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注射液质量评价及现行标准分析
维生素C注射液质量控制方法的商榷

维生素C注射液质量控制方法的商榷王 灿* 徐小军(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成都610041)摘要 比较了中国药典、美国药典和英国药典对维生素C注射液的药品质量标准,并对测定溶液吸光度的方法控制维生素C注射液颜色变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维生素C 注射液 吸光度 溶液颜色 质量 维生素C(1)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1由于结构中存在二烯醇基,性质非常活泼,容易发生多种降解反应,使含量下降,色泽变黄而影响制剂质量[1]。
其颜色变化过去多用目视比色法来判断,但缺乏明确的定量指标。
近年常用漫反射光谱法测定固体药物的颜色变化,测定溶液的吸光度来度量其颜色的变化[2]。
中国药典1995年版就是采用后一方法来检查的外观颜色变化,并将其作为控制1的质量标准。
本文测定1注射液存放不同时间后外观颜色和含量的变化情况对中国药典所采用的这一方法提出商榷。
1 仪器与试药 UV-210型双光束分光光度计(Shi-madzu);UV-250型分光光度计(Shimadzu)。
碘(AR成都市医药公司化学试剂部,进口分装,批号:921120);丙酮(AR重庆东方试剂厂);碘滴定液(本厂配制标定);维生素C注射液10个批次(本厂生产)。
2 实验方法 取存放时间不同的样品按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颜色”检查项要求用水把样品稀释成含150mg/ml的浓度,在420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A值。
结果见表1。
根据其“含量测定”项下方法取约相当于10.2g的量,加水15ml与丙酮2ml,摇匀,放置5 min,加稀醋酸4ml与淀粉指示液1ml,用0.1mol/L碘滴定液滴定,至溶液显蓝色。
结果见表1。
表1 存放不同时间的维生素C注射液的测定结果批 号性 状0123(年)颜 色(A)0123(年)含 量(%)0123(年)930303无色无色微黄黄0.004-0.0230.0498.1993.9890.3286.62 931101无色略黄微黄黄0.0030.0180.0150.0495.7394.9892.4689.95 931210无色无色微黄黄0.003-0.0190.04398.4697.0494.2689.96 940405无色无色淡黄黄0.0010.0050.0230.03299.2493.6090.9288.53 940409无色无色淡黄黄0.0040.0160.0240.03798.7095.2090.9389.27 940702无色略黄淡黄黄0.0010.0180.0200.03198.0293.4491.0689.23 940707无色略黄淡黄黄0.0060.0100.0190.02797.3693.8891.7689.48 940709无色略黄淡黄黄0.0030.0150.0200.03296.9593.6090.9289.74 940305无色无色淡黄黄0.0030.0190.0230.03398.6093.0091.0289.96 940307无色无色淡黄黄0.0060.0200.0210.03398.42-92.1489.85 “-”:无测定数据3 讨论为便于对中国药典测定溶液吸光度来检查溶液颜色变化的方法进行讨论,我们将中国药典1995版(CP)、美国药典1995版(USP)和英国药典1993版(BP )的检测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维生素C注射液的检查和含量测定

无菌检查
总结词
确定注射液中无微生物污染
详细描述
通过无菌检查的方法,对维生素C注射液进行微生物学检测,确保注射液中无微生物污染,符合无菌要求。
热原检查
总结词
检测注射液中的热原物质
详细描述
进行热原检查以确定维生素C注射液中是否存在热原物质。通过鲎试剂法或其他相关方法进行检测, 确保注射液不含有热原物质。
控制措施
加强生产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定期对 操作人员进行卫生培训,提高他们的 卫生意识。对原辅料进行严格检查和 控制,确保其无菌状态。
可见异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原因
生产过程中异物混入、过滤器破损、灌装过程中产生等。
控制措施
加强生产现场的清洁和整理,确保无杂物混入。定期对过滤 器进行检查和更换,确保其完好无损。优化灌装工艺参数, 减少灌装过程中产生的可见异物。
维生素C注射液的检查和含 量测定
目录
• 维生素C注射液的简介 • 维生素C注射液的检查 • 维生素C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 维生素C注射液的质量问题及控
制 • 维生素C注射液的储存和运输要
求
01
维生素C注射液的简介
维生素C的作用和用途
抗氧化作用
维生素C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 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反应,保 护细胞和组织不受损伤。
02
维生素C注射液的检查
外观检查
总结词
判断注射液的外观是否符合规定
详细描述
检查维生素C注射液的外观,包括颜色、透明度、是否有沉淀、杂质等,以确保 其外观正常,无明显缺陷。
装量检查
总结词
确保每支注射液的装量准确
详细描述
按照相关规定,对每支维生素C注射液进行装量检查,确保每支注射液的装量准 确,符合规定。
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

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嘿,今天咱们来聊聊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
你一定知道,维生素C对咱们身体可重要了,常常说它是“免疫力的守护神”,对抗感冒,抗氧化,甚至皮肤的保养都离不开它。
可你想过没有,这些维生素C到底有啥标准,才算“正宗”?是啊,市面上各种维生素C产品一大堆,有些看着包装还挺高大上的,结果买回家一吃,效果半点没感受到。
所以咱今天就来捋一捋,到底啥才是合格的维生素C。
说白了,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主要就包括了它的含量、纯度和稳定性。
你看看那些瓶瓶罐罐的维生素C,它们的包装上一般都标注了“含量X毫克”,这就代表着每片或者每颗胶囊里含有多少纯净的维生素C。
这个数字很重要,说明你摄入了多少“有效成分”。
要是标得过高,你就得小心了,可能是“虚标”,骗你花冤枉钱;标得太低?那也没啥效果,吃了等于没吃。
质量标准里就有个要求,维生素C含量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值,确保消费者吃的每一口,都是靠谱的。
再有,纯度是另一项重要指标。
咱说维生素C,要是掺了杂质,效果肯定打折。
你想,纯度不够高的维生素C就像是你买的橙汁,里面不是果汁就是水,能有啥营养呢?真正的好维生素C,它得是纯净的“L-抗坏血酸”形式,其他的东西放不进去。
所以,质量标准里规定,维生素C必须符合纯度要求,不能有其他化学成分掺进来,保证咱们吃的每一颗都是真货。
还有就是稳定性,这点有点难理解。
想想你刚榨的橙汁,放了两天,颜色是不是发暗,味道是不是有点怪?维生素C也是,暴露在空气中,它会被氧化,失去活性。
所以,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中,要求它在一定时间内不容易被破坏,特别是储存环境和包装设计,得确保它的活性不受损。
像有些维生素C产品就会特别注明“抗氧化保护”之类的,这就表明它的稳定性比较好,能保持更长时间的效果。
再来说说溶解性,维生素C的溶解性也是个大事儿。
有的产品可能看着含量很高,但你一泡水,完全溶不开。
你想象一下,你对着一杯水,摇了好几下,结果维生素C都沉在底下,这哪儿能有效吸收嘛。
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分析实验报告

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分析实验报告维生素 c制剂是将维生素 c (或称甲基维生素)溶于稀盐酸溶液中制成,经加酶催化反应,然后与硫酸铜、硫酸铝钾、硫酸亚铁等反应得到一种脂溶性化合物,俗称“维生素 C”或“维生素 K”(亦称 VK),化学式为 KOH。
维生素 c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和动物性食物中,其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代谢和正常生理功能等。
维生素 c不仅在生理上能保护心脏、肝脏、肌肉、造血、神经、生殖等器官及组织细胞,同时能调节内分泌系统,预防心血管病如心肌炎、心肌病等,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素。
在机体各个组织中分布广泛且较为稳定,但随着年龄增长和氧化还原反应等作用减弱而逐渐失去作用。
维生素 c作为一种广谱抗坏血酸药物,在防治疾病方面有着广泛应用;而且治疗疾病效果明显;是一种理想且廉价的常用抗菌药物、抗病毒、抗生素制剂,在人类使用和治疗方面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维生素 c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医院药品采购目录中。
鉴于维生素 c制剂质量控制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为了保证医药产品质量监督与控制工作能够正常开展,我部组织本实验室开展了维生素 c制剂质量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方案维生素 c制剂主要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维生素的缺乏引起的各种疾病。
对临床用量较大的药品,如治疗心肌炎药物、抗菌药物等,由于其成分含量的特殊性,在临床使用中其质量管理也尤为重要。
针对原料来源和生产工艺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原料种植管理模式对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我部有8个专业实验室,其中2个国家级实验室以及2个省级实验室。
各实验室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了从原料到成品一条完整有序的质量管理链。
实验室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保证按照质量管理程序开展试验工作并顺利实施。
2、试样制备称取1 g维生素 c (浓度为10%)溶于150 ml稀盐酸溶液中,充分溶解后移入100 ml刻度玻璃瓶中。
取适量维生素 c加入100 ml10%磷酸钠溶液中,搅拌均匀后静置15 min,使其溶解。
维生素C注射液工艺验证方案

验证计划
03
验证目标
确保工艺稳定,可重 复生产出符合质量标 准的产品。
为后续批量生产提供 可靠的技术参数和工 艺流程。
识别和评估生产过程 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 隐患,降低产品质量 波动。
验证方案设计
01
02
03
04
选取代表性批次进行工艺验证 ,以全面覆盖各生产环节。
确定验证项目及评估指标,包 括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原材
详细描述
在生产过程中,对温度、压力、流量、浓度等工艺参数进行 严格控制,并进行记录和监控。同时,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 步骤进行验证和确认,确保每个步骤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产品的质量检验
总结词
对最终产品进行全面的质量检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详细描述
在每批产品生产结束后,对产品的外观、含量、纯度、稳定性等指标进行全面的 质量检验。同时,对产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如细菌内毒素、热原物质等指标的 检测。
主要工艺步骤说明
灌装
将药液灌装到预先清洗干 净并干燥好的注射液瓶中 。
灭菌
采用适当的灭菌方法对灌 装好的注射液进行灭菌处 理,确保产品质量。
灯检
对灭菌后的注射液进行灯 检,检查有无杂质、颜色 异常等问题。
主要工艺步骤说明
包装
采用适当的包装材料对灯检合格 的注射液进行包装,确保产品安 全性和卫生性。
3
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提 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01
维生素C注射液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2
02
维生素C注射液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参考文献3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在溶液中易 被氧化,在碱性条件下易受光破 坏。
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
01
02
03
促进胶原蛋白合成
维生素C是胶原蛋白合成 的重要辅酶,缺乏时会导 致胶原蛋白合成障碍,影 响结缔组织的形成。
抗氧化作用
维生素C可以清除体内的 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 化损伤。
增强免疫功能
维生素C可以增强机体的 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
将维生素C制剂高温燃烧后的残渣进 行称量,可计算出炽灼残渣的含量, 用以评价制剂的纯度。
03
维生素C制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 控制
原料选择与质量控制
原料来源
应从可靠的供应商获取, 并确保原料的质量稳定。
质量标准
应制定原料的质量标准, 包括外观、杂质、纯度等 方面的要求。
质量检验
应对原料进行严格的质量 检验,确保符合质量标准 。
和工艺符合规定。
GMP认证
02
生产企业必须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确保
生产过程符合规范要求。
质量标准
03
制定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鉴别、检查、含量测
定等方面的要求。
不合格产品处理与召回制度
不合格产品处理
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或存在安全隐患 的维生素C制剂,生产企业必须立即 停止生产,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汇报人: 2023-12-19
目录
• 维生素C概述 • 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标准 • 维生素C制剂的制备工艺与质
量控制 • 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问题及解
决方案 • 维生素C制剂的质量监管与法
规要求
01
维生素C概述
维生素C的定义与性质
维生素c注射液的质量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维生素c注射液的质量分析Vitamin C Injection Quality Analysis班级工业分析与检验(工分061班)学生姓名 xx 学号 4指导教师 xx 职称副教授导师单位 xx环境工程系论文提交日期xx一、课题名称:维生素c注射液的质量分析二、毕业专题(设计)主要内容:维生素c为维生素类药。
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读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
维生素c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疾病几紫癜等辅助治疗。
它还可用于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c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排出加速。
另外还可以用于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的治疗。
注射剂由药物和附加剂、溶媒及特制的容器所组成,并需采用避免污染或杀灭细菌等工艺制备。
注射剂的质量分析包括观察色泽和澄明度,然后进行鉴别试验、pH值检查,最后进行含量测定。
注射剂的常规检查分为一般检查和特殊检查。
本课题选择维生素c注射液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的相关标准,对其进行质量分析,最终写出科学性论文。
1、选题2、搜集阅读文献资料3、设计实验方案、方案实施4、方法验证5、撰写报告6、论文答辩三、计划进度1、5月24日动员2、5月24日—5月25日查阅资料,拟定提纲3、5月26日—6月25日实施实验4、6月26日—6月30日撰写报告,完成专题报告四、毕业专题(设计)结束应提交的材料:1、毕业专题任务书2、毕业专题实验报告3、毕业专题答辩成绩4、毕业专题成绩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2010年5月24日2010 年5 月24 日论文真实性承诺及指导教师声明学生论文真实性承诺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作品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内容真实可靠,不存在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
维生素C注射液的质量检查实验设计

维生素C注射液的质量检查实验设计维生素C注射液的质量检查实验设计班级小组成员负责老师:时间:化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教研室实验九维生素C 注射液的质量检查一、实验目的1.掌握维生素C 鉴别的方法。
2.熟悉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查药物中杂质的操作。
3.熟练使用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 注射液的含量的操作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二、实验原理(一)鉴别实验1.与硝酸银反应维生素C 分子中有二烯醇基,具强还原性,可被硝酸银氧化为去氢维生素C ,同时可产生黑色银沉淀。
2.与2,6-二氯靛酚钠反应2,6-二氯靛酚钠为一染料,其氧化型在酸性介质中为玫瑰红色,碱性介质中微蓝色。
与维生素C 作用后生成还原型无色的酚亚胺。
(二)杂质检查实验维生素C 及其制剂在贮存期间易变色,且颜色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深。
因为维生素C 的水溶液在pH 高于或低于5~6时,受空气、光线和温度的影响,分子中的内酯环可发生水解,并进一步发生脱羧反应生成糠醛聚合呈色。
故可采用吸光度法检查。
(三)含量测定实验1.碘量法维生素C 属水溶性维生素,分子中的烯二醇基具有强还原性,被碘定量地氧化成二酮基,因而可用碘标准溶液直接测定。
→?++H I 2HI 2+使用淀粉作为指示剂,根据消耗碘滴定液的体积即可计算出维生素C 的含量。
用直接碘量法可测定药片、注射液、饮料、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 的含量。
2.2,6-二氯靛酚钠滴定法2,6-二氯靛酚钠是一种染料,其氧化型在酸性介质中为红色,碱性介质中为蓝色,OC OH H CH 2OHO OH OH O C OH H CH 2OH O O O与维生素C反应后,生成无色的还原型酚亚胺,因此,在酸性条件下,用2,6-二氯靛酚钠滴定至溶液显玫瑰红色,即为终点;无需另加指示剂。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紫外—可见光光度计、比色皿、50mL锥形瓶、100mL 容量瓶、移液管,量筒;2.试剂:维生素C注射液(1g/5ml)、硝酸银溶液、2,6-二氯靛酚钠试液、稀醋酸、淀粉指示剂、碘标准滴定溶液、醋酸试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孙春艳,女,硕士,副主任药师 Tel: (027)87895875
的质量状况,发现其主要质量问题;并探讨在质 量标准中增加相关质控项目或修订相应的质控指 标;通过药品质量标准的提高,进而提高上市药 品的质量[2]。本次评价完成了 309 批维生素 C 注 射液的法定检验任务,并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研 究工作,根据法定检验和探索性研究的结果,对 该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及标准现状进行分析[3]。 1 方法 1.1 法定检验方法 维生素 C 注射液在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二部[4]、 BP2012[5]、USP35[6]、JP16[7]均有收载。本次样品 均按照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二部检验,检验项目与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4 年 7 月第 31 卷第 7 期
Chin J Mod Appl Pharm, 2014 July, Vol.31 No.7
个最大杂质与总杂质含量均远<1.0%, 维生素 C 注 射液有 5 个厂家 6 批杂质总量>1.0%,说明所建立 的方法能体现产品质量的优劣。维生素 C 原料及 注射液有关物质测定研究表明,维生素 C 原料质 量相对稳定,但维生素 C 性质活泼,水溶液不稳 定,在空气暴露、氧化等条件下,维生素 C 注射 液降解明显。调研发现,为保证产品含量在效期 内合格,许多企业采用增加投料的方法,但未考 虑降解杂质,故有必要对该产品的有关物质进行 控制。 2.2.3 样品含量考察 按照不同厂家处方配置不 同的空白辅料,采用碘量法滴定。结果发现,空 白辅料仍然消耗碘滴定液,消耗的体积换算成维 生素 C 的含量约为 1%~2%, 给维生素 C 注射液的 含量测定带来了虚高的误差。采用建立的 HPLC 方法对 20 个厂家的 23 批样品进行含量测定,结 果有 1 批样品含量不合格,而采用碘滴定法测定 该样品含量合格。碘量法测定 23 批维生素 C 注射 液的含量在 93.3%~103.1%内,平均值为 97.2%, 有 1 批样品含量不合格。HPLC 测定 23 批维生素 C 注射液的含量在 92.0%~102.1% 内,平均值为 96.2%。上述含量测定结果可知,碘量法测定的结 果平均较 HPLC 测定的结果高 1.0%,说明 HPLC 更适合维生素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2.2.4 溶液颜色、吸光度和有关物质测定相关性 的研究 据文献报道[9],其降解过程十分复杂,维 生素 C 注射液的降解产物的多少可以通过样品溶 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做出初步判定。由于空气暴露 氧化是维生素 C 主要的降解途径,且随着暴露时 间的延长,样品溶液的颜色逐渐加深。故选取 5 个厂家的样品,采用空气暴露的方式制备与标准 色号相比的不同色级的样品。通过测定不同颜色 的样品溶液的有关物质含量和吸光度值,分析样 品的颜色、有关物质的含量及吸光度三者之间的 相关性。不同厂家破坏样品的杂质总量与溶液的 颜色的关系图见图 3, 吸光度与颜色的关系图见图 4。
Quality Evaluation and Discussion on the Current Quality Standard of Vitamin C Injection SUN Chunyan, DING Tianming, CHEN Ninglin, HU Min, JIANG Hong(Hubei Institute for Food and 注射液的吸光度值 在 0~0.034 之间,平均值为 0.012,远低于标准限 度规定的 0.06。有 93.2%的样品吸光度值<0.02, >0.03 的有 2 批, 占 0.6%。 将样品的颜色与标准比 色液比较发现,吸光度最高的样品溶液的颜色相 当于黄色 4 号。说明标准规定的吸光度值为 0.06 的限度范围可能过宽,因此有必要设置更合理的 限度来控制产品质量。 2.1.3 含量 本次评价的样品含量结果均符合规 定,其含量测定结果统计图见图 2。结果显示,大 部分样品的含量在 95.0%~101.0%之间,含量处于 低限附近的样品数多于处于高限附近的样品,可 能为样品在储藏及运输过程中含量下降所致。维 生素 C 注射液含量测定采用的方法为碘量法,该 方法专属性不强,故拟建立一种专属性较强方法, 比较 2 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差异。
E-mail: suncy25@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4 年 7 月第 31 卷第 7 期
Chin J Mod Appl Pharm, 2014 July, Vol.31 No.7
·853·
方法包括:性状、鉴别(化学鉴别和薄层鉴别)、检 查(pH 值、颜色、草酸、细菌内毒素、装量、可见 异物)、含量测定(碘量法)。与其他几国药典比较, 主要区别在于性状及含量测定。中国药典 2010 年 版允许性状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明液体,而国外 药典要求为无色的澄明液体。含量测定中国药典 采用碘量法,而美国 USP 采用专属性强的 HPLC。 1.2 探索性研究 通过对维生素 C 原料及注射液生产厂家进行 现场调研,掌握了大量与本品质量有关的信息, 为探索性研究和质量分析奠定了基础。主要针对 影响产品质量安全和稳定的关键因素(如颜色控制 限度与有关物质检查、有色杂质结构推测、细胞 毒试验、含量测定等)进行了如下研究。包括①维 生素 C 注射液有关物质考察;②样品溶液颜色、 吸光度和有关物质测定相关性的研究;③有色杂质 结构推测;④细胞毒试验;⑤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法定检验结果分析 309 批样品共涉及生产企业 72 个,占全国该 品种生产企业 23.2%;批准文号 96 个,占全国该 品种批准文号数的 11.4% 。依照现行质量标准检 验,全部符合规定,合格率为 100%。以下是对重 要检测项目的结果分析。 2.1.1 性状 维生素 C 注射液在生产及贮藏过程 中容易变黄,且随时间增加颜色逐渐变深。中国 药典 2010 年版与国外药典主要区别在于性状及含 量测定,中国药典 2010 年版对性状的描述为“无 色至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国外药典描述为“无色 的澄明液体” 。检验过程中发现,随着样品储存时 间的延长,颜色逐渐加深。 2.1.2 颜色 为控制维生素 C 黄色降解产物,现 行标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将样品配成含维生 素 C 50 mg·mL1 的溶液, 在 420 nm 处测定其吸光 度,标准规定吸光度应<0.06。309 批样品吸光度 值区间分布图见图 1。
维生素 C(vitamin C)又称 L-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 ,能参与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帮助酶将胆固 醇转化为胆酸排泄,因而减少毛细血管的脆性, 增加机体抵抗能力,用于防治坏血病,各种急、 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的辅助治疗。维生素 C 注射液是国家基本药物,我国 1958 年开始生产, 至 2013 年 8 月,全国共有维生素 C 注射液生产批 准文号 561 个。维生素 C 注射液是国家评价性抽 验品种。国家评价性抽验是在根据法定药品标准 进行检验的基础上增加检验项目、方法以及其他 的技术手段而进行的深层次抽验[1],其基本思路, 可概括为通过市场监督的手段,分析同品种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