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
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

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与豪放派的不同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婉约,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转和谐,语言圆润清有一种柔婉之美。
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欧阳修、秦观、周邦李清照( 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 著名的女词人)等。
豪放派豪放派,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格流派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王安石、苏轼、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 苏辙都曾用“豪放” 一词衡文评诗。
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 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是苏轼。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以后遂相沿用。
婉约派诗代表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处。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处。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李清照( ),今山东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 ), 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早期生活优裕,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 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能诗,留存不多,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区别意象意境表达方式

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区别意象意境表达方式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婉约派与豪放派:宋词中的意象与意境之美宋词,作为中华诗词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年。
婉约派与豪放派(精)

豪放派的发展及代表词人
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约分为四个阶段。
范仲淹写《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苏 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 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 段即奠基阶段。当时学苏词的人只有 十之一二,学曹柳者有十之七八,但 豪放词派毕竟肇始于此。
豪放派的发展及代表词人
豪放派
特点 豪放派的发展及代表词人
豪放派特点
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因其词作的题材、
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 不相同,故被视婉约派为正统的词论 家称为“异军”、“别宗”、“别 派”。
豪放派特点
豪放派词作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
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 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 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 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 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 婉曲为能事。
婉约派特点
可歌性 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 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旧唐书· 温庭筠 传》曾记载飞卿“能逐弦歌之音,为侧艳之词”。 天才的作家们既有文学素养,又都洞晓音律。每 填一阕,往往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 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 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婉约词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豪放派特点
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辛派、 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其风格虽然总 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 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 作则显粗放,清朝的豪放词人如陈维松等 亦多寓雄于粗,以粗豪见长。由于豪放词 人嗜于用典、追求散化、议论过多,某些 豪放词篇遂有韵味不浓、词意晦涩、形象 不明、格律欠精等缺点,这些亦是无庸讳 言的。
宋词的豪放派与婉约派

张炎《词源》将“豪放词”与“雅词”对举。
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
发展。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这一时期除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
弃疾外,还有叶梦得、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
批杰出的词人。他们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的阵容,统治了整
个词坛。
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
《蝶恋花》李煜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2021/10/10
9
谢谢观赏
2021/10/10
10
2021/10/10
7
特点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 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 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王世贞的《弇州山 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 “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 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 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2021/10/10
5
婉约派
2021/10/10
6
简介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 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 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 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 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 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 筠和李煜)。
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但由于南宋国事
衰微,恢复无望,风雅词盛,渐倾词坛,豪放词人偏擅粗直词风等
辛弃疾李清照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

辛弃疾李清照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辛弃疾和李清照则是宋词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词人。
辛弃疾擅长豪放派的词作,而李清照则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
两位词人的风格鲜明,各有千秋,本文将分别从辛弃疾和李清照的作品入手,探讨他们在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首先,我们来研究辛弃疾的豪放派词作。
辛弃疾以其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他的词作充满了对忧国忧民、壮志豪情的表达。
辛弃疾的作品多以抒怀志士之情,慷慨悲愤之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热血青年的激情与豪情。
例如,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些奔放的意象和深情的表达,使辛弃疾的词作充满力量和热情,给人以深深的感染。
辛弃疾的作品中还体现了他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和对命运的反抗。
他的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对历史的怀疑和对时局的不满。
在《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中,辛弃疾通过描写元宵佳节流传的古代传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愤慨和无奈之情:“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种悲壮的思绪和深沉的哲学思考贯穿了辛弃疾的作品,使他的词作更加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张力。
与辛弃疾的豪放派不同,李清照代表了宋词中的婉约派。
李清照的词作以柔婉、婉约为主,她的作品往往表达了对动人爱情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李清照的词作从情感和艺术形式上都更加细腻和温婉。
例如,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词中写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汉家宫阙千门如洞,不扫樽前蕙帐风。
”这些婉约的意象和柔美的笔触,使李清照的词作充满了温情与细腻,给人以安慰与思索。
李清照的作品中也反映了她对时光流逝的痛感和对人生变换的思考。
她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对时光脆弱和人事易变的领悟。
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中,她写道:“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云万里无悔,只有光阴莫虚度。
”这种对光阴流逝和自己心灵沉淀的思考,使得李清照的词作具有深沉和哲学性的内涵。
豪放派与婉约派对比

•
二、从题材上看
• 婉约派词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 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虽其间柳永、李清照 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 而豪放派词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 藩篱。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 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 ‚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山 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 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题材更为广泛。
•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 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 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 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 去。’公为之绝倒。‛
Hale Waihona Puke 一、从总体风格上看• 婉约词表达上侧重含蓄婉约,豪放词侧重直 抒胸臆,这主要是与其题材内容有关。婉约词合 于音乐,演唱个人情爱的内容,婉转柔美,轻歌 曼舞;豪放词则须关西大汉来高歌政治风云,大 谈治国安邦之道等。 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 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则大笔勾 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则直抒胸臆。
•
•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针 对苏轼提出的‚自是一家‛说,李清照提 出词‚别是一家‛。李清照等婉约派词人 认为词本是不同于诗歌的一种艺术形式, 如果不注重特殊的格律、音韵和音乐要求, 就会失去其独立性,沦为‚句读不葺之 诗‛,从而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苏轼的‚自是一家‛
“自是一家“出自苏轼在其给朋友的一封信 《与鲜于子骏书》:“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 郎风味,亦自是一家”(《苏轼文集》卷五三)。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 “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苏轼继柳永之后,对 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 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 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 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其后,受其影响,李清 照提出了“别是一家”说。
唐代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对比

唐代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对比唐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
其中,唐代的文学风格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流派:豪放派(后世亦称“直抒胸臆派”)和婉约派。
这两种风格迥然不同,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1. 豪放派在唐代豪放派中,杜甫、李白、贺知章等著名诗人都是该流派的代表作家。
豪放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由奔放:豪放派强调个性与情感的自由表达,以率真直接、豪情壮志来展现内心世界。
作品常常充满激情、慷慨激昂,表达出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豪迈抒发。
•艳丽夸张:豪放派作品通常运用辞藻华美、形象生动的手法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感情。
同时,也经常使用夸张修辞手法来突出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雄浑大气:豪放派作品常常具有宏伟的气势和广阔的胸襟,能够揭示历史变迁中人们面对的苦难、挫折和奋斗。
2. 婉约派与豪放派相对应的是婉约派,在唐代以王之涣、王昌龄、李商隐等诗人为代表。
婉约派注重情感细腻和意境营造,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温婉内敛:婉约派作品多以柔美、温柔的语言表达作者细腻的内心感受,不像豪放派那样直接张扬。
婉约派作品通常使用含蓄委婉的笔调,通过细微之处来展现诗人对生活中微妙情感的把握。
•艺术虚无:婉约派作家常借助虚幻与超越现实的手法来创造意境,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并引发共鸣。
他们追求美学上的理想化,倡导不拘泥于现实而自由陶醉于艺术创造中的状态。
•意境曲折:婉约派作品常常通过花间、楼阁和自然景致等多种手法来营造细腻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他们喜欢使用隐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将复杂情感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
虽然豪放派和婉约派在文学风格上有明显差异,但它们都是唐代古典文学中重要的流派。
无论是个性豪放、激情澎湃的豪放派,还是柔美温婉、意境丰富的婉约派,都为唐代文学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诗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的对比研究

唐诗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的对比研究概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被称为“诗的盛世”,出现了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秀的诗作。
其中,豪放派与婉约派是两个重要而独特的艺术流派。
本文将以唐诗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豪放派与婉约派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学表达,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豪放派特点: - 豪放派注重个性张扬、奔放自由、直接坦率的情感表达。
- 作品内容广泛,既有歌咏自然山水的田园诗,也有描写纷争战乱或社会现实的抒怀诗。
- 以气势恢宏、豪迈激昂为特征,强调直抒胸臆、雄浑刚健。
- 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和形象生动的描写方式。
代表作家: - 杜甫:杜甫以其慷慨悲壮、雄心壮志而闻名,他的作品在描绘社会现实和表达个人情感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例如他的《登高》以雄浑激越的语言描绘了峰巅景色,表达了壮志豪情。
- 白居易:白居易的诗作多关注世俗生活与个人情感,他以细腻婉约、诙谐幽默而著称。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大自然中草木离别的描写,抒发出豪放派情感。
婉约派特点: - 婉约派追求温婉委婉、柔美含蓄的表达方式。
- 作品常以女性视角或女性主题为基调,强调内省、私密感受等主观体验。
- 注重音韵和修辞技巧,以优美流畅的语言展示情感。
- 多运用象征意义或寓意丰富的隐喻手法。
代表作家: - 元稹:元稹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婉约派诗人之一,他善于借物抒怀、通达于时。
比如《离思五首·其四》以豪放的形象描绘了离别之情,同时又抒发出婉约派的柔情和内敛。
- 李商隐:李商隐的诗作多以爱情和离别为主题,他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表达深入心灵的感受。
例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通过对离别时刻的凄凉描写,展现了婉约派独特的美感。
异同对比•内容与主题:豪放派着重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内容广泛;而婉约派则更加注重内省、私密感受和女性主题。
•表达方式:豪放派偏向于雄奇激昂、直抒胸怀;而婉约派则更偏向温柔委婉、含蓄细腻。
•修辞手法:豪放派常使用夸张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描写;婉约派则更注重音韵和寓意丰富的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
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
那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里,我觉得应该注意历代评论家、作家概括豪放派的开拓者和主要代表苏轼的词的创作特色时常用的一句话,即“以诗为词”(见《后山诗话》等)。
评价苏轼的褒贬双方都众口一词,可见此说是有道理的。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很赞同中国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的说法:“词的诗化,并不是取消词作为独立文学样式的体制和格律,而是意味着词的题材的扩大,作家个性更鲜明的呈现和语言的革新。
”我想基于此还加上音律的突破一条,从题材、形式(包括音律、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试对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词风作一粗浅的分析比较。
至于两派词人各自身世经历、才学性情等对其词风形成的影响,限于篇幅,略去不谈。
一、题材:“樽前”“花间”与“塞外”“江天”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到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
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
而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
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不朽名作。
到南宋辛弃疾,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此不赘言。
婉约派那么多词人,那么多词集,词作总数达数千首之巨,但即使是统统加起来,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以及题材范围而言,恐怕还远不及苏轼一个人的三百多首词之广阔!二、形式:削足适履与革新突破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派也走着两条不同的路子。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
视音律上的规则(如“五音”、“六律”)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如“珠圆玉润”、“无一字无来处”等)为法宝。
如前所述,本来他们的作品内容就陈旧贫乏,题材狭窄单调,便更是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以华丽的形式掩盖其空虚的内容。
甚至宁愿削足适履,也不肯越雷池一步。
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
尽是“凄凄惨惨戚戚”,虽催人泪下,但缺乏一种激人奋起的力量。
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而她同期的诗作(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却由于豪放雄健而为人所称道。
就是这样,内容限定了形式,形式又反过来框住了内容,婉约派词人们牢牢捆住了自己的手脚。
在这一点上,以周邦彦、贺铸为代表的“格律词派”更是登峰造极。
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
最突出的是苏轼。
为了反映广阔的生活面,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使词从音乐的奴隶的地位解放出来。
但苏轼并不是完全不顾或不懂音律,而是由于他“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见《复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又“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见《历代诗余》引陆游语)。
苏轼充分发挥词这种独特语言文学样式的长处,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诗人,精通音律,诗词俱佳,他曾“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见《历代诗余》引),足以证明苏轼的成功。
语言上,苏东坡也打破了婉约派的清规戒律,多方面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口语,只要是能恰当的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任何词语他都敢用,从而形成了一种体现东坡个性的清新朴素、明快畅达的语言风格。
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蝶恋花》)等等,都明白如话,自然清新,生动准确。
可以说,正是因了苏轼的大胆革新,才使词脱离了音乐的羽翼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三、表现手法:“回环吞吐”与“冲口而出”谈到这一点,不妨引一段故事:秦少游自会稽入京------(东坡)又问别作何词,秦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坡云:“十三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
”秦问先生近著,坡云:“亦有一词,说楼上事。
”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晁无咎在座云:“三句说尽张建树封燕子楼一段事,奇哉!”(据《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引)这个故事很能说明苏轼与秦观,亦可推及豪放婉约两派在创作上的不同特色。
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则直写胸臆。
此可比较李清照《声声慢》与苏轼《念奴娇》便知。
如果说在词的题材内容的广阔上豪放派大大超出了婉约派,那么在艺术上,应该说两派各有长短。
具体说来,婉约派在形象的描绘刻画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尤其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能够达到“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这在丰富词的艺术表现方法上,不能不说是一大贡献。
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上亦有成功之处,能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显得典雅工丽,然失之缠绵悱恻,无昂扬之气。
而豪放派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固然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似稍逊于婉约派。
最后,引用俞文豹《吹剑录》的一段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 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于婉约派与豪放派不同词风的形象概括和生动说明。
‘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原本是对宋词流派的基本划分, 后来逐渐成了我们平常使用的一种文学术语, 它的意义已经越出了宋词的界域, 但追根寻源, 人们却可以发现, 这种划分并没有成为评价宋代词人的权威定论.‘豪放派’和‘婉约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宋词中到底有没有‘派’? 这仍是一个百冢争鸣、难归一统的问题.第一种意见完全否认宋词流派的存在.施蛰存曾指出: 婉约、豪放仅是作品风格, 而风格的形成取决於思想感情, ‘燕闲之作, 不能豪放, 民族革命激昂之作, 不能婉约.’宋人论词, 初无两派之分.所谓流派, ‘因有许多人向同一风格写作, 蔚为风气, 故得以为一个流派.东坡稼轩, 才情面目不同, 岂得谓之同派? ’我们无法开出一个豪放词的宗派图, 而吴文英徒众甚多, 隐然成派, 也不能说成是婉约派.何况婉约、豪放也不是对立面, 尚有既不豪放、又不婉约者在.清人郭频伽论词有12 品, 杨伯夔又加了12 品, 这24 种风格能够分别属於婉约和豪放两派吗? 这些都只能称作‘体’而不算‘派’.吴世昌则从北宋词的创作着眼, 指出北宋如‘塞下秋来风景异’、‘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这一类的豪放之作不满十首, 根本谈不上派.如果真有这一派, 试问有多少人组成? 以谁为派主? 写出了多少豪放词? 收印在什么集子里? 他们认为, 如果编写词史, 不宜再说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第二种意见与此针锋相对, 认为不但宋词有豪放、婉约两大派, 而且自《诗》、《骚》以下, 即已分派.如周楞伽指出: ‘汉魏风骨, 气可凌云, ……皆豪放派之祖.’‘江左齐梁, 职竟新丽, ……皆婉约派之宗.’所不同者, 仅当时无婉约、豪放之名, 而以‘华’、‘实’为区别之标准而已’.李白豪放, 杜甫婉约, 也是无可怀疑的.就宋代词人而论, ‘若东坡稼轩, 就其词作风格主导方面而论, 固皆词家豪放派也.’他们认为, 宋人即以婉豪分派, 俞文豹《吹剑续录》所载东坡词如关西大汉唱‘大江东去’, 柳永词如十七八女郎歌‘晓风残月’, 就是豪放和婉约两派的区分.明人张綎所谓‘少游多婉约, 子瞻多豪放’, 也是就此而言的.再则, 词写得婉约易, 写得豪放难, ‘故豪放之词更弥足珍贵, 即谓为词之正宗, 又何不可’.‘如果写《词史》必须大书特书词有豪放、婉约两派.豪放同以范希文为首唱, 而以东坡、稼轩为教主;婉约词则以晏元献为首唱, 而以屯田、清真、白石为教主.’第三种意见别立一说, 认为派有两种含义, 即指流派也指风格, 宋人虽分婉约、豪放,但都是指艺术风格而论.宋人倒是以‘雅’ (闲雅、雅正) 与‘郑’ (侧艳、俚俗) 来分派的.艳词不等於婉约词, 雅词更不是豪放词, 应当作实事求是的评价.强以豪放、婉约分派, 已非宋人原貌, 其目的也无非是为了抬高豪放派.这样做对词学研究很有害: 一来对许多大词人(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等) 评价很不够, 二来影响人们了解宋词真面目, 三来模糊了许多不同流派和风格的作家在词的发展史上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并驱争流的事实, 四来不利於我们今天对作家作品作具体科学的分析.第四种意见实际上是对第二种意见的补充和发挥.他们认为, 流派的众多和风格的多样, 是宋词繁荣的重要标志.宋词粗分有婉约、豪放两大派, 但还可分得更细, ‘豪放派中, 苏之清旷, 辛之豪雄, 亦同中有异;婉约派中, 周、吴的质实, 姜、张的清空, 亦区别为二, 而周的疏密相间, 吴的缜密妍丽, 亦可细分.’他们认为, 豪放、婉约只是基本划分, 它们之间也在互相渗透, 互相影响, 而且还有游离於两派之外的作家.他们不同意第二种意见把豪放派作为词的正宗的提法, 认为应该充分肯定婉约派词人在艺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第五种意见是折中型的.他们认为‘体’与‘派’在我国文学习惯上区别甚微, 称体者, 每可称派.一般看来, 体多指形式与体裁, 派多指风格和品流.从发展过程看, 往往先有体, 而后产生不同的派.他们认为, 宋词中的豪放、婉约之间没有不可逾越豹鸿沟, 更不是互相对立和排斥的.同一词家之作品, 二者兼有者多矣, 没有必要也不可作硬性规定.事实上, 这些对流派存在与否的见解, 主要是针对‘五四’以来词学研究的一些偏激观点而发的.胡适、胡云翼等极力崇扬词中的豪放派, 他们把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称为宋词的主流, 而把以周、姜为代表的婉约派称为逆流.解放以后, 这种观点一直作为词学研究的流行观点。