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合集下载

【全国百强校】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1

【全国百强校】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1

一、课题信息二、【知识梳理】(理脉络,打基础、学方法)自主学习[知识点一]考点知识梳理1、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1)地球公转方向是 ,从北天极上空看呈 时针方向。

(2)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 的椭圆。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地球公转周期:真正周期是 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是 年。

(4)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速度较 ,远日点速度较 。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⑴黄赤交角:指 平面与 平面之间的夹角,即图中α。

目前α= ;地轴与黄道面夹角β= 。

(在图中填写两个平面)⑵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发生周年回归移动(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取决于 大小),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继而引起四季的更替。

[知识点二] 学会作图作图:在左图C 处作出自转方向、轨道上作公转方向。

在右图用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标出二分二至的节气及日期。

课题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班级课时考号姓名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1、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四季更替和五带三、合作探究(准确把握重难点)【合作探究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A、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丙春秋二分日(图丙):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降低。

夏至日(图甲):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极降低。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图乙):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极降低。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B、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移动,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

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基于学生学习行为改进的目标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必修一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含教后反思

基于学生学习行为改进的目标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必修一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含教后反思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
2.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能够运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了解地球公转在人类生产、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
(二)过程与方法
2.通过播放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实际场景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3.创设生活情境,如讨论地球公转对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其地理意义。
2.通过提问、解答、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地球公转的奥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地理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同时,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学科素养。此外,我还将在教学中融入环保理念,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教学结束后,我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此外,我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1

第一课时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一天当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既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2、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展示:“二分二至地球太阳光照图”学生看图思考总结: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总结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直射点距离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例:夏至日,南宁、兴国、上海哪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哪个最小?(2)季节变化规律过渡:我们在夏天的时候特别热,冬天的时候特别冷。

正午太阳高度的太小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获得热量的多少。

请看我们兴国和以下几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季节有什么变化规律,什么时候达到最大、小值?思考:兴国(26.5°N,115°E)、北京(39°N,116°E)、海口(20°N,110°E)、悉尼(34°S,151°E),正午太阳高度什么时候达到最大值?什么时候最小?发现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离太阳直射点最近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

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春秋分时南北半球辐射相当。

总结:通过下列表格,总结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讲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所有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为900。

3、计算H=90°─纬度差|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 例:1、春分日兴国县的正午太阳高度;2、北京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最小值;第二课时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高一地理 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2课时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 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2课时教学设计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教学设计: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2课时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以及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和季节的变化等,其核心内容是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黄赤交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理解它的关键是要在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成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从而形成四季的过程。

学生已经学过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课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就是在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基础之上再次建立和发展的地球运动规律和意义。

认识的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两者的叠加、合成形成了地球的运动。

由于地球的公转不但与地球的自转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还是后面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具有开启地理学大门的钥匙的作用,是地球运动的核心内容。

教学重点是黄赤交角,因为它是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产生的根本,是推导和认识地球公转地理过程及其现象的出发点。

要解决这个重点,关键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考虑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级和五带。

二、目标及其解析(一)目标定位1.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

2.掌握黄赤交角,并理解其影响。

3.理解并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二)目标解析1.要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需要直接阅读教材,通过与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相结合来理解和掌握。

2.掌握和理解黄赤交角,关键是要理解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产生的根本,是推导和认识地球公转地理过程及其现象的出发点。

3.要理解并且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首先阐述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再在建立空间思维的基础上,掌握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2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2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2)
[学习目标]
1、掌握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

2、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

[自学质疑]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什么叫太阳高度?同一时刻地球表面各地的太阳高度有什么变化规律?一天中的太阳高度是怎样变化的?什么叫正午太阳高度?
2、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在下面的侧视图的右侧分别用的不同颜色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450的各地在二分日和二至日的太阳光线。

并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同一时刻不同纬度的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什么是昼弧?与昼长有什么关系?
2、一昼夜长24小时,昼、夜的长短都是相同的吗?有哪几种情况?
3、用不同的色笔在上面第2题的图上画出二分二至时的晨昏线,观察图中A、B、C、D、E各点的昼夜长短情况后,归纳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四、四季的形成
1、地球表面的冷热是由获得太阳能量的多少决定的。

想一想,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太阳给地球的能量多少呢?
2、一年有四季,夏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冬季是最冷的季节,春秋二季不冷不热。

地球表面的各地都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吗?
3、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活动探究】
1、课本P18图1-3-10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

2、课本P19五带的划分。

必修1 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必修1 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案8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一、回顾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1、在图1中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和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2、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直射点在进行回归运动,在图2中标出节气和直射点移动的方向。

二、太阳高度角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 之间的夹角,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称为 。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一般规律是:从 向南北两侧递减。

2、根据图3、4、5填空。

⑴.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 向 递减。

⑵.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 向南北两侧递减。

⑶.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 向南北两侧递减。

⑷.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北回归线及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 值,冬至日达全年最 值。

南回归线及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 值,冬至日达全年最 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 , 日达到最大值。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角=90°-纬度差(所求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异) 计算春分日时,0 º、20 ºN 90°N 、20 ºS 、90 ºS 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计算夏至日时,0 º、23º26′N 、66 º34′N 、23º26′S 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5、某地在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是该地地方时的 点.北京时间为12:00时,北京当地的太阳高度角 (是不是)正午太阳高度角。

因为北京时间 (是不是)北京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6、我国北京住宅区的楼房间距理论上应该比南方宽,理由是:( )A 、北方地形平坦开阔B 、北方冬季白昼时间更长C 、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小D 、南方气候更温暖湿润7、北京市某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根旗杆,在一年当中该旗杆正午影子最长的节气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8、志丹县某间面向南面的房子上有一个窗户,在一年正午时刻射入该窗户中阳光最多的节气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学案 9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下) 昼夜长短的变化一、昼弧与夜弧、昼长与夜长1、晨昏线可以把纬线分为 和 两部分, 代表昼长, 代表夜长。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学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学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3 地球的運動 第3課時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學案(人教版必修1)[學習目標] 1.掌握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規律及應用。

2.瞭解四季的形成原因和劃分方法。

3.瞭解五帶的劃分。

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時間 晝夜長短分佈規律夏半年 各緯度晝長①大於夜長 緯度越高,晝②越長,夜③越短 冬半年 各緯度晝長④小於夜長 緯度越高,晝⑤越短,夜⑥越長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晝夜⑦等長2.(1)空間(緯度)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⑧遞減。

(2)時間節氣 最大值地區最小值地區 夏至日 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⑨南半球各緯度 冬至日⑩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 北半球各緯度 二分日 ⑪赤道極點1.四季更替 (1)成因⎪⎪⎪⎪同纬度地区⑫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太阳辐射的⑬时间变化四季更替(2)類型範圍春夏秋冬天文四季過渡季節白晝⑭最長、太陽⑮最高的季節過渡季節白晝⑯最短、太陽⑰最低的季節氣候四季3、4、5月⑱6、7、8月9、10、11月⑲12、1、2月2.五帶(1)劃分依據:⑳太陽輻射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2)五帶的劃分特別提示晝夜現象、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的區別(1)晝夜現象與地球為不透明球體有關,晝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轉;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轉,它們都是地球運動的結果。

(2)全球各地晝夜長短的變化幅度赤道地區最小,緯度越高,變化越大,極圈內有極晝、極夜現象。

我的疑惑1.。

2.。

3.。

探究點一晝夜長短的變化探究材料漠河“白夜”奇觀白夜是漠河獨有的自然奇觀。

在中國方圓960萬平方千米的大地上,漠河位於祖國的北端,由於緯度高,隨著季節的變化其白夜之景十分壯觀。

因此遊人多稱漠河為“不夜城”。

每當夏至到來,便有國內外數千人到北極村觀看白夜和極光,遊客在北極村渡過白夜的時候,經常通宵達旦,在村旁的大江之濱點燃堆堆篝火,載歌載舞,嗩呐聲聲,歌聲陣陣,大自然把人們陶醉在白夜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 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等特点。

2、 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特点,认识黄赤交角的存在,探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的规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3、 绘图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与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总结四季更替的成因
和五带划分的方法。

4、 识别几种常见的光照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算,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学习过程】
活动1:阅读课本“地球的公转”图,借助三球仪或Flash 动画课件,认识地球公转的规律,
填写表1-3-1中的空白部分:
表1-3-1 地球公转的特点
的轨道- 面与地球公转轨道- 面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目前角
度为 。

(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纬 度之间往返移动。

阅读课本
“黄赤交角”图和“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然后在图1-3-1中绘制“太阳直射点周年
回归运动”曲线,注明A 、B 、C 三点处的日期,并在各点间画箭头表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
向。

(2)在图1-3-1中标出国庆节时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并画箭头表明其移动方向。

(3)如果黄赤交角为0o 或30o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将会有什么变化?
活动3: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随 和 作有规律的变化。

(1)阅读课本“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图,借助数学知识,推算正午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图1-3-1
(2)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为 ,从直射点
向 递减。

所以: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3)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
午太阳高度达最 值;反之,达最 值。

阅读课本“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正午太阳
高度的变化”图,可知:
①夏至日时: 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地区达最小值;
②冬至日时: 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地区达最小值;
③二分日时: 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4)思考:扬州(约31°N )一年中在 (节气)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 (节
气)达最小;假设9月某天太阳直射点位于1°N ,扬州的正午太阳高度应为 ,
此后扬州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 (大、小)。

活动4:阅读课本“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图,可知: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 (长、
短)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

所以:
(1)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 ;
(2)自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
昼长(大、小) 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北极附近出现
现象;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 值,而且 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则反之。

(3)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
各纬度夜长(大、小) 于昼长;纬度越高,夜越 昼越 ,北极附近出
现 现象;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最 值,而
且 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则反之。

(4) 上终年昼夜平分。

活动5:一年中,随着地球上各地 和 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 的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1)哪个纬度带四季更替最为明显?原因是什么?
(2)四季的划分方法有多种,比较图1-3-2中的三种划分四季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典型例题】
读 “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
(1)图中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图1-3-2
此日节气是 或 。

(2)此刻北京时间是 时;此日A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

(3)图中A 、B 、C 点,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点;物体水平运动偏转最明显的是 点。

(4)若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则三个月后,A 、B 、C 三点白昼时间由长到短的排列顺
序是 ;正午太阳高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课堂小结】
速度:一月初,地球位于 点附近,公转速度较 ;
七月初,地球位于 点附近,公转速度较
四季更替:一年中,各地 随时间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 多少
不等,造成季节更替。

随纬度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从 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同一地点,距离 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方向:围绕太阳自 向 的运转,周期为





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 夜 ,
且纬度越高,昼越 ,北极附近出现 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情况与夏半年相反。

春分、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
的变化
昼夜长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