验前已测得托盘质量为7.7×10-3kg ,实验时该组同学放入托盘中的砝码质量应为________kg(g 取9.8 m/s 2,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第三位).解析: ②W=Fx OF =0.2×55.75×10-2 J =0.111 5 J v F =66.77-45.75×10-22×0.1 m/s =1.051 m/sΔE k =12mv 2F =12×0.2×1.0512 J =0.110 5 J③设放入砝码质量为m ,则(m +7.7×10-3 kg)g -0.2 N =(m +7.7×10-3 kg)a ①对小车:a =F M =0.20.2m/s 2=1 m/s 2②联立①②得:m =0.015 kg答案 ①匀速直线 ②0.111 5 0.110 5 ③0.015【题后反思】 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的六个力学实验中有四个涉及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探究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类实验的关键是要掌握纸带的分析处理方法,对于纸带常见有以下三大应用.1.由纸带确定时间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便于测量和计算,一般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这样时间间隔为Δt =0.02×5 s=0.1 s. 2.求解瞬时速度利用做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如图9所示,打n 点时的速度v n =x n +x n +12T图93.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如图10所示,a =x 4+x 5+x 6-x 1+x 2+x 33T2图10有些实验用光电门代替打点计时器来完成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测量,具体做法如下:(1)求瞬时速度:把遮光条(宽度为d)通过光电门的时间Δt 内的平均速度看做物体经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即v =d Δt .(2)求加速度:若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为L ,则利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可求加速度,即a =v 22-v 212L.【强化训练3】某学习小组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用如图11所示的气垫导轨装置来测小车的加速度,由导轨标尺可以测出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L ,窄遮光板的宽度为d ,窄遮光板依次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分别为t 1、t 2.图11(1)通过两个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 1=________,v 2=________.在计算瞬时速度时应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填“极限法”“微元法”或“控制变量法”).(2)则滑块的加速度可以表示为a =________(用题中所给物理量表示).(3)该学习小组在测出滑块的加速度后,经分析讨论,由于滑块在气垫导轨上运动时空气阻力很小,可用上述实验装置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为此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用题中所给物理量和测量的物理量表示).答案 (1)d t 1 d t 2 极限法 (2)d 22L (1t 22-1t 21)(3)沙桶的质量m 滑块的质量M mgL =12(M +m)d 2(1t 22-1t 21) 解析: (1)小车通过两个光电门的瞬时速度等于小车通过光电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故瞬时速度分别为d t 1和d t 2.时间取的越短,瞬时速度越接近平均速度,故采用了极限法;(2)根据运动学公式2aL =v 22-v 21,代入可求得加速度a =d 22L (1t 22-1t 21);(3)要验证机械能守恒就要看沙桶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和系统动能的增加量是否相等,因此需要测量沙桶的质量m 和滑块的质量M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为mgL =12(M +m)d 2(1t 22-1t 21).5.力学创新实验的分析技巧【例5】图12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步骤如下:图12①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重物的质量m,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用米尺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②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③让物块从光电门A的左侧由静止释放,用数字毫秒计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A和光电门B所用的时间Δt A和Δt B,求出加速度a;④多次重复步骤③,求a的平均值a;⑤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动摩擦因数μ.回答下列问题:(1) 测量d时,某次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为1 mm)的示数如图13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 cm.图13(2)物块的加速度a可用d、s、Δt A和Δt B表示为a=________.(3)动摩擦因数μ可用M、m、a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为μ=________.(4)如果细线没有调整到水平,由此引起的误差属于____________(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解析: (1)0.9 cm +12×0.05 mm=0.960 cm (2分)(2)因为v A =d Δt A ,v B =d Δt B,又由2as =v 2B -v 2A , 得a =12s [(d Δt B )2-(d Δt A)2] (2分) (3)设细线上的拉力为F T ,则mg -F T =m a ,F T -μMg =M a两式联立得μ=mg -M +m a Mg (2分)(4)细线没有调整到水平,属于实验方法粗略,这样会引起系统误差. (1分)答案 (1)0.960 (2)12s [(d Δt B )2-(d Δt A)2] (3)mg -M +m a Mg (4)系统误差【强化训练4】 为了探究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第一步:如图14甲所示,把木板一端垫起,滑块通过细绳与一重锤相连,然后跨过定滑轮,重锤下连一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调整木板倾角,直到轻推滑块,滑块沿木板向下匀速运动. 第二步:如图乙所示,保持木板倾角不变,取下细绳和重锤,将打点计时器安装在木板靠近滑轮处,将滑块与纸带相连,使其穿过打点计时器.第三步:接通电源,释放滑块,使之从静止开始加速运动,打出的纸带如图丙所示.其中打下计数点O 时,滑块的速度为零,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图14(1)根据纸带求打点计时器打E 点时滑块的速度v E =________.(2)已知重锤质量为m ,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 ,合外力在OE 段对滑块做功的表达式W OE =________.(3)利用图丙数据求出各段合外力对滑块所做的功W 及A 、B 、C 、E 各点的速度v.以v 2为纵轴,以W 为横轴建立坐标系,作出v 2-W 图象,发现它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倾斜直线,测得直线斜率为k ,则滑块质量M =________.答案 (1)x 6-x 42T (2)mgx 5 (3)2k解析: (1)根据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得v E =x 6-x 42T. (2)本实验中将重锤的重力当作合外力,合外力在OE 段对滑块做的功为mgx 5.(3)根据动能定理有W =12Mv 2,得v 2=2M W ,所以2M =k ,M =2k.六、专题同步强化训练(限时:45分钟)1.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1(a)所示,其中斜面倾角θ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 ,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b)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图1①部分实验步骤如下:A .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B .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C .将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D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用字母填写). ②图(b)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 =______ s. ③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v 5=________.④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 =________.答案 ①DCBA ②0.1 ③s 4+s 52T④s 4+s 5+s 6-s 1+s 2+s 39T 2解析: ②时间t =nT 0=5×0.02 s=0.1 s(n 为相邻两个计数点的间隔数).③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④取s 1′=s 1+s 2+s 3,s 2′=s 4+s 5+s 6,则:T′=3T ,就可用Δs′=s 2′-s 1′=aT′2求a.2. 橡皮筋也像弹簧一样,在弹性限度内伸长量x 与弹力F 成正比,即F =kx ,k 的值与橡皮筋未受到拉力时的长度L 、横截面积S有关,理论与实际都表明k =YS L,其中Y 是一个由材料决定的常数,材料力学上称之为杨氏模量.(1)在国际单位中,杨氏模量Y 的单位应该是________.A .NB .mC .N/mD .Pa(2)用如图2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测量出一段横截面积是圆形的橡皮筋的杨氏模量Y 的值,首先利用毫米刻度尺测得橡皮筋的长度L =20.00 cm ,利用测量工具a 测得橡皮筋未受到拉力时的直径D =4.000 mm ,那么测量工具a 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图2(3)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就可以测出这种橡皮筋的Y 值,下面的表格是橡皮筋受到的拉力F 与伸长量x 的实验记录.处理数据时,可在图乙中作出F -x 的图象,由图象可求得该橡皮筋的劲度系数k =______N/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4))答案 (1)D (2)螺旋测微器(或千分尺) (3)图象见解析图3.1×102 (4)5×106 Pa解析: (1)根据表达式k =YS L 得:Y =kL S已知k 的单位是N/m ,L 的单位是m ,S 的单位是m 2,所以Y 的单位是N/m 2,也就是Pa ,故选D.(2)测量橡皮筋未受到拉力时的直径用螺旋测微器(或千分尺).(3)根据F =kx 可知,图象的斜率大小等于劲度系数大小,由图象求出劲度系数为k =3.1×102 N/m.(4)根据Y =kL S求得,Y≈5×106 Pa. 3. 某同学找到一条遵循胡克定律的橡皮筋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设计了如下实验:图3(1)将橡皮筋的两端分别与两条细线相连,测出橡皮筋的原长;(2)将橡皮筋一端细线用钉子固定在竖直板上M 点,在橡皮筋的中点O 再用细线系重物,自然下垂,如图3甲所示.(3)将橡皮筋另一端细线固定在竖直板上的N点,如图乙所示.为完成实验,下述操作中需要的是________.A.橡皮筋两端连接的细线长度必须相同B.要测量图甲中橡皮筋Oa的长度和图乙中橡皮筋Oa、Ob的长度C.M、N两点必须在同一高度处D.要记录图甲中O点的位置及过O点的竖直方向E.要记录图乙中结点O的位置、过结点O的竖直方向及橡皮筋Oa、Ob的方向答案BE解析:橡皮筋两端连接的细线长度不需要必须相同,M、N两点可以不在同一高度处,不需要记录题图甲中O点的位置及过O点的竖直方向.由于已经测出橡皮筋的原长,只需要测量题图甲中橡皮筋Oa的长度和题图乙中橡皮筋Oa、Ob的长度,需要记录题图乙中结点O的位置、过结点O的竖直方向及橡皮筋Oa、Ob的方向.操作中需要的是B、E.4.用图4所示的装置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图4(1)为了减小长木板对小车摩擦力的影响,必须在长木板________(填“远离”或“靠近”)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块木板,反复移动木板的位置,直至小车能单独在长木板上做________运动.(2)为了验证小车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定量关系,必须采用________法.(3)保持小车受力不变,测量不同质量的小车在这个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某次实验中打出如图5所示的纸带(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则这个加速度值a =______m/s 2.图5(4)某同学把实验得到的几组数据画成图6的a -m 图象,为了更直观描述小车的加速度跟其质量的关系,请你根据他的图象在图7中画出a -1m图象.图6图7答案 (1)远离 匀速直线 (2)控制变量 (3)0.8(或0.80)(4)如图所示解析: (1)为了减小长木板对小车摩擦力的影响,必须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远离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块木板,反复移动木板的位置,直至小车能单独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2)由于小车的加速度与合外力和质量有关,为了验证小车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定量关系,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3)根据纸带,由0.035 3 m -0.019 3 m =2a(5/f)2解得a =0.8 m/s 2.(4)某同学把实验得到的几组数据画成了题图的a -m 图象,为了更直观描述小车的加速度跟其质量的关系,可根据他的图象上的一些数据点,在题图中画出a -1m图象. 5.在“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实验中(装置如图8):图8①下列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_.(填选项前字母)A .平衡摩擦力时必须将钩码通过细线挂在小车上B .为减小系统误差,应使钩码质量远大于小车质量C .实验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由静止释放②图9是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选取O 、A 、B 、C 计数点,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 Hz,则打B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图9答案①C②0.653解析:①平衡摩擦力时,是让小车的重力沿木板的分力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相等,故不应挂钩码,A选项错误;为减小系统误差,应使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B选项错误;为了有效利用纸带,且小车运动的距离应适当大一些,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由静止释放,C选项正确.②打B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v B=s AC150×10 s=18.59-5.53×10-2 m0.2 s=0.653 m/s6.“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很重要的两个力学方面的物理规律.有一名同学设计了如图10甲所示的实验装置.一个电磁铁吸住一个小钢球,当将电磁铁断电后,小钢球将由静止开始向下加速运动.小钢球经过光电门时,计时装置将记录小钢球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t,用直尺测量出小钢球由静止开始下降至光电门时的高度h.图10(1)这名同学为了验证“动能定理”,用游标卡尺测量了小钢球的直径,结果如图乙所示,他记录的小钢球的直径d =________cm. (2)这名同学在验证“动能定理”的过程中,忽略了空气阻力的影响,除了上述的数据之外是否需要测量小钢球的质量?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3)该同学如果打算用这套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下面的做法能提高实验精度的是( )A .在保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小球的直径B .在保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小球的直径C .在保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小球的质量D .在保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小球的质量 答案 (1)1.00 (2)不需要 (3)AC解析: (1)游标卡尺读数时,先读主尺为10 mm ,再读游标尺,共10个格,每个格代表0.1 mm ,第0个格与主尺刻度线对齐,故游标卡尺读数为10.0 mm ,因此小钢球的直径为1.00 cm ;(2)在验证动能定理时,我们使用的方法是验证mgh =12mv 2,v =d t ,因为两边都有质量,故不需要测质量;(3)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实际的方程应该是mgh -F f h =12mv 2,v =d t ,可以推得gh -F f h m =12v 2,v =d t ,所以质量越大,F f hm 越小,可以提高精确性,C 正确;另外从推导过程来看d 越小,速度的测量越精确,所以A 正确. 7.某同学利用下述装置对轻质弹簧的弹性势能进行探究:一轻质弹簧放置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弹簧左端固定,右端与一小球接触而不固连;弹簧处于原长时,小球恰好在桌面边缘,如图11所示.向左推小球,使弹簧压缩一段距离后由静止释放;小球离开桌面后落到水平地面.通过测量和计算,可求得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图11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中可认为,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E p与小球抛出时的动能E k相等.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为求得E k,至少需要测量下列物理量中的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A.小球的质量mB.小球抛出点到落地点的水平距离sC.桌面到地面的高度hD.弹簧的压缩量ΔxE.弹簧原长l0(2)用所选取的测量量和已知量表示E k,得E k=________.(3)图12中的直线是实验测量得到的s-Δx图线.从理论上可推出,如果h不变.m增加,s-Δx图线的斜率会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如果m不变,h增加,s-Δx图线的斜率会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由图中给出的直线关系和E k的表达式可知,E p与Δx的________次方成正比.图12答案 (1)ABC (2)mgs 24h(3)减小 增大 二解析: (1)小球离开桌面后做平抛运动,设桌面到地面的高度为h ,小球抛出点到落地点的水平距离为s ,则有 h =12gt 2,s =v 0t ,解得v 0=s t =s g 2h所以E k =12mv 20=mgs 24h.由此可知需要测量的量有m 、s 、h ,故选A 、B 、C. (2)由(1)的解析知E k =mgs 24h.(3)在Δ x 相同的情形下,弹簧的弹性势能相同,由E p =12mv 20可知:①在m 增加时,速度v 0减小,因而h 不变时s 减小,故图线的斜率减小.②m 不变时,v 0不变,h 增加时,时间变长,s 变大,故图线的斜率增大.由s -Δx 图象可知,s 正比于Δx ,即s =k Δx. 则E p =12mv 20=mgs 24h =mgk 24h Δx 2=k′Δx 2所以E p 与Δx 的二次方成正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