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

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是一种基于化学知识和数学计算的重要技能。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人们经常需要计算化学反应的配料比例、反应物量、产物量等问题,这就需要对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技能,我们制定了一份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下面将对教案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目标1.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表示方法和化学计算方法;2.掌握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计量关系;3.能够计算化学反应的配料比例、反应物量、产物量等问题;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在教学中,我们首先会向学生介绍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包括化学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写法。
同时,也会向学生介绍如何正确地表示离子方程式,以及如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2.化学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会向学生介绍化学计算方法,包括摩尔、摩尔质量和摩尔浓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如何根据已知物质的摩尔数量和反应方程式,计算产物的摩尔数量和质量。
3.化学计量关系在教学中,我们会向学生介绍化学计量关系,包括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摩尔比例、质量比例和体积比例等。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如何根据摩尔比例或质量比例计算反应物或产物的数量和质量。
4.计算化学反应的配料比例、反应物量、产物量等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将根据具体的实验案例或习题,让学生进行化学反应的配料比例、反应物量、产物量等问题的计算,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解、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习题训练等。
同时,我们也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进行讨论和互动,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评价方法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价方法:1.考试评测。
采用机考方式进行考试,检测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掌握程度。
2.实验操作评测。
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的结果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化学方程式计算实践中的实际能力。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及步骤。
3. 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步骤。
2. 难点: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步骤。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2.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步骤。
3. 分析实际问题,示范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4. 学生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5. 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解题心得,讨论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过程中,观察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小组讨论环节,观察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步骤。
2. 练习题:提供多种难度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第2周:讲解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技巧。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3.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4. 常见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书写规则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分析和解答。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书写规则和计算方法。
2. 利用示例,分析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过程和思路。
3. 运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书写规则和计算方法。
3. 示例:分析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练习题及答案。
3. 教学视频或动画,用于演示化学反应过程。
4. 实验器材和试剂,用于进行化学实验验证。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规则。
2. 第3-4课时:讲解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分析计算实例。
3. 第5课时: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专家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讲座,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实际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或化工企业,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
高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高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包括物质的量、质量、体积的计算。
3. 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包括物质的量、质量、体积的计算。
3. 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练习。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搜集生活中的化学方程式实例,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应用: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化学教材。
2. 课件: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的课件。
3. 案例素材:生活中的化学方程式实例。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第二课时: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3. 第三课时: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化学教案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组成。
2.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3. 实际问题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组成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组成和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规律。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化学方程式及计算案例。
2. 练习题:涉及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题目。
3. 小组讨论:分组名单。
一、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及组成1. 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符号式,由反应物、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2.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
3. 物:化学反应后产生的物质。
4. 反应条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方向的物质或条件。
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1. 平衡化学方程式:反应物和物的化学式及其系数相等的状态。
2.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1)确认平衡化学方程式。
(2)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
(3)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4)检查计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三、实际问题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1. 题目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所给的信息,确定需要使用的化学方程式。
2. 列出化学方程式:根据题目信息,列出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3. 计算过程:按照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求解未知量。
4. 结果分析: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并对结果进行解释。
四、案例分析1. 案例一:计算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2. 案例二:计算反应物和物的物质的量。
3. 案例三: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
五、小组讨论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四人。
2. 讨论主题:探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规律和技巧。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结构和含义。
2.掌握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定量计算。
3.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结构和含义。
2.化学计算的基本原理。
3.化学计算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如:氢气和氯气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酸,反应方程式为:H2(g) + Cl2(g) → 2HCl(g)请问:当100mL的氢气和100mL的氯气反应时,生成了多少 mL的HCl气体?2.呈现环节: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结构和含义。
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工具,它由反应物、产物和反应条件三部分组成,例如:“H2(g) + Cl2(g) → 2HCl(g)”就是一个完整的化学方程式。
其中,H2和Cl2是反应物,2HCl是产物,→表示转化,g表示气态。
反应条件可以加在化学方程式的箭头上方。
3.讲解环节:讲解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定量计算。
例如:已知氢气和氯气的体积分别为100mL,求生成的盐酸气体的体积。
步骤一:编写化学方程式。
H2(g) + Cl2(g) → 2HCl(g)步骤二: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根据公式,1mol气体的体积为22.4 L,在标准温度和标准压力下,这相当于1L气体中的分子数。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n = V / 22.4其中,n是气体的摩尔数,V是气体的体积。
根据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易知生成1mol HCl需要1mol H2和1mol Cl2反应。
因此,反应完毕后生成的HCl气体的摩尔数应当与H2或Cl2的摩尔数相等。
根据理论计算,氢气和氯气所占的体积分别为0.004464mol和0.004464mol,两者中较小的值就是生成的HCl气体的摩尔数。
再根据n = V / 22.4的公式,我们可以算出生成的HCl气体的体积:V(HCl) = n(HCl) × 22.4 = 0.1L因此,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的盐酸气体的体积为0.1 L。
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2)学会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实际问题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认识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2)运用比例、代数等数学方法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2)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比例运用;(2)解决实际问题时化学方程式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2)化学方程式计算实例;(3)实际问题案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化学方程式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2)引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2. 知识讲解:(1)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反应物、物、反应条件等);(2)介绍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方法(比例、代数等)。
3. 实例演示:(1)展示化学方程式计算实例;(2)引导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讲解计算过程。
4. 练习与讨论:(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2)分组讨论,互相讲解解题思路。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3.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举例说明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3.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三化学方程式教案模板5篇

初三化学方程式教案模板5篇初三化学方程式教案模板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方程式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三化学方程式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能力目标: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格式,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资源。
教学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情况分析: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有了一定的了解。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教师应紧紧结合化学方程式意义,引导学生对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通过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简明地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探究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
2、边讲边练法:通过边讲边练,及时反馈信息,达到师生互动,争取在课堂40分钟解决本节课大部分问题。
教学辅助设备:小黑板、学生课堂练习资料。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提问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说明。
请书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并指明该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量的意义,我们可以在已知化学方程式中某物质的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别的物质的质量。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现在用学过的知识试着去解决下面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刘金顺一、复习目标能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有关纯净物、不纯物、溶液等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二、中考命题落点1.有关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含一定量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3.与溶液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4.依据实验数据、图表中的数据进行的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
三、化学计算题解题指导 1.计算依据:质量守恒定律2.计算步骤:(1)有关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知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计算恰好完全反应的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有关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比较简单,但解题时要把握好三个要领,抓住三个关键,注意一个事项。
三个要领:(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1)正确书写化学式(2)正确配平化学方程式(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一个注意事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给出体积需根据密度换算成质量)。
例1、工业上使用一种“渗铬(Cr )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钢铁制品的抗腐蚀能力。
其中一个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FeCl Cr CrCl Fe +=+。
已知参加反应铁的质量为28g ,则生成铬的质量为多少克?( Cr :52 ) ( 26g )(2)含一定量杂质(杂质不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净物间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时,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再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进行化学计算时,要注意“纯度”与“杂质质量分数”的区别。
“纯度”是指在一定质量的不纯物质中纯净物质(主要成分)所占的质量分数,而“杂质质量分数”是指不纯物质中的杂质所占的质量分数。
所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杂质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纯度-=⨯+=⨯=%100%100%100纯度不纯物的质量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杂质的质量而杂质质量分数⨯=⨯=%100例2、小强为了探究某炼铁厂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测出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现炼铁厂利用该赤铁矿石5000t ,理论上可炼出含铁98%的生铁的质量是多少?(结果保留整数)(3).与溶液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对于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求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题,解答时要明确以下几点:①溶液是混合物,要用溶质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②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要明确溶质是什么,还要求出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求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例3、已知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AgCl)沉淀和硝酸钠。
为测定某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将130g 生理盐水样品与适量的硝酸银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将不溶物过滤、洗涤、烘干得固体2.87g(1)反应后生成氯化银的质量为 2.87 g (2)计算该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
(3)若要求反应后的硝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还需知道的条件是硝酸钠溶液的质量 【答案】 (2)解:设130g 生理盐水中含NaCl 的质量为x 。
NaCl+AgNO 3=AgCl↓+NaN O 3 5 8.5 143.5 x 2.87 g生理盐水中Nacl 的质量分数为答:该生理盐水中NaCl 的质量分数0.9%.(4)依据实验或者图表中的数据进行的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
此类计算题着重考查学生收集信息,整理和解读数据的综合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以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知识作为分析推理的主要依据,分析图像、表格及实验数据时要抓住“突破口”,以此为基础,逐层推导,分类讨论、判断、计算。
例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长期使用的热水壶底部有一层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他们为了测定水垢中碳酸钙的含量,将足量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加入到12.5g水垢中,产生CO2气体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1)从图中可以看出,12.5g水垢与盐酸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最多是3.3g。
(2)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解:设12.5g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CaCO3+ 2HCl==CaCl2+H2O+CO2↑100 44x 3.3gx =100×3.3g÷44=7.5g·7.5 g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60%12.5 g(3)假设水垢中除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外,不含有其它杂质,溶解12.5 g水垢,至少需要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的质量是117.7 g (最后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巩固练习】1、在工业上SO2可用于生产硫酸,化学方程式为2SO2 + O2 + 2H2O =2H2SO4。
现有32吨SO2气体,欲使它完全转化为硫酸,至少应通入氧气多少吨?(8t)2、高温煅烧多少克含杂质(杂质不参加反应)20%的石灰石可生成氧化钙280g? (625g)3、不纯的铁片5.6g与足量的HCl反应,放出0.21g氢气,则铁片中可能含有的一种金属杂质为( D )A.Zn B.Pb C.Cu D.Mg4、将26g某金属混合物投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共收集到2g氢气,该金属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是( A )A、Mg和ZnB、Fe和ZnC、Zn和CuD、Cu和Fe5、26 g黄铜(Cu-Zn合金)与100 g稀硫酸在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测得烧杯中剩余物的总质量为125.8 g。
求:(1)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精确到0.1%)【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生成氢气的质量为26 g+100 g-125.8 g=0.2 g,设锌的质量为x,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y,则Zn+ H2SO4====ZnSO4+H2↑65 161 2x y 0.2 g65∶x=2∶0.2 g x=6.5 g161∶y=2∶0.2 g y=16.1 g 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75% (2)15.1%6、我国约在南北朝时就开始冶炼黄铜。
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Cu-Zn ),它可用来制造及其、电器零件及日用品。
为了测定某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不考虑黄铜中的其他杂质),现将15mL 稀盐酸分三次加入到5g 黄铜样品粉末中,每次充分反应后,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实验数据见下表:试求:(1) m= 0.04 。
(2)此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65%)7、石灰石是我市主要矿产之一,小江同学为了寻找纯度超过85%的石灰石,对一样品进烧杯的质量为烧杯和盐酸的质量为100.0g石灰石样品样品的质量为12.0g试通过分析计算:(1)该实验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克?(2)该石灰石样品的纯度是否符合要求?(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小 结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利用题中已知量,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未知量的过程,寻找和处理已知量是关键。
已知量在运用时应注意:1、题中告诉的纯净物的质量包括气体、生成的沉淀质量可直接带入计算。
2、已知量是含有杂质的应该算成纯净物的质量。
3、已知量是溶液,运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求溶质质量然后带入计算。
4、注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的改变。
26 6.5100%75%26-⨯=16.1100%15.1%125.819.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一、复习目标能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有关纯净物、不纯物、溶液等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二、中考命题落点1.有关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含一定量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3.与溶液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4.依据实验数据、图表中的数据进行的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
三、解题指导1.计算依据:2.计算步骤:3.基本题型(1)有关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知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计算恰好完全反应的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有关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比较简单,但解题时要把握好三个要领,抓住三个关键,注意一个事项。
三个要领:(1)步骤要完整;(2)格式要规范;(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1)正确确书写化学式(2)正确配平化学方程式(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一个注意事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给出体积需根据密度换算成质量)。
(2)含一定量杂质(杂质不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净物间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时,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再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进行化学计算时,要注意“纯度”与“杂质质量分数”的区别。
“纯度”是指在一定质量的不纯物质中纯净物质(主要成分)所占的质量分数,而“杂质质量分数”是指不纯物质中的杂质所占的质量分数。
所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杂质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纯度-=⨯+=⨯=%100%100%100纯度不纯物的质量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杂质的质量而杂质质量分数⨯=⨯=%100(3)与溶液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对于与溶液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解答时要明确以下几点: ①溶液是混合物,要用溶质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②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要明确溶质是什么,还要求出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求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4)依据实验或者图表中的数据进行的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
此类计算题着重考查学生收集信息,整理和解读数据的综合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以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知识作为分析推理的主要依据,分析图像、表格及实验数据时要抓住“突破口”,以此为基础,逐层推导,分类讨论、判断、计算。
【典型例题】 例1、工业上使用一种“渗铬(Cr )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钢铁制品的抗腐蚀能力。
其中一个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FeCl Cr CrCl Fe +=+。
已知参加反应铁的质量为28g ,则生成铬的质量为多少克?( Cr :52 )例2、小强为了探究某炼铁厂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测出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现炼铁厂利用该赤铁矿石5000t ,理论上可炼出含铁98%的生铁的质量是多少?(结果保留整数)例3、已知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AgCl)沉淀和硝酸钠。
为测定某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将130g 生理盐水样品与适量的硝酸银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将不溶物过滤、洗涤、烘干得固体2.87g(1)反应后生成氯化银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
(3)若要求反应后的硝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还需知道的条件是 例4.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长期使用的热水壶底部有一层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